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时间:2022-10-24 17:27:58 梓薇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通用12篇)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版的黑板报。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历史人物的手抄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通用12篇)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1

  梁启超的故事:妙作咸鱼诗

  梁启超九岁那年,他的祖父梁维清带着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参加考试,这个还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满船的人都是准备应试的赶考的书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讨论学问和夸耀才学的。一日在船上吃午饭,刚好吃的是白米饭和蒸咸鱼,有一个考生就提议以咸鱼为题进行吟诗或作对。其实用咸鱼入诗入对,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因为咸鱼虽然是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但毕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话说:“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说的仍然是臭,并且是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话题一出,当时满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难倒了,大家纷纷都在抓耳挠腮,苦苦思考。

  梁启超稍停片刻,便当众吟诵:“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在座的人听了,都不约如同地愣了一下,然后大家都拍手叫好,不约而同地称赞他的诗做得十分切题,风格典雅,诗意浓郁,而且适当地运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句。

  到后来有人讨论到梁启超的时候,就有这样戏言:“广东咸鱼从此得翻身了,入风流儒雅的一类了”,这个可能都是从梁启超作咸鱼诗中得到的。

  唐太宗其实也很爱听假话的

  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百无禁忌,什么都能吃,什么吃了都没事;而当我们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对食物百般挑剔,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而且,身体健康时对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更是倍感兴趣。其实,这也不限于身体,国家社会也是这样:当这个国家强盛之时,统治者对难听的真话也是愿意听的;而一旦国家衰亡,则统治者就不喜欢听真话,而对假话却情有独钟了。

  唐太宗年轻有为,开辟了大唐盛世。当是时也,他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什么样的真话都敢听,也都愿听。他曾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这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奏折有点小题大做:不就修修行宫么,用得着又是秦朝又是隋炀帝地上纲上线么?然而,斯时“身体健康”的唐太宗并没有“天子一怒,流血数里”,而是把张玄素叫来请教:“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这哥们儿实话实说,直截了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结果呢?如你所知: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因为唐太宗正处于健康状态,这些真话对他只有启示,没有伤害。可是,到了身体日渐衰落的老年,尤其是魏征死后,他就不再喜欢真话,倒是对那些悦耳的假话甘之如饴。贞观十七年,发生太子废立事件,更使他疑心更重———魏征去世前曾反对更易太子,结果太子因谋反被废为庶人,牵扯进去的侯君集被杀,杜正伦被问罪,而魏征曾经对太宗说过二人有“为相之才”,再加上有小人进谗言诋毁,结果太宗不但解除了亲口答应的与魏征的儿女婚约,而且还派人砸碎了自己亲自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种情形外国也有。据戴维·卡恩著的《希特勒的间谍》一书记载:在纳粹空军元帅戈林手下,有一个由罗韦尔主持的特种勤务航空中队,其任务是担任高空侦察飞行。从他们拍摄的照片上,甚至可以看到马其诺防线钢筋水泥掩体的枪口。在德国战事顺利,横扫欧洲如卷席之时,戈林对他们的工作十分看好,对其情报也称赞有加。可是,当战局不利,德国屡屡吃败仗后,“当罗韦尔报忧的时候,戈林满脸不高兴。他居然能在航空照片所提供的确凿证据面前矢口否认事实。每当罗韦尔向他报告照片上发现了新的目标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说:‘这不可能!’他常常争辩说,照片分析员也可能发生错误。”相反,对一些明显是假话的消息———比如“德国兵力肯定没有枯竭,他们还有很多后备队没有投用”之类却愿意信以为真,把它列在报纸头条向国民报道。

  鲁迅在《看镜有感》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感慨:“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谎言,当然也是“国粹”之一。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2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成因。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学者还将他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并论。1802号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下面我们来读读他故事!

