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时间:2024-04-02 10:13:52 王娟 生活感悟 我要投稿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精选22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教育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精选22篇)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

  “让教育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这是我读完《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

  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试想,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而是“今天都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的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欢声笑语、尽情地展示青春的洒脱与热情时,教育才能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2

  工作之余,捧读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是一种最美好、最温馨的休息方式。并非因为缘自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才读书,只为从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感受书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怀。读一本书,都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营养,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时,拿起一本书,时常也被作者那近乎完美无暇的塑造方式所感叹。

  我在工作之余读了《体验生活,现代幼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认为,作为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让幼儿获取知识或技能,也并不是对幼儿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在让幼儿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学前教育自身特色的展现。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1、尊重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性格、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作为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尊重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同教师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从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感受。如生活中,教师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悄悄话,教师不强迫、不限制、不干涉幼儿,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2、鼓励支持孩子。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教师要善于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如当幼儿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勇敢地做出第一个动作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棒!”、“太好了!”、“你一定行!”)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幼儿在轻松、自信、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生活,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因此,作为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要时刻渗透教育目标,且具有调控环境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1、让环境会说话。以前,我们在布置环境时,总是以教室为主,而且总是以美为主要原则。如今,我们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游戏的、认知的、生活的、语言的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在教室、卧室、走廊、墙面等地方,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如在幼儿园的楼梯上,用自粘纸贴上不同颜色的小脚印,让幼儿区分上楼下楼的方向和位置,使幼儿形成了有序的常规。在活动区,我们设计了一些标志,用来告诉幼儿物归原处,这样保证了活动区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让动态的环境激起幼儿活动的欲望。对动态的事物感兴趣是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幼儿总是喜欢通过自身的运动了解环境、参与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动态的环境,尽量让他们有机会去活动、去操作,有机会去接触变化的事物,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过程。如在科学活动区域中,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并慎重选择投放材料,象海绵、布、铁块、橡皮泥、积木、乒乓球、螺丝钉等多种材料。激发幼儿产生好奇,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物质环境发生作用,进行有目的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反复地实践,并与同伴相互合作、展开讨论,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语言及合作能力等。

  3、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幼儿往往与成人有不同的喜好、表达方式、欣赏标准,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存在着强烈的选择与表达以及获取成功的愿望。此时,教师要善于调控环境,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自己去寻求信息和材料,使每位幼儿都能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有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如在“美丽的田野”创造活动中,幼儿有的用蜡笔画了野花、野草,有的用手工制作了蝴蝶,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快乐和满足,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创造性和责任感,他们真正成了环境的主人。

  三、成为孩子的朋友

  谈心是教育的好桥梁,教师要尊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说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迫幼儿去做,换而言之,我们可以可以去引导幼儿动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的喜好与愿望。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达到教学的目的。积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是幼儿教师应该做的。我们要善于注意到孩子的进步,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其进行赞美。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上课的时候,纠正小朋友的发音,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我们就该立刻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现在,孩子发音有很大进步,这些赞美的话语可以有效地鞭策他们不断进步。

  通过谈话,使我跟幼儿的心贴得这么近,让大家了解,这样开展的各项教育就更顺利了。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以爱心和热情去灌溉每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我们的关心与爱中体验生,明天,他们一定盛开得更加灿烂、芬芳。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3

  经同事推荐,有机会读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颇有一番感受。

  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当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高高兴兴,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快乐,才会激发上进心,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有健康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途径也只有一条:爱。惟有平时对学生爱的累积、爱的责任、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你,爱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该学会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感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融洽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单位同事的互助互学中。

  学生是成就名师的最好专家,而教师的反思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教师存有“反思之心”,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会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师不断反思,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教师必然是幸福的。

  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长得顺利。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宽容别人、帮助别人,学会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心态决定着我们幸福的感触,教师的心态应该是宽容的、平静的、阳光的、热烈的。平日里,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时,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快速调整自己,保持一颗好心情。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阳光和幸福。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心境。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美好,学生又是如此的可爱。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4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我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

