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6 08:04: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 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便的方法,即:“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第一节《Word入门》的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是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Word图文表混合排版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Word排版知识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同时为学习后面的其他软件奠定基础。教材中本课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Word基本操作及文档的基本编辑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创建、保存、打开文档;

  (2)掌握各种不同的选定文本方法,力求快速选定文本块;

  (3)掌握文本的移动和复制方法。

  能力目标:

  1、掌握新建和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

  2、会对文档字符和段落进行选取、移动、复制等简单的编辑操作。

  情感目标:

  1、在同学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借助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处理日常信息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本的选定方法及文本的编辑。

  教学难点:文本的移动和复制。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重点,并采取主动探究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及习题来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就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课件直观演示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说学法

  遵循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观察、练习等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肯学、会学、学会。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基础的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问题引入,提出任务

  学生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接受新生事物也快,但他们只对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物有探索欲望,所以我首先提出:“写没写过信呀?小纸条呀?日记呢?作文呢?平时写时有没有修改的过程呀?”此一问,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度,这时我适时地进行引导:“要写好一段话必须反复进行修改,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把作文写好,修改了一遍又一遍,誊抄了一份、两份甚至是三四份,费时又费力,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这项工作简便高效呢?”

  从而自然的引入到本课的内容上,“用计算机操作编辑文本不仅可以简化工作、提高效率,还可以完成许多手写完成不了的效果。”进而自然引出用Word高效编辑文章的功能,给出本节课的任务。这样一来让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标,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道路。

  (二)过程探究,完成任务:

  先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本节的要点:一、Word基本操作;二、编辑操作初步。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听起课来条理清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处理任务,很容易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

  第一层内容——Word基本操作

  幻灯片展示创建新文档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教师在大屏幕中的演示过程。

  当新文档建立后,文本编辑区中会有一个闪烁的光标,告诉学生这就是插入点,指明插入点指示当前插入字符、表格、图片等文本的位置。插入点就需要移动和定位,并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章第三节中,光标控制键区各键的功能,学生回答相应问题的同时,用幻灯片展示“移动光标键”的表格,温故而知新。 关于英文和中文的录入要结合第二章第五节汉字输入状态的切换来讲解。中文标点符号的录入,除了可以使用软键盘,还可以用“插入”菜单中的“符号”命令。

  接下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总结出保存文档及打开文档的方法,教师再加以强调。

  第二层内容——编辑操作初步

  教师说明Word的编辑原则是先选定后操作,用幻灯片展示表格,讲授选取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编辑中,几乎每个小知识点都与前面所学知识有联系,又要为后面即将学习的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奠定基础,因此,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移动字符:

  这一知识点由教师详细讲解,采用四种方法:一是使用菜单,二是使用鼠标,三是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相应按钮。四是使用快捷键。并结合第二章第二节移动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进行讲解。教师再对移动和复制进行区分,并要求学生结合移动的方法,探究下一知识点:

  2、复制字符:

  仍然用四种方法,请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及时加以补充与评价。

  3、删除字符:

  请同学们思考退格键和Delete键的功能并得出结论:按一次退格键删除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按一次Delete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如果选取了文本内容,则按一次Delete键,将删除所有选取的文本内容。

  最后,用一段结束语向学生说明要把文档做得美观大方,还需要对文档进行格式化等操作,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师生小结,交流收获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本学科。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精心设计练习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加深理解,明确答案。这些练习题灵活性较强,能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目的,又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学生以课后的体验与探索为作业,通过自己阅读材料,学会查找与替换文本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板书

  依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还配上适当的板书,揭示教材精华,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启发学生思维,强化记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内容简介:

  课文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在我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本研读: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小节。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以对话、抒情为主,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最美光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只是抓住母亲的形:极其瘦弱的脊背,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抓住了母亲的行: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抓住了母亲的情: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母亲的形象就诉诸于作家笔端——那个时代,在物资的困乏使得精神的'需求变得退而求次的境况下,就是这个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却始终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成为“我”今后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

