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06-09 17:23:48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实用】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设计方案 篇1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学习正逆排序并说出序号。

  2.体会量与序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l~5的数字卡片。

  2.适于幼儿按大小排序的`物体。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排队编号

  1.请幼儿从矮到高排队编号。

  要求:

  每组幼儿从矮到高排队后,报数编号,每人按编号领取相应的数字卡片。

  2.幼儿说一说:

  自己这队小朋友是怎么排的队?自己排在第几?其他人排在第几?

  3.从高到矮排队编号,方法同上。

  4.提问:

  两次排队有什么不同?你都排在第几个?为什么?

  如:东东从矮到高排,排第1,从高到矮排,排第5。

  5.讨论:东东两次排队位置不同,这是为什么?

  二、给物品编号

  1.幼儿操作

  请每个幼儿自由选5件大小不同的物品。

  根据老师的要求,给自己所选物品按大小进行正逆排队编号。

  每次排队后,按编号给每个物品对应一张数字卡片。

  2.讨论交流

  提问:

  (1)你找的是什么物品?它的编号是几?排在第几个?

  (2)你是怎么给它们排队编号的?

  (3)经过正逆两次排队,同一件物品都排在第几?为什么?

  活动延伸

  让幼儿按量的不同属性给物品排队编号。如找长短不同的物品,

  也可以找高矮、宽窄、厚薄、粗细等不同的物品,按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编号。

设计方案 篇2

  一、晨间活动:区域活动

  重点指导:建构区

  指导重点:

  1.能和同伴一起合作搭建房屋或其他建筑物

  2.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早锻炼:玩球

  活动目标:

  1.能和同伴一起用不同的方式运球。

  2.体验与同伴合作了乐趣,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每两人一个球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运动。

  2.教师接受活动内容及规则。

  (1)将幼儿分成二人一组。

  (2)引导幼儿讨论两人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运球。(强调二人合作)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请全体幼儿游戏运球比赛。

  (5)活动结束。

  三、谈话活动

  1.教师对晨间情况做小结。

  2.点名。

  四、集体教学活动(一)

  小班音乐律动:小鸡出壳

  活动目标:

  1.能跟随音乐感受小鸡出壳的心情变化。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跟着老师一起做律动,体验其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鸡蛋图示,小鸡出壳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鸡蛋图示,引起幼儿注意,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呀?

  老师给你们讲过《鸡妈妈的蛋》这个故事,你们还记得故事里的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吗?

  今天,这只鸡蛋里的小鸡也想钻出壳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鸡出壳前做了哪些事情。

  二、教师播放音乐做律动,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做律动第一断,引导幼儿说说,做做。

  你们看到了,小鸡为了出壳做了哪些事情啊?

  那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

  那你觉得小鸡有没有钻出壳了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

  (小鸡如果钻出壳了它的心情会怎么样?那刚才那只小鸡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那你们觉得它钻出来了吗?)

  2.教师做律动第二段,引导幼儿说说,做做。

  你们觉得它又会想什么办法钻出来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猜得对不对。

  (播放音乐)

  它又想了什么办法?我们一起学着它做做看。

  它的动手臂前面和后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我们一起来学学看。(跟音乐)

  3.教师做律动第三段。

  小鸡着急了,看看它又做了什么事?

  它做了什么呀?你们觉得它钻出来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做律动。

  你们想不想来做这只小鸡呀?请小朋友跟着音乐一起来学一学。

  三、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出壳的方法,并将动作编入律动。

  为什么小鸡想了这么多办法都没有钻出蛋壳呢?

  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我们把刚才小朋友想的动作连起来,帮助小鸡出壳好吗?

  五、课间操

  六、集体教学活动

  小班手指点画:小蝌蚪

  活动目标:

  1.简单的了解蝌蚪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2.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难点:学习用手指压印的画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活动准备: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供给一盘黑色颜料及擦手纸;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说谜语导入活动。

  1.(出示蝌蚪图片)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黑黑的大脑袋、细细的长尾巴”。

  2.说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什么呀?(出示青蛙图片)

  3.带领幼儿一块学一学蝌蚪游,一边学习蝌蚪的生长过程(变成青蛙游到青蛙图片的地方,简单认识一下青蛙的样子)

  4.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要去干什么?

