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17:43: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位置的有关知识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他们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今天这节课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辨认现实生活中乃至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年级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作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和丰富的表象进行积累。因此,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让所有的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建立东南西北方向的概念,并丰富对它们的认知。

  基于以上的思考, 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掌握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难点是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本课在教法上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少教多体验原则。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这节课中教学重点内容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课前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实践活动,辨别了操场上的东南西北,体验了校园的东南西北后并做记录。回到教室让学生把记录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会发现记录图中有学校大门在上面,有的在下面,看起来不方便,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方向绘制地图的必要性。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时设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不断进行认识、体验和感受。具体来说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游戏法。《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相关内容:1 吨有多重第四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第五册第六单元《分桃子》教学设计(片断)反思及点评之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与评析认识分数第九单元:长正方形的面积购物 (北师大版第五册)新人教版第六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五、说教学程序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找一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介绍后转身再向大家介绍一下? xx的位置是固定的,为什么一会儿在他的左边,一会儿在他的右边?(学生有了争议)看来用前后左右来说物体的方向有局限,怎么办呢?你还能用知道的哪些方向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体系进行介绍:(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我可以看太阳辨别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方,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面是南。

  (儿歌:《东西南北》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2)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向北,另一边指向南。

  (3)如果是在雪地上可以观察积雪辨别方向: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南,化得慢的一边是北。

  (4)如果是晚上,可以观察北极星辨别方向:面向北极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可以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5)观察树叶辨别方向:树叶密的一面是南,树叶稀的一面是北。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1、在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室外)

  (1)找方位,利用现实环境和经验辨认四个方位。

  a、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让学生用手指一指东方,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

  b、认定东方后再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c、分组探究:当你面向某个方向时,其余三个方向在你的什么位置上?发现“方向”与“位置”的对应关系。

  d、小组汇报、交流,进一步体会方位感。

  e、独立观察,在小组内说一说“操场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上各有什么景物”?

  (2)标记方位,培养迁移能力。

  每人都把操场四个方向上的象征性景物,在记录纸上记下来,并标明四个方向。

  2、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室内)

  a、展示学生的记录纸,让学生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b、指导学生观察:他们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把地图挂在墙上,有的上面是东,有的上面是西或北,这样行吗?该怎么办呢

  c、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 在地图上找自己家乡的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它像一只什么动物?(公鸡)请你们找找我们山东位于中国的什么位置?北京在山东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看地图。

  师:我国最北部是哪个省?最南部呢?最西部呢?

  学生看地图回答。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教室的窗户在( )面,门在( )面,你面向( )面

  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操场上活动,巩固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1、游戏:指方向

  2、游戏:背对背

  3、游戏:蒙眼说方向

  【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四、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小峰和小娟上学可以怎样走?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外拓展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的结尾我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如何辨认方向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又给予了补充,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上) 北

  (左)西 —|— 东(右)

  南(下)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

  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1、讨论: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进行岩石开采的吗?

  2、观看有关岩石开采的录像。

  【说明】录像内容是学校组织环保中心成员去当地采矿基地参观考察的情景,包括采矿过程、开采后的迹地以及当地每年开采矿石的数据等。

  3、交流:看了有关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4、辩论:你认为矿物资源可以这样不受限制地开采下去吗?

  5、分正反两方开辩论会。

  三,得出结论:

  【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证据、开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上大胆想象人类无节制地开采矿物所造成的后果,并插入“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这必将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将认识到大家所担心的后果已不是遥远的事,因此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四,巩固应用: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讨论:你认为人类应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做哪些事?

  2、学生发表意见。

  3、讨论:我们能为矿物资源的保护做些什么呢?

