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1 11:20: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一年级第四课第一节第三框。其内容与“十六大”精神紧密相连,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国家政策问题、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等。既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又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和近几年的考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第三产业的含义、分类,理解其地位和我国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殊意义。

  2、能力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通过图表讲解,提高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并训练辨证思维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国家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树立强国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目前三大产业现状、国家政策热点、十六大报告精神以及近几年的考点,确定以下内容为重点:

  1、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

  2、我国的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

  (四)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身特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难点问题。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经济学,对于经济结构的内容很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处理:

  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依次讲解第三产业的含义、划分、地位、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加快发展的意义、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准备把这些知识点归纳为两个部分,即:概论部分和我国的第三产业。这样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三、教学方法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特设计如下教学方法:归纳法,把高一上册具有共性的知识归纳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竞答法:学生好胜心很强,根据这一点,可以尝试用竞争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思考法:不看教材,发挥想象力,避免学生看书一目十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使学生增强自信,不过多地依赖教材,也可以锻炼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手段及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改精神,教学过程要优化,就必须有教学手段的参与,一定手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服务的。我校已经为高一各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装置,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它具备容量大、丰富多彩、调节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的功效。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创新,教师应大胆地、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尤其如此。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符合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二)新课导入(含复习提问):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且直观,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内容,请学生分析应该属于第几产业的内容。提问:农业、工业各需要走什么道路,依靠什么去推动?引出第三产业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又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连贯。

  (三)新课讲解:

  按照学习一、二产业时的思路,即:概论部分和我国的具体情况。

  1、概论:

  (1)第三产业的含义:不是重要概念,所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第三产业还叫什么?为什么?是生产部门吗?三大产业中都有哪几个是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凭借什么提供服务呢?为哪些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这些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2)第三产业的划分:四个层次,对于学生来讲不了解,所了解的都是肤浅而片面的。所以必须请学生先阅读,去熟悉然后教师通过新课导入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分别属于哪个层次的,也做到了“一材多用”。然后,教师根据教材上的每个层次的部门,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提高他们的辨别分析的能力。特别指出“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差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产业,提醒学生审题要细致,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3)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回忆三大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讲解,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入手,便于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其他因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适用于重点班学生。到目前为止,上册教材关于“地位”的知识点已经有很多,可先让学生自主去回忆,教师

  用多媒体打出所有的十个知识点,使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疏漏之处,从而加深印象,也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把同类的问题归纳整理,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从现状和措施两个方面去学习。

  (1)现状:分析图表,从横向和纵向上认识我们国家第三产业的现状。运用图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简明化,直观化,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分析、总结,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同时,既看到纵向上我国第三产业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又看到横向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哲学奠定基础。

  (2)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不看教材,根据前面对第三产业各个层次的理解和记忆,自行分析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会有哪些。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并从问题的解答中受益,从自行思考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尝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也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后请学生看教材,寻找自己思维的疏漏之处,更能加深印象,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对于已经理解的三个方面,下一步就是记忆,此处采用快速记忆法,调剂课堂节奏,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即竞争激励法。它的特点在于竞争性,符合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理状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内在潜力,求的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综合运用鼓励机制、成功机制等良好的激励方法。

  3、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请学生看教材98页“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回答两个问题:

  (1)图示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出下一个内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教材在“十六大”召开后新修订的内容,反映了“十六大”精神,是结合了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又是学生生疏的难点,所以既要强调其重要性,又要详细剖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四)巩固练习:设置两个层次:

  (1)识记与理解:利用学生手中的同步作业本,通过单项选择题加以巩固,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识记和理解,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

  (2)巩固与提高:利用材料分析题(多媒体打出),既锻炼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应用的能力等。

  (五)小结与板书: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整体,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还要有具有艺术性的结尾,整理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观点,发展能力,活跃思维,查缺补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演绎式板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突出知识结构与重点,同时突出了教学主题。在总结过程中,针对知识体系,请学生确定本节课自己认为应该成为重点的内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力。

  (六)作业:两种要求:

  (1)必做题:同步作业本相关的问答题,这是巩固新课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

  (2)选做题:学习完三大产业之后,请同学们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这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甘落后的意识,也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给优生一定的发展空间,来提高自己.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识字5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2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词串”和图画来形成识字,图和词并茂,学生看到图想到词,读到词想到图,是一篇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观察、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好课例,我们第1组学过的识字1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而识字5描绘的是夏天的景色,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图画的兴趣,同时经过识字的积累,为下面更好的学习课文又做了铺垫。这篇课文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上第一课时。

  (1)针对课文特点,我把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

  2、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4、熟读课文。

  (2)设重点为:识字写字。

  (3)本节课教具:课件、自制荷叶等。

  【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放”的教学方法,叶圣陶的六个解放中说道:“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点自己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引导,创设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感悟画面,图文结合,参与游戏等活动,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心灵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课程标准》中也说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力求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因此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感悟出学习方法。

  如:在本课中是图和词语并列。与图相应的词语有:夏天台风雷雨/桃子梅子西瓜/蝈蝈青蛙知了/葵花茉莉荷花。第一组词语说明了夏天的气候特征,第二组词语是夏天盛产的水果,第三组词语介绍了夏天里活跃的动物,第四组词语是夏天里植物开的花。连起来读,意义上有联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有增长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只要做到:情为上,情愈深,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要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韵文的意境中,让学生体会韵文之美妙。

  【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良好的气氛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导入时,我说:“一年有四个季节,你们知道是哪四个季节吗?”学生回答:“春、夏、秋、冬。”我接着说:“每一个季节的景色都不一样,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夏季美丽的景色。”几句话就把学生引入到我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活泼。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指导学生识字识词。

  ①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读准生字词。学生先试读,然后由学生充当小老师带读,师生进行评价,老师再给予点拨纠正。

  ②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的形式要多样,有小组互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读等,力求引导自己读熟课文。

  ③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同时演唱《小青蛙找家》的歌曲,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既有趣,又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3、词图结合

  教学中问学生“这四组词中你最喜欢读哪一组?”然后请学生边读词想象画面,每组词的学习方法不同,第一组“夏天台风雷雨”以看录像为主,通过观察领悟画面,培养观察、想象、口达表达能力,第二组“桃子梅子西瓜”重点讲述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组“蝈蝈青蛙知了”问学生这些动物都在忙些什么?第四组“葵花茉莉荷花”看到这些花最想说什么?四组词教学完后回到整体。

  4、再一次巩固识字,做游戏。

  5、指导学生写生字。

  6、整堂教学注意渗透评价机制,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内容,小组互评,学生自评。

  【说课总结】

  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悦,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真,童趣的课程价值。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为主题,让学生体会夏天的美好。《夏夜多美》既写了夏天的美景,又写了夏天的情趣,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二、说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第一课时,学生已学完了生字,读课文时能做到准确、流利,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要求会认的13个生字新词,积累优美的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体会夏夜的景色之美,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在读中体会夏夜的美。

  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美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能力

  识字仍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而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我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巩固识字的兴趣。天黑了,小蜻蜓要回家,谁把词语读准确了,小蜻蜓就能顺利飞回去,谁愿意帮帮它呢?孩子们读完词语后我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认真朗读让小蜻蜓回家了!咦,它身后有只小蚂蚁在哭泣,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回事吧!”既让学生愉快地巩固了新词,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很自然地引出文中的故事,进入第二步情趣阅读,感悟夏夜之美的学习。

  (二)情趣阅读,感悟夏夜之美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要求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安排了情趣阅读,感悟夏夜之美的教学环节:

  在感悟夏夜景色美这一部分,我先采用教师范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读,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又运用直观形象法,用课件展示夏夜的美景,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在此我通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看到了——的——