  文中有三处细节描写和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

  细节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细节二: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细节三: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数着。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道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者,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倒装和反复的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变化,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这些句子字字见情,震撼心灵。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这三处细节描写和母亲工作的三个镜头既是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又是学生引导入情入境体会作品情感和习得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重点所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读中想象画面,读中细细品味,读中理解感悟,才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的真挚感情,同时也为“作者突然觉得他长大了,拿着母亲再给他的钱,他再没有权利买别的东西。”做了铺垫。“长大”的意思,就是作者理解了母亲对他的爱,集中在对他心灵上、智慧上的成长。为了这种成长,不惜一切代价。把母亲给自己买书的钱买了营养品(一听水果罐头),哪怕是给母亲,也是辜负了母亲的心意。所以说这三处细节描写,三个镜头,既是丰盈学生心灵,使学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铺垫,进而理解文章立意;又是丰富学生语言表达,使学生初步理解和习得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铺垫,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使用这些规律性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这是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也是编者的编写意图所在。

  单元目标:

  本文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通过课文所描写的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目标达成一个是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一个指向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体悟,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难点则是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目标一:掌握文中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和积累本课“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目标二:能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感受作者谴词运句方面的精妙,体悟慈母情深。

  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无价。

  三、教学策略

  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立足语言文字,紧扣课题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个“深”字,设计一个填空的例题,以“鼻子一酸”,这样三个“一”,构建了本节课的情感主线。同时又把“鼻子一酸”作为整堂课情感的一个制高点,以文中“我的鼻子一酸”为中心,采用“层递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以三处细节为突破口,了解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三个镜头为抓手,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和辛劳,从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读写结合,适度拓展的方式,体会作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设计理念

  语言是人文的物化表现,母亲无私的爱正是通过文字符号来传递的。教学中,以“情”为经,以“言”为纬,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融情,走进文本,从情节的“高空”潜入语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慈母情深”,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本课是作家梁晓声少年时代的真人真事。新课伊始,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慈母情深》是从作家梁晓声包含深情的作品《母亲》中节选的,首先让学生读读作家梁晓声的简介,用一句话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

  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为后面的学习,感受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分不开做铺垫。接下来:

  2、揭示课题。(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你会关注课题中的哪个字?为什么用“深”字形容慈母的情,这个情到底深在哪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深”字,让学生要有“看课题,抓文眼”这种学习语文的意识,从而紧扣课文语言,引导学生批文入镜。

  (二)整体感知,理出线索

  在第二个板块——整体感知,疏通字词,理出学文线索,首先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凭借预习的记忆,完成这段话的填空,把课文中出现的词工工整整地写下来。1.不看书,在这段话的空白处把课文中出现的词工工整整地写下来。(出示课件)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浓缩在这一段干干净净的文字中,而且要求学生所填写的也是这篇课文的生字。

  接下来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2、区别多音字“龟”的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龟裂”“失魂落魄”“震耳欲聋”。(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再读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引出问题“3、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出示课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文,静静地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能够让自己的鼻子一酸的句子,并在旁边作批注。

  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一是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疏通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三是以“鼻子一酸”统领全文,理出学习线索。既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又为整节课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遵循以读为本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教学理念,品读课文,体会情深这个板块主要有两个环节:围绕“为什么我鼻子一酸”这个问题,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能够让自己鼻子一酸的语句,并说说读懂了什么?第一环节: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也是教师巡回与学生个别交流,了解学情调控课堂的时间。第二环节:学生交流反馈自读情况。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留足充分展示读书感悟的时间。紧扣“鼻子一酸”这一情感变化主线,学生交流相关语句时,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首先是通过朗读,谈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道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者,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环境恶劣,却在争分夺秒地工作。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接着研读重点句子,“背直起来了……”这段话,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教师首先提出“通过读句子,你一定发现了这个句子写得很特别,特别在哪里?学生不难发现,每一句话后面都有“我的母亲”,并且出现了三次。那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自己读,哪一句话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为什么?这是第二步。学生能回答出课文中的原句给人以慢镜头的感觉,但“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这时的引导就是要给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体悟作者这种规律性语言的表达效果。第三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慢镜头的表达效果,提出: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曾经是怎样的?

