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

时间:2024-01-09 09:14:44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生物实验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篇1

  实验名称: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 篇2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1、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3、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总结步骤:

  擦-→滴-→取-→盖-→染-→吸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标一颗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

  实验器材或药品 水

  实验探究过程 现象

  分析及结论

  1、在锥形瓶中装30ml水

  实验前水温:

  2、把花生固定在解剖20℃、20℃、24℃

  针上

  试验后水温:

  3、在酒精灯上点燃花73℃、78℃、68℃

  4.2J生并尽快把花生放到锥

  温差:×51×4.2=6300J

  形瓶下面 53℃、58℃、44℃ 、待花生完全烧完后,平均值:51.666℃

  一颗花生种子约含有6300J

  实验结的能量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

  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生物实验报告 篇3

  一、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高声说话。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切勿盲目处理,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6.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试剂,遵守损坏仪器报告、登记、赔偿制度。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

  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实验报告通过分析总结实验的结果和问题,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

  1.实验报告应该在专用的生化实验报告本上、按上述格式要求书写。

  2.实验报告的前三部分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与操作步骤)要求在实验课前预习后撰写,作为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预习时也要考虑并设计好相应实验记录的表格。

  3.每项内容的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实验材料:应包括各种来源的生物样品及试剂和主要仪器。说明化学试剂时要避免使用未被普遍接受的商品名和俗名。试剂要标清所用的浓度。

  (3)实验步骤:描述要简洁,不能照抄实验讲义,可以采用工艺流程图的方式或自行设计的表格来表示,但对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关键环节应写清楚,以便他人重复。

  (4)实验记录:包括主要实验条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中的原始数据。

  (5)结果(定量实验包括计算):应把所得的实验结果(如观察现象)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对比,尽量用图表的形式概括实验的结果,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比较表等(有时对实验结果还可附以必要的说明)。

  (6)讨论:不应是实验结果的重述,而是以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如对定性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应有中肯的结论。还可以包括关于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和有关实验的一些问题,对实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评论,对于实验设计的认识、体会和建议,对实验课的改进意见等。

  (7)结论:一般实验要有结论,结论要简单扼要,说明本次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三、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百分制)

  1.实验预习报告内容(30分)

  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应预习实验,并书写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实验原理(10分):要求以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②实验材料(5分):包括样品、试剂及仪器。只列出主要仪器、试剂(常规材料不列);③实验方法(15分):包括流程或路线、操作步骤,要以流程图、表格式给出要点,简明扼要。依据各部分内容是否完整、清楚、简明等,分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项目完整,能反映实验者的加工、整理、提炼。

  合格:较完整,有一定整理,但不够精炼。

  不合格:不完整、缺项,大段文字,完全照抄教材,记流水账。

  实验预习报告不合格者,不允许进行实验。该实验应重新预约,待实验室安排时间后方可进行实验。

  2.实验记录内容(20分)

  实验记录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实验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主要实验条件(如材料的来源、质量;试剂的规格、用量、浓度;实验时间、操作要点中的技巧、失误等,以便总结实验时进行核对和作为查找成败原因的参考依据);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加入试剂后溶液颜色的变化);③原始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注意三线表格式),准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记录测量值时,要根据仪器的精确度准确记录有效数字(如吸光值为0.050,不应写成0.05),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

  实验记录应在实验过程中书写;应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记录,不能用铅笔。记录不可擦抹和涂改,写错时可以准确划去重记。记录数据时请教师审核并签名。

  实验记录分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如实详细地记录了实验条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及实验中的原始数据(如三次测定的吸光度值)等;实验记录用钢笔或者圆珠笔记录,没有抹擦和涂改迹象。书写准确,表格规范(三线表)。有教师的签字审核。

  合格:记录了主要实验条件,但不详细、凌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细致;原始数据无涂改迹象,但不规范。有教师的签字审核。

  不合格:记录不完整,有遗漏;原始数据有抹擦和涂改迹象、捏造数据(以0分计);图、表格形式错误;用铅笔记录原始数据;无教师的签字审核。 若记录的结果有怀疑、遗漏、丢失,必须重做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3.结果与讨论(45分)