  4、小组活动,制定小组行动计划。

  5、全班交流,完善各组计划。

  意图: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得更深刻。

  五、拓展延伸:

  1、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去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2、估算班级每个月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意图:学习无止境,把课堂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感谢大家的倾听,说课结束。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社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民俗风情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成因分析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多年来这篇课文一直就是精读课文,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并说出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的理解;

  (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体会并指出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并说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分析

  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方法分析与手段选择

  一)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诵。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二)教法分析及确定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语言诗意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渎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语言精练,不过多讲解,重在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阅读指导法,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面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锥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程序构思分析及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踱颇归省行辈凫水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一一(2)看戏中(4—30段)一一(3)看戏后(31—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位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大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钓虾、放牛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一—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一一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三课时略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1.课文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2、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揣摩作者是怎么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怎么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

  4、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5、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怎么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

  一、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导入课文)

  1、学生自读15~17自然段,感受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你又怎么样的感受?进行批注。

  3.学生再读课文,快速阅读,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小组内进行交流。

  5、全班交流。(进行交流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二、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1、学生自己深情的朗读触动自己心弦的段落。

  2、指名朗读。

  三、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出示CAI课件。

  1、老人离我们而去了,很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么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么样祝福老人?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四、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怎么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想大家一定悟出了一点小道理,谁来说说?

  五、拓展延伸,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人类怎么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板书设计】

  21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 情境设置法。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 诵读法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 质疑法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 画图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 学法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 圈点勾画法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 文言文阅读法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诵读法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 讨论法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 画图法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 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 拓展延伸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 总结评价“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社会发展局(章)

  蒲松龄《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窗扉皆洞开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9、作者写了风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分)

  10、作者在结尾处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1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并说说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1)经常 (2)看 (3)大开 (4)同“才”

  8、(1)(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9、共同点:“孤塔”和“危楼”都高耸入云,宫殿城郭与楼群都方正坐落。不同点:风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增多;风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减少。(意对即可)

  10、照应开头,对山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这种幻景的神秘感。(意对即可)

  11、变幻莫测。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奇异的自然景观的惊喜之情。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交变电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主要研究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交变电流,其产生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以本节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规律。

  难点是:能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峰值、瞬时值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利用示波器展示从手电筒的电池得到的直流电和从墙面插座孔中获得交流电的波形,通过对比,了解交变电流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取材于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电流的波形,体现了从日常生活现象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让本节的知识环境不显得过于陌生,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交变电流的概念,而图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

  首先做个演示实验:先让学生了解教学用发电机的基本构造,然后将电流表连接到其的两端,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左右周期性的摆动。

  其次,我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利用教科书32页交流发电机示意图可设置如下问题:

  a、矩形线圈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即哪些边会产生电动势?

  b、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甲、乙、丙、丁四中情况的前视图,即将立体图画成平面图;

  c、在平面图基础上,分析线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在线圈由丙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的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电流在何处变向的?

  d、当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是线圈中没有电流,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最大?这些位置磁通量及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有什么特点?

  该分析过程只是运用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些基本原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难度不大,但是我觉得仍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判断、分析;仔细体会线圈各个特殊位置的特点,为后面图像理解做铺垫。

  3、交变电流的瞬时值推导:

  仍然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可设置以下问题链:

  a、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

  b、ab边的速度多大?

  c、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多大?

  d、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e、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

  f、推导出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并画出图像;

  我这样处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学生对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求解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学内容:

  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一年级(人教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二、 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主要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强弱,并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其次是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感受音的强弱,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的强弱知识处理歌曲。

  四、 说教法学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我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具体做法有:

  1、律动体验:上课铃一响起,在没进入教室之前,我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强弱对比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律动进教室。目的一是一开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音的强弱,二是基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爱模仿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后面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作准备。

  2、问好体验:我一反常态,采用两次师生问好,第一次强,第二次弱,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

  3、游戏体验:我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玩律动游戏感受音的强弱,训练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

  4、色彩体验:我尝试着运用一种让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新的教法,不限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想像、去创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示音的强弱,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5、生活链接: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身边发现的声音有哪些是有强有弱的,目的在于我们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而应该能延伸到课外,联系到生活。

  6、找强弱: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7、唱歌曲体验:这是本课的难点之处。如何让学生把学会的强弱知识迁移到音乐课的核心部分——歌曲中来是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拍打着有强有弱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也能更好地演展。

