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10-28 12:01:10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经典(6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方案经典(6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遏制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时间

  3月28日至4月1日

  三、活动主题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四、活动内容

  1、开展疏散演练。学校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3月28日当天利用班会、升旗、课间操等时间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演练活动要做到事前有计划、有预案,事后有评估、有总结,通过演练活动使中小学生熟悉疏散路线,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

  2、加强安全教育。在3月28至4月1日开展好“四个一”活动,通过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能力。

  (1)悬挂一幅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标语;

  (2)开展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3)出一期安全教育手抄报;

  (4)举办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让每名学生列举一条身边的安全隐患,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安全工作与其自身息息相关,把安全意识融入学生思想行动之中。各班要对学生提交的安全隐患排查结果进行认真核查并及时加以整改。

  3、高度重视灾害天气防范工作。加强森林防火教育,注意安全用火,切忌烧荒取乐。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天气多变,雨水较多,易发生灾害事故,也是传染性疾病多发季节。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防范措施,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协调和配合相关部门,严防涉教交通事故。加强健康卫生教育和管理,落实晨检制度,加强饮水管理,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强化春季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确保校舍、设施安全。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完善的活动方案,力争使安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做好主题活动的影像或文字资料的收集存档,及时总结,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

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现当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纤细笔触和哀怨的情调,记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至亲至爱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传神的神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其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的分析方法,能够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加上同单元《甜甜的泥土》的学习,对“小小说”这一小说中的特殊文体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应该很到位,能归纳出其“一波三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可能会对文中主人公——穷父母,他们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动机有所质疑;对于作者川端康成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理解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于引导他们品味分析作者对主人公——穷父母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父母的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进而理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再通过反复阅读作品,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文风——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 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心?

  3、方式方法:“三到”的阅读法 比较阅读 。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互动游戏——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 “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设计说明: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因此,我设计游戏这一环节,旨在以直接的动手、表演加深学生对游戏目的的认识,促进学生把经验升华为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不教”,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观念,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网络设施,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单一的游戏、聊天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他人对文本的阅读都会带入阅读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5、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出示课件:

  1、 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呢…… ”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拓展训练,妙笔生花

  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更学到了一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神态法。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来间接表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屏幕上的一个心情词语“遗憾”、“着急”、“激动”、“痛苦”“犹豫”进行一段动作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这一心理,并上传到教师博客上交流。

  1、学生练笔

  2、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一起配乐讲述《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家人所给与给予自己的一切……

  (设计说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心灵的净化。)

  六、作业检测,巩固升华

  续写课文故事结尾,给人物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点,以体会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看,的确也是较好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掌握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此外,明白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设计。关于本文的板书设计,其中“体会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设计为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自然得出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写法之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设计方案 篇3

  班会背景与目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快速堆积,其中许多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这些垃圾的停留不仅会给地球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还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保护地球,而且还要了解该如何去做。而清洁地球就是一个方法。

  班会主题:世界清洁地球日 让居住更洁净

  班会时间:9月13日(星期五)

  前期安排:

  1、带领大家观看电影《北极熊:一个夏天的奥德赛》,将观后感布置下去,作为班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届时将评比出写得较好的五篇作文,指出其优缺点,并且颁发奖励。

  2、准备好图片、幻灯片与串词,准备好有关环境的一些题目,届时在班会上进行抢答比赛。为了这次抢答,老师可以提前在其他课堂上或课后利用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将大部分题目写在黑板报上告诉学生,以免大家都没准备。

  3、布置任务,让大家回去都帮助家里做一次家务,并且将家务内容写成一篇日记上交,规划方案《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布置任务——手抄报,主题“世界清洁地球日 让居住更洁净”,在班会时将评选出结果。

  班会流程:

  1、老师讲话,将话题引入到“世界清洁地球日”,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图片给大家进行相关了解,介绍这个节日的时间(9月14日,或9月的第三个周末)、节日成立的意义和背景。

  2、小游戏:根据不同垃圾的性质来进行分类。将垃圾的名字、垃圾的归属类别、垃圾该如何消除的方法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参加游戏的学生进行配对,速度最快的.为胜,获取小奖励。