  (2)你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一张怎样的一张脸?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脸?(3)再仔细地看,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中想象画面,把自己的想象融进朗读中,提出“你想通过朗读,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和教师情境引读,就会发现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变化,突出了母亲的辛劳,感受慈母情怀;在学生明白这一倒桩和反复的写法之后,第四步,教师提出“文中还有一处句子也用到了反复地写法,找出来体会体会。”有了这一习得语言表达规律的过程,学生会不难发现“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个句子中“立刻”也多次反复。发现了其中的语言规律,通过通过教师不同节奏引读和换词比较读,学生明白了“立刻”一词的反复,则是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研读重点句子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深读文本,并有发现语言规律的积极意识,才有可能开发出远远丰富于教参的教学目标,才能引领学生经历由学向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这才是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3、感受慈母之情。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

  当学生交流到这组句子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塞钱是怎样的塞?学生通过自己读句子,不难发现,这一塞,是“用力地塞”、“使劲地塞”、“迅速地塞”“毫不犹豫地塞”“坚定地塞”等等,进而让学生理解,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母亲那普通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纯真的爱,这一切的一切汇集在一起,就是慈母情深!至此,学生对慈母的情深在哪里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让学生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课题,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再一次产生共鸣。

  当学生交流到此处时,教学也就进入了最后一个板块:

  4、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四)补白练笔,体验情深

  这个板块分两步:

  (1)创设写话情境,进行补白练笔。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这个环节,出示这样一个句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独白写到练习纸上,可以写自己的悔恨、自责、激动、也可以自己的决心和懂事……但是,不管你写什么,在你的话中,“母亲”这个词语不得少于三次。阅读教学,尤其是高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有思想,会表达。此处的练笔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达到学语言,用语言之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再次形成共鸣,使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洋溢课堂。

  (2)为什么要写长大了?是作者理解了母亲对他的爱,集中在对他心灵上、智慧上的成长;是慈母情深,才让作者有了长大的感觉。

  六、板书设计

  瘦弱的背影

  疲惫的眼神

  慈母情深忙碌的身影酸?

  坚定的话语

  ……

  这则板书设计,有机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融在一起,紧扣课题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个“深”字,以一个“酸”字为中心,构建了本节课的情感主线。从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读写结合,适度拓展的方式,体会作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大多数学生都说用筷子。请同学拿出筷子摆出两根筷子能摆成什么样子?同桌两个合作摆、画。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2、进行分类:

  (1 ) 相交与否。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 引导学生分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 、认识平行:

  出示第五幅图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立方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

  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

  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

  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

  a、 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的五条线,黑板相对的两条边。

  垂直的例子:长方形镜框长边和短边互相垂直。

  3、摆一摆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的理解,渗透了几何知识中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应用知识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如在备课过程中学情分析不够,高估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中出现学生与老师配合不够,出现时间搭配不当,拖延时间,练习落实不到位。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进行的一次意外危险时刻的心理测试实验。实验的成功反映了三个学生懂得要团结,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读懂课文,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③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

  ④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用不同语气读人物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有了危险需要沉着冷静、互相合作、先人后己,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有了危险需要需要沉着冷静、互相合作、先人后己,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说教法和学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从课题故意不写“一次”入手,激活学生思维,营造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训练学生语言的例子,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例子。”既然教材是例子,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开发并重新组合,让教材为学所用,为学服务,同时也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服务。《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如果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话,学生就很容易乏味。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开发并重新组合,把课文中实验的结果放在前面,再让学生由果及因进行语言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读——想——划---说---再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实验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3、本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感悟。在自主学习、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以读代讲,采用精读和略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把重点落实到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上,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书方面体现三维目标中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说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时,让学生进行词语替换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知识,并启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为找出实验成功的原因作铺垫。

  在说到实验成功的原因时,指导学生低声朗读的技巧和情况危险时朗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抓住关键词“不假思索”先进行字面上的理解,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造句,对它进行全面地理解,以达到水到渠成地理解小女孩说的话,从中体会出小女孩遇到危险时镇定、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我真的很快乐》本课是北京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让学生们感受“我真的很快乐”学会表达“我”为什么很快乐!

