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13:00: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对构建“普修加专项”的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通过“普修加专项”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对一至二项运动技术从知识、技能、技巧到理论进行专门和深入的学习,并使其熟练掌握一至二项运动的技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最终把球送入固定篮圈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篮球赛攻防频繁,技术动作多样,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

  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一、教学内容:

  篮球: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2)单手肩上投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的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单手肩上投篮、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为中专部两个班级合班,共七十人。体育的运动技能有差异,加上中专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单手肩上投篮 --投篮动作标准,手型正确。

  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及传接球的准确性快速能力。

  难点:单手肩上投篮 --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拿球时手心空出。

  双手胸前传接球 --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增加学生的练习效果。用比赛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精神。

  七、教学过程:

  (一)引起注意阶段;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激发兴趣阶段;

  1、游戏:“喊数抱团”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效果,安排了游戏“喊数抱团”,

  2、熟悉球性(4’)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接受新知识阶段;

  3、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3’)

  要求:前臂发力前伸,手腕急速向外翻转,肩、肘、腕关节放松,全身协调

  4、原地两人一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2’)

  要求:运、传、接运用协调,且要迅速转换衔接。

  3、4的练习主要为了进一步建立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掌握传接球的手法、上下肢协调配合,加强运球和传接球的衔接。

  5、 要求:运球和传球,接球和运球要相互衔接好、顺,逆方向都要练习。目的是利用运球和传接球动作有机紧密衔接,快而连贯,更进一步提高传接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7、连续传接球(接龙)比赛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全面发展素质阶段;

  (五恢复整理阶段;)

  1、伸展放松操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八、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一片;2、篮球41只,球筐4只,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45%,运动负荷为中等。

  vv阶段;

  (五恢复整理阶段;)

  1、伸展放松操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八、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一片;2、篮球41只,球筐4只,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45%,运动负荷为中等。

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并得到您的指导。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垂直于弦的直径》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了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讲圆的轴对称性,第二课时讲圆的旋转不变性。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圆的轴对称性一课时内容调整为两课时,今天我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教师只有对教材有较为准确、深刻、本质的理解,并从“假如我是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才能处理好教材。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题设和结论较为复杂,容易混淆,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

  鉴于这种理解,通览教材,我确定出如下教学内容:

  (1)了解圆的轴对称性。

  (2) 弄清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题设和结论。 (3)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4)学会与垂径定理有关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方法,其中圆的轴对称性是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了解圆的轴对称性。

  2、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证明”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实验-观察-猜想-证明-讨论-总结-应用”这一思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际应用。遵循“阶梯式发展”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分析、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合作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所提问题、例题、习题的设置上,均力争使每名学生都有所得。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采用教(学)具直观演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坚持一条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围绕一个目的:落实教学目标

  3、突出一个特点: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4、采用一种手段:借助教具的直观性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定理,从而抽象概括出定理

  5、收到一个效果: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定理的内涵,学会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同时使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优化思维品质融为一体。

  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 观察猜测、 交流讨论、 分析推理、 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

  以旧引新、引导探究——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指导论证、引申结论——多方练习、分层评价——反思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引导探究

  人类认识事物大多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旧知到新知的上升过程,为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本课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出示如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条数。

  其中第一题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记忆,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而选取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其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从反面强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第二组是有关车标图案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知道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有轴对称图形的存在,此时可让学生再举几个实际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出示圆,提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它有几条对称轴?

  对称轴在什么位置?

  进而通过学生折叠圆形纸片、

  教师投影演示明确:

  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旧引新,引出本课课题——圆的轴对称性。

  (二)动手操作,观察猜想

  首先让学生按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中画图折叠、观察、猜想。 ⅰ 画出⊙O的一条弦AB

  ⅱ 过O画AB的垂线交⊙O于C、D两点,垂足为E.

  问题1:过O点垂直AB的直线有几条?(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明确垂直于弦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问题2:直径CD还有什么性质?(投影)

  1、引导学生将⊙O纸片沿直径CD折叠,观察重合部分,猜想结论

  2、小组交流猜想结论。

  3、教师投影演示与学生共享猜想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强化思维品质。同时为用“叠合法”证明垂径定理起铺路搭桥的作用。

  (三)指导论证,引申结论

  在师生共同得出猜想结论后,教师追问质疑: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必须要加以证明,将学生的活跃思维从实验猜想拉回到对猜想的严格证明中。 教学安排:

  学生回答已知、求证后教师投影。

  随后指导学生从圆的轴对称性入手,讨论出联结OA和OB后,抓住只要能够证出直径CD既是等腰三角形OAB的对称轴,又是圆的对称轴,即可利用圆的轴对称性证明出结论。进而让学生试述,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进而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说明知道了题设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此时出示判断题

