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时间:2022-01-17 20:09:06 试题 我要投稿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现身终)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龟速够防守)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两再促生产)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三决二权与一制,制约目的与德容)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目容方向)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教育内容的选择。

  (3)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教育的价值取向。

  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级)(顺阶不补个)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级)(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高等要大众终身要构建)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二级)

  (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10、简述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级)(三人一社会)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也叫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中学课程

  1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4、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15、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论认为应该把课着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应该建立—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社会中心课程论的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主张课程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16、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二级)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7、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8、简述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投线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材是学生进步扩大知识领城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3)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提铁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19、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0、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二级)(建促放研)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二级)(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二级)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三、中学教学

  23、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级)(双基+德智体美)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二级)(急领老公孕检)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级)(背上做导学)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二级)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智能。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27、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含义: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8、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小猪动手毒死农民)

  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29、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一级)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30、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小联在乡下训练运用能力)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1、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

  (2)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要讲究语音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32、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4)要做好归、小结。

  33、简述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使学生全面、立体地观察演示。

  (3)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4)教师要讲究演示的方法,及时辅以讲解。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一级)(依本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二级)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36、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二级)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37、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二级)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记忆的有意性加强。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8、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9、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一级)(几份饭多多结合)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0、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知识经验与迁移。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思恋良方)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43、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借个机缘)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科学地进行练习。

  44、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一级)(材料意义+新旧知识+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条件:

  (1)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45、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6、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级)(需要立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47、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学习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2)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3)言语劝说(言语说服)。

  (4)情绪唤醒。

  48、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二级)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9、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0、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一级)

  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中学生发展心理

  5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5)独立性。

  (6)不平衡性。

  52、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二级)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53、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好持久性。

  54、简述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二级)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55、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二级)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56、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一级)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57、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级)(语数体音美一人两自)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五、中学生心理辅导

  5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二级)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59、简述强迫症治疗方法。

  (1)森田疗法。

  (2)行为治疗法。

  (3)药物治疗。

  (4)建立支持性环境

  60、简述网络成瘾治疗方法。

  (1)强化干预法。

  (2)厌恶干预法。

  (3)注意转移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5)团体辅导法。

  61、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示范法。

  (4)消退法。

  (5)处罚法。

  (6)自我控制法。

  (7)松弛训练法。

  (8)系统脱敏法。

  62、压力的调节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合理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

  (4)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5)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6)改变不合理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六、中学德育

  63、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二级)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4、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级)(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65、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9—11岁)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6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级)

  (1)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67、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进行有效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奖惩。

  (5)引导价值辨析。

  6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一级)(一教二班三活)~~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70、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71、简述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一级)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72、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贯彻要求。(严慈相济)(二级)

  (1)爱护、尊重、信赖学生。

  (2)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

  (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73、简述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一级)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74、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七、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75、简述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6、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标志。(健全班风是组织的目标)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77、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8、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广泛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一级)(恒心才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82、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二级)(朋友之间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第一印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83、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一级)

  (1)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提高成绩)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个别差异)

  在此阶段教师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84、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级)(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相关文章: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答案01-13

知识与能力作文2篇11-21

知识与能力_小学生作文11-16

《沁园春长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11-11

沁园春长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11-10

《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介绍11-12

关于《离骚》的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11-12

文秘专业知识能力训练09-22

《离骚》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11-11

能力与待遇哲理故事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