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0:21: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1、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课内容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一书中第一单元的乐理部分。

  这一节课主要内容为音的高低中五线谱的学习,两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对于初学乐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的关键。本节内容为学习乐理的第一节课,学好、学透该课才能够为下一阶段音的分组(音符的音名和唱名)的学习及以后的单元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学习乐理知识。

  教学目标:本节课从实感教育入手,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明确地辨认出五线谱上各个不同的线和间,音符在五线谱上的正确位置以及高、低音谱号的书写方式,对初学键盘乐器的学生,提高识谱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为了今后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学习应重点掌握音符在五线谱上的正确位置,准确说出音名和唱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来看,该课难点在如何把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一对应到键盘上。

  二、说教学对象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大多数学生所就读的初中不重视音乐课甚至不开设音乐课。许多学生在音乐方面几乎是空白,有的学生虽能唱歌但不识谱,乐理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面对这种音乐教学现状,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设计出能够突出学前教育特色的音乐教学策略,从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着手,通过练习实践,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为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快乐是学生健康情绪的主色调,让初次接触乐理课的学生们在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中,活泼愉快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为此,在教法的选用和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直观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乐器,用演示法、听辨法、对比法和小组探究法,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高音和低音,辨别高低音的不同,

  2、活动体验,模仿创造。

  引导学生通过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想、用心悟、用手做、用口说等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和感悟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一个童话故事把学生带进“森林音乐会”的学习情境中。“可爱的动物正在森林里举行一场音乐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紧接着,我分别扮演老虎和小猫在森林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分别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演奏《小星星》,学生通过对比听辨,就能

  很直观的感受出两次弹奏的音乐高低不同,从而引出我们的第一单元《音的高低》,这样的导入,对于初次学习乐理的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直观的感知到音的高低。 2/游戏教学,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识别五线谱,五线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如果这节内容掌握的不好,同学们将失去对学习乐理的兴趣。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同学们玩中学,学中乐。

  (一) 初识五线谱

  首先我会分给同学们每人一张五线乐谱,然后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认识这上面的音符吗”?肯定有很多同学不认识,提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 巩固认识间和线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制作了一个五线谱,可深入其中的教到学生,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五线谱。

  为了让同学们对五线谱的记忆更深刻,我会让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手指游戏。因为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数线和间的同时,经常弄混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这时我就发挥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想一想,我们上楼的时候,要一层一层从下往上走,五线谱也是这样,通过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实践来突破难点,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三) 初步认识高音谱号 低音谱号

  分别出示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形状像什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高音谱号像蜗牛、像小号。低音谱号像数字9、像口哨。加深同学们对高音谱号的记忆。

  (四) 音名和唱名

  因为同学们在学习五线谱的时候,对五线谱中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含义,他们能很快领悟,但对相同的音符 所处的位置不同就要发出不同的音调,却总是理解不了,记不住音符的位置,只有顺着读他们才知道是什么音符,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在此环节,我用《白雪公主》故事中七个小矮人,老大、老二到老七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引出音名CDEFGAB和 唱名“哆来咪发嗖拉西”。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每个小矮人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我把音符染成了所对应颜色,让这些原本一样的音符变得各不相同,在通过一些游戏,让同学们很快记住这些音符,记住它们的音名和唱名,最后再把音符涂成统一的黑色,这样同学们也能够辨别了。利用游戏的方法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高音谱表。

  第一步,引导同学们反复朗读七个音阶(哆来咪….),熟读于心,让大家对五线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认识哆来咪发嗖拉西,在五线谱中,分别找出哆来咪发嗖拉西,再反复诵读,使同学们对这七个音符的位置、颜色以及小蝌蚪内的字符有了印象。

  第三步,找朋友,让同学们找音符相邻的音符朋友,也就是同在线上或同在间上的音符朋友,同学们对音符的位置越来越清晰了。

  第四步,爬山,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对五线谱上的音符有了较深的印象,再做下面的游戏,让同学们像爬山下山一样的朗读音符,先是线上同读,然后再间上同读,同