  我认为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5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也同时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 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要紧依生活的母亲,进行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6

  读完《生活即教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项目式陪伴,给孩子高质量的家庭生活”,生活即教育是日常生活中用心教育点滴的汇聚,针对我家的低幼宝宝,我也是想了一些办法。

  首先是鼓励孩子做自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环境,比如客厅里给孩子搭建一个小天地,孩子可以在那里安静地读书,绘画,做手工,玩玩具;然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做更多的探索:探索厨房,一起做饭、烘焙、加入音乐的元素玩锅碗瓢盆交响曲;引导孩子探索大自然,做行者而不是观光客;阅读中妈妈朗读有想象力的故事给孩子听,读有韵律感的诗,让孩子做故事接龙,或者看图片编故事;对孩子多引导不要监控控制否定等等。

  总之,父母做好榜样,以孩子为本,开启更多启发孩子创意的途径,开始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动手,在良好的亲子氛围中探索世界。我们平时也在孩子的家庭早教中早已加入的.以上所说的元素,每周必带孩子去大自然探索,给捡到的小鱼小虾放生,能培养孩子的慈悲心和同理心,讲亲子故事中加入小游戏,能让她记忆更深刻,去农村看各种植物和小动物,让孩子的世界丰富而有趣,在厨房中品尝各种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做味觉探索,让他亲自动手给自己冲奶粉,一会儿就能喝光光,让她也参与进来做一个心形煎鸡蛋,让她更有食欲,让他戴上手偶一起跳舞,他会格外开心,用点读笔探索点读书和童谣书故事书,他会乐此不疲,出去玩的路上用儿歌机给他放音乐,玩亲子一起唱。总之,在生活中,有效陪伴,会点燃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自己动手,欢乐会加倍。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在不断的进步中追求完善,一个有着自我完善追求的人,毫无疑问幸福的,因为可以通过这种境界和层次的跃升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教师工作是崇高的,这无疑树立了一个很高的社会道德标杆,给教师的追求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完善自己沐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作者是一名教师,从事着心爱的教育事业,工作中不断追求超越,在超越中寻求自己的完善,生活中拥有难得的幸福感。书中从思维品质、语言艺术、人格修炼、教学技能、自我创新、心理调试、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来阐述自我完善的方法和历程,令人读来既有普通温馨的幸福,也有特别高尚的`幸福。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认识到,人不是完美的,但却是可以不断完善的,只要愿意,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自我完善提升的目标。

  一个人能否真正认识自己,肯定、完善自己,能否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一位教育者,完善自己是沭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根本。因为只有全面地完善自己,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活焕发出更多色彩,使自己的教育价值不断提升。

  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外,也应该让自己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唯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生命的成长,才会觉得,工作时,累并快乐着。因为你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不能超脱到辞职不干,所以应调节自己真正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中,充分感受职业之美。这就是我们高质量的教育生活。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8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日,走街穿巷,还要不停的吆喝,口干舌燥。我终于知道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9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来源于生活。它道破了教育的本意与目的,洞穿了生活与教育的真实联系,点通了教育者与生活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常听人们这样说,生活教会了我许多知识,教育帮助我学会了生活,今天读了陶行之的生活教育之特质对生活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理解了生活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含义。

  陶老在这一部分道出了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回想自己这30年的生活,牙牙学语之时,经人传教,学得几句通常用语,却不懂利用话语进行交流;等长大些时,常与伙伴玩耍,忽然意识到学的东西可以有所运用,适时适地可以帮助自己传达信息,但未意识到用语的准确与严谨;入学以后,在老师们的步步指引教育下,发现学东西很困难,准确运用它们更难,但却在学习中找到了许多乐趣,很开心,但也很幼稚,不懂教育之后必须面向社会,步入“实战”情景;等长大工作后,才发现学校的教育很有用,没有这段经历,自己的“入世”可能是寸步难行。于是,渐渐地,以便回想着受教育时的学习情景,一边拿来实践运用,直至自己的第一笔成功。可是渐渐地,自己又发现学校教育并没有离自己远去,远去的只是那些课本中的条条框框的知识点,与自己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是那些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方法与习惯。豁然发现,自己还是很“幼稚”,但却已走出了自主学习的门槛。于是,自己开始了新的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内容展开了鱼网式的搜集学习,适时适地地加以运用,形成了自己一套工作思路与风格,开始了人生中真正的“长征”。