  少年张衡故事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木鸟。

  渴求知识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他创制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关于张衡:

  张衡家族世代为当地大姓。他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侄子。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一万骑兵。此后在他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但他对公孙述留下堆积如山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是一辆破车,携带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壮丽山河和宏伟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时期,他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3

  宋王与使者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宋王便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出去的人回来说:“齐国的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我国的国民都惊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的‘肉腐烂了自然就会招惹虫害’啊。现在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是不可能到达这种地步的。”

  宋王于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的情况,派去的人的报告同前面那个人的一样,宋王又大怒,把第二个人也屈杀了。

  就这样,宋王一共派了三个人前去,三个人都被杀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前去查看。这次被派去的人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问他:“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

  派去的人说:“是国君派我来察看齐军的情况的。原来齐军已离我们这么近了,国民已经如此恐惧。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齐军迫近而被国王处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实报告的话,也难逃一死。如果不如实报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该怎么办呢?”

  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又将先于死者死,先于亡者亡。”

  派去的人听后,就回去向宋王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见齐军在哪里。国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的确该死。”

  于是,宋王赏赐给这个人许多钱。

  后来,齐军大兵压境,宋王抵敌不住,就自己跳到车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个被派去的人则跑到了别的国家,过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点拨:作为一个领导,千万不能像宋王那样,一定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单听一方面的话,不但自己糊涂,事情也会弄得很糟。

  孟轲和子思的故事

  孟轲,又称孟子,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来到魏国,受到了魏国君臣的热烈欢迎。魏惠王向孟子问道:“老先生,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想必是对我们魏国奉献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说:“国君何必把利益挂在嘴上,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仁义。如果君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下官与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互相为了谋求利益而争斗,国家就危难了,这样也就没有仁德遗留给亲朋了,也就没有忠义去追随国君了。”

  魏惠王听了不住点头,称赞说:“先生说得好极了!”

  起初,孟轲曾拜子思为师,孟轲问子思治理百姓的办法哪一种应放在前边,子思说:“先给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问:“君子教育百姓只讲仁义二字,又何必再讲利益呢?”

  子思说:“仁义本来也是为了利益,因为上边不仁下边就会不得其所,上边不义下边就会热衷于欺诈,这样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说‘利是义的总和’。《周易》还说‘利益用来安定民心,而后才能使人崇尚道德’,这都是在讲利益是个大前提。”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是一致的。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如何成为利益的,不讲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讲仁义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讲的对象不同的原因。

  哲理点拨:正确的领导思想带来的好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强个人修养,它的功效不逊于你投入的资金。其中加强领导修养最关键的,就是领导人能否从被领导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4

  曹操幼年时,极其贪恋游猎、歌舞等事,而对于当时每个孩子都要学习的死板学问、无聊诗文不感兴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辈大多读书甚为关注、用心,并因之谋求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对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严格,特别反对他们不务正业,只知放鹰走马、听歌看舞,认为那样会影响学业、消磨志气、毁坏人品。

  曹操有个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严厉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们既恨他,又怕他。一见他来,不管正玩什么游戏,也不管正玩得多么忘情入迷,立刻纷纷逃开,惟恐受责骂以至责打。

  只有曹操这孩子,生性豪爽不羁,最厌恶别人强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当叔叔出现、众兄弟惊呼逃窜时,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欢、更大胆、更别出心裁。

  有一次他与众子弟玩打仗游戏。他指挥若定,把人们分成两队,分别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然后,令彼此进攻,玩“骑马打仗”。他一个人站在高台阶上,手举小旗,做双方共有的统帅。

  整日间被关在书房吟咏那些发黄的古书、令人困倦的诗文的孩子们,一个个像放出笼的小鸟儿,一人背上驮着另一人,彼此进攻、防守,防守、进攻,或偷袭、或埋伏、或包抄、或恶战,在曹操统一指挥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畅。正呐喊厮杀、大汗如雨之际,猛见那位冷面如霜的叔叔怒冲冲而来,大家惊呼一声,顿时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连滚带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挥旗,倔战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对大发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动、神色冷峻。

  叔叔既惊讶这孩子的镇定,又气恼这孩子的大胆妄为。由于被曹操身上的一种威严不可欺的气势所震慑,一时间反倒有些不知所措。狠狠盯上曹操好一会儿,扭头、转身便找曹操的父亲曹嵩,添油加醋地告了曹操一状:如何行为不端,如何放荡不学,如何目无长辈,如何品格顽劣……