  学们对音符的位置更加清晰了。

  第五步,捉迷藏,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音符有了较深的印象,但是如果把音符里面的字符掩盖了,他们还能不能记住这些音符,接下来我们做的游戏,就是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掩盖字符让同学们找出那些音符,最后把音符全部涂成黑色,再让同学们找,随后再拿出其他五线谱让同学们读,直到形成条件发射,就能迅速读出音符的唱名。这样他们就会永远记住音符了。

  3、实践运用,提高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看谁反应快”的游戏,每一个横排代表一个音符,我在五线谱上随便写出一个音,代表这个音的同学迅速站起来,看看谁的反应快。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进一步明确五线谱的知识点及重要性。课后读一读视唱练耳部分的音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在激发起初次接触乐理课的同学们的兴趣,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游戏教学法让原本枯燥的乐理课变得有意思,生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层层深入的展开学习的。体现了教师是参与者,实践者,学生是实践者,探究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玩中学,学中乐,在实践、体验、感受中潜移默化的掌握音乐新知,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接下来我将从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充分研读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是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必备知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根据学会、会学、乐学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探索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难点是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说学情

  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八年级学生几何学习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反思评价”的课堂活动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法

  有教无类,因此,在教法上,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化,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在合作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巧设情景,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采用复习导入的形式,提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可以回顾起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顺势提出在平行四边形中,还有一组对角线,通过多媒体展示ABCD中,连接AC、BD,并设它们相交于点O,请同学大胆猜想OA与OC,OB与OD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猜想在ABCD中,OA=OC,OB=OD,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证明,引出本节课主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一节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关于边和角的性质,这样的方式复习更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教具,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且在对角线的交点处钉上图钉,请学生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旋转180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发现旋转前后两条对角线重合了,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同时可以发现OA=OC,OB=OD,进一步验证了猜想,引导学生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基础之上借助三角形全等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学生汇报,预设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了BD=AC、∠CAD=∠ACB,∠ADB=∠DBC,再根据角角边得到了三角形全等,进一步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并请学生板书出详细的证明过程。最后我将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活动二: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运用

  学生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之后,出示大屏幕中的例题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提示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学生会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CD=AB=10,BC=AD=8,根据AC⊥BC,可以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预设学生的板书内容是∵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10,BC=AD=8,∵AC⊥BC,∴△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得出AC=6,又OA=OC,∴OA=3,SABCD=6×8=48。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前后的牵连,这个问题涉及了刚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对于计算或证明,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学会如何严格的书写,突破用几何语言书写表达的难点.。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新授课结束,适当的练习可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去解决练一练的题目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合理设错,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快乐从而把知识升华为能力。

  4、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这节课结束时,我会问学生:“今天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东西?”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在知识、能力、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收获。

  5、作业设计

  我将设计以下作业:下课后,完成课后习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拓展题。

  六、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下我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数学课的板书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缩影。大家来看,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古冶区习家套小学教师赵兴。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手指上美丽的图案——《奇妙的指纹》。

  一、选题背景

  一个恰当的主题,对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从实际过程中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实践的热情。“指纹”这一问题是学生生活身

  边的问题,贴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视野,学生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纹路。指纹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具备问题意识是本主题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理念

  “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是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奇妙的指纹》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种类和独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拓印指纹;通过调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创造出有趣的指纹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主题活动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 观察指纹 生成问题(1课时);

  第二阶段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第三阶段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第四阶段 创作有趣指纹画(1课时);

  第五阶段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我今天主要介绍第四阶段——创作有趣的指纹画。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型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具有强烈的综合性。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次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进而使学生了解人们指纹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在生产活动中。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观察、研究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对指纹有细致的观察,对于指纹的类型也很模糊,为了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通过亲自观察,比较分析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指纹的特点及用途。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和活动方法,能较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五、教学策略

  ·以导促学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指导,起到调节和帮助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六、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水粉色、印泥等。

  七、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我先把前几个阶段做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第四阶段段的教学过程。

  (一) 观察指纹 生成指纹研究问题(1课时);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入主题:在本课教学的引入中,为了创设开放性的探究

  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并说说产生哪些疑问?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一起来探索指纹,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

  2、 拓印指纹

  首先提出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方便观察?学生建议把指纹引下来进行观察。

  追问: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指纹拓印在这张白纸上呢?