  生活与教育丝丝屡屡的萦绕着我们,细心的发现,认真的反思,就会发现生活教育的特质。特别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与稚嫩的心灵交融,不但要依照书本教育学生,更应该注重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权力的下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化、多元化提供广阔的时空,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了一个怎样管理和开发校本课程的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能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能否切实可行地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同样说明会随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而变化。这正符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本质要求。

  一、“生活教育”理论,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了,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老师也可以更多起来。陶行知先生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现在将要实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①拓展了教育空间。陶行知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已不是在围墙之内的事情,社会的材料、人员、方法、工具等都是学校教育的资源。这种观点使学校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得到拓展,从而使教育的环境达到最佳,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必须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向社会的方方面面延伸。

  ②优化了教育素材。教育空间的拓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农业科技、历史文化、旅游等都可作为校本课程的素材。丰富的素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改革不会成功。

  ③改变师生关系。陶行知提出教学要合一,并讲了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而这些正是校本课程能够真正实施的关键一关,因为教师角色不变化,那些新的教育理念就无法植入现代教育之中,改革也就无法深入,更谈上要取得改革的成果了。

  二、“生活教育”理论,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践范本。

  “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陶行知先生办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成功经验,当初陶行知先生开创的“生活教育”所在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了,但陶行知所总结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却具有一般的发展性,能够有效地指导今天的实践活动。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从很大程度上正是实践“生活教育”理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号召,嘉兴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而七星镇作为“两分两换”的试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态正在七星形成。为此,我校结合实际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优势,进行了以《我爱新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了一系列“新农村教育”。《我爱新农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课程资源,以七星独有的地域文化为主题,链接有关的专题,形成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文本,形成了“走进新农村”、“新农村劳动”、“新农村文化生活”、“新农村旅游休闲”、“新农村健康生活”五大系列,从家乡的地理环境、区域状况、发展规划、发展前景等基础性的感知到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现代农业新理念,再到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等新要求,最后结合家乡正在进行的湘家荡旅游渡假区开发与新市镇建设把旅游资源整合到校本课程之中。

  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引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应用都顺利地进行着,并在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与提升。“新农村教育”校本课程,体现了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符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学生能跳出文本,在生活中学习与提升,对学习内容有更多的领悟与体会。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有效地对当地社会资源进行教育性开发利用,弥补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缺缺的不足,并承载起学校特色发展的架构。在“铸造学校个性、促进师生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我爱新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重点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问题,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利用者。课程开发以“绿色新农村,未来文化人”的作为终极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新农村文化的浸染,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和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重说教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学会为新农村建设负责,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最终实现“新农村文化人”的转变。课程旨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沾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有在种种生活中实行。

  第三,“生活即教有”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虽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起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2

  读完《生活即教育》这本书,感受颇多。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的确,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同自然、社会、环境、地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结合,强化学科课程中所缺乏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等领域,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譬如开展“人人讲卫生”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扫地、发倡议书等宣传活动;开展“帮爸爸戒烟”等活动。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作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总之,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3

  读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先生许多独特的教育观点与开拓性地教育实践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内心,他让我看到了教育更为广阔与深远的内涵,他也让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实践范例。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涵盖所有社会生活的,教育也是贯穿整个人生历程的,他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有限范畴,认为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们更好地生活,教人们一切对实际有用的东西。陶行知先生将其总结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只有简单的15个字,但这15个字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并不那么容易。

