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7:01: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模板六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给我们团队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深知它的重要性也非常乐于去研究它。下面我就来进行说课,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 们团队研究的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一个主题《让爷爷奶奶高兴》的第二课时,这一单元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展开的,这堂课涉 及的是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让学生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从而达到尊重他们,并愿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目的。发展的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 人开始,推及社会。了解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这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爷爷奶奶的过去以及为家庭所 做的贡献的基础上的。已经完成了“走近”这一环节,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从而推及社会则是这节课我们 要解决的。但是要想解决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师在学生中间做了一项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到:“喜欢吃香蕉,喜欢吃苹果等。这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我爷爷奶奶喜欢吃剩饭……”

  听了这则信息,我想各位老师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笑过之后,感到一丝悲哀,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尊敬老人是一个讲了千秋万代的老话题,在今天的社会, 独生子女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有些小学生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生活,被百般疼爱。他们把老人对他们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或是对于 老人给他的疼爱“熟视无睹”,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则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我们团队便把目光定位到了 “教学资源”上,为此我们确定的主题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学生本身的资源、网络上的资源等等,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资源有效的发挥,来帮助我们以及学生达到这样预设的目标呢?

  我 们团队进行了多次教研,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使得课堂资源的拓展,课堂情况的预设,学习内容的重组,学生情感的体验,常见问题的解决等诸多随时生成性问题 得以解决。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体会他们的心理需求,真实的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这体现了关注学生发 展的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道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办法向老人敬孝心,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了解尊老敬老的政策和设施,感受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

  3、对老年人产生敬意,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通过教者有意识的引出问题,进行师生间的交流,观看录像,制做孝心卡等方法,突出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和向老人敬孝心的重点。突破如何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和情感需要这一难点。

  我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重点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情有所出,情有所表,情有所归,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一、铺情,创设情感。

  爷爷奶奶为他们所作的付出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融洽的交流氛围,和谐的交流空间,为孩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充分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让他们在回忆中感受着老人浓浓的情,使得老人对他们的关怀历历在目,从而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二、悟情,理解情感。

  我 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注重突出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所以在本课设计上我们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有意识地引 出一些生活中的一些话题,通过各种矛盾的产生,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猜出长辈们的内心愿望和需求,体会到被老人们所关爱的幸福和感动。这体现了全新的教育 理念,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激情,情感导行。

  针 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及我们对课堂上资源的拓展,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贴近了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夜深人静了,对着一 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爷爷奶奶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呢?将孩子们渐渐带入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换位思考,促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老人的 情感需要。达到情到深处更明理的效果。为学生的导行作好了铺垫。

  四、抒情,情行交融。

  受之于内,发之于外,通过小小的孝心卡,让孩子们的心和老人们贴的更近,达到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愿望的目的。最初我们设计的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但经过多次讨论后,最后我们确定的文案是将诗歌进行人称的转换,通过孩子们动情的朗诵,使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团队力争做到: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丰富的活动中教孩子们学会交流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分享快乐和感恩。下面就有请胜利小学的谭老师为我们做这节课的展示。

说课稿 篇2

  一、课题产生原因:

  零花钱是学生亲密的伙伴,每天伴随学生上学,放学时又离他们而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中有几百名学生,他们每天共有多少零花钱?他们每天会花去多少零花钱?他们都买了什么东西?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消费。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决定利用综实课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来一次亲历零花钱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回答“该怎样使用零花钱?”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教研主题是:课题的产生与利用。由学生花钱的现象引领出实践活动的主题,很多学生都会带零花钱,既然有钱,通过课堂上的小调查,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来源。其次,让学生观看学生花钱的真实相片,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不难知道学生零花钱的去向。然后设计话题:我们自己的钱,一会儿就变成了别人的钱,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要不要守住自己的钱?引发学生的争议,教师因势利导,导出实践活动的主题。这个环节,可能会花点时间,但并不太难,问题最关键的是:学生子课题的确立,也就是说:让学生研究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最初我认为,只要引导学生对零花钱来源的探寻,对零花钱去向的认识,才有可能正视零花钱的合理使用。因此,我准备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1、调查零花钱的来源;

