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09-14 12:48:17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精品)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方案(精品)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略

设计方案 篇2

  一:【学习指导】

  1、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1)实验方案的选择 首先根据原料和产品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原料的用量、原料的价格、反应的条件、设备的要求、操作的可行性、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分析,选择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2)实验方案的设计 根据选定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必要的实验现象的记录或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等,来完成制备实验的设计。

  2、某些有机物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由于大多数有机反应,副反应较多,且为可逆反应,因此设计有机物制备实验方案时,尽可能选择步骤少、副产物少的反应的有机反应。若两种有机物参加的可逆反应,应考虑多加一些价廉的有机物,以提高另一种有机物的转化率和产率,另外有机物的制备实验,控制反应条件尤为重要。

  如实验室欲制备苯甲酸甲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这样考虑:用甲醇与苯甲酸进行酯化反应,以浓H2SO4作催化剂。因为酯化反应是可逆的。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反应物如甲醇的浓度,可以使平衡向有利苯甲酸甲酯生成的方向移动。

  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设计性质实验方案时,要充分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与制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根据物质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或验证物质所具有的一些性质。推测物质的性质基本思路是:根据物质的结构,推出该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基本的化学性质(共性);然后进一步分析该物质的特殊性,推测其独有的化学性质(个性)。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实验室现有:(1)未知浓度的烧碱溶液100mL;(2)能随时提供CO2的发生装置;(3)50mL量筒;(4)200mL烧杯。请仅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制备纯碱溶液。

  解析:CO2气体和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Na2CO3或NaHCO3要制备纯碱溶液。CO2的量不易控制。可根据NaOH+NaHCO3=Na2CO3+H2O的反应原理,将100mL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中通入过量的CO2后再和另一份混合即可。

  答:(1)用500mL量筒50mL的NaOH溶液;(2)将量筒里的NaOH溶液倒入200mL烧杯中,通入过量CO2;(3)将剩余的NaOH溶液倒入烧杯中混合。

  例2、苯酚具有弱酸性,但苯酚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Fe3+易与C6H5OH反应生成稳定的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6C6H5OH [Fe(C6H5O)6]3-+6H+

  1、试预测在苯酚钠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可依次出现哪些现象:

  (1)现象:红褐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

  (2)现象: ;

  (3)现象: 。

  2、若在FeCl3与C6H5OH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加入

  (1)过量Fe粉,其现象是 ,

  (2)足量NaOH溶液,现象是 。

  解析:解答此题须掌握以下知识点:(1)离子的水解反应(2)Fe3+的性质(3)苯酚的性质(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回答1中有关问题,可根据题意所给信息知道,苯酚钠是强碱弱酸盐,而FeCl3溶液是强酸弱碱盐。两者混合时, -O- 和Fe3+都发生水解且相互促进,从而生成Fe(OH)3和 ,接着和FeCl3溶液生成紫色溶液,但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混合液中酸性增强,使Fe(OH)3沉淀逐渐溶解。对于2中有关问题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来解答。

  答:1、(1)Fe3++3 -O-+3H2O→Fe(OH)3↓+3

  (2)溶液变成紫色

  (3)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

  2、(1)溶液由紫色变成浅绿色

  (2)有红褐色沉淀产生,紫色褪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所需氯化钠无需严格控制其重金属离子含量和细菌存在的是( )

  A、用焰色反应检验Na+ B、静脉注射用盐

  C、用电解法制Cl2 D、熔盐用于金属零件热处理

  2、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备CO2时,所选用的试剂比较合理的是( )

  A、CaCO3粉末和稀盐酸 B、石灰石与稀硝酸

  C、石灰浆与稀盐酸 D、纯碱与盐酸

  3、制备1,2-二溴乙烷的合理反应是( )

  A、乙烷光照下与Br2反应 B、乙烯加成HBr

  C、乙炔与过量Br2反应 D、乙烯加成Br2

  4、下列事实中,能证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

  A、氯化氢易溶于水 B、氯化氢的水溶液能导电

  C、液态氯化氢不导电 D、氯化氢不易分解

  5、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紧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 )

  A、FeCl3溶液能使血凝聚 B、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FeCl3溶液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苯变得味香可口,炒菜时加酒又加醋,使菜变得香味可口的原因是( )