  (1)过圆心的直径平分弦(×)

  (2)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弦(×)

  (3)⊙O中,OE⊥弦AE于E,则AE=BE(√)】

  引导小组讨论,允许争论,关键要让学生说明理由,举反例。交流讨论、统一思想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并强调垂径定理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题设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说明垂径定理条件中的“直径”是指过圆心的直线,但在应用该条件时可以不为直径,如半径、圆心到弦的距离照样可以得到平分弦的结论。

  然后再次通过提问:如果将题设中的两个条件改为“直径平分弦”,能否得出其它三个结论呢?自然的引出对例1的教学:

  【例1:已知:如图,在⊙O中,直径CD交弦AB于E,AE=BE

  求证:CD⊥AB, 】

  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分析证明出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将定理中题设的两个条件之一与三个结论之一交换一个,也可得出其它三个结论。然后再次出示小组讨论题,

  【小组讨论: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平分弦所对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进一步强化刚才的初步认识,进而归纳总结出其中规律:五个条件,知二推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说明理由,辨别正误,从而有效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O

  (四)多方练习,分层评价

  【例2、已知:如图在⊙O中,弦AB的长是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1、选题意图

  至此,学生们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知识应该掌握了,为了使学生再上一个台阶,更好的将知识点落到实处。我安排了例2,试图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确:在解决有关弦、半径(直径)、圆心到弦的距离等问题时,通常是将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并为例3的教学铺平道路。

  2、教学安排

  ⅰ 解决问题:此题先提醒学生审清题意,思考如何构造出圆的半径及圆心O到弦AB的距离。在个人独立思考建立图形以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并说明理由,教师点拨,最后投影出完整解题步骤。 ⅱ 反思拓展:提问:在解答此题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几个定理?

  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有关弦、半径(直径)、圆心到弦的距离等问题时,通常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

  然后,趁热打铁,通过三个难度不同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刚才讨论得出的成果。

  【 A组 在圆中某弦长为8cm,圆的直径是10cm,则圆心到弦的距离是( 3 )cm B组 在圆O中弦CD=24,圆心到弦CD的距离为5,则圆O的直径是( 26 ) C组 若AB为圆O的直径,弦CD⊥AB于E,AE=16,BE=4,则CD=( 16 )】 ⅲ 分层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我有意识的将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成了A、B、C三组,其中A组题是为学困生编写的;B组题绝大多数同学应该掌握;C组题难度稍大,但稍微动一动脑,也不是不能做出的,是为中上等同学准备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每做对一组题就可获得一个满分,教师此时巡视指导并及时评判各组当中做完的同学,而且不管是谁只要做对了题,都可以为本组同学判题打分。这样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各组请代表说明解题思路。热身之后,出示例3:

  【例3、已知⊙O的直径为4cm,弦AB=,求∠OAB的度数】

  1、选题意图:在巩固例2成果基础之上,出示例3,是为了将解直角三角形与垂径定理的知识衔接起来,使知识之间融汇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教学安排:

  ⅰ 解决问题:提问:求角度问题,可否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解决?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作出正确的辅助线。然后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锐角的度数。学生展示成果后,教师出示完整解题格式,并追问: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此时 圆的轴对称性可能有的学生通过得出弦心距的长度,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则该直角边所对角为30°,亦可。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性评价。然后再通过一道证明题,

  【练习: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

  再一次的巩固垂径定理及辅助线的做法。

  ⅱ 反思拓展:在圆中,解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出“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实际上,往往只需从圆心作弦的垂线段。

  (五)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我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然后仍按照学生层次布置分层作业。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明,不妥之处,敬请专家、评委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背景资料

  小学生从开始学习画人物和动物后,动态设计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本教材运用了形状分割拼搭的方法,这样既减少了学生创作的难度,又改变了艺术表现手法,更受到求新求变的学生的喜爱。课本上呈现的范例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方形纸、圆形纸或是任何不规则形状的纸都能随意分割、再拼搭出动态各异的动物或人物。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学习的经验,也有一定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剪贴制作对他们而言并不难,但本课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形状进行小块分割后,再把分割出来的小块作为组成部件全都要拼搭成人物或动物,这就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思维定势于圆形的脑袋、长方形的身体、细长的四肢,学习过程对于剪出来的不规则小形状往往不能全都拼搭完,所以教师就要从拼搭七巧板、分组尝试、欣赏交流等各环节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1、教学目标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选用各种规则的几何形和不规则的其他形状分割、拼搭成剪影人物或动物,培养学生乐于、善于、敢于创作的学习态度。