  (1)数据处理(5分)

  对实验中所测得的一系列数值,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根据计算公式正确书写中间计算过程或推导过程及结果,得出最终实验结果。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单位(国际单位制)。经过统计处理的数据要以X〒SD表示。可分成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处理方法合理,中间过程清楚,数据格式单位规范。

  合格:处理方法较合理,有中间计算过程;数据格式单位较规范。

  不合格:处理方法不当;无中间过程;有效数字的位数、单位不规范。

  (2)结果(20分)

  实验结果部分应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处理的最终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比对,以列表法或作图法来表示。同时对结果还可附以必要的说明。

  要注意图表的规范:表格要有编号、标题;表格中数据要有单位(通常列在每一列顶端的第一行或每一行左端的第一列)。图也要有编号、标题,标注在图的下方;直角坐标图的纵轴和横轴要标出方向、名称、单位和长度单位;电泳图谱和层析图谱等要标明正、负极方向及分离出的区带、色带或色斑的组分或成分。电泳结果还要标记泳道,并在图题下给出泳道的注释;要标出分子量标准的各条带的大小。并且注意需要结合图表对结果进行较详细的解释说明。

  可分成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实验结果有归纳、 解释说明,结果准确,格式规范。

  合格:堆砌实验现象、数据,解释说明少。

  不合格:最终实验结果错误且无解释说明,图表、数字不规范。

  (3)讨论(20分)

  讨论应围绕实验结果进行,不是实验结果的重述,而是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基本内容包括:①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说明实验结果,重点阐述实验中出现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性规律之间的关系。

  生物实验报告 篇4

  实验目的

  ⒈学习并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

  ⒉了解原代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及操作过程。

  ⒊学习细胞计数及营养液的配制。

  实验原理

  ⒈细胞原代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经体外培养后,直到第一次传代为止。这种培养,首先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动物体内取出所需的组织(或器官),经消化,分解成单个游离细胞,在人工培养下,使其不断的生长及繁殖。

  细胞培养是一种操作繁琐而又要求十分严谨的实验技术。要使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须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与渗透压的调节。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⒉细胞死活鉴定死活细胞的鉴定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染色法和仪器分析法。染色法是常用的细胞死活鉴定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不同的死活细胞鉴定方法有各自不同具体的反应机理,但无论采用何种办法,都是利用了死活细胞在生理机能和性质上的差异。

  染色法分化学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根据染色机理的不同,染料或使死细胞着色,或使活细胞着色。

  死活细胞在生理机能和性质上的差异主要包括:

  ☆死活细胞细胞膜通透性的差异: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种选择性膜,对细胞起保护和屏障作用,只允许物质选择性的通过;而细胞死亡之后,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常用的以台盼蓝鉴别细胞死活的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台盼蓝,又称锥蓝,是一种阴离子型染料,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所以经台盼蓝染色后只能使死细胞着色,而活细胞不被着色。甲基蓝有类似的染色机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也可鉴定死活。

  ☆死活细胞在代谢上的差异:是采用美蓝染料鉴定酵母细胞死活的依据。美蓝是一种无毒染料,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由于活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性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美蓝染色后活的酵母细胞无色;而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的无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使美蓝处于氧化态,从而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胞器的专有染料。如液泡系的专有染料中性红。中性红是一种低毒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液泡着红色,而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被着色;死细胞的液泡不被着色或浅染,染料弥散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有时侯为了增加染色效果可以将两种染料结合使用,如甲基蓝-中性红混合染色法。

  实验用品

  ⒈材料小白鼠

  ⒉试剂

  台盼蓝、伊红、PBS缓冲液、细胞培养液(含生长因子)

  ⒊器材

  剪子、棉球、75%酒精、移液枪、无菌操作台、正置光学显微镜、倒置光学显微镜、解剖盘、滴管、离心管、离心机、注射器、Eppendorf管、培养皿、酒精灯、塑料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血细胞计数板