  A、有酯类物质生成 B、有盐类物质生成

  C、有酸类物质生成 D、有醇类物质生成

  7、下列实验中,能验证乙二酸比乙酸酸性强的是( )

  A、分别将未知浓度的两种酸滴在Na2CO3粉末上

  B、同温时取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两种酸分别滴定0.1mol·L-1的NaOH溶液

  C、相同温度时取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两种酸分别滴在pH试纸上

  D、分别将乙二酸晶体和冰醋酸置于pH试纸上

  8、向盛有Na2CO3粉末的试管里滴加乙二酸溶液立即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一现象说明了乙二酸的下列何种性质( )

  A、使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 B、比H2CO3酸性强

  C、比H2CO3酸性弱 D、使Na2CO3分解

  9、验证乙酸乙酯密度,溶解性和水解三项性质的合理实验是( )

  A、将其滴入水中,随即滴加碱液并迅速加热至沸腾

  B、将其滴入沸腾的碱液中观察

  C、将其滴入水中观察片刻,再滴加含有酚酞的碱液并缓缓加热

  D、将其滴入沸腾的水中观察

  10、已知酸性大小:羧酸>碳酸>苯酚。下列含溴化合物中的溴原子,在适当条件下都能被羟基(-OH)取代(均可称为水解反应),所得产物能跟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

  A、 -C-Br B、 -CH2Br C、 -Br D、 -Br

  11、将(NH4)2SO4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为使溶液中NH4+和SO42-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比为2,采取的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加入适量稀H2SO4,抑制NH4+水解 B、加入适量的氨水,使溶液的pH等于7

  C、加入适量的NaOH,使溶液的pH等于7 D、加入适量的NH4Cl

  12、一定质量的铜与足量的浓硝酸或稍硝酸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用排水法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浓度越大,消耗的硝酸越少

  B、硝酸浓度不同,生成Cu(NO3)2的物质的量相同

  C、硝酸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体积越少

  D、两者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

  13、已知金属钠能溶解在无水液氨中形成蓝色的液氨溶液。若小心地蒸去氨,可得到白色固体NaNH2,反应是:2Na+2NH3=2NaNH2+H2↑。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的液氨溶液有强还原性 B、液氨不能电离

  C、液氨能发生电离,可表示为:2NH3 NH4++NH2-

  D、蒸发钠的液氨溶液时,蓝色会逐渐褪去

  二、填空题:

  14、(1)实验室制备乙烯时,加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应先放一些 以防暴沸;且温度应 到 ℃。若加热温度偏低会产生 ;温度过高会产生 和 (化学式)等酸性气体,且混合液中会有 色难溶的 生成。这一事实说明实验中控制 的重要性。

  (2)在用废铁钉制备FeSO4溶液时,可向溶液中加入少许 以防止Fe2+的氧化,滴加几滴 溶液以达到 的目的。

  15、亚磷酸(H3PO3)是一种无色晶体,有大蒜气味的强吸湿性。

  (1)在亚磷酸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的主要产物是Na2HPO3,这一实验事实说明亚磷酸是 元酸,它的电离方程式为 ,亚磷酸结构式为 。

  (2)亚磷酸具有强还原性,当它与碘水混合后,可以看到碘水褪去,并有H3PO4生成,其化学方程式为 。

  (3)在亚磷酸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后,有黑色沉淀生成并且生成无色气体,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反应的化学化程式为: 。

  16、在带铁锈的燃烧中盛装少许硫磺粉,用酒精灯加热引燃后迅速插入空集气瓶中,并用玻片盖住。

  (1)可观察到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

  (2)在上述小实验后的集气瓶中加入少许Ba(OH)2溶液,盖上玻片,振荡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在实验(2)后的集气瓶中加入少许稀盐酸,振荡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17、在右图的装置中,当容器A中的反应开始后,再分别进行下列操作:

  (1)若弹簧夹C打开,B容器中有何现象?

  (2)若弹簧夹C关闭一会儿,容器A中的反应还在进行时,B容器中有何现象?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先打开弹簧夹C一段时间,容器A中的反应还在进行时,再关闭弹簧C一会儿,B容器中有何现象?