  知识与技能:学习选用各种规则的几何形和不规则的其他形状分割、拼搭成剪影人物或动物,使学生了解美术造型的不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学习选用基本形来概括生活中的人物或动物。

  ② 学习用彩纸进行形状的分割,再组合拼搭成形象简洁生动有趣的剪影动物或人物。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形状的组合与拼搭。

  难点:选用不同形状进行随意分割。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围绕教学目标和技能学习要点,本课设计了以欣赏激发兴趣、以尝试促进体验、以创作提高能力的分层教学环节,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充分体验感悟、自我参与实践,一步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的提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

  现代社会,竞争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恰当地把竞争引入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心理素质,也符合学生的求胜心理,更重要的是通过竞争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的价值,而且要设法多创设竞争的机会。

  在本课设计中,当学生初次尝试大多没成功时,教师利用“快乐大本营”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一宣布,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班中学生按学习小组划分,根据人物动态和动物体形特征,运用学过的知识,分头讨论,作“自家的`打算”。课堂气氛活跃,几乎人人都在思考、调整自己初次失败,纷纷为“自家”出谋划策,并迅速再合作完成了尝试体验任务,教师则做及时的评点,特别是对动态生动的作品加以表扬。整节课,各组你追我赶争第一。下课了,同学们的心还未平静下来,“老师,老师,再比一次,再比一次!”这样在课堂上组织小型比赛,激发了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动手搞创新,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和体验。

  2、学法指导

  观察是构成儿童创造能力的始发因素。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范例、伙伴练习作业等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提高了视、听觉形象传递信息的效率,同时调动眼、耳、手、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加上教师有意识进行学生尝试、创作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在“观察—感知—理解—创作”过程中 ,促进了知识内化,启迪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制定出了观察目标:①观察尝试练习成功的同伴作业:抓住特征巧分割——要按照剪影造型的基本组成分割,如:剪人至少分头、身体、四肢6块,剪四条腿的动物至少分头、身体、四肢、尾、犄角或耳朵等8块……学生合作尝试有后,再制定观察目标:②让学生欣赏范例,引导其仔细观察规则形状的不规则分割要考虑拼搭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能表现出人物动物动态的关节部分的粘贴。经过这样的观察,学生作业完成就没什么困难了。

  这一学法指导让学生较自主掌握了制作要领和方法,在相对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能大胆体验实践,最终人人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七巧板搭拼比赛:

  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进行七巧板的搭拼比赛,在游戏比赛过程中初步感知形状的分割(由一个大正方形分割成几个小的其他形状)以及将这些形状大胆拼搭就能变化出很多不同的剪影造型。

  2、多媒体演示:

  引导学生欣赏一组剪影的动物和人物,了解用一些基本形归纳简化写实作品形成剪影作品的过程,让学生懂得要抓住特征用基本形来概括处理简化形象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

  3、揭示课题:巧拼搭

  (二)、新授:

  1、活动一: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比比谁能拼出图形来

  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规则的几何形(如:一个圆形、一个方形、一个三角形等等),要求大家一起来试试先剪5-6刀,将这个几何形剪成几个其他不规则的小形状,再拼搭出一个剪影的造型。

  2、尝试练习反馈、交流、小结:

  ①大多数小组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尝试合作练习,因为大家剪出来的不规则形状很难拼搭成型。

  ②请成功完成合作练习的学生交流经验:

  抓住特征巧分割——要按照剪影造型的基本组成分割,如:剪人至少分头、身体、四肢6块,剪四条腿的动物至少分头、身体、四肢、尾、犄角或耳朵等8块……

  ③欣赏同龄小朋友的拼搭作品,了解用各种规则几何图形分割、拼搭组合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规则形状的不规则分割要考虑拼搭的各个组成部分。

  4、欣赏范例:用规则形状分割成不规则形状拼搭的。

  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对动物和人物形象概括简化的具体方法;学习一些在动物和人物形象的头部、四肢关节转折部分的拼贴方法。

  5、活动二:快乐大本营1——剪影留念

  各学习小组请一个同伴摆姿势做模特,其他学生选用一个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分割、拼搭成“剪影留念照”。

  5、互评交流:

  人物的头部、身体和四肢的比例、关节转折、拼搭连接的协调……这些都能影响人物的塑造。

  6、快乐大本营2——学生作业:

  选择一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分割、拼搭成一个人物或动物造型。

  要求:分割合理部件齐全,拼搭完整动态有趣。

  (三)、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按小组组合成一幅有主题的作品,如:有动物有人物的《好朋友》、都是动物的《快乐家园》等等。

