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2 16:28: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该诗歌是艾青的成名作,通过回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来表达对保姆深深当然怀念和感激之情。该诗歌是一篇传统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该诗歌的学习,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性情,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学情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因而对体会和理解作者对保姆的感激之情有一个的难度。再加上该诗是一首长篇诗歌,高一的同学对长诗的语言和内容的掌握具有一定得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鉴赏中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根据这一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整首诗进行分段、概括,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结构和主题,从中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2、通过分部分研读课文,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诗中的关键词句的内涵,品味其中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3、通过学生自己搜索作者简介及该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以及学生的当前情况,我将重难点定为

  1、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赞美之情;

  2、品味该诗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为突破重点,直击难点,我将以“教室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鉴赏在于反复的朗读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这过程体会作者的感情。

  2、情景教学法:御用多媒体展示大堰河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感悟感恩。

  3、讨论探究法:一问题为引点,引导学生讨论,因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和思路。

  4、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探究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独有的感受,在集体中学会新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艾青的简介和该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诗和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上课做准备。另一个方面,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带感情朗读课文,从而对诗歌具有一个的了解。

  2、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有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共鸣。在上课之初,我会这个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自己的母亲吗?你们想过自己的母亲每天、每年做的事情吗?歌颂母亲,历来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歌颂的却是自己的保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课文”这样的导入,先让同学们在心中激起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为下文的讲解做铺垫。同时这个问题的提出,将为下面的学习,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做好铺垫。

  3、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跟着导入的引子,我将请同学上来讲解自己收集的关于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根据语文新课标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这将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再次基础上,讲解课文字词,加深对课文的基本了解。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史情感的艺术,多诵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因而接下来,我将以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为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同学们自由朗读之后,将指明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老师将对其朗读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加以引导。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喜欢的也将不同,外婆讲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教学做准备。

  4、分段落研读鉴赏诗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掌握人物形象

  (1)通过反复诵读,对诗歌有一个了解的基础之上,对诗歌进行分段概括。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我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抓住文中的词语来谈谈自己心中的大堰河,从而来了解和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的要求,我将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段落的分析,以及我在每个段落提出的问题,品味诗歌其中的语言,从而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感情。

  5、探究修辞,体会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该诗设立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我将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修辞方法,并让其说出其中的表达效果

  在这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进一步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的理解。

  6、拓展训练

  1《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沁园春、长沙》相比,有什么不同

  2、在课后找艾青的相关诗歌反复朗读

  7、板书设计

  手

  灰、↑、笑

  ↖、↓、↗

  ↘、↙

  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泪、↓、哭

  梦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

  一、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点。

  复习过程中,老师不是一味地向学生出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机械地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自己去整理,可同位合作,也可小组间交流,也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议一议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让知识植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如复习比和比例的区别,师出示表格,基本上涵盖了比和比例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此表中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也就了然于心了。同时表格的形式,也使繁碎的内容变得整齐,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二、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部分知识大多数问题都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其影子,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89—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活动吗?今天我们一起举行一个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

  2、请各小组自我介绍。

  3、师:希望各小组成员正如你们组的名字一样能赛出水平、赛出成绩、赛出风格。

  4、老师宣布:比赛现在开始。多媒体出示比赛规则,请一位同学宣读。

  第一回合的比赛:

  A、回收各小组的问题,再由各小组长抽签决定要回答的题目。

  B 、小组讨论5分钟。

  C、各组轮流答题。答对得5分,答错可以给本组其它成员一次补答的机会,如果补答正确可得5分,如果答错则由其它小组的成员补答,答对得5分。

  5、学生活动开始。

  (1)小组长抽签。

  (2)小组讨论交流,做好答题的准备。(5分钟的准备时间)

  (3)开始答题。

  A、抽到"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小组先作答,其他小组成员当裁判。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比和比例的意义

  请答题:

  1、说说比和比例的意义,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2、举例说明: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举例说明: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题时,请一位同学充当记分员,每答对一道题就把笑脸帖到该小组的小旗上面,老师边板书,答题完毕由这位同学宣布成绩。)

  B、抽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小组接着作答。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请答题:

  1、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3、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C、抽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小组接着作答。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恭喜,你们组抽到的研究主题是: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和化简比

  请答题:

  1、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3、举例说明: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第二回合的比赛:

  做题决定胜负,做对者为本小组得10分。,做错的不加分。

  1.求比值

  0.24:0.6 6:2/3

  2.化简比

  1.25:2.5 4/5:3/5

  3、解比例

  X:3/4=12:1/8

  6、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 *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能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1、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3:12,那么a=( )2、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