  最后就是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和动物交朋友》。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基于上述理念,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提升情感认识,寓教育于活动中,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二、 依纲据本悟教材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四个主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并回归生活,了解动物为人类服务,给人类带来快乐和方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伙伴,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动物说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充分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3)学习与动物相处的方法,懂得善待小动物。知道戏弄、瘧待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

  教学重点:

  让儿童了解更多动物,获得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教学难点:

  将对动物的保护和关心内化为儿童美德。

  三、灵活运用说教法

  为体现生活性的课堂教学,我以情为线索,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的小动物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活动的情境,充分发挥儿童的各种感官,动脑、动手,积极思考,逐渐完成主题目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1、表演展示的机会

  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因此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活动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生成必要的品行修养。

  2、给学生说的机会

  结合具体真实的小动物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五、优化程序——说教学流程

  俗话说拳打套路,教有思路,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吧!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活动二:初步交流,了解動物

  活动三:亲密接触,喜欢动物

  活动四:联系生活,善待动物

  活动五:领养动物,深化情感

  活动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听一听”、“演一演”两个游戏。

  首先,我利用课件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物 的叫声,让孩子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唤起学生对自己熟知的小动物的记忆。

  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上台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神态,让其他的学生猜猜。再次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借助大屏幕播放动物的精彩画面去感染学生,把学生从课堂带入到生动的大自然当中去,真切地去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进而愿意与动物交朋友,从而自然导入课题《我和动物交朋友》。

  活动二:初步交流,了解动物

  玩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最喜爱的动物“明星”,因此,我从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入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

  本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自己最喜欢动物的图片、玩具和资料。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的动物明星。表达方式很多,可以是画画,唱歌,也可以是捏橡皮泥、模仿扮演等。通过此游戏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的创意与表现,学生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 ,我顺势展开第三个环节的教学。

  活动三:亲密接触,喜欢动物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由于受生活空间的制约,孩子们接触动物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本环节我让真实的小鸽子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与动物零距离接触。在这项活动中,我让学生和小鸽子说说话、轮流摸摸它、喂它吃食物、给它取名字、从而让学生在如生活般的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动物交朋友,这也正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生活性的特征,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

  在这一活动中,我特别强调和动物朋友亲密接触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便孩子们在生活中能与动物朋友和谐相处。

  活动四:联系生活,善待动物

  新课标倡导有效的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与教材内容进行互动。

  首先我借助课件播放《明明和小鸟的故事》,播放到明明因为喜欢把小鸟关进笼子时设疑提问:小鸟会和他交朋友吗?你们想对明明说点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后再播放故事结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知道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喜欢它就要送它回家。

  接着我又播放配乐配图故事:《长颈鹿妈妈的诉说》引导学生交流听过长颈鹿妈妈的诉说后,你觉得这样对待动物好不好?你们又想对游客说点什么?

  最后播放人类戏弄、瘧待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并懂得和动物交朋友就要在生活中善待动物、保护动物。

  本环节设计遵循从“学文明理”到“辨析导行”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将孩子对动物的保护和关心内化为儿童美德。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活动五:领养动物,深化情感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与动物和谐相处,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全班学生集体领养一头小乌龟,利用课余时间好好照顾小乌龟。

  2、全班学生课后设计爱心广告牌,呼吁更多的人都来关心、保护动物。

  通过以上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情感再次深化。

  总之,这节课,我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体验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与动物交朋友的乐趣。尽情地表达对动物的喜爱。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动物的保护者,让我们生存的世界更加美好。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同学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同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同学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同学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同学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同学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同学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同学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同学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同学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同学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同学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同学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同学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 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 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幼儿年龄小,不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三、说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分析和幼儿情况分析,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第一,让幼儿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第二,增强幼儿的自保护能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活动知道几个常用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难点是: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幻灯机、幻灯片。(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2、三 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3、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本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以幼儿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为主要内容;第二大部分,让游戏活动的知识落实到行为。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放幻灯,吸引幼儿注意力。目的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我让幼儿在“该怎么办”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学习拨打报警电话。要求幼儿不但要说出报急电话号码,而且还要正确拨打电话。这样使幼儿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四环节:游戏活动,本活动在幼儿掌握初步的报警知识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一个情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六、说活动延伸:

  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