  18、某试剂厂用银(含杂铜)和硝酸(含杂质Fe3+)反应制取硝酸银。步骤如下:

  根据上述步骤,完全下列填空:

  (1)溶解银的硝酸应该用 硝酸(填浓或稀),原因是 。

  a、减少过程中产生NOx的量

  b、减少原料银的消耗量

  c、节省硝酸物质的量

  (2)步骤B加热保温的作用是 。

  a、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

  b、有利于未反应的硝酸挥发

  c、有利硝酸充分反应,降低溶液中的C(H+)

  (3)步骤C是为了除去Fe3+、Cu2+等杂质,冲稀静置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

  a、置换反应 b、水解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产生沉淀的化学式是 、 。

  【练习答案】

  一、

  1、CD2、B3、D4、C5、A6、A7、C8、AB9、C10、A11、BD12、B13、B

  二、

  14、(1)碎瓷片(或玻璃) 迅速升高 170 乙醚 CO2 SO2 黑 碳 温度

  (2)铁粉 H2SO4 抑制Fe2+的水解

  15、(1)二 H3PO3 H++H2PO3- H2PO3- H++H2PO32- H-O-P-O-H

  (2) H3PO3+I2+H2O=2HI+H3PO4

  (3) 2H3PO3+AgNO3=NO↑+Ag↓+2H3PO4

  16、(1)先有淡蓝色火焰,后来灭焰熄灭产生白雾

  (2)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

  (3)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17、(1)容器B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A容器的溶液流入B容器中,开始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FeSO4+2NaOH=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3)打开弹簧夹C,容器B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弹簧夹C关闭容器A中溶液进入B容器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18、(1)稀 a、c (2) a、c (3)b Fe(OH)3 Cu(OH)2

设计方案 篇3

  “平均数的应用”,是上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五年级(上)P38—39的内容,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课程范畴。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具体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一般水平或整体情况。但当无法得到“大数据”的平均数,而又需要这个“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样本)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平均数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样本的情况或趋向。

  “平均数的应用”正是通过简单抽样,旨在引导学生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平均数水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在整个统计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统计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本节课正是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理解部分平均数,并可用它推测总体平均水平;

  ⑵会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的方法解决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⑶经历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统计素养。其中,教学重点是会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为理解部分平均数,并推测它的总体平均水平。

  在设计本教学方案时,本课试图体现以下特点:

  ⒈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因此,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小胖的.84个步幅(即84个数据),这就为学生分析、解读数据提供了素材。同时,这些数据还承载着“运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的“使命”。

  除此之外,我还试图将本课例题中“算教学楼的大约长度”分成三个层次推进,即步幅乘步数、步数乘平均步幅以及平均步数乘平均步幅,努力为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搭好台阶。

  ⒉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了要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本节课,可以看作为统计单元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所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用“步幅乘以步数”算教学楼的长度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学生看到84个步幅的不同长度时,经验的合理性备受质疑,自然过渡到“平均步幅乘以步数”。但平均步幅计算的繁琐却成了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觉得选择几个数据合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去体验。然后,再通过计算,将部分步幅平均数下的教学楼的长度与总体步幅平均数下的教学楼长度进行比较,继而得出“运用部分平均数可以推测总体平均水平”的策略,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接下来“平均步数”的计算,便是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最好证明,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计算教学楼的大约长度”为情境,以一个个问题为驱动,试图给学生思考、体验、感受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和适当优化也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统计观念和统计素养得到提升,为进一步领悟统计思想打下基础。

  ⒊重视意义的建构和运用。

  “应用意识”是课程标准十个核心概念之一。统计中的平均数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所以学生能将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也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练习活动时,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数据,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特别是当部分平均数为一组极端数据的平均数时,更是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挑战,从而对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水平有更深的认识。

设计方案 篇4

  神奇的水

  活动目标:

  1、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

  2、会用语言和符号表述自己的实验猜测和观察到的现象。认识汉字水,理解汉字“神奇”的意思

  3、在实验过程中能细心观察,愿意与同伴合作实验,积极参与交流活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杯子4个、滴管4个、一元硬币4个、回形针(8盒)、抹布

  2、字卡:水 神奇的水

  3、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学会用滴管。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活动内容

  今天老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好吗?听仔细了:看看没颜色,闻闻没气味,尝尝没味道,是透明的液体。请猜一猜是什么?

  师:对,你们猜得没错,就是水。(出示字卡:水)如果老师在“水”的前面加上一个词(神奇)现在变成了——幼儿读一读“神奇的水”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神奇吗?