  于是,曹嵩把儿子唤到面前,当着这位叔叔的面,狠狠责打了曹操一顿,令他务必痛改前非,否则驱出家门。

  曹操一声不吭,忍受着父亲的责打。斜眼看到旁边抱肘观望、不无得意的叔叔,心里顿生一计。

  过了几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见叔叔走来,又是一副要兴师问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乱颤,两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见大惊,忙上来又问又摇。曹操却已人事不省,毫无反应。叔叔慌了手脚,急匆匆跑到曹嵩处,告诉曹操因贪玩过度,在院中“中风”病倒,而且病得不轻,似乎已有生命危险!

  曹嵩十分着急,随着叔叔来到院中。却见曹操一个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树下的青石凳上,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读书,丝毫没有患病的模样。

  “孩子,你现在可好了?!”曹嵩关切地问。

  曹操从书间抬起头,迷惑地望着父亲:“您说什么?”

  “你刚才不是病得很厉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吗?!”曹嵩很奇怪。

  “谁说的'?”

  “你叔叔看见的!刚才急匆匆跑去告诉我的!你刚才是不是又玩耍游戏来的?!是不是由于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着叔叔:“我根本没犯病呀!我一直在这儿读书的。您怎么——”

  叔叔窘急而气恼:“你刚才就是病了嘛!”

  曹操转过身,面对父亲:“叔父不喜爱我、讨厌我,这我知道,可能是由于前些时候我贪玩了些。可今天,大概是有意告状、不顾事实了吧!”

  曹嵩扫了那位叔叔一眼,什么也没说,掉头走了。

  曹操冲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发黄的书扔得很远。之后,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亲面前告状,父亲就不再相信他的话了。

  从此,曹操益发任意游行,凭喜好学所需知识,以兴趣决定事情取舍,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束缚,而自由成长起来。

  当时有个善于观察人的名士叫许劭。曹操见到他,问:“先生看看,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将是治世的能干之重臣,同时又将是乱世的奸诈英雄。”许劭道。

  曹操听到这样既有褒又有贬的判断,哈哈大笑,高兴之极。那一年,他二十岁。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5

  耶律楚材以身护法

  在举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脚下,有一座古朴的祠堂。它是为纪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的一代名臣。他字晋卿,契丹族,是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夺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监国时期和窝阔台即位后,他越来越受重用。他建议设置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反对改中原地区为牧场的错误主张,建立赋税制度。蒙古军攻陷金国汴京时,耶律楚材力谏废除野蛮的屠城旧制,召用儒者,设置经籍所、编修所,文教事业逐步兴起。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至窝阔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书令,国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窝阔台(元太宗)宴请群臣。他亲自端着酒杯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说:“我之所以诚心诚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遗命。如果没有你,中原地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安定局面。我能高枕无忧,全靠你的努力。”

  窝阔台去世后,皇后乃马真氏执掌政权。她崇信奸臣,扰乱朝政。有一个叫奥都剌合蛮的人,他用重金贿赂皇后乃马真氏,得到权柄,满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与他面折廷争。

  有一次,皇后乃马真氏将起草诏书使用的印玺和白纸,都交给奥都剌合蛮,让他办事自己填写用印就行了,不必启奏她。耶律楚材认为不妥当,立刻上奏皇后乃马真氏,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规矩,现在您要破坏它,老臣不敢接受这个指示。”皇后乃马真氏自知理亏,只得将交给奥都剌合蛮的印玺和白纸收回去。过了不久,皇后乃马真氏又降旨,说:“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想要办的事情,各部门的官吏们都要按照他的意见起草命令,不照办者,就把他的手剁下来。”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马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争。

  他对皇后乃马真氏说:“国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给老臣我负责,与各部门的官吏们没关系。奥都剌合蛮的建议如果合理,我自当按照他的意见办理,如果建议不合理,就不能办。老臣死且不避,何况剁手呢!”皇后乃马真氏听后很不高兴,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滔滔不绝,争辩不已,最后大声说:“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余年,没有辜负国家,皇后难道能够以无罪杀害老臣吗?”皇后乃马真氏虽然很生气,但是在忠诚刚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布所降旨意作废。