  2、调查零花钱的去向;

  3、研究零花钱的合理使用;

  然后在过程汇报或是终结性汇报的时候,才对他们各组进行整合。但这样一来,就把各个小组截然分开,知道零花钱的来源,却不知道零花钱的去向,知道零花钱的去向,却不知道零花钱的来源。缺乏着两个方面的认识基础,又怎么谈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呢?如果不从这些方面成立研究小组,那么只能从学生零花钱的去向去调查,于是我试着把学生的研究小组分成:

  1、零食调查小组;

  2、学习用品调查小组;

  3、文体用品的调查小组;

  4、其他方面的调查小组。

  在预设这些小组活动计划时,我又遇到了一个困惑:设计第一个小组活动计划时,还很顺手。设计第二个小组时,就感觉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第三、四个小组的活动计划时,我根本就无法预设了。因为我发现这些小组的活动计划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按照零花钱的去向去活动的。小组与小组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缺乏个性,也显得很狭隘。怎么办?如果不这样,学生的研究小组又将从那些方面入手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想着明天就要在本中心试上课,而今晚的教案仍无着落,那时候的心情,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找不到问题出路时的苦恼与迷茫。

  但我最终还是确定小组的研究目标:

  1、买零食花去多少零花钱?

  2、零花钱都买了学习用品了吗?

  3、我们用多少钱买健康?

  4、零花钱有多大的作用?

  可是在第二天上完课的评析会上,就有教师提出疑问:既然本次教研主题是课题产生,学生的研究小组的活动目标也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怎么还是按老师的预设进行呢?这真是一针见血,一下子卡住了我的要害,这也是我对本次教研主题理解之后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几斤几两,让学生自由畅谈话题,有谁知道他们会提出多少刁钻、离奇古怪的问题呢?我对他们的问题又将如何处置呢?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灵活机智,需要教师平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我都比较薄弱。但是子课题的产生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所以我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只能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随机应变啦。

  学生子课题的产生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可以应用归纳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归类,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确定子课题。最终我选择后者,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应该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赶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子课题的成立需要进行的环节就是活动计划的制定,这是整个实践活动的蓝图,如果让学生匆忙的定下活动计划,使计划不完善,势必影响今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准备了制定活动计划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充分交流之后,再来完成活动计划,这样有利于他们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制定的计划才会更完整,才会更实际可行。这是我在预设教学过程时的真实想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想,恳请各位领导、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程序及设想、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本章的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表格法和关系式法表示变量关系,而图象表示以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形成自己的数学方法等;本章是函数学习的初步,而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其中图像的观察以及用图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学习的基础,为后面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还有二次函数以及这些函数图象的分析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向学生传达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节中我会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对图象加以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生活中熟识的图形充满了好奇。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认识和简单的分析的能力,基本上能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合作解决书上所提及的问题。

  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情分析,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三、学习目标:

  1、会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书上的引例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和课堂实验的发现,让学生从图中分析不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2、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图像上的点表示的实际意义,预测以后的变化过程;

  (我会在图像中给出具体的点让学生来分析,并能预测图像的走势)

  3、学生能读懂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并能获取相应的信息。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变化、水位变化的图像,并能对图形加以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我将通过典型例题突出重点)

  难点:从图像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以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来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根据20xx年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体验成功,以激发学习兴趣。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每个环节的设计及意图:

  五、 教学程序及设想

  1、动手实践、激趣导入 由一个水温测量的实验引入:

  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2、展示图像、进入新课 通过实验展示图像,引导学生分析进入新课学习。

  意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动机。

  3、样题检测、达成目标 通过目标样来题检测学习目的标达成情况。

  意图:通过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兵教兵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化难为易,突破本课难点。

  4、过关测试,能力提升

  意图:及时巩固通过图象法探究两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5、知识梳理,强化认识。

  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理解本课的知识脉络,并使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使能力的形成。使知识构建的不断完善

  (可以通过问学生三个问题:(1)我发现了什么?(2)我学会了什么?(3)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作答,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6、分层布置作业:

  意图: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并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评价建议:

  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小组展示、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况(通过小组互评与自评的形式)。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从而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七、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刚才,我仅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建议等方面说明了这节课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过程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附:

  实验方案:

  工具:一只敞口玻璃杯、一个家用温度计、酒精灯和一块电子表。

  方法:在玻璃杯倒入适量温开水,先测出开始的温度,再点燃酒精灯,将温度计放入玻璃杯中,每隔1分钟观察一次温度

  问题:

  (1)当观察时间为3分钟时,玻璃杯中的水的温度是多少?

