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3 13:06: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一、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说课稿、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全书的起点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不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钥匙。本框主要介绍的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一种货币符号——纸币。通过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辩证地认识货币。既要充分肯定货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坚决批判“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思想。因此,本框题在全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纸币的含义、职能、优点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公式。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掌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及危害性。

  觉悟:自觉保护人民币;辨别人民币的真假;树立正确的货币态度。

  3、教学重点

  1)、纸币的含义及职能;

  2)、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危害性。

  4、教学难点

  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1、教学模式:

  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和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学包括:①课前按照预习提纲结合教材完成预习;②课堂上通过讲座进一步学习;③对基本知识和重难点主动质疑;④澄清概念并纠正错误认识。

  教师的“导学”包括:①课前布置预习提纲;②驾驭课堂节奏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按照教学设计的线索完成教学任务;③有针对性的质疑,既包含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查,同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心,启发式教学,重在点拨学生思路;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适当点评、概括,引导学生获取真知。布置课后作业和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2、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习者将不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整合素质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程序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主要通过让同学们观看fLAsH《钱,钱,钱》,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主要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并出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动画视频,设置直观情景,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很少有国家或地区使用金属货币,而是大量使用纸币。纸币与货币是什么关系?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习: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导入本框的内容。

  第二步:讲授新课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讲解纸币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认识纸币的产生过程由此引出纸币的含义。引导学生归纳其同金属货币相比有何优点,认识到纸币产生的必然性。进而再次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我国现行的纸币——人民币,以及世界上的主要纸币。

  了解了纸币的一些基本情况后,紧接着打出思考题: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那么国家能否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能否随意发行纸币数量?流通中纸币是否是越多越好呢?

  由此引导到本课的一个难点: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主要是由同学进行讨论,再由学生发言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以求突破这一难点,重点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货币的发行量应力图与实际流通中需要量相等。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次数(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几次)。

  (3)通货膨胀的含义。

  (4)我国的各种报道中提到的物价上涨指数就是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5)当纸币的发行量低于实际流通中的需要量时,称作货币紧缩(通货紧缩)。

  (6)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必须抑制通货膨胀。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

  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板书一二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 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

  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

  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2)、朗读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针对这首诗设计三个小问题:

  A、项羽乌江自刎时说“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也”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B、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C、 那么他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鸿门宴》

  这两个大的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强学生的为下文刘项形势改变的原因作铺垫

  (二)走进鸿门宴

  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

  1、鸿门宴上,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鸿门宴是改变天下的契机吗?(三人一组讨论)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关键情节---- 项羽失去了几次杀刘邦的机会?

  总结:不设鸿门宴,可直接杀---樊哙闯帐---范增意杀---项庄舞剑杀---刘邦不辞而别借口杀----逃走,追杀---刚到鸿门杀(共七个理由杀)

  2、项羽为什么坐失良机?刘邦为什么会脱身逃走?提示:找一个角度来分析,谋士角度、年龄角度(有人说项羽因青年人的血气输给了刘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龄的悲剧吗?)重点从项羽、刘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环环相扣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既可以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也可以从根植于人们心中“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入手。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也许鸿门释刘成了项羽的一则美谈。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嫦娥姐姐问:“小弟弟,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飞船弟弟说:“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

  嫦娥姐姐听了,高兴地说:“小弟弟,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带上,我真想回家看看。”

  好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多么亲切呀!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篇课文《我叫“神舟号”》。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嫦娥姐姐和“神舟号”的对话,以及嫦娥要飞船带她回家,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课文语言亲切,富有儿童情趣,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在设计和实施《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以语言文字为根,把三维目标整合好,让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词句中体会,在美的对话中交流,在美的情感中熏陶。

  一、教学理念。

  1、以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依托文本,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全面的情感升华。

  2、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三、设计特色。

  1、以嫦娥姐姐和“神舟号”的对话为主线。

  2、以读、看、听、说、思为主要活动方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动、互动、训练及和谐的师生共建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游戏——找朋友,在游戏中互相介绍认识“你叫什么,喜欢干什么?”进而揭晓题目——我叫“神舟号”,喜欢在太空散步。此环节的设计是用顺势而导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以读为本,一读一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与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这样一篇童话对于入学不久,识字不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要想读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为此,我以逐层深入的“三读”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殿堂。