  3、学生实践: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我及时给予指导,并通过比较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拓印方法 (“动手操作,拓印指纹”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学生在动手实践拓印指纹后,提出了诸多相关问题,经过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最后我们确立了4个子课题:(课件)指纹的形成、指纹的类别、指纹的作用与应用、指纹和命运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子课题,并形成四个研究小组,我根据学生

  的特点,适当调配,尽量使每名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尽显其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二)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同学除了在上网、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外,还通过走访、调查、询问父母、老师等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在班内交流。(课件展示各组成果)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能通过对指纹的研究,学会与小组同学学习一些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分类、抽样调查、采访等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

  (三)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本阶阶段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制作指纹分类表,建立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指纹档案,这样不仅增进亲情、友情的亲密度,还可以留作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又能让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四) 创作有趣的指纹画(1课时);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活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的指纹画各种有趣的指纹画。于是我为孩子们搭建了表现平台——创作趣味指纹画。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在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分组实践——设计制作——成果分享——交流评价—

  —活动小结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回忆上节课指纹的特性,指纹的类型以及日常应用,并提出新的问题:它还能做什么吗?(播放指纹画)这些美丽的图画,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了。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指纹画》。(板书课题)

  【这样做是为了将前一阶段的活动过渡到本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指纹画的形式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分组探究、实践

  我引导学生:大家在设计制作之前,先来探究一下用指纹作画应该掌握哪些作画技巧呢?

  学生讨论、探究后,汇报:(应该先掌握拓印指纹的方法、了解拓印出的指纹形状、了解印染颜色的深浅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下面把你们的方法亲自实践一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其中,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实践过后,我将出现的问题归类呈现于课堂上:在刚刚的实践中,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

  学生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汇报:

  我随即大屏幕出示:(指纹作画技巧)

  1.拓印的方法有:勾、抹、印、点等方法。

  2.印染颜色的深浅、清晰度等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3.可以用五颜六色水彩粉制作拓印的印泥。

  4.开始先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图案的轮廓,有了经验后,可以根据指印的大小和颜色,直接作画。)

  教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创作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1、注意印泥的水分掌握。

  2、用后工具摆放要整齐。

  3、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4、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生状况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学生学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材内容分析

  (1)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推测。

  (2)钠的物理、化学性质。钠的物理性质着重强调钠的密度小、质软、熔点低;钠的化学性质着重强调钠与氧气、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验探究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金属钠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合作实验,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识过氧气、氢气、碳等物质的基本性质,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或保存方式及现实社会中的用途,另外在初中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领悟到化学式一

  门以实验为特征的重要学科,化学实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必将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这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礼节钠的性质,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

  2、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

  本节采用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结合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三、学法分析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教学过程

  1.分发导学案,学生自学并完成导学案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做点评。

  4.针对回答情况,教师进行讲解。并在对应的知识部分展示实验。

5.小页练习。

  6.评讲答案,发现问题。

7.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 2、熔点较低 3、质地柔软 4、银白色光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 + O2 === 2Na2O (白色) 点燃 点燃:2Na + O2 === Na2O2 (淡黄色)

  2. 钠与水反应

  (1)现象:“浮”、 “熔”、 “游”、 “响”、 “红” (2)化学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是一种活泼金属。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1、 钠的存在

  无游离态,化合态有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 2、 用途 钠的用途很广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