  (2)如果用t表示观察的时间,T表示玻璃杯中的水的温度,随着t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t每增加1分钟,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t=8时,T的值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

  (5)你能制作一幅图反映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玻璃杯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

  教学反思:

  本节说课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预案,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我认为本节课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课堂不是培养学生“学新知识”,而是去“生长新知识”

  2、创设情景,先易后难,认知规律。

  3、整个课堂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成功之乐,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彩墨世界,快乐无限”。本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第15课《彩墨游戏(一)》。下面我从对教材的把握、教法学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本课程定位在于“造型游戏活动”,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模式,重在游戏、趣味、体验、创新,并放弃了常规的作画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自由体验宣纸、水、毛笔、颜料、墨等材料的特殊性,愉快地体验创作彩墨作品的乐趣。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初步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绘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和简单技法。2、能力目标:在游戏中感受、体验彩墨画中的独特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趣味性造型过程中,体验彩墨绘画的快乐,培养学生爱生活、爱自然的情感,并能体验到彩墨画中的意境之美。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角色转化、实践操作中启迪思维,熏陶情感,促进个性与整体的和谐发展。教学重点是认识彩墨材料的特性,初步了解、感悟、体验宣纸、毛笔等工具材料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掌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二、灵活运用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都坚信自己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闪光点”。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热忱,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观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引发兴趣体验法”、“多元联想法”来组织教学。本课以“活跃学生想象思维”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欣赏、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想象创作。

  三、层层推进说程序: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解析课题(二)游戏体验,初探画趣(三)欣赏感悟,积累素材(四)创作体验,完成作品(五)展评作品,拓展延伸

  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将游戏带入课堂,就把惊喜带入了课堂。于是一开课,我就用一个盛满水的盆变出了一张有趣的彩墨画。彩墨画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我顺势带出本课所要的工具和材料,自然的导入本课课题。

  既然彩墨游戏好玩,老师也要玩玩,于是,我就拿起毛笔玩起了彩墨游戏。我演示了几种方法:点小雨点、点梅花、画花瓣、破墨法画叶子、随意泼洒……这些方法不是刻意讲解,而是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欣赏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画《吴家作坊》。怎样读懂名画,怎样欣赏名画,确实是让人头疼的事。我想,那就用游戏的方法吧,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我还借助这幅画中隐含的内容,演示了干湿、浓淡这四种笔墨知识。最后,来一个小结:吴家作坊面积不大,素材有限:黑、白、灰、红、黄、蓝、点、线、面而已。点明《吴家作坊》的丰富内涵。更有趣的是主人印上了所有的图章。图章又是什么呢?图章一般镌刻的是画家的名字,(印章的种类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介绍)画家作完画后要题词、落款,然后盖上图章。图章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我用三幅范画介绍了使用图章的方法。当然,出示老师的范画,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接下来,我就让蠢蠢欲动的学生玩第二个游戏。在一张大宣纸上,每人随意画一笔,体验彩墨在宣纸上变幻无穷的效果。

  仅有这些方法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在第三个环节里,呈现了两幅大画家的画作、四幅自然景物与大画家的画作对比图和几幅很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通过对大量画作的欣赏,让学生饱尝了一顿丰富的视觉盛宴。最后,我就以

  “留住秋天”为主题,再一次呈现大量的秋天美景图,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为他们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才是美术课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教师要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构思,完成作品。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创作,我还指导学生先阅读作业要求,再进行创作。