  一读: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寻找各种方式解决,或借助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

  二读:同桌互读。

  要求把课文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帮助找出没读准的字音进行纠正。

  三读:师生评读。

  此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读好文中的轻声音节和长句、难句。在全班交流中,通过同伴帮学和教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一读有一获,阅读的快乐在其中得到彰显,也为后面的角色朗读打下基础。在多元朗读中,教师又设疑:究竟嫦娥姐姐和“神舟号”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走进课文。

  第三环节:角色扮演,情感熏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插图和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词句蕴藏着深厚的内涵,是我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整合三维目标最好的抓手。教学时,我抓住关键词,有效利用插图,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在教学两个疑问句时,我抓住“问”这个字,引导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如果你就是嫦娥姐姐你会怎么问呢?小小的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感悟到嫦娥姐姐问话时的亲切,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飞船弟弟又会怎么回答呢?在这个环节中,我又抓住“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这句话,引导反复品读,利用多媒体简介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成功发射的资料:人们的欢呼激动而自豪,电视声、光、色一体的艺术效果冲击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此刻,无需太多的语言去表白,因为他们看到了成就,他们听到了欢呼,他们感受到了自豪,体会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于无声中得到诠释。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延伸教育。

  人们常说:“要想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教学中,我抓住“嫦娥姐姐”和“飞船弟弟”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读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熏陶。课文最后讲到嫦娥姐姐想回家看看,针对这一话题,我进行了延伸教育,在学生通过课件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后,设计 “我是家乡小主人”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多方位的听、说、思、议的情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小小的爱国热情也从中得到升华。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以读为本,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心,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体会,在读中交流,读中陶醉。

  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体会:

  1、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进心灵对话。

  文中嫦娥姐姐亲切的言表,绝不能凭刻意的说教和简单的告诉。我尝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努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体验。

  2、以感悟“我国科技进步”为核心,有效整合各种教学因素。

  教学中,我努力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应。比如说:文中除了写嫦娥和飞船的对话,还从飞船的回答中暗含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在安排教学时,我关注了这两者的密切联系,从整体出发,努力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运用朗读、描述、讲解等传统手段,另一方面又适度运用新闻、课件等感官资料,让学生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感悟。

  当然,整堂课的设计不会是完美的,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说课稿 篇4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反思,实现自主学习扎实练习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科学素养,领悟科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进度为综合复习阶段,学生通过中考模拟试题的训练,暴露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从而达成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标。分析历届中考试卷可知,酸碱盐的知识内容在试题中占40%左右,也就是50分试卷中酸碱盐知识占近20分。而学生解这类题的难点便是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节专题复习课《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力求通过这一专题的复习攻克酸碱盐知识的难关。从而提高中考酸碱盐知识的得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熟练应用复分解反应解决酸碱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体会成功喜悦。

  3、重点难点。

  (1)重点: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熟练应用复分解反应。

  (2)难点:熟练、灵活地应用复分解反应。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根据学

  生已有的经验,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具体方法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识记了一些常见的沉淀,后1/3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物质分类程度,甚至有的化学式也不会写;

  (2)学生的能力状况:应用复分解反应去解题的能力欠缺,灵活运用能力差;

  (3)学生的心理状况:无论学生的基础程度如何,学生都会为自己学习上的小成功而欣喜,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认可和鼓励。

  2、学法指导。

  为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力求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主动形成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复习内容——展示学习目标——知识回顾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小结——当堂检测、反馈。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采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导入法,以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复习内容。

  2、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学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

  3、知识回顾。

  此处占用时间稍长,使学生明确解决复分解反应应用问题需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复习旧知,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对以下的探究作了较好的铺垫。

  4、自主合作、合作探究。

  此处为学生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探究题,学生由易到难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先由学生独立探究,后由同组学生讨论、分析,实现兵帮兵、兵教兵。最后确定哪些知识由师生共同探究。

  5、交流展示。

  由小组代表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6、学习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7、当堂检测、反馈。