  说目标:

  1.朗读课文,A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BC生在教师和A生的帮助下能通读课文。学会背诵课文。

  2.结合儿歌的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我”为什么很快乐,体会我上学是高兴的心情,并会用“快乐”说一句完整的话。

  说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读出真情,关注全体。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为什么很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学习目标: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二、自学新知。

  生自学生字表中的生字。

  1、读准音:生自由读一读书中表中的生字。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识词义:在课文中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词语和句子。读生卡片后面的组词。

  自己再组一到两个词语。写在后面。

  3、认字形:

  看书中的笔画跟随,书空。

  认真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笔画与格之间的联系。

  在田格中练习写一遍这几个生字。

  4、归纳生字特点:

  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在下面画-----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在下面画~~~

  找出半包围结构的字,在下面画====

  想一想,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三、汇报结果:

  1、指名读字音。

  2、指生组词,说出读语意思。师板书词语。

  3、指生说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字形,占格方法)师重点指导。

  4、生在田格中再写一个生字,和前一个比较有什么进步。

  5、师在小黑板上范写生字,生再字一遍,比较有什么不同。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作业:

  在田格本中写生字。

  读熟组词。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说课的内容将从课程标准、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具、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课标

  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目说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我们要自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说学生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但是由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弱,很难将获得文化传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发现、感悟与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其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为传播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其依据:对于中学生来讲,知识的掌握较容易,但要落实在行动上是比较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为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去进行思考,激发他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2)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3)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说教具

  鉴于我校新教学楼教学硬件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漫画、图片、情境材料等,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论井冈山的人文趣事,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入新课。设计意图:从说身边的事作为开课,这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有利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设计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三消费的结构,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紧扣住重难点,合理安排时间,并注意把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活动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突破此重点,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观看文山步行街的图片,请同学谈谈有关步行街的相关信息。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理解文化传播的含义,生成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二:观看三峡移民视频,让学生通过这项活动,自然生成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三:看中法文化年视频,请同学举办中法文化年这项活动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得出教育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为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理论,我设计探究活动:中秋话祝福,你是通过什么手段表达中秋祝福的?这些手段有什么特点和优点。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含义及感悟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三部分: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为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观看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动的视频,讨论: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哪些积极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目的就是通过这样活动了解文化交流的作用,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参与文化生活,自觉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同学归纳教师引导,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作用,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围绕本框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思维特点和能训练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以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使学生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不仅巩固了所掌握的知识,有提高了学生分析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再现知识结构体系,内容清晰,结构有条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使板书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七)、说课堂评价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工作表的编辑》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三章表格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的第三节内容。它是前面两节中某些铺垫的延伸,并贯穿了EXCEL以后整个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EXCEL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这一节教学安排两课时,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第一个课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工作表的编辑方法,掌握一种编辑方法,教学地点在多媒体教室;第二个课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掌握工作表的各种编辑方法,教学地点放在机房。)今天围绕第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这样的教学安排,我确定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初步了解EXCEL工作表的六类基本编辑方法,熟练掌握每类工作表编辑的一种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觉悟目标:通过国产汽车的变迁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复制和移动、单元格内容的修改;

  难点:区分复制和移动、清除和删除单元格的操作差别。

  二、说教法

  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课程整合)创设一个各种类型汽车起动和刹车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总任务,然后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与工作表编辑的各种操作有机结合(任务驱动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说明:为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内容顺序作了微调。)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用三种型号的桑塔纳汽车起动和刹车这样一个情境(可以由FLASH模拟一个场景),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学知识,提出总任务,导入新课。(总任务:如何科学描述这些物理状态?)