  实验步骤

  ⒈取材

  取小鼠一只,采用断头法处死。清水洗小鼠浸入75%酒精中消毒3min,取出转入超净工作台内的解剖盘中,无菌操作打开腹腔,取出其脾脏,除去其周围的脂肪组织,并用PBS液自上而下淋洗1-2次,转入无菌培养皿中待用。

  ⒉分离脾细胞

  用滴管向培养皿中注入30滴PBS缓冲液,再用“L”型针头注射器在皿中吸取0.2毫升PBS液注入脾脏,注射时沿长轴注射。然后再用针头在脾脏上扎眼,并用“L”型针头轻轻刮出脾细胞。在均匀吹匀脾脏细胞。

  吸取上述分离的单个脾细胞悬液,放入Eppendorf管中,使量至1mL,以1000r/min离心5min。⒊培养脾细胞

  取塑料培养皿一套,用移液枪吸取培养液2mL加入塑料皿中,并将皿标记待用。取离心后的'Eppendorf管,弃去上清液,用移液枪(200ul)吸取塑料皿中的培养液400ul加入弃去上清的Eppendorf管中,用枪头吹匀管底的脾细胞,吸取200ul脾细胞悬液接种于上述塑料皿中,混匀后放入37°C,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⒋配制染液

  用生理盐水配成5%台盼蓝染液,备用。⒌染色

  取0.5mL细胞悬浊液放入试管中,加入1-2滴染液。混合。2-5min后将细胞放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观察死活情况,注意不要有

  气泡产生,放大倍数为10x10。染色后活细胞不着色,死细胞显示蓝色。注意染色时间不能超过15min,否则染液将细胞毒杀。

  ⒍计数

  在10x1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计算血细胞计数板的4个4小方格的细胞数量。包括细胞总数与死细胞数量。压线者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⒎计算细胞活力

  根据公式:细胞活力=(总细胞数-死细胞数)/总细胞数×100%

  实验结果

  台盼蓝染色后的细胞(10x10)伊红染色后的细胞(10x10)

  总细胞数和活细胞数统计表(10×10)

  项目自己培养细胞老师培养细胞总细胞数个/ml活细胞数个/ml细胞活力1.4×1067.5×1053.0×1055.5×10521.4%73.3%分析与讨论

  ⒈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中我们小组自己培养细胞所测细胞活力为21.4%,并不算高,分析得应有以下原因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包括误差):

  ⑴若在无菌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染菌,会极大的影响观察,导致实验失败。

  ⑵若在离心分离呈单细胞的过程中离心机转速过快或时间过长很可能会导致细胞破裂,导致小鼠脾细胞大量死亡。

  ⑶染色时间过长,或观察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染色试剂将细胞杀死,使细胞活力骤降,这是导致细胞活力比较低的重要原因。

  ⑷实验中的一些操作不正确或不规范的情况、计算带来的误差等也会直接导致实验误差。

  ⒉注意事项

  ⑴严格进行动物消毒,需用75%酒精消毒。

  ⑵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细菌、霉菌、支原体污染,避免化学物质污染。

  ⑶吸取液体前,瓶口和吸管硬行火焰消毒;吸取液体时,避免碰撞。

  ⑷离心管入台前,管口、管壁应消毒。

  ⑸实验者离开超净台时,要随时用肘部关闭工作窗。

  ⑹器材使用时既要注意用火焰消毒,又要防止烫伤、烫死细胞。

  生物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小白鼠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步骤:

  (一)细胞形态观察

  l、动物细胞的观察

  (1)人肝细胞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

  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察: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动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模糊,可转动目镜上透镜进行调焦),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4、记录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按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每格等于多少μm:

  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 × 10

  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四、实验结果:

  1、目镜校正:40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17/70=0.24

  2、细胞大小的测量:

  五、作业与思考:

  1、血细胞按含量高低,主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最大,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小。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形态见下图。

  2、植物细胞一般比动物细胞大一些。形态图见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定的细胞大小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同等实际距离下的两点视野距离更大,而更容易测量准确。

  生物实验报告 篇6

  实验: 练 习 使 用 显 微 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 (先低后高)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 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1

  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思考回答:

  1、在进行低倍镜观察时,使镜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什么地方?为什么?

