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4 18:56: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模板6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二)中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尝试与证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活动课在我们教学中一般都不加重视,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同样的,本节课是介于11.2说理与11.3证明之间的一节附加课程,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上与教材的联系不太密切,但是如果上好这节数学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要应用现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以致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这节课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今后的教学又有很大的帮助。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验说理必须步步有据,感受说理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的应用以及有条理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在学习时,认为是一节活动课,对这节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2、学生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目标不明确、讨论很随意、做题凭感觉、不会说理或者说理不严密。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添加了大话西游《视频歌曲only you》和《唐三藏给孙悟空的家书》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自我介绍,并反问学生我是教什么学科的?

  2、以视频歌曲only you来介绍一位人物

  (目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请学生读《唐三藏给孙悟空的家书》

  目的:仔细分析每句话,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推理证明中常见的错误。如:无因果关系、混淆概念、 语言不简练、啰嗦、自相矛盾等等

  4、和学生一起分析史上有名的人物—福尔摩斯

  之后在黑板上【板书】尝试与证明

  寻找依据、联系分析、得出结论。

  介绍:光是凭借推理是无法说服人的,就如同法院判断某人有没有罪是讲证据的。所以我们以后在证明时要做到步步有据。

  目的:通过和学生一起努力,来培养推理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强调数学证明的严密性是很重要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回到数学问题中。

  二、例题讲解

  由学生填空,到最后四空时。(设疑:问学生以下如何继续解题)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归类为:验证法、淘汰法、尾数判断等等。

  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况。

  三、合作交流(3题)

  三题均给时间由学生自主讨论后,上黑板板书,并说明思考方法。并对每位同学的讲解进行剖析和鼓励。(黑板上分为三分,由学生板演,选择适当内容保留,作为板书的一部分)

  其中第二题学生自主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各自的答案(尽可能写出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答案,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得出正确的答案,给与做对的小组掌声鼓励。

  目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愉快的解决问题,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提高(20xx年泰州的中考题,但是将答案变为学生所在的学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的,使学生更加注重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语气平稳又充满了期待,期待每位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

  1、证明先进行分析:寻找依据、联系分析、得出结论。

  2、要学会解题的办法:验证法、淘汰法、反证法等。

  3、有些题目可以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4、说理时要步步有据、证明语言要简洁。

  六、课后练习(补充2题)

  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惯性,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完成对证明的感性认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七、板书设计

  尝试与证明

  寻找依据

  联系分析 (供学生板演)

  得出结论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1、5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mol/L氯化铁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B、40/1000aC、1000/40aD、40a/1000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位置的有关知识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他们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今天这节课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辨认现实生活中乃至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年级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作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和丰富的表象进行积累。因此,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让所有的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建立东南西北方向的概念,并丰富对它们的认知。

  基于以上的思考, 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掌握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难点是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本课在教法上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少教多体验原则。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这节课中教学重点内容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课前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实践活动,辨别了操场上的东南西北,体验了校园的东南西北后并做记录。回到教室让学生把记录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会发现记录图中有学校大门在上面,有的在下面,看起来不方便,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方向绘制地图的必要性。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时设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不断进行认识、体验和感受。具体来说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游戏法。《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相关内容:1 吨有多重第四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第五册第六单元《分桃子》教学设计(片断)反思及点评之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与评析认识分数第九单元:长正方形的面积购物 (北师大版第五册)新人教版第六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五、说教学程序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找一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介绍后转身再向大家介绍一下? xx的位置是固定的,为什么一会儿在他的左边,一会儿在他的右边?(学生有了争议)看来用前后左右来说物体的方向有局限,怎么办呢?你还能用知道的哪些方向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体系进行介绍:(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我可以看太阳辨别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方,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面是南。

  (儿歌:《东西南北》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2)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向北,另一边指向南。

  (3)如果是在雪地上可以观察积雪辨别方向: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南,化得慢的一边是北。

  (4)如果是晚上,可以观察北极星辨别方向:面向北极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可以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5)观察树叶辨别方向:树叶密的一面是南,树叶稀的一面是北。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1、在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室外)

  (1)找方位,利用现实环境和经验辨认四个方位。

  a、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让学生用手指一指东方,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

  b、认定东方后再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c、分组探究:当你面向某个方向时,其余三个方向在你的什么位置上?发现“方向”与“位置”的对应关系。

  d、小组汇报、交流,进一步体会方位感。

  e、独立观察,在小组内说一说“操场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上各有什么景物”?

