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2 18:29: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昆虫世界》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用纸材进行创作的一节手工课。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昆虫,能使用不同的材料、方法来表现昆虫。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卷、剪贴等方法进行塑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昆虫,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能表现自己喜爱的昆虫并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昆虫细节的添加。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都坚信自己有学习美术能力的“学点”。因此,我结合二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

  1 、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观察发现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想一想、选一选、动一动等方法,让学生在看、画、做、玩等过程中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课一开始,我就请一位戴着蝴蝶头饰的同学扮演昆虫王国的邮递员,给同学们送来一封来自昆虫王国的信,由信的内容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欣赏图片,了解特点

  (出示自然界中昆虫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昆虫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内交流,并在老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概括出昆虫的特点,即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出示范作,拓宽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四)示范制作,学习方法

  进行示范制作,边做边讲解,先想想你要做什么?我想做只蝴蝶。再看看用什么纸做?我选皱纹纸。开始做了,我先将纸对折,再剪出外形,然后揉细线条做触角和身体,最后剪粘小圆点贴在身上做斑点。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出制作步骤,即想一想、选一选、做一做。

  (五)大胆创作,交流评价

  昆虫世界大会一定很精彩,我们赶快来做一张昆虫门票。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准备做什么昆虫呢?”“你打算选择什么纸做呢?”“你打算怎样做呢?”在学生制作时,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细节的添加。然后让学生将制作好的昆虫作品贴到黑板上。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昆虫门票做得最好,进入交流评价环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评出最有创意的小昆虫,最美丽的昆虫等。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手工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昆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大自然,使我们的大自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说板书设计

  由三部分组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周围,圈儿无处不在,但幼儿更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圈,这些圈很常见思维已经形成定势,已经不再有新意,很难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注意兴趣,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的欲望,对有些事情会默然视之。在一次的体育活动中,我们只是拿圈来做一个范围给孩子玩游戏,却发现有些孩子拿圈来玩出各种玩法,我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发现在后来的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对圈儿的玩法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为了激起幼儿对圈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圈儿变变变》。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确立认知、技能、情感方面的目标,我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钻、爬、跳、跑等基本动作练习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能够根据自己想象把圈儿变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感受用圈玩游戏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喜欢参与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通过小组共同探索不同玩法,制定游戏规则,小组竞赛等活动,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锻炼合作的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大胆把圈想象成各种物体,并进行钻、爬、跑、跳的动作练习。”。我在活动中注重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小组竞赛等活动,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引导幼儿人人动手,大胆尝试,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来获得发展的。所以我进行了以下的准备:大呼啦圈若干个,起着辅助作用。小呼啦圈也是本次活动的主角,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我还准备了一些轻音乐来创造氛围,在幼儿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运用音乐的感染力。最后我在活动中给幼儿一个情境场景,让一个老师扮演国王。这个情境场景的创设就是为了让幼儿融入到活动情境中去玩去学习,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大呼啦圈若干个,小呼圈数量多于幼儿的人数,出了人手一份,还满足个别幼儿的需要。

  2、音乐:抒情音乐,适当运用音乐的感染力。

  3、场景创设

  四、说教法:

  新《纲要》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就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以可爱,国王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活动的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引导或创设有一定角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幼儿融入到情境中。本次活动的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国王形象,引发幼儿融入到圈儿王国中来,在圈儿王国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索圈儿的变法,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探索圈而变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

  3、游戏法:游戏是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体验合作玩圈的快乐。由于我早活动中利用比较轻的的音乐,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幼儿在玩圈儿的过程中创造出各个圈组成的物体。我适时的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无穷的力量。

  4、比赛激励发法:我们班的孩子对比赛活动兴趣很高,因为在比赛中他们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的集体竞赛活动算是本次活动的小高潮,它帮助幼儿巩固钻、爬、跳、跑动作,从而是幼儿在基本动作方面得以锻炼和发展。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圈儿的变法的体验,达到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五、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锻炼幼儿的能力更升华了情感,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本次的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对圈儿产生兴趣。

  2、尝试法:在地二环节操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把圈儿变成各种物体。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不同的变法。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变成各种物体,他们不断以动作调节变法。随着动作,幼儿思维就会灵动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化的变法。通过介绍性评价,对大家的变法汇合,拓展了幼儿对圈儿的变法。‘

  3、游戏体验法:在玩中引导幼儿体验圈儿变法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合作学习,师幼合作共同成长的方法,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六、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开始部分: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基本部分:自由活动--合作探索--小组竞赛结束部分

  1、开始部分

  热身活动:

  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做一些热身运动,活动幼儿的脚腕、膝关节和腰部。幼儿成早操队形,和老师一起做准备运动。

  2、基本部分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喜欢的国王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圈儿王国”的情境和物体(圈儿)情境,引发幼儿对圈儿的兴趣。首先我以国王的身份邀请幼儿到我的“圈儿王国”玩,国王说:小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圈儿王国来玩,现在请你们来看看我的表演吧!“然看国王表演,(做一个示范作用)把幼儿带到活动的变化情境中,以形式上深深吸引幼儿。

  (2)自由探索:

  根据我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在第二环节我安排孩子自由探索,看了国王表演后,让幼儿自由活动,看看谁能把圈儿变成更多物体给国王。幼儿自由玩圈,可独立或多人玩。我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活动,鼓励幼儿将圈做代替物进行游戏,如幼儿将圈当做汽车的方向盘时,我会及时肯定,并鼓励其再想出其它玩法,对一些不会玩圈的幼儿,我就给予一些暗示。此时我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这时我会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大胆尝试多种多样的玩法。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有的孩子的玩法是零碎的,因此,活动后我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玩圈儿变成了什么,并玩给大家看。如:用圈做的山洞,钻进钻出;用圈儿做陀螺,放在地上转动;用圈儿做乌龟壳,扮演乌龟在地上爬,把两个圈儿套在手臂上做小鸟翅膀,等等。在自由探索后我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评价的方式,对幼儿获取圈儿的变法。同时使幼儿的体能得到锻炼。在第二环节中,就完成了第二个技能目标从而突破了我设计的难点。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一定的体现:主要是与同伴合作方面。

  (3)游戏体验:

  幼儿懂得一定的圈儿变法后,就会与同伴一起游戏。如何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合作?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尝试合作玩圈,将圈儿想象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如几个圈儿合在一起做一条小河,练习跳跃;部分幼儿手持圈儿排列成隧道,其他幼儿钻;等等。这时我适时的表扬他们,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创造的乐趣。幼儿在相互欣赏各自想出的玩法,并尝试玩玩他人想出的玩法。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这环节落实了第三个目标。

  (4)小组竞赛

  比赛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巩固练习钻、爬、跳、跑等基本动作。我会把前面幼儿用圈变成的各种物体来作为比赛的障碍,还和幼儿共同制定比赛的规则。比赛中爬、跳、动作难度较大,我会随时注意幼儿的安全,如果幼儿爬的过长,可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在地面铺上软垫子)引导幼儿明确比赛各种障碍的通过方法,在提醒幼儿比赛若干后,提醒活动量过大的幼儿适当休息。到这环节,第一个目标就自然完成了。

  七、结束活动

  在活动最后,组织幼儿坐着听轻音乐做放松运动,放松下情绪,这也是动静交替。来结束本次活动。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教授的内容是小学信息科技地图版教材第2单元《用计算机画图》中的“粘贴、复制”操作部分。这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画图工具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新授知识里我增加了多窗口间的粘贴、复制,并把它定为本课的难点。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操作画图工具,掌握“粘贴与复制”操作,包括步骤较多、难度较高的多窗口的“粘贴与复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情景:住在沙漠的小骆驼想看看大海,所以寄来了求助信,希望同学们能帮助它。于是提出问题,“你想怎么帮助它?”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部分课题:大海。然后提问,“你最想画大海里的什么动物?”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复习操练的主题。在简单示范后,问学生,“如果你来画,你会用到什么工具?”由学生自己给出想用的画图软件的工具。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构思自己的画,又起到了复习以前所学的工具的作用,学习的主动性完全由学生掌握,使学生乐在其中。当教授多窗口复制与粘贴时,再次征求学生意见,“大海里除了鱼,还有哪些其他动物呢?”让学生说说还想画什么动物。自然过度到新授知识。完成所有新授内容后,启发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美化图画,提高其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感受,完成整个课题的命名(美丽的大海只是暂定的课题)。

  在本堂课中,我坚持以“二期”课改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华师大叶谰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本着“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尝试、去感悟,尊重学生的想法,将本课的“命题权”也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将“过程性评价”贯穿整堂课,在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时,我又引入“磁性姓名牌”的概念,将积极参与的同学的机器号以海星的形式贴在白板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同,也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参与展示、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其实,之前的画图工具的出示也用到了这一概念,让学生回答,然后将其答案贴在白板上,令其体会到意见被采纳的喜悦。)最后以表格的方式进行书面评价,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由于三年级学生记忆新授知识的能力还较弱,而“复制、粘贴”的操作步骤又比较多,所以我就以板书的形式将步骤出示在白板上。并且用板书组合成了一幅大海的画,当学生完成作品时,我也已在白板上完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海底世界,双方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在德育渗透方面,我牢牢紧扣本课所创设的情景,结尾时回到帮助小骆驼囡囡的情景主线,宏扬助人为乐的雷峰精神。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既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美丽的丝巾》一课选自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学美术第二册的第十四课。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通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里,创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生活。”艺术家们如此,儿童的艺术创作更是如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搞)》中指出 :“应将美术课程语言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的理解,我设计了本课《美丽的丝巾》,本课属于工艺制作为主。我尽量收集到有关云南贵州的蜡染、扎染等民间艺术作品,给学生带来直观视觉,尽量让学生多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而使学生更热爱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染“丝”巾就是将吸水纸(生宣纸)用折、压、挤、染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渍、罩等方法上从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方法。

  3、体验美的不同形式,欣赏不同的艺术风格,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染出色彩艳丽富于个性的“丝“巾。

  教学难点:能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表现,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的体现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生:初步感知——讨论探究——知识扩展——积极表现——情感升华

  师:情景创设——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表现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会全面而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理解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像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四、说教学流程:

  新课改中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新授课——欣赏分析、自主探究。

  五、说教后反思

【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

《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12-17

优秀说课稿模板【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