  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

  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

  4、若视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

  生物实验报告 篇7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实验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

  (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生物实验报告 篇8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 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 篇9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

  (见书P47)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实验报告 篇10

  一、实验名称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二、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三、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四、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五、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六、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 篇11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时代赋予教育创新使命,综合高考要求呼唤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加强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是对数干年的“应试+科举”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拼弃。尽管经过了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说孔,但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比较陈旧,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在教学中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创立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借鉴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根据教材不同性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创新的教育资源,加强创新教育研究,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的实验目标

  1、明确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目标:养成实事法语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验问题。2、确立高中生物综合创新教育模式。

  3、通过实验研究,全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加强学习,不断进行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勇于探索,能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综合创新,教育研究,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

  三、实验过程

  ㈠实验对象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绩一般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级。

  ㈡实验内容:

  1、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诱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逐步形成一套适合高中生心理和思维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2、开展STS教育实验。针对高考改革的要求,联合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关心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激发创新欲望。用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及分析两部大开发,环境污染、疾病与健康等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二生物课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教材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器材与设备,校园中生物基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直接的创新体验,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情感,提高创新能力。

  4、高三生物复习中主要是加强综合问题的研究,注意知识的渗透融合,是实现知识综合化、系统化、网络化,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㈢实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方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和调查分析法,同时注意了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总结出研究报告一份,成果有论文、总结及创新教育实便资料多件。

  ㈣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我们首先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实验创新内容的安排。确定试点班级与实验教师,拟定实验方案,形成初其数据资料。为实验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2、实施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⑴实施实验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其中自变量: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固变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既是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和固变量,也是影响实验效果的相关变量,在实验中,不断排除不列于实验研究开展和影响实验信度的干扰因素,由教师在实验班中施行实验内容,作用于实验对象。

  ⑵测试。在每节实验课里,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跟踪测试。

  ①观察:由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统计。主要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

  ②测量:包括达标测试,课前安排好内容,操作熟练者为达标。

  在实施阶段,教师边实验、边学习、边研究、边小结,每两周举行一节观摩课,积累典型课例,丰富创新教育素材。

  3、总结阶段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数据,汇编成果目录、积累成功实践的素材,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成果,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做好物质准备。

  四、实验成果

  ㈠构建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自学辅导模式: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一贯是教师讲,学生听,实验课上教师讲,学生做。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探索、求知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做过的实验学生就束手无策,研究性学习更是无从下手,不会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时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自我探索,自行学习,最后形成新技能这一自学辅导模式。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对生物不断探索的强烈欲望。

  教学模式可根据具体研究的内容与主题,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如“酸雨对植物的影”一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实地观测数据分析反馈应用的模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课采用确定目标提出假设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总结的模式。构建教学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

  ②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明确;

  ③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

  ④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框架如图:

  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班学生通过一年多的探究实践,对实验与研究性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教育生活化,生活课题化,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如《校园植物资源调查》、《校园生态绿化方案设计》、《家用洗衣粉与河水污染》、《酸雨的危害调查》等。在施教过程中,综合了各学科知识,利用校园网和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同学生对同一课题设计方案比较分析中,优化探究方法是开发学生思维空间的好办法,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表现空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为优化师生关系,实施创新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省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人获省级奖,6人获市级奖励,高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通过率100%,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㈢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通过实验和总结,我们取得了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指导学生探究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实验教师提高了业务能力丰富了教育思想,我们的教研课多次受到了市县教研室领导及兄弟学校同仁的好评。使我校生物教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发表论文5篇,校级交流刊出多篇,在20xx~20xx学年度高三生物三次市统考中,我校生物均分在全县完中分别列第二名、第二名、第一名。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三位教师在市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1、利用现有校内外资源条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具有独特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2、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专题性研究,为我们采用开放式,滚动式管理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更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受人力限制,教师课时多,对于学生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有待于我们把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向深入。

  生物实验报告 篇12

  实验教师:xxx

  所在学校:xxx中学

  目的要求: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

  材料用具:

  新鲜叶片(如菠菜、槐树、蚕豆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方法步骤

  方法与步骤要点

  注意事项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片的临时切片

  1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3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培养皿中。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