  2、把总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子任务与工作表的编辑有机结合。

  (1)子任务1:在原始汽车起动表格的基础上,创建汽车刹车的表格。————引入单元格的复制。

  (2)子任务2:比较汽车起动和刹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区别。

  ————―引入单元格内容的移动。

  (3)子任务3:单是这样的一组数据,能比较出汽车的性能吗?

  ————引入单元格、行、列的插入。

  (4)子任务4:你能把“初速度、末速度、时间、加速度”改成英语吗?

  ————轻松引入单元格内容的修改。顺便改正错别字。

  (5)子任务5:由于普通型桑塔纳轿车没有安装ABS紧急刹车装置,现已停止生产,所以要从表格上取消。

  ————引入单元格的清除和删除,并比较它们的区别。

  (注:原始表格、复制后表格、移动后表格、插入后表格、修改后表格、清除后表格、删除后表格见原始的“说课、xls”文件)

  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巧妙分散难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适时穿插课堂讨论、学生上台操作等交互活动。

  3、总结巩固

  整合各个子任务,提出共性的地方,比较个别差异。留5分钟时间指定某一种方法让学生完成刚才各个任务的操作,从而串联整个教学内容为一个整体。

  4.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工作表的编辑

  一、复制单元格1、剪贴板方式2、鼠标拖曳方式

  二、移动单元格1、剪贴板方式2、鼠标拖曳方式

  提示:复制单元格和移动单元格的操作区别

  三、插入单元格、行、列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四、修改单元格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五、清除单元格

  六、删除单元格

  提示:清除单元格和删除单元格的操作区别。

  附EXCEL工作表

  原始工作表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复制后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移动后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500

  桑塔那2000500

  桑塔那普通型500

  插入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时间(s)未速度(km/h)加速度

  帕萨特055036000

  时代超人075025714、286

  桑塔那200001550120xx

  桑塔那普通型023507826、087

  &nbs

  p;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时间(s)未速度(km/h)加速度

  帕萨特5050—36000

  时代超人5070—25714、29

  桑塔那200050150—120xx

  桑塔那普通型50230—7826、087

  修改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055036000

  075025714、28571

  01550120xx

  023507826、086957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5050—36000

  5070—25714、2857

  50150—120xx

  50230—7826、08696

  清除

  汽车型号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帕萨特055036000

  时代超人075025714、28571

  桑塔纳200001550120xx

  汽车型号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帕萨特5050—36000

  时代超人5070—25714、2857

  桑塔纳200050150—120xx

  删除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5050—36000

  5070—25714、28571

  50150—120xx

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 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三、目标设置: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

  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资料,使孩子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

  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会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生动的课件和录像刺激孩子在头脑中浮现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相关的方法,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和讨论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伴随录像的回放,展开讨论与交流。

  1、观看后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结。这样,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主动思考、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这个基础上, 就可以启发孩子进行归类。

  2、讨论交流在集体组织后,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再次展开。因为小组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小组的记录活动做好铺垫。

  (三)分组记录,集体讨论、总结。

  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孩子们首先要记录下他们的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进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运用文字,一般以绘画等方式表现和记录。

  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记录起来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统一的记录表降低难度,使孩子们的记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不会再盲目或者不知道从何记起。难点自然不难。

  每组一份相同的记录表,把常见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用文字标明,并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图示标记,如硬壳护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画上乌龟壳,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这种表格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所以孩子会非常有兴趣。补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们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很多,激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结合表格介绍)

  当分组记录后,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介绍小组成果,这又是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延伸:

  最后,把分组记录的结果统计到一张大的统计表上并且投放到主题墙上,鼓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不断积累,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人的自我保护上,这实际上也是把积累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运用于实际。

  这也正是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精华】生日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3-06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集合5篇01-30

【精华】学生实习报告模板集合6篇02-14

【精华】高中周记模板集合6篇01-26

【精华】元旦周记模板集合4篇02-19

【精华】大学周记模板集合10篇02-13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