  小结:神奇就是特别、奇妙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来发现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现象。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一)探索水杯放回形针

  1、看,现在我的手中拿着的是杯子。我们怎样来从杯子里发现水的神奇现象呢?我先往杯子里来装水,看看杯子里的水装满了吗?疑问:真的装满了?(装满了多叫几个幼儿问问是否装满了)。看这是什么(回形针)装满了水的杯子能不能再放回形针而不让水流出来呢?(能、不能)为什么?

  2、真的能,还是不能呢?我来试试看,教师实验。唉,水真的不会流出来诶。到底要放多少个回形针,水才会流出来。而且还会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呢?你们想来试试吗?

  3、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放的回形针最多,水也不流出来。我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每组推选一个人放回形针,一个小朋友数数,一个小朋友记录,还有一个负责桌面卫生把流到桌子上的水擦干净。我们合作实验,并且要一起观察在水留下来前杯子口上的水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可以蹲下来从侧面观察杯子口上水面的形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的杯子口上。(教师指着记录纸上的杯子口)为了比赛公平,请各小组先把杯子装满水。(教师检查水杯)现在杯子都装满了水,怎么记录杯子里装了多少回形针?你可以先自己在纸上做标记然后数数装了多少,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滴到20滴水后发现水溢出来了,那么应该记录装多少滴水?要求明白了吗?

  告诉你们哦,你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包括讲话的声音,放回形针时动作要轻,不要碰到杯子、不能晃动桌子等,要小心细致地实验和观察哦,现在开始实验。

  4、幼儿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发现的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结果:你们在实验时发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6、小结:在水没有流下来前,水面是鼓鼓的、向上的弧形,摇摇晃晃的。

  (二)探索硬币装水

  1、杯子能装水,还能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很多回形针,而且还可以看到一些神奇的现象。

  2、出示硬币,这是什么?(硬币)自言自语:这个表面平平的硬币它能装水吗?你们觉得这个硬币能装水吗?(能,不能)为什么。

  3、师:有的小朋友认为能装水,有的认为不能装水,实验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们用滴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硬币上到底能不能装水,能的话能装多少水?我们还是和刚才一样,来分组合作做实验,每组推选一个人拿滴管吸水,向硬币上滴水,一个小朋友数数,一个小朋友记录,还有一个负责卫生把流到桌子上的水擦干净。在实验的时候还要仔细水在硬币上会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呢?把你在水流下来之前观察到的神奇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可以蹲下来从侧面观察硬币上水的形状)怎么记录硬币上装了多少滴水?你可以先自己在纸上做水滴的标记让后数数装了多少,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滴到20滴水后发现水溢出来了,那么应该记录装多少滴水?要求明白了吗?

  和刚才一样要小心细致地实验和观察哦,现在开始实验。

  4、幼儿小组进行硬币装水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硬币上水的现象。(水面成了什么形状、里面的字有什么变化)

  5、交流实验: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是怎么做实验的,发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小结:你们的发现真多,说得也比较准确。硬币上可以装很多的水,在水没有流下来前,水面也是鼓鼓的、向上弧形,摇摇晃晃的、还能把里面的字放大。

  三、探索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原因

  刚才我们在给硬币装水和给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很多的回形针时,都发现,一开始,水面都是会鼓起来但水却不马上流出来。咦难道是有什么力量在拉住杯口的水和硬币上的水?我们知道人是有许多细胞组成的,其实水也是由很多很多看不见的水微粒组成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水微粒。

  1、体验游戏:几位小朋友排成一个弧形队形,尽量保持身体不动,教师推动其中的几位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小朋友离开了队伍。)然后小朋友按原队形互相手挽手站好,教师再推动其中的几位小朋友,发现了什么?(这时小朋友不容易脱离队形。)

  2、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们有没有发现硬币上的水微粒和杯子口上的水微粒和我们大家手拉着手的时候什么地方一样?