  当前社会,无论是学生、老师、家长还是主管、老板、政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与陶行知先生相类似的观点,他们希望孩子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能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懂得为人处事之道,能够完成各种工作内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只懂课本的书呆子。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却显得特别的无力,大部分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忙碌地参与各种兴趣班,然后是学业的提高班、补习班……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来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难以适应生活,难以满足老师、家长、或是用工单位的殷切希望。

  面对如此的困境,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但我从陶行知先生身上学到的一些东西,也许能够为改善这样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需要对教育实情作出全面的调查与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理论,开展办学是在对中国教育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进行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国当时的教育形势,包括教育人口的'构成、比例,学校开办的数量、地域……。正是因为拥有了事实与数据,陶行知先生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去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这些客观的东西会告诉他,也会告诉那些阻碍他的人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对的。如今,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信息的爆发使得人们对于许多立场不同的观点难辨真伪。如果没有踏实的研究,那么我们的话语就会没有底气,我们的尝试就会容易放弃,我们的改革就会迷失方向,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展开调查,收集数据,仔细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检验成果,不断调整。我们也应当借助许多学者的力量,阅览文献,甚至与一些学者合作开展研究,用事实说话。许多教师有时是有想法的,但担心自己的教学尝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绩与升学,面对这样的疑虑,如果能给予这些老师一些相关的实践数据与结果,那么他们也许就能够更清楚自己的尝试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尝试的必要,鼓励这些教师勇于实验,也帮助这些教师规避风险,在不断地尝试与反馈中,相信我们就能逐渐找到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还需要根据社会现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纵观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种教育尝试,可以发现他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侧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乡村教育时为了保证乡村可以更快地传播教育,陶行知办了晓庄师范,培养能够干农活,能和农民做朋友的乡村教师。来到上海,陶行知组建山海工学团,组织所有的家庭、农村、工厂、监狱进行集体学习,开展普及教育。后期在战时,陶行知又投身国难教育,号召所有民众抗击日本侵略,一起保家卫国,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变的,他倡导教育者、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教育所在的时间、地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教育,不同时代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教学方式应当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在陶行知的时代,在农村孩子会干农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识。在现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们普遍接受较好的家庭及学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与做家务的能力。相应的,由于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兴趣话题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这些教育都是要培养孩子能够了解社会规律,适应社会生活,掌握社会技能,促进孩子服务社会发展。对于需要应对统考制度的学生与老师来说,教学内容似乎必须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与统考内容相适应的,但“有”并不意味着“全部”,作为教师,还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教育与学习的目的,在课内或课外适当拓展教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更为全面地成长。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更需要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与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曾经令他的大学老师克伯屈教授都赞叹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理想学校。晓庄师范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影响力与陶行知本人的领导和其独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晓庄师范目的是要培养适合农村的乡村教师,它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农村实情,参与农村劳作,实际地指导乡村居民进行科学地生产、工作与生活,在入学选拔时就十分特别地加入了农活考试,要求参加者进行垦荒。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设置了许多乡村服务的活动课程,紧密地与当地乡村进行融合,不断地通过实践开展学生的学习。这些都与当时学校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社会效应。当前的教育受制于统考制度,为了保证孩子在统考中的多门科目中获得良好成绩,学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这些学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弃了其他内容的学习,甚至可能放弃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调整,在依旧保持公平的基础上,减少公共科目的数量,注重学生特长方面的考察,降低学习负担,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涉及整个学校体制的变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长的身份主导进行的。当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国整体教育制度的改变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为的,即使不是最终改变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应当允许与支持各地开展更多的教育实验,在更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更多地尝试,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伟大尝试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想像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的思想,借鉴他的经验。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关注实际,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将教育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生活”。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4

  在温暖的午后翻上几页,在寂静的夜晚凝神思考,《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的使命是树德立人。或许,当我们对分数背后的东西关注更多,对分数以外的东西关心更多的时候,离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更近了。

