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说课稿

时间:2021-06-11 11:41: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伊索寓言》说课稿

  篇一:伊索寓言说课稿

《伊索寓言》说课稿

  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一、简介常识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二、感知大意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三、感受形象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四、感悟寓意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五、辨证接受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学习拓展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篇二:小寓言 大智慧-伊索寓言说课稿

  小寓言,大智慧

  ——《伊索寓言》说课稿

  说课导入: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伊索寓言》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 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奴隶伊索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录入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耍弄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二、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的提升点:

  1、已有的阅读基础:

  二年级学过《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课外读过《狼来了》《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等相关寓言故事,本课学习理解内容基本没有难度,寓意也明白如话。

  2、阅读的提升点:

  异中读同。把不同的寓言故事总结归类,从不同的寓言中读出相似的规律。 同中读异。依托寓言塑造的形象,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感知大意、紧扣语言,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教益。

  2、阅读比较三则寓言故事,了解《伊索寓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智慧。

  四、教学重难点:

  紧扣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引入课题,初读三则寓言,初知大意。

  (三)品读语言,感悟形象,理解寓意。

  1、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很简单。故事中的主人公各说了一句话,读一读。 比较三个故事中三句话的异同:都是谎话(自欺的谎话;欺人的谎话;奉承话)

  2、.质疑:为什么说谎话?(安慰自己;排遣寂寞;美丽的陷阱,可怕的阴谋)

  (四)归纳特点,激发兴趣

  1、三则寓言有什么相似之处?(分享关联性)

  2、结尾类似(寓言的一般套路:故事+道理);题目类似,以角色命名(伊索寓言的特色);有一个意想不到之处(故事有“看点”)。

  如果课堂上还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个块面:

  说说新想法(阅读的思辨品质)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如果葡萄架上有只麻雀,它说......此时,狐狸会说什么?

  如果狼一直没有来,那牧童的世界将会怎样?如果蝉遇到了当初那只乌鸦,它们会说些什么?

  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成立,那么,故事最后的寓意又该怎么改写?这样的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再读《伊索寓言》,一定会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见解,建构起“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品质。

  篇三:《伊索寓言》课外阅读说课稿

  《伊索寓言》课外阅读导读说课稿

  小语组:吴春艳 导言: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能从简单的语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第一环节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能从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引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阅读课时间,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人类的营养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书大家享的环节)

  2、由学生推荐,到教师推荐。教师推荐由一个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3、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寓意

  4、从目录中选取学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让学生猜猜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5、发现《伊索语言》中,故事的寓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对读寓言故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6、提醒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7、给学生介绍其他寓言故事书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一定要局限在《伊索寓言》当中。

  篇四:教招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伊索寓言两则)

  教招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伊索寓言两则)

  一.说教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

  看。 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

  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伊索寓言》07-26

《伊索寓言》说课稿07-27

《伊索寓言》说课稿范文11-26

伊索寓言,伊索寓言04-15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稿03-29

《伊索寓言》说课稿精选7篇07-28

说课稿《伊索寓言》6篇07-27

说课稿《伊索寓言》(6篇)07-27

《伊索寓言》说课稿7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