  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进行自主为主,并结合实验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协助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以上是我本节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钠的性质》说课稿

  渑池二高 岳国华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功率》,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这四个方面来汇报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功率、欧姆定律以及电能和电功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电流的热效应和家庭电路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电功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电功率的计算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分析、推理、理解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既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单位;

  (2)会用P=W/t和P=UI进行简单地计算;

  (3)能理解及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机械功率类比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体会类比思想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用电器在待机和休眠状态下依然消耗电功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培养节约用电的意识。

  2、教学重点: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定义,会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及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为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用以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分析归纳为主要方式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2、学法指导:为落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科学探究、分析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本节课采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通过观察功率不同的两只白炽灯发光程度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设计意图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1、课本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电功率,这种定义方法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而且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与机械功率一样,所以电功率的概念教学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机械功率类比得出电功率的概念。但这样设计不利于学生理解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因此在给出电功率的单位后通过引导学生说出1W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2、这部分内容学完后设置了2道练习题和1道例题,练习题主要针对P=W/t的运用,引导学生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例题主要是针对公式P=UI的运用。

  3、通过例题计算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不同,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用电器的铭牌,培养学生学会从铭牌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际电压不一定等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

  4、关于实际功率的计算,为了降低难度,我把课本上的例题,分解成4问,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5、最后2道练习题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巩固,并通过第2道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家用电器在待机和休眠状态下也在消耗电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以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说课稿 篇6

  设计意图:

  我上的这是一节小班的综合《米奇妙妙屋》。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发现我班幼儿在玩玩具时一直在讨论少儿频道播放的动画片《米奇妙妙屋》中的妙妙工具及对动画片中出现的米奇、唐老鸭、高飞和布鲁托尤其喜欢,我就在想他们这么喜欢动画片里的人物,不如把这几个人物形象放进游戏中,他们肯定会很喜欢。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综合《米奇妙妙屋》。

  说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听懂不同的音乐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能够根据不同的提示,想出解决的方法。

  3、乐意和老师、同伴一起快乐地唱唱跳跳做游戏。

  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听懂不同的音乐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活动难点定位为:能够根据不同的提示,想出解决的方法。

  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以及重难点的解决和突破,我为本次活动做了以下准备:经验准备:大部分幼儿都看过"米奇妙妙屋"的动画节目。物质准备:米奇玩具,手套。音乐旋律《小星星》。米奇妙妙屋动画视频。PPT。

  说教学法:

  学法:游戏法、实践体验法(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那么,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中形象的画面内容直接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使教学重点自然解决。

  采用演示法是因为能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教师的动作,并能模仿。

  游戏法:启发幼儿积极思维,使活动呈现了趣味性,让幼儿融入游戏,学中玩,玩中学,也是突破难点的最有效方法。

  在以上的教法中,我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过程:

  如何运用这些准备,完成目标,我为本次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出示米奇,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情景式的语言似乎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是孩子们马上就会兴趣盎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小朋友,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一起向客人老师问好。小朋友,今天还有一位你们非常喜欢的动物明星来看你们了,我们一起喊三、二、一把它请出来好吗?"(视频请出米老鼠,激发幼儿兴趣)。

  二、进入情境,出示幻灯片。

  1、米奇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班,想知道它来干什么吗?我们一起听。(出示米奇视频)。

  2、米奇说了什么?想去吗?我们一起出发去米奇妙妙屋了哦。

  3、米奇妙妙屋里有很多的好朋友,会有谁呢?逐一出示PPT图片:高飞,教师引导幼儿按节奏打招呼。(高飞高飞上午好)。布鲁托(布鲁托布鲁托上午好)、米妮(米妮米妮上午好)。这是谁?看不清楚怎么办?妙妙工具能帮忙,我们要怎么喊它来呢?(一起喊口令)那我们该选哪个呢?手电筒。原来是唐老鸭。(唐老鸭唐老鸭上午好)4、我们数数看一共来了几个好朋友呢?(引导幼儿一起数一数,并出示图片)。