  3、小结:这个秘密也被你们发现啦:原来硬币上的水微粒和杯子口上的水微粒与我们大家一样手拉着手,都在向里收缩,这时就有一股收缩、拉紧的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水有了表面张力,水就不会流下来了吗?就像刚才我们做的游戏一样,假如老师用了很大的力,你们拉不动了就会散开,水微粒也一样假如力太大了它们拉不动了,水也就会流出来了,就像我们刚才做的实验,最后放的回形针太多了力太大了,水就流出来了。

  四、寻找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像水这样有表面张力的神奇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下过雨后, 我们可以见到树叶、草上的小水珠都是圆球形;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

  玩具厂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这个特征,为我们制造出了好玩了吹泡泡游戏。在我们刷牙的时候也用到了水的表面张力这个特性,我们在刷牙前,先用清水漱漱口,再用牙膏刷牙,这时牙膏液便能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钻到嘴中的每个地方,让我们把牙齿刷得更干净。洗衣时先把衣物用水浸湿,再把衣物放入肥皂水中,这时洗衣液就能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钻到衣服的各个空隙中去,衣物就能洗得更干净。

  五、延伸活动

  师: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起通过猜想、实验、思考、游戏等,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是水的表面张力。水还很多神奇的现象,我们以后再来研究,来发现。

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

  《蒲公英》共3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呈现出的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4.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资源

  1.文中插图形象生动,反映了文本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

  2.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它只有十几厘米高,体内有雪白的乳汁,就像牛奶一样。春天,蒲公英开花了,看上去好像是一朵花,其实是许多小花聚在一起。秋天,花变成了种子,头上长着蓬松的白茸毛。种子成熟以后,随风飘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预习设计

  1.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准确朗读生字。

  2.认真观察生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划词语、标小节号,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和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查找有关蒲公英的知识点。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4分钟)

  1.看图,交流蒲公英知识。

  2.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 预习作业1

  1.展示——去拼音读生字。

  2.全班站起来两两过关,过关完毕坐下。

  ● 预习作业2

  1.展示书本上的`描红。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在《习字册》上练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6.闭眼书空,出差错的字等书空完毕迅速看书巩固。

  ● 预习作业3

  1.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朗读展示。

  2.小组内过关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6分钟)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指点再次归纳。

  2.铭记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四板块:学习第1自然段(10分钟)

  1.读课文。

  2.学习单:(1)思考问题:“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2)用“可爱”说一句话。

  3、交流

  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字。

  2.完成《补充》一,《一课一练》一。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词语部分

  完成《补充》1、《一课一练》1-4。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嘱咐”造句。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划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感悟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资源

  1.文中插图形象生动,反映了文本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录音磁带。

  预习设计

  1. 在感受深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5分钟)

  1. 读好第一自然段。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25分钟)

  (一)

  1.自主学习。(5分钟)

  【学习单一】

  ①太阳公公的话里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画上横线,打上问号。

  ②自学时间:5分钟。

  2.展示。(6分钟)

  (1)展示画出的句子。

  (2)掌握“嘱咐”的意思,并会造句。

  结合插图理解“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二)

  1.自主学习。(6分钟)

  【学习单二】

  ①第1颗种子为什么会选择沙漠?第2颗种子为什么会选择湖泊?

  ②自学时间:6分钟。

  2.展示。(8分钟)

  (1)分角色朗读两颗小种子的话。

  (2)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完成句式训练:一颗种子来到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另一颗种子来到了银花朵朵的湖泊,()。

  第三板块:学习第4自然段。(6分钟)

  1.自由读课文。

  2. 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我们现在才知道那黑黝黝的泥土适合我们生长,是我们生根长叶的地方。我真不该只看漂亮的外表,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四板块:分角色朗读课文。(4分钟)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一课一练》。

  2.将课文读给父母听。

  作业设计

  见《补充》2、3、5、《一课一练》5-8。

  你想对落到沙漠和湖泊里的种子说些什么呢?写下来。

  第3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完成部分习题,培养学生认真答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述课文

  难点:完成部分习题

  资源

  1.学生利用形象生动的插图进行复述。

  2.《一课一练》、《补充习题》。

  预习设计

  练习复述课文。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述课文(25分钟)

  1.学生入神倾听教师的复述。

  2.学生介绍复述的方法。

  3.学生自由复述。

  4.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第二板块:完成作业(15分钟)

  1.《一课一练》第8题。

  2.《补充习题》第5题。

  作业设计

  搜集种子旅行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

设计方案 篇6

  一、案例背景:

  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经常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逛超市买东西、出去游玩等,经常看到大人使用人民币,对人民币的外观、面值等已经有了一定地了解。但是,可以说大部分的幼儿都没有真正使用过人民币、获得过用人民币购物的快乐体验。为了让幼儿更好、更准确地认识人民币,设计了此次活动。此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人民币,获得使用人民币的快乐!