  小结:(捉害虫)教育幼儿保护青蛙,告诉幼儿青蛙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但小蝌蚪只能生活在水里,它跟小鱼一样离不开水。

  二、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我也很喜欢小蝌蚪,所以我把它们画下来了,你们看—看。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画的吗?让幼儿说一说,然后告诉幼儿是用手指画的,用手指画的画就叫手指画。

  2.教师示范画法,用食指的`手指肚画出蝌蚪的头,让幼儿试画一下。提问幼儿手脏了怎么办?(用纸擦一擦,不能乱摸)然后让幼儿添画蝌蚪的尾巴,最后教师再示范尾巴的画法。(让幼儿把尾巴画细长)

  3.提问:如果要想画很多只蝌蚪往不同方向游,那它小尾巴的方向应该怎么画?让幼儿学一学,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添画小蝌蚪的尾巴。(画画时可以转动纸,并且提醒幼儿蝌蚪不要画的太挤,画在纸的中间。)你们会用手指画画了吗?那就赶快动手吧。

  4.幼儿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1)注意点画方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2)蘸颜料压印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

  (3)作画姿势正确,大胆作画,仔细操作,保持画面干净。

  5.教师准备贴有青蛙的大展板,请画好的小朋友送自己的小蝌蚪到青蛙妈妈的怀抱,并和小朋友们一起欣赏幼儿作品。

  三、游戏:青蛙和蝌蚪

  老师:这群小蝌蚪真可爱,都长着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好吗?“小蝌蚪黑黝黝,大脑袋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真可爱)。”边念儿歌边和爸爸妈妈游戏。

  七、户外游戏:熊和石头人

  活动目标:

  1.能听从指挥玩游戏。

  2.乐于参与游戏,体验其中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游戏名称及规则。

  2.教师做熊带领幼儿游戏。

  3.请幼儿做熊进行游戏。

  4.活动结束,教师点评。

  八、午餐

  九、个别活动(餐后活动)

  1.指导还没学会叠手帕的小朋友叠手帕;

  2.与个别幼儿进行谈话交流。

  十、午睡

  十一、生活活动

  十二、户外活动:大型玩具

  活动目标:

  1.能不推不挤,依次排队游戏。

  2.学会和同伴之间友好地相处,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十三、幼儿离园

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 感受乐曲快速、紧张的性质。

  2、 尝试运用绘画、语言、游戏等方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3、 体验相互配合、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幼儿近期有线条画经验,幼儿会玩各种游戏(如“猜领袖”、请你跟我这样做等)。

  2、准备纸、笔。磁性板及磁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倾听乐曲、感受乐曲快速、紧张的性质,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提问: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听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引导幼儿再次倾听乐曲,并尝试用线条进行表达。

  (1) 迁移幼儿原有经验。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的线条有哪些?

  (2) 请幼儿欣赏音乐尝试用线条表达。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曲子最象哪种线条?请你把他画出来。为什么这样画呢?

  3、迁移幼儿原有经验,为音乐匹配动物形象,并尝试创编“野蜂”飞舞的动作。

  教师提问:这首曲子说的.是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你知道它是谁,在干什么?

  4、 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进一步感受乐曲性质。

  (1) 引导幼儿发现“猜领袖”游戏与音乐的共同性。.

  (2) 在《野蜂飞舞》音乐的背景下,玩“猜领袖”游戏。逐步积累发现与掩护领袖的游戏策略。

  5、 介绍音乐作品。总结欣赏音乐作品的几种策略。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集体荣誉是集体中的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

  2.知道珍惜集体荣誉是热爱集体的表现。

  情感:

  1.为集体取得荣誉而自豪。

  2.称赞维护集体荣誉的人。对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平时努力做到维护集体荣誉,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集体荣誉感,作为集体的一员应该怎样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看待集体荣誉,懂得应当用正确的方法维护集体荣誉。

  教育过程

  一、列举事例,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集体荣誉。

  1.师:请大家想想,咱们班都取得过哪些成绩呀?

  小组交流:

  本班取得过的成绩

  同学汇报

  2.展示本班同学以前取得的奖状、锦旗、证书。

  3.小结:

  这些奖状、锦旗、证书是同学在各种活动中集体取得的成绩,就是集体荣誉。是学校、社会对班级的赞扬与奖励。

  二、分析事例,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维护集体荣誉。

  1.小组交流:

  这些集体荣誉是怎么得来的?

  取得这些成绩时是什么心情?

  2.全班交流:

  3.小结: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荣誉是靠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来之不易。它体现了我们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是我们大家的`光荣。

  板书:

  集体荣誉

  来之不易

  三、分析课文,使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对待集体荣誉。

  师:在虹杉小学四(1)班的墙上有许多奖状。其中有一张"队列比赛优胜"奖的奖状。在这张奖状后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1.演示课件:(情境一)

  2.小组交流:

  比赛前,同学们是怎样训练的?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训练有什么感觉?

  他们为什么能够坚持训练?

  3.继续演示课件。

  4.小组交流:

  在比赛的当天,发生了什么意外?

  施华的鞋跟被踩掉了以后,他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施华的行为可贵在哪里?

  在夺得比赛的胜利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

  5.全班交流:

  6.小结:

  在比赛中,只有每一个集体成员心中都想着集体,克服困难,共同努力,才能维护集体荣誉。

  板书:共同努力

  7.思考:

  四(1)班的同学还有怎样对待荣誉的呢?