  加深了学生对夏夜景色美的感悟,而且积累了语言文字、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朗读为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文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较低,所以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困难。我采用了一些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听读,理顺文意;指名读,理解词语;自由读,感受独特体验;师生合作读、男女伴读、分角色读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朗读情趣,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2、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文中睡莲与蚂蚁的第一次对话,小蚂蚁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了!”我指导学生“如果是你掉在水里上不了岸,你是什么心情?”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小蚂蚁的焦急、害怕了,读得很出色,第二次对话读出小蚂蚁的感激也是如此。

  3、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读得更有感情。有小朋友读“蜻蜓飞呀飞......”我评价学生:“你读得真好!轻轻的缓缓的,就像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其他小朋友马上就带着自己的感情美美地朗读起来。在这个环节,让孩子们尽情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4、通过表演吃透文本诠释情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语文课堂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的学情,我采用了情境表演法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在这美丽的夏夜里,公园里静悄悄的,大家都睡着了……老师的朗读穿针引线地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很多学生读透了文本,表演得入情入境。而在表演完后的评价过程中,我提问“你为什么觉得睡莲姑姑表演的好?”,小朋友回答“因为她显得很想帮助小蚂蚁了。”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再一次咀嚼文意,更加体会到了小动物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熏陶,提升学生品格

  在读透了文本的基础上,我通过提问“星星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睛?”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各种小动物的行为说说这个夏夜的开心事,理解比夏夜景色更美的是助人为乐的精神,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也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我布置本课作业为:画出你心中的夏夜美景,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话,读给你的伙伴听。

  (这样的作业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拓宽了学生想像的思维空间。将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其个性在绘画与解说中充分张扬。)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部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内容,下面我着重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应用题部分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是这一部分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要通过复习和比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学生弄清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从而为中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都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态度上都很严谨认真,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应用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成绩虽然有所攀升,也不是太尽人意。

  3.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在本小节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熟悉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解决简单

  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练习,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形成技能。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举例说明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巩固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然而数学复习课就内容本身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导入环节中, 我力争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事入手, 通过看广告片、观察矿泉水,引导学生从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1.欣赏:美丽的千岛湖和农夫山泉广告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么美丽的风景区是哪里?(千岛湖)那里不仅风景优美,还有一个我国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

  2.观察:

  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瓶来自我国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浙江千岛湖的农夫山泉矿泉水,请你仔细观察这瓶矿泉水。

  3.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数学信息

  师:能说一说课前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关于农夫山泉的数学信息?

  (二)整理与复习:

  通过上面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本环节中,通过猜、测、量、算,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险,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缺漏,自行对知识进行内化,既巧妙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1.在生活实际问题当中,探究、巩固数学知识。

  师:老师喝去了一些矿泉水,还剩下这些(举起手中的瓶子),请你猜一猜,还剩下这瓶水的几分之几?

  学生进行估算。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学生交流测量方法。

  方法一:测量。

  学生操作后得出:满瓶矿泉水的高度是20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4厘米,剩下的占这瓶水的了1/5(20%),喝去了这瓶水的4/5(80%)。

  方法二:用量杯量。

  教师示范操作,用量杯量后,看一下是多少毫升?

  现在谁能计算出还剩下几(百)分之几?

  那么喝下几(百)分之几?怎样计算?

  一边交流,一边板书:

  ① ② ③

  一瓶水550毫升 喝去440毫升 剩下110毫升

  ④ ⑤ ⑥

  “1” 4/5(80%) 1/5(20%)

  小结:求喝下几(百)分之几和剩下几(百)分之几…… 这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弄清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几年来教学新、旧两版教材的经验,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方法,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意在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多些实际演练。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一道“开放性”练习,虽然只围绕着一瓶矿泉水带来的几个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从而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自己解答。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这些应用题的结构,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沟通了各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交流,让学生拓展性思维得到发展,能够灵活的转换数学知识,以便于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同时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讨论、计算,得到了以下两组信息,现在老师要求大家从上述两组信息中各选择一条信息,再提出一个问题,组成一道我们已经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学生交流,教师调控。

  如①+⑤喝去了多少毫升?还剩多少毫升?

  ①+③还剩多少毫升?喝去多少毫升?