  我的学生范浩,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平时默写单词可以看出是用心记忆过,期中考试后我让每位同学写一份期中考试总结,范浩写得非常认真,之后我找了部分同学谈话,按常理来说找的这部分同学都是考试在及格线以上的或者有潜力考入一中的,但是我还是找了范浩,或许他的英文成绩短时间很难提高,但是若干年后他会记得有老师关注到了他,不放弃他,并告诉他他在班集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看到学生萎靡不振,我们可以张口批评,也可以视而不见,还可以草草过问,当然也可以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沟通,说不定,这里面,就有一个令你吃惊的故事。

  我班另一个学生,成绩属于中等,刚开学时我发现她上课经常靠在桌上,所以有天早自习我找她聊天,一开始她很拘谨,后来她慢慢敞开心扉,说她小学时英语成绩很好,进入初中后因为不喜欢当时的英语老师,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经过这次沟通,慢慢的,我看到了她身上令人欣喜的变化,期中考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就要做到主动和学生沟通,或许就可以打开他们的心门从而使她们得到自我提高。

  对于学生,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对于自己,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老师不是圣人,也没有义务做圣人:老师不是完人,也没有能力做完人。但老师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努力成为能够慎独和自律、值得他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有次上早自习,快到校门口时迎面开来一辆摩托车,后面载着学生,当时这位骑摩托的父亲冲我按了几下喇叭,当时因为赶时间我并没有减速,反而加速前行,这位父亲只能靠边等待,我从反光镜看到了这位父亲难以置信的眼神,或许他心里在想作为一名老师还不顾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飙车,当时作为老师我深感惭愧。

  老师和其他职业不同,其他职业的离开了工作场所,就可以是自由人。教师,即使离开了校园,在大自然中,在人群中,在黑暗处,在任何地方与任何时刻,一言一行仍被寄予厚望----为人师表。这就是老师。

  最近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和书中的一个主题《以审美趣味对抗坚硬的现实》不谋而合,学生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老师的好坏?对他们要求严格是否一定对未来好?就像电影《死亡诗社》里面,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希望我们能继续坚守平淡,守护教育的良心。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5

  这原本是寒假里该完成的任务,没想到被我拖到开学一星期后才读完,一本书没有在预期中那样连贯看完,内心实在有些不安。我想这大概跟这本书的内容有关系,因为这是朱永新教授有关开展新教育到各处的演讲稿,从内容上没有连贯性,且还有些重复雷同,因而让我可以读完某地的演讲稿,把书放在那里几天不动,再过几天重拾书本接着看,仍然跟得上文章的整体节奏。这是给自己的懒惰找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还不忘“抹黑”这本著作,实在该打。

  我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也曾写过某个作家作品的特色特点(读师范时,教授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老师让我们去研究鲁迅、徐志摩、老舍等作家的作品),还真没写过关于演讲稿的读后感,还是一整本的。我试着搜索这篇篇讲话稿在我脑海中引起的共鸣点,内心的贫瘠之处,还真被朱永新教授的“春风化雨”细无声般滋润着。

  一、营造书香校园,成为书的忠实信徒

  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新教育有“六大行动”,第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第二师生共写随笔,第三聆听窗外声音,第四培养卓越口才,第五构筑理想课堂,第六建设数码社区。作为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大力赞同这六大行动。朱永新教授认为“凡是能给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书籍的场所,就是学校。”他道出了学校的本质——必须有书,可以没有其他的东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可见书之于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堪称世界上最聪明民族,拥有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民族——犹太民族,他们从小就被引导书籍是甜蜜的,他们是摸着书长大的,他们的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则为人均不到5本书,这个数据之悬殊,难道不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吗?因而营造书香校园,成为新教育行动之首。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真谛之一”。作为培育教育人的学校,如果不培养孩子们喜欢上阅读,不教授孩子如何阅读,那么我想这样的学校已经偏离它的本真了。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也应该加入读书行列,让书中的精华滋养我们干枯的精神,和孩子一同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师生共写随笔,一同留住生活点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们专注地进行着新教育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教育生活里有那么多值得我们留住的故事——与孩子交往中的感人教育故事,构筑理想课堂时瞬间闪过的教育思想火花,阅读过的一本本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等等。我们除了要求孩子们写日记,写作文,我们自己也要陪同孩子一起书写。