  8.小结:

  集体成员不仅要努力为集体争得荣誉,还应该时时、处处维护集体荣誉。因为集体荣誉使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每个人都要珍惜。

  板书:珍惜 维护

  四、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1.同桌互相说说:

  我们班里有哪些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的好事?

  2.全班交流:

  3.辨别是非:(完?"议一议"中的内容)

  出示投影片1:

  在一次学校评先进活动中,班长隐瞒了作业拖拉的事实。 陈勇说:"班长这样做是为了集体荣誉。"

  (1)小组交流:

  班长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吗?

  (2)小结:

  集体的荣誉是靠大家共同努力的来的。隐瞒缺点不仅不能为集体增光,反而还会给集体抹黑。

  出示投影片2:

  王小军忘了带红领巾,被值周生发现。当问他是哪个班级时,他谎报了班级。江涛说:"王小军真机灵,维护了集体荣誉。"

  (1)小组交流:

  王小军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吗?

  (2)小结:

  不诚实的做法是在损害集体的荣誉。

  出示投影片3:

  范晓天在街上与外校一位学生发生争执,他摘下校徽,与那个同学打了起来。后来他说:"不能给学校摸黑,所以打架时我要摘下校徽。"

  (1)全班讨论:

  摘下校徽打架,就不给学校摸黑了吗?

  (2)小结:

  能够想到集体的荣誉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集体荣誉。

  五、总结全课,激发情感。

  1.说一说

  什么是集体荣誉?

  我们应该怎样维护集体荣誉?

  2.小结:

  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都与集体荣誉有着密切的关系,维护集体荣誉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因此,我们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为集体争得荣誉,珍惜、维护集体荣誉。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召开主题活动“维护集体荣誉从我做起”。

  活动过程:

  布置环境:把班中获得过的奖状、证书、锦旗展示出来。

  (1)请同学说说班集体曾获得过的荣誉,并说说取得荣誉时的感受。

  (2)请同学夸夸班中维护集体荣誉的好同学。

  (3)请以上这些好同学介绍经验。

  (4)分小组交流:个人与集体荣誉的关系。

  (5)全班交流。

  (6)四人一组办一期小报,题目是《维护集体荣誉从我做起》

  回家访问爸爸妈妈,请他们讲讲单位里都获得过哪些集体荣誉,这些集体荣誉是怎么获得的。

  每人写一篇小文,题目是《我准备这样维护集体荣誉》,并在班中交流。

设计方案 篇5

  创新设计思路:

  根据我校“三A”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文言文《越巫》的教学设计里,我注意活化文言文的教法、学法,创新文言文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走进文言文,《越巫》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中,有趣、有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一、创新的“四步”教学环节,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总体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由“我会读”、“我能讲”、“我会学”、“我愿写”四个环节组成。

  这四个环节的主题均以“我”字开头,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听、说、读、写等多种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综合能力。

  二、创新的学习方式,让文言文的学习不再乏味。

  在“我会读”、“我能讲”、“我会学”、“我愿写”四个环节上,学生通过“赛读课文”、“争当故事能手”、“做小老师”、“交流见闻或经历”、“为漫画作解说”等多种方式,逐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章生动传神之美,从而喜爱学习文言文,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我能讲”这一环节,摆下“故事擂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合理细节,讲一个比较生动的小故事,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越巫》教学设计》。学生在积极准备故事、争当故事能手、听同学讲故事的趣味活动中,能增进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译课文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学生不必死扣每个字、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无须单调、枯燥地串译课文,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创新对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欣赏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针对课文重点段,请学生讲故事,对于生动的描写,我请同学用这些句子为“越巫遭袭的三幅漫画”配解说词,进而请学生根据个人感受,读这些描写性的句子,读出人物魂飞魄散的情态。

  这些安排都有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感受文章生动、传神的描写,有助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至此推出“我愿写”环节,布置当天的仿写练习,学生也乐于仿效学习。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树立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我会学”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理解故事的寓意。设计拓展题,请同学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见或听说过类似越巫的人或事,交流彼此的感受、认识,开拓了思路,拉进了文言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时,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设计方案 篇6

  一、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

  1、格栅法:可分为人工清理的格栅(适用于中小型城市生活污水厂或所需截留的污染物较少时)和机械格栅(适用于大型城市生活污水厂或所需截留的污染物较多时)。

  2、筛网法:筛网的去除效果,可相当于初次沉淀池的作用。

  3、过滤:是以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4、离心分离法:它的作用是基于存在于水中的悬浮物和水的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主要设备有:离心机、水力旋流器及旋流池等。

  5、沉淀池法:用于废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前的初次沉淀、生理处理后的二次沉淀及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池。