  ②+⑤这瓶矿泉水多少毫升?……

  四、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算一算。

  ①工厂生产的矿泉水合格率是99.8%。如果有80瓶是不合格产品,那么这一天共生产了多少瓶矿泉水?

  ②矿泉水现在每瓶成本1.5元,比原来降低了25%,如果工厂按每天生产20000瓶计算,可以节约成本多少元?

  ③工厂降低成本后,为答谢广大顾客,决定开展“买四赠一”活动。如果矿泉水原来每瓶卖2元,那么优惠了百分之几?

  在算一算的过程中,学生当了回质检员、成本核算员和销售员,他们俨然是在为公司解决生产和销售中的实际问题,小小的心灵多了些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

  2.想一想。

  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如果我班同学每人各自买一瓶矿泉水,单价是2元。如果整箱买:小箱12瓶可打九折,大箱20瓶可打八折。请你们小组合作,设计购买方案。

  创设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并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设计购买方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不同层中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是既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为下一步进行探究的必要条件,既突出重点,又有助于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整理与复习

  ① ② ③

  一瓶水550毫升 喝去440毫升 剩下110毫升

  ④ ⑤ ⑥

  “1” 4/5(80%) 1/5(20%)

  五、教学效果预测: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始,我引导学生从农夫山泉广告和矿泉水瓶的标签中收集信息,为全课展开预设铺垫;课中,和学生一起,在估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并让学生合理选择获得的信息编成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梳理;课尾,再让学生利用提供的信息设计矿泉水的购买方案。全课信息展示丰富多彩.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利用正确的评价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除此以外,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互助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教学,相信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祖国在我心中》是第三单元《祖国》当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以渐进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在地图上该怎样寻找我们的祖国中国,我国的首都北京,我省的省会福建,以及跟大陆隔海相望的台X省,从而进一步了解祖国,认识祖国,并通过让学生学会看世界地图,认识我国的几个邻近国家。

  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只有一个大段,但通过:第一眼寻鸡形的祖国,第二眼找红星状的北京,第三眼查故乡省会福建,三个有层次的步聚,使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名词:—是鸡形祖国,这是我国的地形;二是红星北京,这是我国的首都;三是故乡福建;四是隔海相望台X。通过以上四个名字的介绍,让学生在脑中从祖国到台X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3、图文结合。

  在文字叙述的下面有一张中国地形图,并把首都北京和台X省标示了出来,让学生在看文字的过程中,可以边欣赏地图,同时还可以在地图上把省会福建省标示出来。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根据本文的教材北景,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一句话的含义。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本句话的意思,并提升到赞美、热爱祖国,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祖国在我心中》—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昂首”、“辽阔”和“祖国时时在我心间”的意思。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抓关键的字、词。

  三、学程简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加以辅导,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加深;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祖国的崇敬、热爱之情。充分发挥图文结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看中求悟。

  (一)、激发兴趣,体会作用,揭示课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后,指着地球仪,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试着找出我们的祖国?它在哪个位置?看起来像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看“鸡”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怎样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要寻找的地名,从而了解地球仪的作用,进而了解祖国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祖国的形状,再出示课题《祖国在我心间》。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了解的字和词,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祖国在我心中”,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有疑难的问题,并动手在图画本上画一画祖国的地形图,标出首都和福建两个名称。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全班交流动手画图”四个层次的教学,在此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科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科的整合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课文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出示祖国的地形图,再朗读课文,接着在图画本上画出祖国的地形图,并标示出首都北京和省会福建,从而使学生对“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句话有个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使本课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课文通过介绍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的过程,让我们获得了很多的知识,而且老师也被你们读课文的声音吸引住了,也被这篇课文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其实古今有很多名篇佳作,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这里就有两篇,我们尝试着读一读、一同去欣赏它们------《我们的祖国真大》、《望庐山瀑布》。通过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高涨的爱国情怀激励下,继续延伸这种情感。同时向学生发问:如果有外国人想了解我们的祖国,你会向他介绍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现在对祖国的了解,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最后以“我们的祖国真大啊!”写一句话。写完后让学生当场交流、点评、修改。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得到运用,从而转化成技能.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 ××× ×××× ×××)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方整对称,第三乐句活跃生动,第四乐句使用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划船动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体现旋律抒发孩子满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价值极高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歌声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继续培养学生通过对旋律等音乐语言的分析来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歌曲《采菱》学唱

  教学方法: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注意切分节奏处唱法.