  通过两道习题检测,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体味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板书飞、等五个方面对《拉萨古城》进行说课。

  《拉萨古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主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拉萨古城中藏族民居特色等进行描写。本课正好与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专题“走进西部”的内容遥相呼应,使整本教材浑然一体。而《拉萨古城》这篇课文能让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更进一步的了解西部,去亲近西部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优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产生对拉萨的向往之情。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坏境中的恰当意义;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走进西部”专题相呼应的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求知欲强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产生对拉萨的向往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句子“它是一道宗教的江,一条生活的河。”来进行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为认识拉萨古城的特色。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与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求知欲强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策略:1、自由学习合作法。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学习的主人。2、直观法。运用课件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感知教学对象。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走进拉萨。初读课文,把握内容,精析课文,走进拉萨,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叙述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拉萨。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平时旅游都是怎样去的啊?今天老师就用另一种方式,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游,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踏上我们的神奇之旅吧!出示拉萨风光的课件【学生欣赏,教师板书课题】我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课题,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下文教学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神奇的拉萨,那么在作者次多的眼中,拉萨又是怎么样呢?1、让我们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 吧课文读通顺,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标记好,和同桌

  一起交流互相学习。② 说一说课文中描写了拉萨古城的哪些景点,并在书上做好批注。2、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① 生字词:幡、鎏、无与伦比、叹为观止、星罗棋布 ②由学生找景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中描述的四个景点: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廊街 ③ 把握文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自己在书中的批注,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尊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必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成为学生的主人,从而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环节,精析课文,走进拉萨。经过刚才的初读课文,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这样的话【出示课件:拉萨古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的阅读课文。

  ①自由读课文。

  ②学生反馈学习成果,课件出示:( )的藏族民居,( )的经幡,( )的大昭寺,( )的八廊街,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的学习前面三个景点,而在这三个景点中主要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经幡”的意义,赏析句子【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航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比喻句式,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繁华的八廊街这个景点,对于这个景点。我将分三步来学习。第一步,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第二步。理解句子“它是一道宗教的江,一条生活的河”的含义,在这一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八廊街与宗教、生活有关系?引导学生从“藏民是信徒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街上的热闹与大昭寺的庄严肃穆。诵经声与讨价还价声等来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在充分的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有重点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从而完成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同学们经过这一次旅游,你想去这么神秘,这么神圣的地方吗?【课件出示事件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最后我来说说。我们要爱护和平让拉萨古城这一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成为真正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从而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一节课下来,我的整体板书是:正中间板书课题 拉萨古城;左侧依次排列的是拉萨的四个景点;右侧是对古城拉萨的总结语: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担当,我成长》。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一、主题背景

  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平日家长包办太多,这种先天的娇贵和后天的溺爱造成了他们责任感不强,他们不清楚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所以认清角色与责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二、活动目的

  1、借助典型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力量,端正面对责任的态度。

  2、通过游戏,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不同的角色中担当不同的责任。

  3、通过实践行动,让学生明白担当责任不能流于形式,流于口号,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

  三、活动准备

  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幻灯片、背景音乐。

  四、活动流程

  本次班会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感知篇):观事迹,话主题;“活动二”(体验篇):角色变变变;“活动三”(实践篇):小肩膀,担责任。

  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责任”这一主题,由于学生对这一概念比较模糊,我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通过身边、国外、同龄三个维度的事迹,让学生感知责任这一主题。

  活动一:

  1、看视频,结合“解说词”思考:这里的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组交流,确定一名代表全班汇报。

  活动一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三段简短的视频:

  1、爱心大使——赵小亭事迹。

  2、雨果的《船长》哈尔威事迹。

  3、全国十大真情人物——马鹏飞事迹。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明白是“责任”演绎了这一幕幕人间大爱。

  有了对“责任”的初步感知,我在活动二中通过一个小游戏“角色变变变”,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不同处境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俗话说: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每个人因所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所扮演的角色必然也在不断变化,如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儿女,在学校你又成了老师的学生……角色这种迅速变化和交差变化对小学生来说很难适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其实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活动二:

  1、根据幻灯片出现的人物,举出自己手中的角色牌。

  爸爸

  阿姨

  同学

  老师

  我

  2、交流: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本活动旨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一个人的角色,为活动三进入角色,担当责任作铺垫。

  我们教育目的不是培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论什么思想,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都是无效的。因此,本节班会课的落脚点是教育学生担当责任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活动三:小肩膀,担责任,以行动深化主题。

  活动三:

  1、想一想:这堂课“我”的角色是什么?应该担当什么责任?

