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葛生赏析

时间:2024-04-08 10:00:43 林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葛生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葛生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葛生赏析

  原文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蔹草蔓延遍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锦被鲜艳亮闪闪。

  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冬夜漫漫寒难耐。

  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夏日炎炎日子长。

  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穴中。

  注释

  (1)蒙;缠绕。楚荆条。

  (2)蔹(lian)草名,即白蔹。

  (3)予美: 指所爱的人。

  (4)域:坟地。

  (5)角枕:有四个硕的枕头,敛尸所用。粲: 色彩鲜明。

  (6)锦衾:锦锻褥子,裹尸用。烂:色彩鲜明。

  (7)居:指 坟墓。

  (8)室:指墓穴。

  赏析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创作背景

  关于《唐风·葛生》的背景,《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

  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此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同时,可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后世影响

  《唐风·葛生》作为中国传世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悼亡诗,对后世的悼亡作品有较大影响。朱守亮《诗经评释》认为此诗“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

【诗经葛生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王风·采葛赏析09-20

葛生原文及赏析09-27

诗经《采葛》10-25

葛生原文翻译及赏析08-27

葛生原文翻译及赏析11-30

诗经·葛覃全文06-15

诗经葛覃全文06-16

葛生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9-27

葛生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3-28

诗经葛覃全文及解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