  3、好作朗诵:评比写得好的观后感,并且进行段落朗诵和点评,告诉大家如何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谁是卧底游戏:准备几个相似的词语让学生来做游戏,如地球、星球,如花园、花坛等。

  5、最后进行总结,号召大家一定要保护好环境,珍惜身边的每一滴每一份资源,让地球母亲能够更健康地生存下去。

设计方案 篇4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参考译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设计方案 篇5

  一激趣导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导言:有个小伙伴想请大家猜謎语。

  2、播放课件:水滴娃娃自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3、学生归纳水有哪些变化,师板书。

  4、自读课文第一、二段,小组合作摆学具,表现水的形态变化过程。

  5、播放水循环过程动画课件,帮助学习解决疑难。

  6、师小结,启发创造:如果你是水,你想变成什么?进一肯加深对云、雨、要、雹的了解。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启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水,相机出示词语:“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

  2、联系课文,了解陆地表面水的各种形态。

  A勾画句子中的动词。

  B看池水、溪水、江河、海洋的画面,听,感受水的'不同形态特点。

  C调换动词,生评议。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播放课件:水滴娃娃自述对人类的贡献和危害。

  2反馈交流:“听了以后知道了些什么?”

  3播放治水资料片,了解人类治水的一些办法。倡导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爱护水资源,不浪费和污染。

  4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可为治水做些什么,增强环保意识。

设计方案 篇6

  1工程概况

  上海到重庆的高速公路G50,全长1768km,是我国贯穿东部和西部之间的重要公路之一。沿途穿越许多高山深谷以及不少“工程禁区”,地质特征极其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控制困难。在20xx年12月建成通车投入运营使用后,由于交通量的急剧增长,加之重载交通的影响,某些路段陆续出现车辙、裂缝、龟裂、波浪、拥包、沉陷等综合病害。为提高路面的形式功能,减少因为路面损坏引起的交通事故的发生,需对某些路段进行路面大修养护,以此改善公路的通行条件,满足现行交通量和预测交通增长的需求,提高高速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本文中主要针对江北到长寿段进行调查分析。

  2路况调查养护

  工程中的路况调查不同于实时路况调查,在智能交通系统里面,实时路况调查时采集实时交通运行期间道路通行状况。养护工程中的路况调查除了交通量调查之外还包括路面结构调查,为路面养护维修提供方案设计依据。

  2.1交通量调查

  (1)平均交通量交通量是公路设计、改造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为了给该路段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提供可靠指标,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江北到长寿路段6个进出口的日交通量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路段日平均交通量。根据调查结果,项目区交通量相对较大,在混合交通中,部分重载交通运输工具形如挂车、重卡等存在超载现象。汽车超载会对路面施加更大的作用力,加速路面破坏。(2)交通量计算根据高速公路收费按照车型分类各不相同,结合本大修养护工程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交通量进行了计算,表2所示为近几年交通量增长速率状况。在本项目中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设计指标,用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来验算,将各级轴载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根据公式,路面大修工程设计年限按照6年作为基准年进行计算,维修后路面使用年限为5~8年。根据交通量计算结果评定出该路段属于特种交通等级,该路段在大修工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结构性能要求比较高,路面结构层加铺或者翻修的设计厚度和结构组合都应当根据此交通量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2.2路面结构调查

  由于该高速公路交通量以及轴载增长速度都比较快,不少车辆存在超载现象,特别是大型货车超载幅度比较大,对路面造成的损伤较大,加上原有路面的结构层相对较薄,沥青混凝土面层受到水的侵蚀、空气阳光等条件的老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路面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重庆范围内的路段更是饱受高温的考验,渝长高速公路原有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一般路段结构层面层结构总厚度为63cm,底基层与基层厚度为48cm,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为15cm。其中底基层主要是以碎石为主,基层主要为二灰稳定碎石。隧道的原有路面属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层为24cm的C35水泥混凝土,下层为16cmC10水泥混凝土。在渝长高速公路中,梁桥与拱桥的桥面铺装各不相同,梁桥与拱桥原有路面结构层,不同桥面防水层材料各不相同,面层厚度也有所差异。