  5、小朋友,让我们跟着米老鼠一起去米奇妙妙屋吧。(幼儿听"闪烁的小星"走走。)在走路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幼儿做出不同的动作,如:打招呼、挥挥手、看风景等。

  三、进入情景游戏,根据不同情景想出解决方法。

  1、情境一:爬山和下山。

  走了这么多路,小朋友们累吗?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出示山的图片)我们来看看我们到哪里了,呀,前面有座什么呀?我们要怎么过这个大山?怎么爬山呀?(请几个幼儿示范)。那我们一起来爬山吧!(根据上音阶的节奏爬山)山这么高很危险,我们一定要整齐的爬,还有一半!我们继续加油!(出示小红旗)看到小红旗了吗?我们终于到了,终于上山了,现在我们要干嘛了?什么方法可以又快又轻松的下山?我们来滑下去吧!(滑音下山)。还有一座高山呢。我们继续爬。

  2、情境二:救猴子。

  下了山之后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路上遇到了一只猴子,它会说些什么呢?米奇的妙妙工具能帮忙,我们要怎么喊它来呢?(一起喊口令),该选择什么呢?和小猴子再见吧!猴子猴子,再见!

  3、情境三:开小船。

  天啊,我们走了这么多路,爬过了两座山、还救了小猴子,还会遇到什么呢?好宽的小河啊,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快快到妙妙屋过河吗?妙妙工具能帮忙,我们要怎么喊它来呢?(一起喊口令)出示神秘妙妙工具。船来咯!我们出发吧!

  四、和伙伴一起唱歌跳舞。

  (出示妙妙屋)我们到了没有?看看妙妙屋里都有哪些朋友在等我们?看到朋友要怎么做?怎么打招呼?米老鼠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黛西还要教我们一个妙妙舞,愿意和她一起跳吗?让我们一起动起来。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年龄小,一切从兴趣出发。兴趣能诱发幼儿学习的动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外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我设计的这节综合课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

  在这节活动中我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让幼儿学会这个音乐游戏的玩法并能保持愉快的情绪。通过启发引导、参与体验、共同游戏及师生交流等,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逐步学会。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我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活动氛围,同时运用榜样示范、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我以去妙妙屋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并时刻引导孩子跟着老师根据音乐信号做动作,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解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三章,萧红通过对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所以写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充满欢乐、甜蜜、温馨、自由,给萧红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近乎口语,浅显而不单调,有趣不乏童真,但要悟出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包含的那些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二、目标定位

  1.寻求阅读视眼的敞亮。构筑立体的园子形象,从实在的园子走向精神的园子,从而使阅读多元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具体说就是学生从美丽、充满生机,读到自由,读到快乐,读出爱和温暖,读出这是我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丰富语言的积累,体会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三、过程设计

  1.课前谈话 回到童年

  围绕“在你的心中童年是什么?”我用一段童年小诗进行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童年中,学生在美美童年回忆中等待课的开始。

  2. 导入新课 确定问题

  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阅读探究的问题——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让学生明白熟读课文的重要,带着问题读书的重要。

  3. 带着问题 研读课文

  先抓第2和13自然段。第2自然段读出园子的美丽、充满生机。让学生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主要是以读带讲。第13自然段读出园子的自由。先引导学生读出一个词;再引导学生读成一句话;随后引读课文,潜入文本,感知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学习拟人、排比、借景抒情等写作方法。

  第3—12自然段读出童趣、快乐。学生两次走进文本,出声地朗读,感知文本;无声地默读,品味文本。通过两首小诗的处理将一长段文字读短。有两步,一是,引导学生交流最吸引你的画面,聚焦祖父的笑,回忆画面,品味祖父浓浓的爱意;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特点,找出文中反沓的写法,品味祖孙之间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爱。