  二、过程描述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及1元和5元的面值。

  2、初步尝试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感知并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生要用到很多的学习用品,今天,我们就去逛逛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好吗?

  (评析:导入部分非常直接,以“小朋友要上小学要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真实情况导入,一下子就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认识人民币

  (一)、认识部分人民币的面值

  1、买学习用品要用什么?(钱、钞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钞票)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人民币)

  2、课件(出示所有的人民币):看,这些就是什么呀?(人民币)你认识哪张人民币?它的面值是多少?

  3、课件(出示数字7):那今天我们要用几元人民币去买学习用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7元)

  (评析:这个环节,是在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定的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请他们找出认识的人民币的面值。由于是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的,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主动,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了解人民币面值的效果。

  (二)、取钱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有很多的人民币,现在请你们从储蓄罐里取出7元人民币。(幼儿操作)

  2、你取了几元人民币?是怎么取的?谁也用了这种方法?

  幼儿讲述取7元人民币的方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简单认识一下纸币和硬币);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小结:原来,7元人民币有两种取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还有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3、请小朋友把7元人民币放到钱包里。(幼儿把7元钱放到钱包里)

  (第一个就是让幼儿了解我们国家使用钱或钞票的名字——人民币;第二个就是让幼儿认识5元和1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

  (评析: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总结,对人民币的面值(5元和1元)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同时运用了7的组成,学到了新的知识,知道组成“7元人民币”有两种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四、制作计划表

  1、小朋友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那么你们准备到文具店里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请2——3名幼儿简单讲述)

  2、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看文具店里有些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又是多少?

  3、原来文具店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有几元人民币呀?(7元)该买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介绍记录表并举例:这是什么?(文具的标记)这又是什么标记?(人民币的标记)。比如你想买一块橡皮,就在这儿画上什么?(橡皮的标记)那价钱应该写在哪里?(人民币标记下面)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计划表。(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7、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想)现在就请你们和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评析:这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直接购物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先让幼儿根据需要制定计划表再根据计划表购物。在制作计划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复习7以内的加减,甚至是尝试连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计划做事的良好习惯。

  五、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学习用品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你们都按照计划挑选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收银台付钱吧!(幼儿付钱)

  3、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开心吗?

  小朋友们真棒,都是用7元人民币,买到这么多不同的学习用品。

  (评析:幼儿用真实的人民币,根据自己所制定的计划表,愉快地进行购物!在一一对应中,发展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获得了运用人民币的真实体验。

  六、人民币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外,还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2、看多媒体: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还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一说,看一看)

  3、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用人民币购买了学习用品,以后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人民币做其他的.事情,好吗?

  (评析:人民币的用途有很多方面,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了解的最多就是关于购物方面的。借助课件这一多媒体工具,让幼儿对人民币的其他用途有进一步地了解,从而激起幼儿对人民币的进一步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继续关注人民币。

  三、活动评价

  在这个活动中,以“小朋友要上小学要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真实情况导入,为孩子们创设了相似的生活情境,在购物情境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让幼儿在亲身购买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幼儿了解我们国家使用钱或钞票的名字——人民币;二是让幼儿认识5元和1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在认识5元和1元这两种面值人民币时,并没有采取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为幼儿创造主动“发现”数学知识的机会,把它蕴涵在“取出7元人民币”这个操作过程中,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实践、同伴之间的交流及教师的总结等几部分实现的。在“购物”这个环节上,先让幼儿自己设计了计划表,再根据计划表进行购物!制作计划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里面包含了7的加法,甚至是连加。通过自己根据需要设计、同伴介绍、调整计划表、帮助同伴等形式,不仅注重了幼儿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了幼儿情感上的满足,孩子们学得非常轻松和快乐。

  在最后的购物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真实感、更生活化,不仅使用了真的人民币,还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在进超市购物时还为幼儿准备了购物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计划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数的概念,还让幼儿学会了有计划地购物,感受到了购物带来的愉快体验!