  3路况评价与原因分析

  3.1路况评价

  采用落锤式弯沉仪、多功能检测车、摩擦系数测试车对路面的破损情况、平整度、弯沉值、车辙、摩擦系数等评价指标进行检测,得到路面状况指数(PCI)、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车辙指数(RDI),根据这些指标的评价方法,最终得到渝长高速公路路况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路面使用状况评定结果,在渝长高速公路中,上行超车道有17km路段不能达到优良,主车道有13km达不到优良。下行车道的超车道不能达到优良的有13km。为更加深入评价该路段路面材料性能,特对上行超车道路面通过钻心取样进行抽提和筛分试验,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沥青混凝土细集料偏多,AC-13C中,4.75mm以下通过百分率超过了级配上限53%的要求。此外,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偏小,对路面使用性能有影响。

  3.2病害成因分析

  该路段经使用状况综合评定,现有路面行驶质量较差,近30%的平整度(RQI)评价等级为中级以下标准。部分路段存在车辙、破损、强度不足、排水不良、抗滑性能较差等问题。造成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设计方面看,该路段所选择的指标相对较低,路面整体结构相对薄弱,附属设施不够完善;从钻芯取样结果看,沥青混合料细集料偏多,4.75mm筛孔的通过率偏大,0.075mm含量相对较多是导致损害的重要原因;从交通量变化看,就是由于交通量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重型汽车及超载车辆的破坏作用;从施工养护角度看,常年的连续修补损伤了路面的行驶质量。

  4大修方案设计

  4.1设计参数

  该路段属于高速公路等级,设计车速为8km/h,大修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8年,计算时以6年为基准,路面设计弯沉为24.9(0.01mm),并根据2.1节交通量计算结果进行计算。

  4.2大修方案

  (1)一般路段加铺方案由于原有路面结构层相对较薄,对主线一般路段加铺两层改性沥青混合料,如图3所示,在原有路面上加铺5cm厚改性沥青AC-20C,然后在面层采用4cm厚的改性沥青SMA-13加铺,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能。

  (2)特殊路段置换方案对于一些特殊路段,设计了专门的改造方案,在桥与桥之间连接段的距离小于150m的情况下,为保证纵坡协调,这些路段不进行加铺,这些路段首先将原有路段的上面层铣刨后,用SMA-13进行铺设恢复,对于桥面铺装同样采用铣刨置换方案进行修复。

  (3)立交匝道罩面方案对于立交匝道而言,由于车速相对较小,而且坡度较大,排水顺畅,病害产生相对较少,为了既能改善路面使用性能,又能与下道后平稳衔接。首先将原有道路路基和路面出现的病害进行维修处理,然后采用加铺5cmSMA-13沥青混合料进行维修,加铺后,路面标高提高了5cm,总体厚度达到68cm。

  (4)隧道“白改黑”方案由于隧道内属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此次大修工程中,通过“白改黑”方式提高路面使用功能。首先将破损混凝土板块进行修复、凿毛、灌封处理,在板块之间的接缝处设置防水卷材,然后对路面进行加铺处理,在两层面层之间加铺1cm厚的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增强沥青混合料与水泥混凝土板块之间的连接力。加铺后,路面标高整体抬高10cm。

  (5)病害维修方案对于原有路面上面层和中面层出现裂缝、车辙隧道面层“白改黑”方案龟裂等病害的情况,首先病害进行维修处理,将沥青结构层清除后,将工作面清理干净,然后撒布0.5cm的乳化沥青透层,紧接着分两次铺设普通沥青混合料ATB-25,如果基层存在部分损坏情况,可事先采用C15混凝土处治。

  5结语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维修是保证公路适应交通量增长需要的重要手段,而道路使用状况评价则是确定维修方案的重要依据。本文就沪渝高速公路重庆至长寿段大修工程对路面性能评价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针对该路段实际情况以分段、分项的方式提出不同的维修方案,通过大修后,提高了路面结构的强度、平整度、抗滑性能等指标,满足了交通量迅速增长的需要。针对不同路段,不同结构提出专项维修养护方案的思路在类似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借鉴参考价值。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经典设计方案12-01

设计方案11-03

设计方案11-08

[精选]设计方案08-24

设计方案(经典)08-21

设计方案(经典)08-14

(经典)设计方案08-30

(精选)设计方案09-04

设计方案(精选)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