  朱教授说新教育的共读共写不是将教师都打磨成作家和诗人,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教育者习惯用笔记录教育生活,习惯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思考,成为一个研究型的会思考的教育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真正进行沟通对话——我们不会说着成人不着边际的大话,而孩子富有诗一样的语言也会有人去欣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说得上是陪伴孩子。

  三、跳出应试教育,追求精神世界发展

  当我们谈起教育时,总不免感慨如今整个社会几近疯狂的“应试教育”,当我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时,似乎忘记了我们自己拥有的一个班级。身为班主任,身为一线语文教师,如果每天只是盲目地跟随应试教育的风向标,忙碌奔波于追求成绩的独木桥上,我们的教育势必是失败的,这也有悖于新教育的理念。朱教授认为一个人的品德要远远重要于他所拥有的学问。的确是,当我们无限感慨当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失范,价值沦丧,人心不古时,可曾想过这样的风气这样的人都是经过怎样的教育出来的?是一味追求成绩,一味追求技能,一味追求艺术打造出来的,对品德的教育可以忽略不计,只要孩子考出好成绩,孩子的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

  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让社会上的“马佳爵”“李天一”类学生滋生。新教育提倡要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要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精神世界”的我们跟上“物质世界”的发展,让我们的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让“精神世界”不再贫瘠。我觉得新教育的这些提法非常不错,也非常赞同。尚在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少一些课外辅导班的补习,多一些亲子阅读和经典阅读的时间,少一些对成绩的过分追求,多一些对兴趣爱好的培养。让他们在成年之后,面对社会的浮躁,仍然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平静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看书,写字,弹琴,运动,与内心对话。而这些亦是作为母亲的我,值得好好深思的。

  四、践行幸福教育,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如果我能是一颗心免于哀伤》:

  如果,我能使一颗星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诗人笔下的这种状态难道不是很好地描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要付出和达到的境界吗?新教育精神之一就是要有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我们不能光拿着书籍,看的时候激情昂扬,想法甚多,放下书之后,做的又是“重复又重复”的老做法。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为我们的新教育生活做一点事情。努力践行理想课堂,体验幸福教育生活。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6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禅”本是一个佛教语,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禅”和“生活”相联系,不仅赋予了远离尘世的禅宗以全新意义,而且给人们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们追求的生活(也可称之为生命)质量更加坦然、理性、圆满、高雅。而把“生活禅”和“教育”联系起来,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的学校教育倒像远离尘世的“禅”,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经济机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都充斥着“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实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尘土”遮掩了。教育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教育。本书作者把文字定位为: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诠释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禅》打造成“一根鸡毛掸子”,不断地去掸除那层蒙着的“尘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书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师让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让孩子当老师,其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兵教练”,即让班里15名左右的学困生和15名左右的优秀生自由结对子,“一帮一”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再就是“分组学习”,按座位划分小组,每组4人,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最优者,一学期变动一次。这两种互补达到了“全天侯”的学习效果,小组形式提升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结对子又强化了课余时间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结对子”的学习方式白老师评价说“好得没法儿”,“结对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他们做起来都非常认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励教育已成为标志性的亮点,白老师根据农村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小小的喜报被学生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者《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学啊!

  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无不体现出“爱”字,她的心里溢满了对孩子深深的爱,爱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个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静下心来,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经纠结着的问题就会大彻大悟。”

  教育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上的一节课,和同事的一次研讨,和学生讨论的一道题,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7

  近来,我读完了朱永新教授撰写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书,细细品来,感慨颇多。此书是朱教授献给汶川地震中逝去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在阅读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朱教授所做的一切,都缘自于他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完整的。”每位教育者都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给了学生幸福与快乐,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拘泥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进步,给学生带去关怀,送上温暖,努力为学生排解忧愁,增添信心,在愉悦自己的同时又快乐学生,岂不两全其美?