设计方案 篇7

  一、字词:同音字:

  震、振;

  筒、桶;

  距、拒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二、课文:

  1、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2、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

  3、简要的'介绍一下变色龙。变色龙会变色,外形奇特,一目二视,捕食神速。三、拓展练习:写出表达“看“的词语:窥探、观望、凝视、眺望、端详写出表示时间快的词语:刹那间、顷刻间、霎那间、一瞬间写出含有动物的成语:万象更新、鼠目寸光、鸡飞狗跳、画蛇添足。

设计方案 篇8

  前言

  大坝监测预警系统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状态的耳目,是保证大坝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传统大坝监测系统由于受到气候、坏境、安全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坝安全相关数据。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不仅能克服这些因素,更能全天候、实时监测,保证大坝安全。

  华测自动化大坝变形监测系统是一个集GNSS卫星定位、计算机通信、网络传输、数据处理与管理、分析计算及新型传感器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利用现有各类主流传感器获取的有关坝体、边坡、气象、水位等各监测指标的数据,通过采集器组成的无线自组织网络,将监测数据在没有有线通信和移动通信信号的条件下,安全高效地传输到监测中心,最终实现大坝安全的多源监测集约化与可视化。

  鹊山水库在线监测系统概况

  鹊山水库位于济南市北郊,于20xx年4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总库容4600万吨,兴利库容3930万吨,堤顶高程32.24米,最大坝高9.6米,坝长11.63公里,坝顶宽7米。水库自建成以来承担了市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任,是济南市居民的用水大动脉,为保障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

  鹊山水库此次自动化监测工程包含表面位移、内部位移、浸润线、库水位、降雨量等的监测工程。

  水库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水库实时在线安全监测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分析及管理子系统(监控中心)。其中数据采集子系统由安装在水库坝体表面、内部以及其他区域的各项监测设备组成;采集的原始数据通过由无线信号搭建而成的数据传输子系统进行传输;原始数据流最终传到监控中心由软件进行自动解算、分析。

  组件安装图

  大坝共布设有:13个GNSS表面位移监测项;48个渗压计监测项;12测斜仪监测项;1个雨量计监测项;1个库水位监测项。能实时提供包括雨量、库水位、坝体表面位移、内部位移、浸润线等相关数据。

  监测预警软件运行

  该安全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库区的水位、降雨量、坝体表面位移、内部位移、浸润线等坝体安全相关数据,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增加传感器,定制监测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可以真正做到全天候24小时监测预警,全方位的替代人工监测和巡视,是保障大坝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重要的手段。

设计方案 篇9

  班会缘起:经过 调查问卷发现:全班54名学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占9%,会家主动帮助父母作家务的占6%,经常与父母沟通谈心的占 2%,在节日时向父母送礼物以示祝贺的占 2%这些数字说明,学生的亲情意识淡薄, 只知享受,不懂感恩。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班会目的:1使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2丰富学生的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由己及人,培养 对 亲人,对他人,进而 对祖国的感情。活动准备:1准备节目, 搜集相关的文章,歌曲,主持人 准备串联词。2制作相关课件。3营造 班会氛围:装饰教室,张贴 对联等。4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活动过程:(班会正式开始前播放音乐《懂 你》 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入场)主持人 开场白:甲:一曲《懂你》把我们带到 母亲身边,带到 母亲 暖暖的情谊中。乙:是啊,人生在世, 谁无父母,谁没有沐浴过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从 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那已不能离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影响和扶持?甲:子女的一个个足迹,那一个 不印记着父母的深深情谊;子女的一步步 成长, 哪一步不浸透着父母的殷殷心血?乙:父母养育子女,并 不仅仅是 为了 传宗接代,延续生命,更主要的是 还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省一代的厚望甲: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真诚,最无私,最深厚,最崇高的感情。为人子女者,你读懂这份感情了吗?乙:你读懂这份希望了吗?(合):长春市一五八中学二年四版懂你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第一篇,创设情境,走进亲情

