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政治试题复习

时间:2021-06-11 13:12:42 试题 我要投稿

《经济常识》政治试题复习精选

  (一) 知识点详解

《经济常识》政治试题复习精选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高一《经济常识》(上)复习政治试题。构成商品的条件有两个: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必须用于交换。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在货币产生之前,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即由交换价值来表现;货币产生之后,价值用一定量的货币(价格)来表现。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就谈不上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能是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对于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获得商品的这两个方面,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能表现一定价值量的货币。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的出现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产生经过了四个阶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一般等价物固定由金银来充当(货币的正式产生)。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是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为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用自身价值来衡量和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功能。货币之所以能充当这一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当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时,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成正比。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功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纸币产生以后,其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数量为限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7、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货币最初以铸币的形式出现,是由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

  职能产生的。在长期的商品流通中,由于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种名不符实的变化,决定了纸币能够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于是就产生了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的纸币。

  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它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没有价值,纸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在我国,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纸币的发行量、面值等由国家规定,但国家不能规定其实际购买力。在当今实际经济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纸币叫做货币。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是我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8、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市场的供求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使价格不可能无限地高于或低于价值,只能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从一个较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其价值相一致的。

  9、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价值规律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和高效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重点难点剖析

  1、商品的概念 (1)商品作为本课乃至全书的最基本概念,必须准确理解,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即耗费了人的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都不能成为商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准备进行交换或正在进行交换),才是商品,如果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是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而不进入市场交换,也不是商品。

  (2)商品必备的两个条件或特征,对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要有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如人体的血液,某些内脏器官可以出卖,这就需要判断是否是商品。第二个条件具备了,那是否是劳动产品呢?只要我们认真、具体地分析,血液、内脏器官是人消费了相当的生活资料(可折算为相应数量的人的劳动)在生理的发育进程中逐步成熟的,应视为一种劳动产品的特殊生产方式,因而出售的血液、器官仍然是商品。又如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从商店购回后的商品再作为礼品转赠给别人的东西是否是商品,首先应肯定地租、礼品都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进行交换,不具备第二个条件,因而不是商品。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

  区别:商品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不同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二者都是劳动产品;二者都有使用价值;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首先两者是有区别的: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除商品具有外,其他一切与人产生关系的物品都具有,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除商品以外的东西都没价值。③使用价值是在商品生产完成时就被创造了出来,而价值必须在商品交换完成才能实现。

  (2)两者又有密切联系:①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要具备价值,两者不可分割,是商品特有的两个要素。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凝结于具体物质形态上面。价值是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交换的依据,没有价值不同商品就无法交换,也就不称其为商品。③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是将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来看待和考察的。当然,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商品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为此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是为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给生产者,因而,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可说是价值规律的最主要的内容,是把握价值规律实质的关键。

  (2)任何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都只能是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所需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不能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在商品进入市场后,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量。

  (3)当商品生产者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时,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有比较,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获盈利,对生产者有利,反之,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就会亏本,甚至破产。这就是价值规律为什么能促进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生产者的优胜劣汰的原因。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质是一定劳动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的。故考察商品的价值量就必须考察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又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指商品生产者各自具体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指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当商品进入市场,商品生产者同样有一个将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比较的问题。

  (3)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以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这就是说个别劳动时间并不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改变,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产品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总数变了,故价值的总量发生变化。

  (4)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减少,反之,增多。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改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出的价值总量。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改变,一方面意味着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出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生产出的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或增加,所以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后生产出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5、货币与纸币

  (1)货币与纸币是有区别的: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②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的符号,本身没有价值。③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而纸币只具备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货币与纸币的联系体现在:①纸币是货币形态的演变,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纸币因为自身没有价值,因而其发行量必须是依据实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6、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原则

  (1)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交换中的客观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尽可能抬高自己的商品价格,但另一方面,每个生产者和经营者也是购买者,抬高价格对每个生产者来说都是同等的,在广泛而大量的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原则。

  (2)等价交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等价交换,才能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促使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借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无数的交换中,在社会的总体交换中体现出来的。

  (4)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的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又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这就是市场形成价格。

  7、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中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

  (2)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给生产者和经营者信息,通过市场竞争,使资源(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优势部门或生产者集中,最后合理地实现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配置。这也就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发挥作用。

  (三) 热点典型分析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政治试题《高一《经济常识》(上)复习_政治试题》。通货膨胀损害人民的利益,造成人心和社会不稳定;搞乱经济关系,使价格失真,误导资源配置;影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环境,增加改革难度,影响外来投资;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整形市场流通秩序,规划价格行为等。

  (2)紧缩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

  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解决通货紧缩的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展生产,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增大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等。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知识点详解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应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再次,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它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第二、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从而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我们要完善这一分配制度,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特征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它方面都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市场经济的共性。

  市场经济的特征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并且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国家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它自身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民经济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三者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它们的总体功能。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重点难点剖析

  1、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与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必然性、长期性。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并不相悖。公有制是主体,它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非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对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有十分积极意义的。

  (3)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成分上讲,并非说非公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现阶段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都是以平等市场主体身份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竞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力上。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和劳动群众集体占有,它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的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当前,我们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关键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还包括了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和国有成分。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就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就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用而言。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分布上的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居优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 农村集体经济中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经过20年的改革,已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这一农村集体经营管理体制是与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

  (2)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所有经济的最好实现形式,因为:一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农民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获得经营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它使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既有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又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灵活性。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1)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由此决定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2)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市场配置资源,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由市场来形成价格,因而,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应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从时间上讲,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必然出现商品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

  (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必然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7、 市场的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与商品交换活动在时间空间范围上是一致的,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因而,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来实际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的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导致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来实现的。

  (二) 热点典型分析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突破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界限,将为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为集中各种资本参与改造国有企业,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体制保证。

  第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第三,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发展非公有经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其意义和依据都在于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制度和体制的保证。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不在于公有化程度的高低,而在于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经济常识》政治试题复习】相关文章:

《经济常识》第七课复习教案精选11-28

〈经济常识〉第七课的复习教案08-11

经济常识的教案11-28

总结经济的常识08-17

文学常识 中考复习12-05

文学常识怎么复习03-06

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汇总复习03-21

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汇总复习04-08

初中政治试题复习测试题解读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