  你做到了吗?自我评价一下吧!

  2、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这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把本课的主题落实到当前的自身,让学生认清课上自身的角色定位,如:自己是学生,认真学习是责任;自己是组员,学会与人合作是责任;自己是听众,学会倾听是责任;自己是组长,组织组员开展活动是责任……这样,学生就觉得原来责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担当责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最后我通过一张表格来检测这堂班会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反馈】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责任卡,写一写你承担的责任吧!

  课堂小结: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因分工、身份不同而具有多种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吧。

  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流互动为呈现形式,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发展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次班会课的初步构思,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第一、 说一下教材。

  这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来写的,文中的语言不算华丽,辞藻也不算新颖,近呼于白描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乡下人家,走进那自然,纯美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去感受那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情。《麦哨》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在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让已经经历或者说还没有经历的孩子去回味去向往,从文中的言词句中去体会语言的优美,去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麦哨》在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如:摔交、吹麦哨、翻跟斗等, 作为正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最熟悉不过,每提到一个场景孩子们都能说出他们在田间地里欢快的场面,这也是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但要体会到文中语言所描述的这种“欢快、柔美”, 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兜、畔”等8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和、应”。

  2、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孩子们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第二、浅谈一下我的教法及学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展示最美的乡村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2、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3、(默读)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自读自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把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学生通过合作等了解“欢快、柔美” 的乡村生活。

  第三、将从“(一)、自读提示,导入课文;(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小组交流,体会情景,;(四)、汇报交流,深入体会;(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练习”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渎提示,导入课题

  1、 通过自渎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2、 乡村生活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也一定很有趣,但当你看到题目《麦哨》时,你想到了什么?

  本课导入运用了图片导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先让学生观看美丽乡村生活的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麦哨》时你想到了什么呢?生:(孩子吹麦哨的样子,那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在麦田边玩耍游戏的情景……),“对啊,同学们描述得很美,“麦”是麦草。“哨”指哨子。“麦哨”就是指用麦草做的哨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和文中的孩子去感受无穷的快乐吧!板书:麦哨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让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并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黑板前写“畔、兜”等8个生字,之后师生共同评判正确与否,多音字的分析和形近字的比较。

  最后,让学生们同桌互读课文,并同时思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整体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交流,体会情景,细读课文。

  这个环节是我的教学重难点部分,我将分步骤,行序渐进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师向学生介绍:《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并找出课文的两个关键词,并说说其意思。

  (2)、理解文中的“欢快、柔美”

  提问学生,看看他们对“欢快、柔美”这两个词是怎样理解的,之后【板书:“欢快、柔美”】然后,我会请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欢快、柔美”,感受乡间生活。最后,我会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3)体会并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我带着学生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感受文中所说的意境。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去把文中的文字联想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我会请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欢快、柔美”的具体事例。以此,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

  (4)拓展“欢快、柔美”的意境: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他们充分感悟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各自写出赞美乡村生活的诗或句。

  四: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1、字音 ( 剥开、黑白相间、吮吮)

  2、主要内容

  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

  3、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喜欢的部分,然后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课上选起优美的句子来共同赏析。在此,我以一个语句为例并作如下的预设: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这句中的“简直”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我们阅读时,用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呢?

  通过这种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在课文中的作用,帮助他们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作业拓展:

  1、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孩子们欢快,美好的生活,你读后又有什么感受?