  2、学习小组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小组合作作品的故事内容。

  3、师生共评故事与画面结合完美的作品。

  (四)、拓展: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时,可以寻找与自己作品相配的其他学生的作品,把这些相配的人物或动物,再组合成为小长卷画后形成一个新的画面,根据画面来添加背景,使画面更完整、更饱满。最后根据本次作业情况在各班布置一个小型专题作品展。

  六、教学流程

  游戏、欣赏,导入新课 尝试、交流,学习制作 互助、创作,大胆表现 组合、观摩,分组展示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程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咚咚姑娘》中的一首歌曲〈啄木鸟〉。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认识、了解啄木鸟的生活特点和特殊本领。

  2、学习表现啄木鸟的歌曲、感受歌曲的内容。

  3、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啄木鸟题材的艺术创作,以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说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模唱和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和贴画,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素质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我把学习表现啄木鸟的歌曲、感受歌曲的内容设为这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啄木鸟题材的艺术创作,以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最后我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这里我设计一个啄木鸟看病的FLASH,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出所要学习的歌曲《啄木鸟》设计提问:“故事里是谁给树爷爷治好了病?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课的歌曲《啄木鸟》

  (二)观察啄木鸟图,回答问题:你所了解的啄木鸟是怎样的?由几部分组成?它是怎样进行捕食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啄木鸟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及捕食的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及自我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对啄木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节奏歌谱练习,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唱好啄木鸟这首歌曲,在这里我把歌曲中的一些难唱的地方创设了一个情景加以一定的练习。我出示一棵枯萎的苹果树,老师啊这里也有一棵苹果树,你们瞧,这棵树啊也生病了,因为他的肚子里也有很多的虫子,你们能学习啄木鸟来帮助他把虫子啄出来吗?而我的歌谱节奏就写在这些小虫子上,要求学生能唱出来就是把虫子捉出来了,就会获得一个小小啄木鸟的奖励。当大家都能唱好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一棵长满绿叶的树

  (四)学唱歌曲能帮助到人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听啄木鸟正快乐的唱着歌呢?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设计问题: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唱?

  2、随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唱一唱这个环节大概要15分钟左右,由于学生在节奏练习中已经把歌曲中的一些难唱的部分已经解决了,所以要唱好这首歌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采用学生领唱、师生接口唱、按节奏读歌词等方法来学习这首歌曲。

  3、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音乐童话剧(啄木鸟治病)本课的难点是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啄木鸟题材的艺术创作,以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童话剧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头饰在老师的朗诵和音乐声中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啄木鸟

  4、情感小结:在广袤的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用自己的行动维系着自然生命链条中一个个重要环节,奏响了一曲曲自然生命的华美乐章,我们感谢他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爱护他们!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初中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陆地地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加以说明。本课是在学生已知地球海陆全貌的基础上,对陆地面貌的深入学习,是学生人是环境的起点,也是继续学习气候、河流等知识的基础。而地图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工具。因此本科从知识上,技能上均属地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教材、大纲和学生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五种基本地形形态特征。了解七大洲地形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实现由直观到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

  3、德育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由于初一学生刚进入地理学习阶段,尚未形成基本知识网络和学习能力。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是地形知识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分析陆地地形的关键,因此,把它定位本课的重点。关于地图的阅读是比较抽象的内容,目前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直观、具体的阶段,所以把它定为难点。

  本节知识点多,内容又抽象,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读读图演绎推理法,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直观到抽象的地形图等教学媒体。意在创设课堂内信息多想交流的意境,帮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推进思维的发展,并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学习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基于以上观点和目标,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首先有复习读图直接切入课题,以图开篇,意在突出地图在本科中的作用。通过知识归类,强调本课注重借助地图帮助理解、记忆,要求学会读书,读图演绎推理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的教学上,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概念,目的是帮助他们养成阅读求知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圈点教材,已明确知识点,为以后复习做准备。再做反馈练习,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为下步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阅读素描图,根据生活实际经验,进行再造想象,达到初步认识的目的。再作区分景观图反馈练习,意在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让差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认知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动笔转绘几何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质规律,目的是用声、像、色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他们进入多层次、多角度、递进性思维状态,既重"知"更重“思”。从而突出重点。

  第三步:教给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方法。这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本届学生基础太差,为此我设计了起点很低的三层质疑: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高度永生么代替?

  2、如何了解高度与颜色的关系?

  3、五种地形的表示法合区分法?

  这是最难的一部=步,为帮助差生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张世界各类极值的地形简图,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分析。目的是设疑激思,用已知,通过读图、查图,分析归纳,获取新知,从而逐步进入抽象思维的状态,达到分化、突破难点的目的。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相关文章: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05-2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5-07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03-22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