  二,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几种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演唱.

  2,请同学说说以前都学过哪几种切分节奏.并拍一拍.(综合训练二)

  再请同学将上节课刚学过的切分节奏写出来,并拍一拍.

  3,请同学跟琴唱《采菱》的歌谱.

  三,学唱歌曲:《采菱》

  1,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情绪.

  2,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节奏处的演唱一定要准确.

  将切分节奏处找出,依次练唱.

  3,跟琴练唱歌词.

  4,处理:

  讨论:演唱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 速度 情绪

  练唱.

  (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1,出示乐器挂图,介绍筝,介绍《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

  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2,初听《渔舟唱晚》,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3,分三部分细听,请同学们按照听听想想来听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别是怎样表达的.(完成听听想想)

  4,请同学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到"fa"时举手表示,并说说这里出现fa后,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 5,复听全曲,请同学跟着音乐表现出渔夫一天的工作.

  6,知识拓展;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五,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有特点,是有着悠久历史发展的.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民族乐.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听听想想

  第一段 旋律优美 节奏平稳 速度缓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跃 节奏活泼 速度渐快 力度加强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节奏紧促 速度较快 力度稍弱课

  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民族乐器"筝", 并准确感受了由此乐器演奏的乐曲,特别是为学生扩充的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使学生感受了民族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更激发了学生对器乐曲的兴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7课《一分钟》。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的焦急和不停叹息,是深刻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刚好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上第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钟、零”等9个字,读准字音。

  2、会写“欠、元”等8个字。

  3、读通课文,知道时间重要。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写字。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运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指导法。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交流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课题《一分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按要求自由读文。

  2、检查汇报读文情况。(读句子、认读生字生词)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带问题读文:题目“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2、回答第一个问题后,引出为什么迟到20分钟的学习,引导学生填空回答,从而知道一分钟的重要。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读、说,适当的词语说说话。

  2、让学生观察字形。

  3、老师范写“欠、包、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知道。

  (五)、作业。

  写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用了一个小游戏导入课文,稍稍抓住了一点学生的注意力。注重了二年级识字特点,在读文中识字,并通过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教学生每读一次文章都要带着目的,通过自读文章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交流,是带着人任务的,不是乱说。对于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习惯。并且在课堂中教育学生一定要做会倾听的孩子,最后达到会说的目的。

  可是这节课上完,我自己觉得不太满意。在课堂上没太能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回答问题的面不广,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效果不理想,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能突破,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这节课学了些什么,这也是饿哦缺乏课堂教育机智造成的。开始在认读句子时节奏没能掌握好,拖时间了,导致后面时间比较紧,认读生字时缺乏领读,分析字形仓促,方法单一,课文分析引导也快,在学习“我会写”时,如果时间再充裕些,词和句子会扩展的更好些,后来指导写字时间太短,学生写字都没有时间了,并且没有展示。

  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好让我能学到更多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我的教学。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另一方面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正确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七年级人教版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 "整式加减"的基础,其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法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由几名学生举例说出几个单项式和几个多项式。

  2、分别找学生说出上面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次数和项数。

  设计意图及依据:复习单项式和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为下一步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作铺垫。这样的设计是以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依据进行的。

  (二)、问题引入

  整式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展示课本第53页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投影在大屏幕上)。

  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时间是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要的时间就是2、1t小时,则这段铁路全长是多少?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就能根据学过的"路程=速度×时间"容易列出式子:100t+252t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样引入能自然过渡,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背景,让学生明确学习整式加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符合数学新课标的要求。

  (三)新课讲解:

  ⑴同类项概念形成的探索活动:

  探究1

  (1)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

  100×2+252×2=—— 100×(—2)+252 ×(—2)

  (2)根据(1)中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运算,并说明理由

  100t+252t=——。

  组织学生自习课本53页探究1的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给3到5名学生起来说说解题的依据,最后老师肯定并且明确了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解题。

  设计意图及依据:一是内容不难,学生容易思考得出方法和结论,得到成功的体验;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是为后面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积累经验,同时也通过类比体验了"数式通性"、其依据是课标中的逐步推进螺旋上升的理念。

  探究2:填空:

  (1)100t—252t=( )t (2)3x2+2x2=( )x2

  (3)3ab2—4ab2=( )ab2 (4)2x2y+3x2y—xy2=( )

  学生有了前面探究1的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利用乘法分配律容易化简所给式子

  其中第(4)小题为补充题,这是一个不全是同类项的例子,学生就会发现最后一项 是与前面的项"不同"的项,只能合并前两项,对第三项能不能与前面的结果继续合并产生疑惑,这时教师把握好时机指出这里合并需要注意项的"同"与"不同"的区别,从引导学生思考能合并的项需要具备什么特征?并分小组讨论什么样的项算是"同"的以及"同"的含义如何描述?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的概念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

  3、补充练习:

  下列各组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 —a3 和6a2 (2) 2ab 和—3ba

  (3) —4x2yz和 3yzx2 (4) 5a4b3和 —4b4a3 (5)9与0

  教师总结强调同类项概念的①"两个相同两个无关":两个相同: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系数也相同;两个无关:与系数无关,与字母顺序无关。②一个约定:常数都是同类项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个练习为了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在后面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做好初步认识的铺垫。

  ⑵、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

  1、出示多项式 4x2+2x+7+3x—8x2—2

  老师提问:能否用前面的方法直接化简这个多项式,为什么?

  对于这个提问学生结合前面的经验,似懂非懂,不太容易合并这个多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时再问:是否能通过必要的变形使之能像前面一样合并?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又问:这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同类项合并前后,什么变了?而什么没变?变化的地方怎么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合并同类项法则

  强调:通常把多项式的各项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降幂)或从小到大(升幂)的顺序排序。在多项式中,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2、例题讲解:

  例1、合并下列同类项

  (1)。xy2—1/5xy2

  (2)。—3x2y+2x2y+3xy2—2xy2

  (3)。4a2+3b2+2ab—4a2—4b2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是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直接应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辨别同类项,并熟悉合并同类项法则。既有学生独立思考,也有老师的解题示范,能体现师生互动,同时也明确规范的解题格式。

  巩固练习:课本66页练习 1

  (1)。12x—20x (2)。x+7x—5x (3)。—5a+0、3a—2、7a

  (4)。1/3y—2/3y+2y (5)。—6ab+ba+8ab (6)。10y2—0、5y2

  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同类项的识别、合并同类项法则运用熟练情况和解题格式是否规范,及时辅导;再给几个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投影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检查。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如何识别同类项,深入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应用。

  3、例2、(1)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其中x=0、5

  (2)求多项式3a+abc—1/3c2—3a+1/3c2的值,其中a=—1/6,b=2,c=—3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各自解决方法。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解决这类问题先化简再求值更加简单。

  4、例3(1)水库水位第一天连续下降了a小时,每小时平均下降2cm;第二天连续上升了a小时,每小时平均上升0、5cm,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如何?

  (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为x千克,上午卖出3袋,下午又购进同样包装的大米4袋,进货后这个商店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的收获与体会,教师总结。

  教师要重点关注

  (1)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是否全面准确;

  (2)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

  设计意图及依据:

  通过这个小结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课本71页,第1,2题。

【【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01-19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12-17

《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12-17

《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11-30

《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12-01

生命生命说课稿(精选15篇)12-07

扁鹊治病说课稿(精选2篇)11-25

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11-30

化学《元素》说课稿(精选5篇)11-30

望洞庭说课稿(精选2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