  有一对夫妇种了几亩庄稼,看着日渐成熟的庄稼他们很欣慰。可是他们发现庄稼生病了,他们诊断之后到商店去买农药。他们不识字,销售员告诉他们农药稀释按1:500来调试。他们回家后赶紧干起来,喷洒完农药后才放心,可没有几天他们发现庄稼都死光了,农药不仅把病菌杀死了,也把庄稼杀死了。那可是一年的收入呀!由于销售员的无知,赔偿夫妇15000元。

  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触动?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安排这样的练习,让这节课从"趣"开始,以"趣"结束,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四、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

  【教材理解】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主题为“可贵的亲情、友情”,本组教材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意在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课 文《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 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童话虽短,含意却深厚。从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 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体会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精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初步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第二课时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回顾全文,复述故事,拓展延伸,了解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做阶段性小结。今天我着重讲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等方式,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想象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

  3、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教法学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本课时教我学以水罐变化为明“线”,以爱的层次为暗“情”,表现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并设计五个板块:激趣导入,初步接触文本。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激趣导入,初步接触文本。2、深入解读,体会神奇变化。3、反顾整体,体会爱的力量。

  第一版块,激趣导入,初步接触文本。

  第一步,屏幕出示旱灾图片。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图片,想一想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水。我再讲述:《七颗钻石》讲的是,在大旱灾是,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的故事。那么在找水的途中,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好奇,这种导入正好是满足了小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把孩子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热情激发出来。

  第二步是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或问同桌,在学生充分自学后,再指名读课文。

  第三步,以问题:“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通过学生回答,导出课文明线(板书:空木—水木—银—金—钻石、水流、星星)。

  第二版块,深入解读,体会神奇变化。

  第二至第五段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在第一版块的基础上,然后抓住“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四个环节交流:

  第一环节: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

  第一步,我会创设情境:沉睡中的小姑娘渐渐醒过来了,她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么神奇的变化?小姑娘有什么表现?

  第二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理解喜出望外。然后知道读出这种喜出望外心情?

  第三步,交流小姑娘哪让你感动?你能带着感情朗读出来吗?

  第四步,创造性想象:水从哪来?为什么得到了水?意图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第二环节,木水罐—银水罐。

  第一步,(课件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讨论: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这“一点儿水”少吗?

  第二步,想象:小狗之前什么样,后来他又欢喜什么?

  第三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第三环节,银水罐——金水罐。

  第一步,(课件出示句子: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第二步,联系生活经验和系上下文想象妈妈当时是什么样子,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出这位母亲病、渴交加,濒临死亡,可她的心还在牵挂女儿,宁死也要把水给女儿喝。充分朗读这句话,感受这份母爱如金,银罐变金。

  第三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第四环节,金水罐——钻石、水流、星星。

  这一环节,我用讨论方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种变化都与爱心有关,并思考是什么样的爱使竟然能从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呢?

  如 果学生体会不出,就引导学生对比。因为小姑娘的为妈妈四处找水,终于得到一罐水;因为关爱小狗这条生命,给了它一点水,木罐变成银的;因为妈妈宁死也要把 水给女儿,银罐变成金的;每次爱的付出层次都在提升。这个人不是……,这件事不是……,这个人对我……,这件事对我……,可我(小姑娘)却把爱给了送给这 个过路人,这种爱广博而无私,层次最高。这种爱堪比钻石,最终化为星星,永照人间。

  第三版块,反顾整体,体会爱的力量。

  第一步,我会对课文做个小结:正因为爱,让小姑娘不但为母亲找到了水,而且也为全世界找到了水,让我们来看看找水后的情景。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那七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斗七星。

  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再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返顾整体自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层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通过词语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这既是儿童的发现,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七颗钻石

  爱 爱 爱 博爱

  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

  【学习效果】

  这节课使学生感受、感知、感悟到了爱的力量,使学生看到了爱能创造奇迹。这种感悟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必将使孩子心中“用爱心对待生活”的花蕾绽放。

  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学生通过水罐由“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缺一不可、层层递进的关系体会到爱的力量会因爱的层次的提升而不断壮大。

  2、注重学生的想象,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

  我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 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香情”。

  1、 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2、 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3)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的感情。

  4、师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板书设计:

  爱 桂花 思故乡

  摇桂花 爱故乡

  吃故乡 恋故乡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二、说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从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引入今天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的是顺序和舒适写法的问题;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在下面教学程序中在详细阐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从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容易入手,试图改变传统教学的“复习准备——例题讲解——巩固反馈——课堂总结”这一教学流程,而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更多合作交流的时间,所以,本节课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沟通旧知——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巩固新知——回顾反馈。

  一)、沟通旧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

  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识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

  1、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2、既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数感,又可以让学生养成先估计再笔算的习惯。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

  教学例2时,让学生估算,再进行讨论。然后比较例1、例2的区别,引导概括总结,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计算方法。