  4. 适度拓展 深化认识

  从萧红的作品中摘抄了四句话,请同学们把这四句话含在嘴里咀嚼。从另一个角度看园子,目的是让学生对园子的理解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让学生明白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只有一个人喜欢他。所以,她回想起故乡呼兰河时想到的不是母亲,不是父亲,更不是祖母,而是那年迈的祖父。随机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只有一个地方给了她自由和快乐。这园子不只是祖父的,是我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园子,再读课题。从而读出这是个爱的园子,温暖的园子,这是她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处理成一首诗,学生读后自然过渡到对作品的推荐。在罗大佑的《童年》歌声中布置作业,结束本节课。

  四、教学策略

  1.一条主线 ,贯穿始终

  南京“经典之行”告诉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简单就是环节要简化,问题要精要。一篇文章只要设计一个,最多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一条主线,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品味、表达……这节课中我紧紧抓住“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学生对园子的感受从美丽、充满生机、到自由,到快乐,最终到爱和温暖;学生对园子的理解由浅入深,逐渐深刻,逐渐丰满,真正读懂园子的精神意义。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

  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了叙述的话语,其中的细节值得回味,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一段的学习时,我抓住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找出最吸引你的镜头;通过对祖父的“笑”的回忆,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它独特的魅力。文章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多处运用反沓的写法,这些都值得好好品味。在13自然段的阅读中,我引导学生静心品悟“这些文字好在哪里?”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仅读出文中表达的情感,还知道了课文是怎么写生动的。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在3—12自然段学习时让学生找出反沓的语句,让学生品味反沓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课文,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节选文本的阅读只有回到整个作品中才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才能读出文本的厚度。常常惊叹于特级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事实上只有回到作家的作品中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就只住着我的祖父吗?显然不是,而是作者与祖父的感情很深,祖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所以作者回想起家乡的呼兰河唯一想到的只有祖父。

  萧红生活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家乡沦陷,祖父去世,“家”在她的心中早已不复存在,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辗转各地,年仅三十一岁就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她在去世前用笔在纸上写道:“一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在她的一生中最甜蜜、最难以忘却的是曾经给她无限欢乐的园子,是祖父那刻骨铭心的爱。当然,我们深度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并不是要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对萧红的童年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从萧红的作品中节选了四段文字,学生通过这四段文字,对祖父的爱,对祖父的园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对萧红童年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饱满,更加全面。同时还能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5.诗意语言,诗意处理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诗意。茅盾曾高度评论这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基于这样的语言特点,我在讲读3—12小节时,将很长的一段文字浓缩成两首诗,学生既能全面地理解内容,又大大节约长文的阅读时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讲读也运用同样的方法,通过阅读巧妙地过渡到对《呼兰河传》的介绍。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文章语言的诗意。

  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一个环节忽略了,拓展后应该让学生再说说“这又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板书:“爱、温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深知课堂上有不少的环节值得商榷,还需优化。恳请大家不要顾及情面,从追求课堂有效性的角度,畅所欲言。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成名作,也是较能代表她早期风格的一篇。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借台儿沟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是抒情小说的典范。

  2、本课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一篇课文。要求学生能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主题,明确其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作为选修课的阅读篇目,尤其应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力。

  3、高二的学生,一般说来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而且在高中的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一个小说单元,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但学生现在的物质条件较好,对课文中人物的举动和心理乃至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体悟感受。并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以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的能力。

  4、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从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角度欣赏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分析探究的技能。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以及人们渴望摆脱贫穷走向文明的迫切心愿。

  (2)、品味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

  5、重点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领悟小说的主题,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讲析法

  本文是现代小说,学生要读懂内容并不难,但要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领悟小说的主题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还须教师适当的讲析。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进行简要的讲析就很必要了。

  2、点拨法

  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问,教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3、提问法

  带着问题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有利于推进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引导学生领悟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的方法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2、勾画圈点法

  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边阅读边勾画圈点出文中描写人物形象、描写环境的有关语句,有利于更好的探究学习,了解主题。