  一、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卡连柯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联想到如今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深思,学校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了吗?给学生留下美好回忆了吗?当下的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如何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更精彩,幸福感更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为幸福而教育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生活,取材于生活,拓展于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成功。

  “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这是朱教授提出的又一精辟的观点。教师要注重个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为他们架设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在追求知识,享受幸福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美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对教育生活的再思考

  首先,善于学习。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书中多次谈到了犹太民族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论据充实,以理服人,充满智慧。阅读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更能改变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引导他们去领悟、思考、实践,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更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理论、学技能,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其次,学会思考。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学生在一天天成长,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家长的观念在不断转变,教育的环境也在逐步优化。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要学会思考,更新教育手段、方法,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做人;思考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率。

  最后,改变生活

  朱教授说:“生活毁灭一个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一个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我想,生活在于每一天,在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感,但生活更多的是在于习惯。唯有善于学习,才能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改变自己的生活,成为一名幸福并快乐着的教育工作者。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8

  细细品味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演讲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被深深地折服着、感动着,感动着朱教授对教育的热爱、执着和追求,感动着朱教授那犀利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理念,感动着朱教授对待教育那颗激情澎湃的心,感动着朱教授对倡导理想的新教育的深情呐喊。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刚开始不是特别有触动,但读着读着,感觉来了。你是谁,我又是谁?我们过去所经历的,所阅读的东西,形成了现在的我们,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所阅读的东西,将形成未来的我们。一个读《论语》,读唐诗宋词长大的人,与一个读《圣经》,读希腊神话长大的人,其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读经典名著长大的人,与一个读流行书籍长大的人,其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的教师,一个对孩子有真情的教师,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教师,他总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老师若时常地读诗赏诗、时常地陶醉在优美的旋律里、时常地徜徉在静谧的图画摄影里,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灵,人就会不断地诗意起来,享受起来。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造访,真正的功夫在教育之外。一个真正的教师,就要学会不断的清洗自己的心灵,不断的去思考,不断的去与不同的心灵交流、碰撞,让自己的心越来越丰富、善良、和高贵。也只有这,才可能不愧为一个老师的称号吧。

  朱教授又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如果说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撞击了我静如止水的'心灵,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则为我点燃了前行的道路。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默默无闻的期待。但是,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未来不是别人赐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面对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灵动的心,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我们能在情绪的转角处向左不向右,对无奈说拜拜,我们就多了一份教育的诗意。平凡是福,失败亦是福,行走教育路,无论坎坷,我们都要像朱教授一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因为我们的行囊中也会准备着:智慧、激情、诗意、恒心和活力。

  一次又一次地阅读,让我的思绪轻舞飞扬、心灵翩翩起舞。直到现在,自己还想翻开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与书中的文字再一次碰撞。我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觉到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老师。希望自己能在阅读中思考着,在行动中坚持着!在阳光心态下成长,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19

  今天读陶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实践篇,深感先生理念精进。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是“为学而学”,还是“为教而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当然,学习未必是为了他人,核心还是为了自己,求得自我超越。所以,教师要“为教而学”。怎样把这些知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总结,才会越来越清楚明白。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人者教己”。

  教师还要“以生为师”,学生身上往往蕴含着巨大能量,“以生为师”不仅促进“为师”的学生本人进步,还可以发挥同伴互助、优秀引领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浪费”一点时间,让学生来谈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过程、展示思维过程,而不要为了抢进度、增容量而“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我们在教会学生道理、陪伴他们成长,其实成长是相互的,他们也在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过青春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真挚的友情、淳朴的笑容,所以教育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还要“以生定教”,强调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内容如何定夺、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绝不是教师独断而为。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能接收、是否有所发展,才是教学实施前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又要保障在40分钟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先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这也是陶先生提出的“教人者教己”,先研究自己的“学”和“做”,做到以“设身处地”来决定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20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作者罗素为我们所熟知大多因其在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 “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21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幸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22

  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己。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02-24

《教育即生活生活处处是教育》教育心得体会08-03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05-28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0-10

教育读书心得02-04

教育的读书心得10-08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心得08-31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02-06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心得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