  四)、巩固新知、回顾反思

  启发学生思考:“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感想”体现了课堂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的场所)。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 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习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历了一番思 想斗争后,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计划,又完好地保留了者棵粗壮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 环保教育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1、 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美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 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后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的字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 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注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 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碰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教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默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浏览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及时交流思想、锻炼口才,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 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怎样的赞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 颗高尚的心。”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 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视 角去触摸文本,展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

  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

  1、第三段: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壮、结实、挺拔。 (板书在树干)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这样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除了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还像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展开二度想象: 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第四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 段教学主要抓住“沉默不语”、“长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及时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 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附近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 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沉淀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 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我主要抓这两处来引导学生感悟人们高尚的心。学生可能还会提 出不同的句子,老师就简单地引导感悟一下。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四)体悟写法,升华情感

  这课的难点,我是定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培养语文素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讨论思考:人们这颗高尚的心,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有点难度,三年级的学生对写法的感悟能力比较粗浅,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里重在让学生能够内化情感,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所查资料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好词好句;

  3、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在短暂的童年中有一段难忘、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多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挖掘,多一点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多一点困难让学生去解决。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本的微型缩影,要力求精美、简约,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化文本,突出主题,体现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有诗意的流淌,更要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引导学生站到文字后面去。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另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升华、超越文本。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2.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结论的学习意识。

  3.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学生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本章知识,他们已经能比较熟练得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知道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等量关系。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表现自我,求知欲较强,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开始处于优势地位,

  2.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即应用后的又一种重要的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用它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比用一元一次方程更简捷,但在解法上他们又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在这节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消元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能准确选择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难点:已知一组解,如何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使解相同

  重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熟练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对数学的感情,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自己的方法意见。向终身学习型人才发展。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乐于合作交流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5.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讨论、发现”的方法。因为它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年龄来说讨论法虽然更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但这是一节复习课,我认为复习应该是知识的整合和提高的过程,因此也可以。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

  我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一、探索只用二元一次方程也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答案不唯一。二、探索要使一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在刚才的基础上应该再添加一个,关于这两个未知数的关系的条件,然后才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唯一答案。这个环节是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过程探索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理解,即它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同时与列一元一次方程形成对比,即需要两个条件才能得出唯一答案。再者通过对一个问题实施两种列法,一种解法,也体现了二元与一元之间的转化思想。第三个过程是解方程组训练消元法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熟炼消元这种数学方法,同时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比较满意,因为我一直以为学数学就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提高推理分析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两个方向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

  我的课领导们已经听了过程就不再赘述。下面我按照教学环节把我这节课分析一下;

  一采用刘三姐对歌引入,切近生活,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后,学生受定向思维影响,认为答案是唯一的,这种情况下我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如我问一个男孩的困惑在那里,然后给与合理提示,使他们继续讨论得出答案。缺点:备学生不充分,以致引题较难,脱离育才学生实际,今后应注意开讲很重要但要注意所选问题的难易程度。

  二突破难点仍然采用讨论法,期间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我请一名同学解释了他的解题过程,又加以适当引导和鼓励,使讨论达到高潮。优点是能鼓励学生用实验的办法寻求解题思路,引导他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在考虑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展开讨论,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这些孩子肯定会喜欢上讨论交流这种形式的,通过这节课教学使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从羞于讨论到开始讨论的过程。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我很高兴。缺点是:引导方向不够明确,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数学是一门精确的学问,不允许教师含糊其辞,不允许让学生猜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我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以后,问孩子们:你们能不能添上一个条件使分法是唯一的呢/实际上这个问法对这些孩子来说还是跳跃性太大,致使他们再次陷入迷惘,我想如果我这样处理是不是更好一些:老师在黑板上把同学们刚才回答的几组解列出来,然后让他们观察每一组解之间的关系,再添条件构造方程。给我的教训是向学生提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问得新奇,问得有趣,问得巧妙,问得具有启发性,问得难而有度,问得高而可攀,就非得是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构思不可。学生的时间是宝贵的,因此我要学会提出一个真正称得上是问题的问题。今后备课我应该认真考虑到各个环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三解方程组 因为时间不够用处理非常仓促我原本的意图是想通过对比让他们体会代入消元源自于实际问题。因为这章知识点是解在前用在后

  而我复习的时候把它倒过来也是这个原因。我组织他们讨论解方程组时经常出现的哪些错误,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过程里接受这些错误从进而改正他们。另外这节课还存在两个问题:小组活动单一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应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加成就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列,回答问题不积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表达能力根本跟不上,我在巡视时有许多孩子跟我说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所以我认为这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应该继续搞下去,孩子的表达能力继续锻炼。

  大家都知道凯慕柏莉奥立佛近日当选为20xx-年美国年度教师这在美国是一项殊高的荣誉。他曾经说:“好老师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的老师。好老师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理解什么是对了什么是错了寻找策略让下次更好的教师,以上是我对我的授课过程的分析,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口语交际:劝告》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

《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12-17

优秀说课稿模板【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