  3、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4、自主探究法

  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等,所以给学生点自主探究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把阅读后的最原始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 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以前学过的作品里有关美的形象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出对本文美的鉴赏。

  二、 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先承接导语介绍作者和背景,主要让学生知道铁凝当过知青插过队, 本文发表于1982年,当时正值中国步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新阶段。

  再承接课前准备,让学生谈阅读本文后的最原始的感受,并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是“火车”打破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的宁静,明确“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们分别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1.老作家孙犁在读过《哦,香雪》后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它所经过的地方,都是纯净的境界。”这是老作家的评价,那么你第一次读完这篇小说之后,你的总体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2、是什么打破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的宁静呢?(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在文本中圈画出来)

  3、“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特征,思考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们分别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三、深入揣摩讨论

  这部分我主要分四个步骤“寻美、辨美、溯美、思美”来深入了解小说的主旨,总结出景物、人物、主题各美在哪里?并进行拓展延伸(思美)链接铁凝二十年后再到台儿沟时所见到的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寻美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这里重点引导学生从肖像、行为、心理等角度感受小说的人物之美。(香雪、凤娇、……)(请大家用笔在文本中圈画出来)

  明确: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2、 辨美

  在台儿沟这么贫穷、落后的地方,四十个鸡蛋来之不易,香雪却用她娘辛苦积攒下来的四十个鸡蛋换回铅笔盒,这一举动容易让学生对香雪造成误解影响对任务形象的认识,因此辨明这一举动很有必要,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1)、有人认为香雪用鸡蛋换回铅笔盒,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追求;有人则认为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这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破坏了香雪的形象美。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细节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再从以下两个片断引导学生探讨香雪的心理,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和景物描写的作用。(见教案)

  思考:

  A、这两段心理描写说明什么?

  B、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这两段心理活动可看出香雪付出如此大的勇气去追求铅笔盒,其心理动力不仅来自于维护个人的自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台儿沟的尊严,还有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一举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满足虚荣心的表现。

  “铅笔盒”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知识和文化,象征着现代文明。

  景物描写不仅写出山村的美丽景色,更烘托出人物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喜悦心理。

  (2)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她的内心变化也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看看烘托人物怎样的心里?(这里我把文中相关内容作成课件,以备学生回答时作相关课件链接),然后再进行总结。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3)、从这些描写可看出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从这些心理活动可以看出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学生回答后再进行矫正、总结,从而明确主旨。)

  小结:

  人物美——主人公香雪:纯真善良,自尊自爱,执著追求新生活。(结合肖像、行为、心理、细节等角度鉴赏)

  景物美——纯净自然,充满诗情画意(烘托人物心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切入点)

  主题美——揭示了现代文明对农村的冲击,表现了山区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展现了山里姑娘的美丽心灵。

  3、“溯美”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让学生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了解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写得如此动人。

  铁凝为什么要给我们创造这样的一种美丽?

  明确:她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动人之处。

  4、“思美”——延伸思考:

  作者写这篇小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读完这篇小说也许很多同学都会在心理想不知现在的台儿沟是什么样子了。这里我主要通过资料链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二十年后铁凝再到台儿沟时所见到的台儿沟的样子。让学生明白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积极的和消极的事物都会随着涌现,我们应会明辨是非,扬长避短。

  正如当代评论家陈思和在评价这篇小说时说过这么一段话:“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二十年后铁凝再到台儿沟时所见到的情况。

  【资料链接】略

  我们应如何看待二十年后的台儿沟?

  总结: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四、作业

  二十年后的台儿沟的样子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二十年后的香雪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凭你对城乡生活的了解,你觉得“香雪”的未来更可能是怎样的?请以“二十年后的香雪”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04-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精华】学习计划模板汇编6篇03-14

【精华】识字教案模板汇编9篇03-06

【精华】识字教案模板汇编九篇03-12

【精华】计划方案模板汇编7篇02-19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