  当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进行评价,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创作的自信心,又能培养学生用欣赏、宽容的态度多角度的进行评价的能力。最后,我用鼓励性的语言总结课堂,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提高课效说反思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纵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我的个人感受,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轻松的课堂氛围孕育了无穷的创作灵感。令我惊喜的是,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在课堂上配合得非常默契,同学们积极大胆举手并能准确的回答问题。另外,同学们的作品很棒,有的很有创意,有的颜色很丰富,有的还表现出了笔墨的变化。看到这些稚拙的作品,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同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

  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

  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11册新编的略读课文《向命运挑战》,下面将我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上课的这位教师的合作上课,作以下三个方面的说明。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向命运挑战》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浓浓的情感讲述了英国大科学家霍金向恶运挑战,最终成为科学巨人的故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记叙文,同时也是一篇按新课标理念安排的美文,突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好教材。面对这样的好教材,是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在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引领下,我班学生实现了美文美读。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和我都将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中主人公精神品质的深切感悟,使学生在心灵的撞击与震撼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11册的第七组课文中,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我认真观看了光碟,领悟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我班学生已有阅读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在利用“模式一”上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专注倾听和集中注意力观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练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光盘,倾听,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二、针对实际,说策略

  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采取“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如下:

  (一)说教法

  我利用“模式一”上课,以“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之信息技术手段和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看、倾听、参与阅读、品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学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本课时我仍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师生互动,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激情谈话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的是激情谈话导入:用我班学生熟知的教师身患尿毒症,被病魔缠身,眼看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要告别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在他焦虑、痛苦、无助、绝望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霍金来北京作报告的感人场面。是霍金的精神让这位教师没有倒下,至今仍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孩子们想认识这位科学巨人吗?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用学生了解的教师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兴趣,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本班学生与电视里的学生互动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前面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霍金、探究霍金的兴趣,这时我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交流课前自主收集霍金资料的平台,通过学习伙伴(包括电视里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振动,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霍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情入境,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想深入了解霍金的强烈感情。

  (二)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前面的环节和一次通读课文,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霍金的事迹,但怎样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呢?于是我这样引导了学生:(资源中心上课教师:“读了一遍课文,我想大家都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一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了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你可以划出关键的语句多读几遍,你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你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找出了重点句“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2、我们就抓住这一个关键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品析课文,让学生自主感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力求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霍金能够活下去,还有霍金的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我班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以及我和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我们组成了学习伙伴,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去理清文思。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合理播放电视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我班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对比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研读了语言文字,还让霍金感人的事迹慢慢深入心理,逐渐激发起了孩子们对主人翁的钦佩之情,真有“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感觉。

  3、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找出来的关键词句,我要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播放电视里学生的朗读,让我班学生体会、感悟,达到用朗读为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而喝彩的目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想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顺其自然的朗读指导,准确到位的互动评价,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品味精神

  孩子们抓住生活和创造两方面进行了自读自悟,对霍金的事迹有了更深地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授课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那从霍金创造的奇迹中你们都体会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去内化文本内容,品味霍金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该环节的设计就希望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与文本、与教师、与本堂课的合作伙伴的对话交流,在探究启示的过程中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接受一次向困难、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洗礼,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霍金,品味了霍金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开始播放的录像资料,拿到这时播放,并说:“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被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非常想见见自己钦佩的人吧,瞧,这位科学巨人来了……”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每个人都开启了想象的闸门,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为这位科学巨人画像,想看看霍金是怎样在工作?如果一开始就展现了这段录像资料,没有为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当身体严重残疾,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伴随着音乐、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一定更加钦佩霍金,一定把霍金当作了学习的榜样。

  2、看完录像资料,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创设的聊天场景:(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霍金的事迹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发,我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关于霍金的事迹,假如现在我们可以和霍金爷爷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科学巨人问些什么问题?如果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将问些什么?请你们想一想,在纸上列一列,问哪三个问题?”)这一环节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观点的感悟,又顺应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上网聊天,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之成为语言和精神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师生创造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跨时空地与霍金进行心灵对话,入情入境地想象,发展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这节课上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精选说课稿模板六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口语交际:劝告》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

《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12-17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变色花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