  1配乐散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甲:有一个朴素但伟大的名字叫父亲。乙:有一种朴实但真诚的情感叫父爱。甲:他用沾满泥巴的双脚位女开采一条平坦开阔的路。乙:他用粗糙干裂的双手为儿女撑开一张着风挡雨的伞。甲:父爱无言,却博大深沉。乙:父爱无语,却真挚长久。甲:下面请欣赏配乐散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2听后随感甲:读一篇好文章如实甘甜的奶酪,越品越有滋味。乙:读一篇好文章如茵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香。甲:好文章是圣洁的清泉,可以涤荡心灵。乙:好文章是睿智的大师,可以导航思想。甲:这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让你的心动了吗?让你的情动了吗?(乙提示学生随意谈感受)3情景剧:《握住母亲的脚》甲:母情的爱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永远不会懈怠和停止。我们的爱只是一条喧嚣浮躁的小溪。常常会停滞和断流。乙:母亲用它的手指量着我们的脚板长大,那双手曾无数次濯洗过我们的脚丫。可是同学们,你为母亲洗过一次脚吗?你握过你母亲的脚吗?下面请欣赏情景剧:《我住母亲的脚》甲: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我们的复出,一辈子都嫌不够,我们对父母的回报,一瞬也会成为永恒。同学们,今天晚上,让我们也握一握母亲的脚,为母亲洗一次脚吧。

  第二篇:咀嚼往事,感情新情

  (主持人以首先讲诉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感染和带动其他学生采撷生活中美丽感人的生活细节,去感悟亲情。)

  第三篇,反思自我,再悟亲情

  1小品《唠叨妈妈》甲: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还无法理解,当我们理解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有些东西可以弥补,而

  有些事情却永远无法弥补。乙:是啊,有时,我们会把叮咛当作唠叨把期待,当作压力母爱无错,而我们对母爱的理解却常常出错。下面请欣赏小品《唠叨妈妈》。2、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感受亲情、提高对亲情的认识深度。甲:因为缺少理解,才会产生代沟,因为多了误解,才会发生矛盾,十四岁的我们,幼稚与成熟共存,在我们一边享受亲情的时候,一边又在忽略、误解乃至曲解亲情,就如水品中的人物一样。同学们,看看我们自己吧,我们对父母有过多少关心,有过多少理解?又有过多回报呢?今天,我们当着父母的面前,把我们曾有的忏悔,把我们垒亲情的认识,把我们今后的打算,亲口讲给我们的父母听。

  第四篇:歌颂亲情、回报亲情

  1、舞蹈《烛光里的妈妈》乙:烈日下挥汗如雨的父亲累弯了脊背甲:寒风里不辍劳作的母亲熬白了青丝。乙:那双踏实干裂的脚啊,踏过了多少田垄。甲:那双勤劳粗糙的双手,栽种过多少秧苗。乙:风雨中你宽阔结实的肩背是我温暖的床铺。甲:烛光下你温柔可依的臂膀是我安全的摇篮。2、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与爱甲: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受爱,那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享受,那他的情感是自私的。乙:今天,此时,让我们心情的喷薄爱的洪流,把我们心中的赞歌唱给我们的亲人。(学生自由的上前、唱歌、朗诵、舞蹈、或说句祝福的话)3、和着音乐共同唱主题曲《懂你》(在歌曲进行中,主持人结束语、班会结束)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乙: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儿那拉车的牛。合:勤劳的无私的、伟大的父母啊,让我们祝福你;幸福快乐,健康长寿,长春市一五八中学二年四二班主题班会到些结束。

设计方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区分家禽与家畜

  二,活动准备:

  家禽与家畜动物图片若干,头饰若干;地上有红色和绿色两个圈.

  三,活动过程:

  (一)学习区分家禽和家畜

  1"住在农村的张爷爷饲养了许多小动物,你们看有什么动物呢?"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说出其名称.

  2"小动物住在一起常常吵架,张爷爷想了一个好办法,将小动物分成两家,有相同特征的长的`一样的住在一起.请小朋友帮助分一分."幼儿动手操作

  (二)了解家禽家畜的不同点

  1请幼儿介绍自己分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2小结:猪牛羊等都长着皮毛,有四条腿和一条尾巴,靠人们喂养,生的宝宝和妈妈长的一样,这一家叫家畜.

  鸡鸭等都是身上长羽毛,有两条腿和两对翅膀,妈妈生的是蛋,经过孵化变成小动物,靠人们喂养,这一家叫家禽.

  3讨论:家禽和家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外形 生育方式等)

  (三)游戏:加深理解

  1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地上分别有家禽家畜的房子.

  2天黑时,小动物找回自己的家.

  3互相检查"家找对了吗?"为什么?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11-03

经典设计方案12-01

(精选)设计方案09-04

(精选)设计方案08-06

[经典]设计方案08-05

设计方案(经典)08-21

设计方案(精选)07-27

(经典)设计方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