  诸葛亮绘图安抚西南少数民族

  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大概没有人反对,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并且善于运用自己的绘画艺术,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服务,大概就有人怀疑了。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说他未出茅庐,就预知三分天下,是亘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绘成善于“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又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才艺,深入研究时事,透彻分析形势,正确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刘备在荆州听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有才智,便三顾茅庐,去讨教。诸葛亮与刘备在茅庐侃侃而谈,于是就有了千古传诵的《隆中对》。在史书上,《隆中对》不过三百多字,但是内容精辟而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内政、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为刘备设计出一整套发展势力的方针政策。他说:曹操实力雄厚,不可与其争锋。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已历三世,根基稳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够得到荆州、益州做基地,安抚好西南各族,整顿内政,联合孙权,便可以大有作为。刘备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诸葛亮的意见,延请他做自己的谋士。刘备当时势力很微弱,但是诸葛亮见刘备很真诚,就答应了。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千辛万苦,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起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

  为了进一步发展事业,必须治理好蜀汉。蜀汉西南部,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蜀汉才能够向中原发展。为了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亲手绘制了一幅巨画,赠送给少数民族兄弟们。

  绘画的前半部分,展现万里晴空,千里沃野,艳阳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龙、牛马等;后半部分,画有蜀汉官员骑着高头骏马,打着锦绣伞盖,视察慰问边塞少数民族村寨,边寨少数民族群众牵着牛羊,提着酒浆,热情洋溢地款待蜀汉官员。画面上题有“日月同辉,神龙牛马”的词句。意思是,歌颂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团结互助,祝愿各族兄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至今云南德宏地区傣族民间流传着当年诸葛亮怎样教他们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间流传着“诸葛亮老爹”教他们祖先造房屋、编竹箩的故事。

  诸葛亮绘制图画赠送少数民族,实质上是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政治路线,用图画形式进行通俗、形象的宣传。这件史实,记载在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对蜀事的记载大多是通过亲眼或亲耳所闻得来的,比较可靠。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6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x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

  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

  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7

  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8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据《韩非子·和氏”文王请来能工巧匠,琢石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后来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

  卞和执着献玉,是对真理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证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见载《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楚厉王以为石,楚厉王以卞和为诳,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璞于武王,楚武王复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荆山,泪泣尽而继之以泣血。楚文王见状,使人问其泪泣尽继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至于这个荆山在哪里,全国共有四处,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但是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原因如下: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9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孙”为氏,所以他又称为公孙鞅。商鞅这个名字,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

  (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婢。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

  (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有利于税收和经济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它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仇视和顽抗。因此,变法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开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说什么“依照原来的旧习俗来教导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根据旧有的制度来治理,官吏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驳说:“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是没有效法古代而称王的;夏桀和殷纣是没有更改旧制而灭亡的。从此可知,反古未必错,循礼未必对。”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接着,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用“车裂”的酷刑处死了他。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10