  4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叶片下面要垫上小块木板,以防损坏桌面。刀片要捏紧,切割速度要快,注意安全。

  为了便于观察,载玻片的水滴中可以同时放几片叶的横切片,选择切得最薄的一片用来观察。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2.观察时注意分清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仔细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区别

  (三)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表皮细胞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

  撕取下表皮时,一定要薄,否则影响观察效果。

  注意观察气孔的结构。

  (四)画图

  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需勾出轮廓。

  画图时,要真实、实事求是。

  讨论与交流

  1.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从结构上看,叶片有哪些方面是适于接受阳光的?

  生物实验报告 篇13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 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

  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

  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

  三、材料用具

  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

  四、实验过程(见书P54)

  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

  3.色素分离,纸层析法。(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4.观察:

  层析后,取出滤纸,在通风处吹干。观察滤纸条上出现色素带的`数目、颜色、位置和宽窄。结果是: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五、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接触到层析液?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 篇14

  一、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1]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2]

  二、实验原理

  1、在等渗溶液中,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过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进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

  2、渗入的溶质能提高细胞的渗透压,促进水分子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现象[3]。

  3、不同的溶质渗入到细胞内的速度不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同。

  三、实验材料

  新鲜血液(鸡血、猪血、牛血等)

  四、实验器材

  试管(1.5cmX18cm)、试管架、10ml移液管、1ml移液管、200ml烧杯(2个)、250ml容量瓶、移液枪、胶头滴管、菜刀、吸球、电子天平、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秒表

  五、实验药品及试剂

  0.17MNaCl、0.17MNH4Cl、0.17MNH4Ac、0.17MNaNO3、0.12MNa2SO4、0.12M草酸铵、0.32M葡萄糖、0.32M甘油、0.32M乙醇、0.32M丙酮、肝素抗凝剂[4]

  六、实验步骤

  1、制备血液稀释液

  (1)抗凝剂的制备:首先称取1克肝素钠粉末,然后加入0.17MNaCl溶液10ml(1∶10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肝素抗凝剂。

  (2)血液稀释液的制备:取新鲜血液,按比例(肝素抗凝剂:血液=1∶10)混合均匀,配制成经肝素抗凝的血液[5][6]。

  (3)按比例(经肝素抗凝的血液∶0.17MNaCl溶液=1∶10)混合均匀,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液体[7]。

  2、低渗溶液(空白对照)的观察

  取试管一只,加入10ml蒸馏水,然后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结果是溶液由不透明的红色变为澄清。记录下这个过程所要的时间。

  3、红血球的渗透性

  按表一的配制,分别在下列十种等渗溶液中进行实验。轻轻摇动,注意有无颜色变化,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记下时间(自加入稀释血液到溶液逐渐由红色变为透明澄清,红血球全部溶血所需时间),填入表一的空格中。

  4、显微观察

  [1]何为细胞膜?[5]注意:这一步,动作要非常迅速,否则鸡血会凝固。或者先把抗凝剂加入到烧杯中,再加入新鲜的[2]鸡血,边加边震荡即可。为何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不同?[6]为什么新鲜的鸡血会凝固?[3]何为溶血现象?[7]为什么这一步要使用0.17M的NaCl溶液?[4]你知道有哪些血液抗凝剂?

  (1)血液红细胞的观察

  滴一滴稀释的血液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种类、形状和颜色。

  (2)细胞破碎的观察

  在上一步的载玻片的.一端滴加清水,在另一端吸水,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破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1、比较和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解释原因。

  结果:

  (1)在所提供的试剂中不溶血的有:

  (2)在所提供的试剂中不完全溶血的有:

  (3)在所提供的试剂中完全溶血的有:

  结果分析与比较:结论:

  2、绘制你所观察到的血液细胞图。

  3、讨论溶血实验在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生物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生物实验报告07-19

生物实验报告03-31

生物实验报告模板03-31

【热门】生物实验报告12-11

生物实验报告【热】12-11

关于生物实验报告06-02

生物实验报告15篇07-19

生物实验报告(15篇)07-19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1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