  (能感受到乡村自然环境美好,孩子们天真、纯朴,可爱,快乐的田园生活总是让人很向往。)

  2、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尝试写作练习,写几句诗或者仿写一篇这样的散文来赞美田园景色。学了能懂并且能用,这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最好办法,也是学后能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学习的目的。

说课稿 篇8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角度,而两条直线平行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距离,而平行线间的距离是通过点到直线距离来解决的.此外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解析几何中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问题时,都要涉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所以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这一节是直线内容的结尾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交点、垂直、向量、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导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公式推导的获得,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条:

  (1)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点

  (3)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基础和素质教好的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3)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

  3、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说明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

  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我选择的是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通过一系列问题,创造思维情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教学用具的选用

  在选用教学用具时,我考虑到,在本节课的公式推导和例题求解中思路较多,所以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作为辅助教具.它可以将数学问题形象、直观显示,便于学生思考,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解题方案,提高课堂效率.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课标又指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五个环节来完成.下面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揭示本课任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多媒体显示实例,电信局线路问题,实际怎样解决?能否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建立坐标系.如何建立坐标系?建系不同,点和直线方程不同,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如何解决距离问题,由此引出本课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并推导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围绕两条线索:明线为知识的学习,暗线为特殊与一般的逻辑方法以及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2、具体教学安排:

  2.1 学生初探 解决特例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用解析几何方法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由于字母的运算有难度,引导学生从直线的特殊情况入手,这样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想到,如果直线是坐标轴或平行坐标轴的时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学生自己完成推导过程,选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2.2 师生互动 获取思路

  特殊情况已经解决,引导学生考虑一般直线的情况.通过学生思考,教师收集得到思路一:过作于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由与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我及时评价这种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

  为此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

  (2)什么图形?如何构造?(学生经过讨论,得到构造三角形,把线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构造又是一个难点.

  (3)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有联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提出第三个顶点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线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根据特殊情况的证法提示,过P点作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的交点R、S.或同时做x、y轴平行线.这样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三种思路已经有了,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能观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继续引导:能不能不构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数学相关量?我们刚学习了向量知识,能否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呢?(由于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而证明两直线垂直时也已经用到向量知识,法向量又是本节课后阅读材料,本班学生基础和素质较好,在学习直线方向向量时已经布置阅读).

  提出问题:线段的长度就是对应向量的模,那么如何求得向量的模呢?根据实际情况提示一方面的方向完全由直线的方向而定(与法向量共线),另一方面的长度又与点P有关,它的长度又如何控制下来?所以有思路五,由师生一起分析,取法向量=,而= ,以下只要求得,就可以得到距离.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究竟哪种好呢?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课堂上时间显然是不允许的,但教学中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我叫学生对五种思路进行分组练习.在学生求解过程中,我巡视,观看学生解题,了解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的实际情况,选取做好的学生的解题过程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这样不仅能让全体学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体解法,还能得出最佳解题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题方案的规范步骤.目的让学生有良好的规范的书面表达习惯,起到教师典范的作用.

  2.4 公式小结 概括提升公式推导出,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公式的结果是一般情况得出的,而对于,点在直线上是否成立,它们与,点在直线外有什么关系?这并没有验证.而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为此我提出提问:

  ①上式是由条件下得出,对成立吗?

  ②点P在直线上成立吗?

  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公式适用的范围:任意点、任意直线.同时体现整体认识和分类讨论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处理方法

  1)先特殊后一般的证法,

  (2)多角度构造三角形,

  (3)知识联系,向量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练习,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通过例题的不同解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或化归)的数学思想.

  2、具体教学安排:

  由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设计说明:练习1的设计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练习2的设计故意选特殊直线和非直线方程一般式,主要强调在公式应用时,直线方程是一般式,应用公式的准确性.

  例题(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我选取的是课本例题,课本只有一种具体点的解法.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由特殊点到任意点,由特殊直线到任意直线,从而延伸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的是: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炼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知识总结,通过学习知识所体验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由学生总结和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评,加以经验总结.

  (五)[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

  ①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设计说明:作业1是课本习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业2是根据课堂分析,让学生总结公式推导的方法.除了课堂上想到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思考,比如在用两点距离公式整体代换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思维暴露出问题时及时评价,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教学思路;为了获得后反馈信息,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指导我今后教学.整个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精选说课稿8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01-19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12-17

《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12-17

《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11-30

《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12-01

《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12-14

生命生命说课稿(精选15篇)12-07

扁鹊治病说课稿(精选2篇)11-25

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11-30

化学《元素》说课稿(精选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