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时间:2021-02-22 09:49: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专题“珍爱生命”里,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人性美的内涵,品味小说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学法

  这篇小说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悟,引导学生用速读、跳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角色扮演和探究讨论。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1、导入:现在是秋季,人们常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就来要学习一篇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小说人性美的内涵。

  2)、品味小说的语言。(板书:理解内涵、品味语言)

  【设计这样的导语,简洁明快,而目标教学,则提纲挈领。】

  2、作家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这个知识点借助导学案,既突出重点,又减轻学生负担。】

  3、速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通过速度法,整体感知,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4、跳读——把握形象:

  (1)本文的标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所写的三个人与“藤叶”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对此,你有何感想?

  引导回答:琼珊数藤叶,苏艾说藤叶,贝尔曼画藤叶。(板书:画藤叶,写:数、说、画)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然后,老师提问三个组的学生代表:

  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看得那么重要?

  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

  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为什么去画常春藤叶?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角色转换,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品读——语言赏析: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幽默、俏皮、夸张的语言中理解什么是“含泪的微笑”。】

  6、课堂小结: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琼珊的精神支柱,它点燃了琼珊生存的信念,而贝尔曼为了画常春藤叶,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板书:支柱)

  【明确】在人间的苦难当中,并不缺少相濡以沫的友谊,人世间永远流淌着一种大爱,一种人性之美。(板书:苦难、人性)

  7、布置作业:发挥合理想像,描写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面。【作业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

  附: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人间苦难 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藤叶

  数 说 画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

  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主人公形象

  2.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极地选择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定,而有人即便身处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爱的力量,甚至还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他人。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就连接着这样两个人的命运。【设计说明:通过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按情节发展四个阶段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问题二: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设计说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通过梳理情节,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做好准备。】

  (三)重点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来给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添上一点亮色,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胜利就是生命温情的胜利。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的主题,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问题一:再读文章,谈谈在这篇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问题二: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问题三: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究竟是一片样的叶子呢?

  问题四: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问题五: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前两个问题是对主人公的把握,对贝尔曼的评价是本课的重点,也将是本课的亮点,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感受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以及人物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后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体会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挖掘小说主题,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四)难点突破

  为了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小说精巧的构思,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问题二:在小说结尾琼珊生命垂危却脱离了危险,而贝尔曼却突然病逝,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有什么效果?

  【设计说明: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的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题,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设计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五)课堂小结

  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小结既呼应了导语,同时再次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作业

  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设计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欧·亨利的语言幽默中包含着悲伤,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体会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

  附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直观新颖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12-17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11-04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问题及答案12-30

最后的常春藤叶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12-06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11-13

有趣的叶画说课稿11-04

《大海睡了》公开课说课稿12-17

《望岳》公开课说课稿08-26

《沙漠中的绿洲》说课稿(公开课)12-17

《学问和智慧》公开课说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