  (2)标记方位,培养迁移能力。

  每人都把操场四个方向上的象征性景物,在记录纸上记下来,并标明四个方向。

  2、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室内)

  a、展示学生的记录纸,让学生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b、指导学生观察:他们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把地图挂在墙上,有的上面是东,有的上面是西或北,这样行吗?该怎么办呢

  c、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 在地图上找自己家乡的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它像一只什么动物?(公鸡)请你们找找我们山东位于中国的什么位置?北京在山东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看地图。

  师:我国最北部是哪个省?最南部呢?最西部呢?

  学生看地图回答。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教室的窗户在( )面,门在( )面,你面向( )面

  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操场上活动,巩固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1、游戏:指方向

  2、游戏:背对背

  3、游戏:蒙眼说方向

  【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四、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小峰和小娟上学可以怎样走?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外拓展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的结尾我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如何辨认方向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又给予了补充,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上) 北

  (左)西 —|— 东(右)

  南(下)

说课稿 篇4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 《审美自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审美自律》 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 二 单元第 五 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 美术发展的历程 ,本课的教学理解“独立审美”这一美术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结合一些具体作品理解艺术家是如何打破流行的绘画程式,追求个性化的表现与自我表达的。理解在中国书法领域个性与情绪的因素对书法创作的影响;理解中国文人画的艺术观念与艺术特点。了解19世纪欧洲绘画领域的重要变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 两 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1课时分析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第2课时分析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第 一 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展示法,讲授法,对话法,设问法等 。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最好能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材给出的图片比较清楚,如果仔细看,其中的字都能辨认。)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

  ◆注意:教师可以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

  3.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师总结。指出,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

  5.教师展示作品: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

  6.学生思考并回答。

  7.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完成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

  8.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②表现方式。

  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

  ④对美的认识。

  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

  9.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

  10.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

  11.课上或建议学生在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国美术作品中形式和风格的继承和变化。这个活动可以和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结合起来进行。该“思考与交流”中用来分析各个时期山水画空间表现方式的示意图来自方闻的《心印》一书,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找来帮助消化教材内容。根据该书三种空间表现方式的划分标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应该属于第二个阶段。但这种划分不一定非常准确,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另外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析仅仅是作品欣赏和比较的一个方面,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笔墨技法上更加明显的差异。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和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 二 单元第 五 课《审美自律》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与面临的枯竭”、“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通过《地球万岁》一课已初步认识到了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而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会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认识地球。

  二、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 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问题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并能够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 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 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 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观察激趣——问题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观察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所拍摄的地球美景这前,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几张宇宙中的图片,然后我设计了这样几句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 ,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好朋友,它就是——地球”,然后又观看地球的国片。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赞美地球?”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问题探究

  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入手,对学生对通篇课文的理解有很好的帮助。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那在课文当中作者用哪一句话概括了地球的特点?得出“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入手,来全面、准确地认识地球。

  1、感悟地球的外在美

  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图片,已初步感受到了地球的美,这时可再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对其中词语的咸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这时“面对如此美丽可爱的地球,我们人类把它称作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地球的伟大有了初步的认知。

  2、感受地球的内在美

  “地球的内在美体现在哪?”这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了地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对地球的伟大与无私奉献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3、感受地球的渺小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已认识到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地球是伟大,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可是你知道吗——出示“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通过这个句子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心疼地球。

  4、地球的易碎性 (资源的枯竭)

  地球像一叶扁舟,可就是这一叶小舟却载着60多亿人在茫茫的宇宙中行驶,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机关报资源,可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它的?观看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并进行解说,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这时学生的情感又有了一定的升华,此时再引导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更能有切切实实的感受。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5、地球的唯一性

  “等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便再也无法生存了,这时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吗?”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又对地球的唯一性,人类的不能移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升华情感

  认识到了地球的唯一、人类的不能移居,再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共鸣,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四)拓展迁移

  当学生的情感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又给学生观看了两条网上的信息,分别是‘布什总统抛弃东京议定书和布会总统不参加拯救地球的会议,让学生谈感受,并倡导他们给布什总统写劝说稿,这样的设计,使情感的抒发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并且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之后,让学生畅谈“因为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这时学生内心的想法便自然而然的便是肺腑之言了。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感悟情境;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

  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我校教学模式:1、3、6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理念:创设有效课堂;三个案: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六个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一)预习案版块

  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以便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以此完成以下预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及目标;

  2、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思考题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产生的疑问

  教师应了解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并期待教师解决。

  (二)教学案版块

  具体流程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自学质疑:指导学生围绕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自学中的学习问题。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对元素的概念的质疑。

  交流展示:课堂讨论,交流解决学习问题共享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互动探究: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

  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有层次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少而精,突出主问题设计;问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批判性、深刻性。

  精讲点拨: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解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矫正反馈:矫正学习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训练方法多样,学生大面积参与。

  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

【【精品】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11-08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11-05

【精品】关于说课稿11篇02-23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11-03

圆柱的表面积精品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