  湖州民间流传的毛笔故事,核心内容是:蒙恬到过湖州,就在这里发展了毛笔。这里,我们先来说清楚两件事:一是秦代的“笔”,一是历史上关于蒙恬的记载。“笔”字,是秦代开始用下来的。在未有完善的毛笔之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成熟,需要书写。(在这之前,文字先是刻下来。刻在龟甲、牛骨上,这时期叫甲骨文。)当时未有纸,文字书写在帛、竹简、木简上。书写需要有工具,这是时代的需求。战国的多个强国,都各自在试着制作良好的书写工具。历年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纹饰,明显是用书写工具绘划的。也出土过早期的书写工具,一九五四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发现过用兔毛包黈在竹杆外的书写工具,是楚国的毛笔。当时各国发展书写工具的情况,还反映在文字发展的情况上,各国的书写工具叫法不一样。在《说文解字》中,“聿”字条下,说明,聿是指书写工具,“所以书也。”原来楚国的书写工具叫做“聿”,吴国叫做“不律”,燕国叫做“弗”,到秦的时候,聿字加上竹头,才叫做“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这里很明白说出,当时各国都有了书写工具,而秦国的“笔”,成为了主流,流传下来。秦国发展的毛笔,与蒙恬有关。《史记》上有蒙恬的传,记蒙恬的征战以及修筑长城,没有提到蒙恬造笔。但重要的野史《古今注》(晋代崔豹撰)中,叙述笔的发展,说古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虽然所记不详,但这是古书上关于是谁始创毛笔的唯一记载。也一直没有人提出另外的说法。现在在湖州善琏镇那里有了这样生动的传说,有蒙公祠,有历史悠久的制笔传统,那么,参照起来,蒙恬制笔的`故事,就具体起来了。毛笔,最好是用中山兔毫制。东汉的学者、书法家蔡邕,在他的《笔论》中说,书法,下笔之前,要先酝酿情怀,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中山兔毫在汉时已是很出名的。中山是什么地方?广东人说到中山,自然先想到中山县,孙中山的故乡。但中山兔毫说的不是这个中山。战国时,有中山国,在河北省中部。说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笔,很容易想到中山国,因为蒙恬在北方征战的时间很长。但蒙恬在忙于打仗的时候,应该不是用心于制笔的时候。另一个中山,是韩愈在《毛颖传》中提到的中山,韩愈把毛笔人格化,说他是中山人。这里说的中山,在安徽、江苏之间,又名独山,产兔毫出名。这里离湖州不远,蒙恬是很有条件发现这里的中山兔毫很好用的。那么,蒙恬有可能来过善琏镇吗?《史记。蒙恬列传》上说,蒙恬祖父蒙骜,先为齐将,后为秦将。蒙恬在秦始皇时,先做过“典狱文学”,做狱官,典管文字方面的事。秦始皇二十三年时,蒙恬的父亲蒙武与王翦攻楚,虏楚王。蒙恬可能就在这时候到南方来。后来,他就忙着在北方逐戎狄、筑长城了。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11

  蒙武——与王翦率军灭亡楚国

  家世背景

  蒙武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齐国人。蒙武的父亲蒙骜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斩将灭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

  (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担任副将,派遣蒙武跟随主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军与楚军在蕲地交战,秦军大败楚军,追击到蕲地南部时,斩杀楚国军队将领项燕,楚军因此溃败逃亡,秦军乘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领军队攻打楚国,秦军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攻占楚国全境,灭亡楚国,并在楚地设置楚郡。

  主要成就

  蒙武是秦国著名将领,曾先后与王翦两次率军攻打楚国,皆击败楚军,斩杀楚军将领项燕,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灭亡楚国。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史籍记载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资治通鉴·卷七》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篇12

  吕臣——秦末陈胜农民起义军将领

  人物简介

  初任陈胜起义军将军。陈胜被害,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组织苍头军,收复陈县(今河南淮阳),重建张楚政权,不久,又与英布联合,再破秦军。后归项梁,与项羽同屯军彭城。项梁在定陶战死后,楚怀王乘机夺取他和项羽的兵权,并改任他为司徒。此后吕臣投奔刘邦,后来他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年9月,吕臣开始担任陈胜起义军中涓。

  公元前208年1月,陈胜被庄贾杀害,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组织苍头军,收复陈县(今河南淮阳),镇压杀害陈胜的叛徒庄贾,重建楚国。

  公元前208年2月,秦国军队再次攻陈,吕臣败走吕臣铜印,不久,吕臣又与英布联合,反攻秦国军队,在青波击败秦国军队,再次收复陈县。

  公元前208年10月,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吕臣将军队驻扎在彭城东。

  公元前208年11月,楚怀王从盱台到彭城,夺取他的兵权,并改任他为楚国司徒。

  公元前203年11月,吕臣投奔刘邦。

  公元前191年,吕臣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

  公元前173年,吕臣病死。

【历史人物的手抄报】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对联01-27

历史人物调研报告03-09

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05-10

作文素材历史人物01-26

历史人物的作文素材01-26

历史人物英语作文精选12-20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12-09

命运·周瑜(历史人物作文)01-28

高考历史人物素材:刘邦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