  6、浮上法:适用于颗粒直径很小,很难用沉淀法加以去除时,主要有电解浮上法、分散空气浮上法和溶解空气浮上法。

  二、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污水生物学处理具体来说是通过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氧化分解有机物,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污水中可溶性的有机物直接被菌体吸收;固体和胶体等不溶性有机物先附着在菌体外,由菌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分解成可溶性物质,再被菌体吸收,通过微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把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微生物自身组成物质,另一部分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CO2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从而使污染物质得到降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氧化塘法

  氧化塘是一个大而浅的池塘,污水从一端流入,从另一端溢流出水。在氧化塘中,同时存在着三种生化作用:(1)有机物的好氧分解,主要由好气细菌进行;(2)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主要由厌氧细菌进行;(3)光合作用,由藻类和水生植物进行。好气细菌所需的氧气,除了来自大气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藻类光合作用释放的。细菌代谢过程中除合成自身的物质以外,还产生CO2、H2O和无机盐类,这些产物被藻类所利用。藻类细胞既能被细菌所分解,又能被原生动物吞食,使藻类不至过多积累。氧化塘的底部处于厌氧环境,过多的无机氮通过细菌的反硝化作用以氮气的形式逸去,避免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由此,氧化塘实际上是一个藻菌共生的生态系统,它常利用天然水域,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容易操作等优点。缺点是占地面积大。

  2、活性污泥法

  污水进入曝气池后,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连续鼓入空气,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形成一些褐色絮状泥粒,即所谓活性污泥。其主体部分是一些好气性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能力,并以有机物为养料不断增殖。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液离开曝气池以后,在沉淀池中沉淀,分离出来的水即为净化的.水,排放出去。活性污泥除因增殖需排放出一部分多余的以外,其余的回流到曝气池,如此循环运行。活性污泥法的净化效率很高,它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均达95%左右。但所产生的污泥量较大,有待进一步处理,运行中还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3、生物滤池法

  生物滤池包括酒滴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浸没法滤池等多种形式。它们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相同,池中装上碎石、炉渣、圆盘或塑料蜂窝等固体填料,当污水连续通过时,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填料的表面形成一层滑腻的暗色薄膜,叫做生物膜。在生物膜这个小环境中,表层是好气性微生物,内层是厌气性微生物,中层则生长着大量的兼性厌气菌。生物膜中除细菌外,还有以原生动物为主的动物群落,各种生物间形成食物链,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而转变成CO2,最终能把有机物除去。

  4、厌氧处理法

  厌氧处理法是在缺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气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质的方法,又称厌氧消化。有机物质的厌氧分解,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分解初期,一些微生物把有机物分解成有机酸、醇、CO2、NH3、H2S等,此阶段有机酸大量积累,pH值随即下降,故称为酸性发酵阶段。在分解后期,由于所产生的NH3与酸发生中和作用,pH值逐渐上升,甲烷细菌开始分解有机酸和醇,产物主要是甲烷和CO2。甲烷细菌的大量繁殖,加速了有机酸的分解,pH值迅速上升,此阶段称为碱性发酵阶段。污水生物处理的前三种方法各有优点,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大量的活性污泥和脱落的生物膜形成废渣,如不进一步处理会形成二次污染;(2)对一些BOD5超过10000毫克/升的污水,如屠宰厂污水等处理效果较差;(3)消耗大量的动力。用厌氧处理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同时还能产生生物能源——沼气,因此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污水的生物学处理是目前世界各国在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从发展趋势上看,正由单纯的防治转向综合利用。例如利用污泥的厌氧消化获得沼气和肥料,利用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回收单细胞蛋白等,并进一步探索回收能源和解决含无机盐废水的处理方法,防止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类而使水体富营养化,尽可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再循环。

  三、水的化学处理方法

  1、中和法;

  2、化学混凝法;

  3、化学沉淀法;

  4、氧化还原法;

  5、吸附法。

  四、城市污水处理的新模式

  1、生物膜技术:通过选育和培养高效的微生物菌种,制成制剂,高密度直接投放到待处理污水,形成生物膜,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专家介绍,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相比,生物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具有五大技术优势:一是投资省。目前国内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础建设投资大,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管网和其他工程设施,投资成本每吨污水处理在1000元左右;而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设备少,占地小,处理每吨污水不到500元,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二是运行费用低。据测算,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直接运行成本,一般在每天处理每吨污水0。5元至0。8元之间;而应用生物膜技术处理污水每天每吨只需0。2元左右。三是淤泥少,没有“二次污染”。采用传统的活性淤泥法处理城市污水,常由于大量淤泥的堆放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相同条件下制成生物膜的微生物菌一旦把污水净化后,便会由于缺乏“营养”而自动消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效率高。生物膜表面积大,微生物菌密度高,每克制剂的微生物菌含量达50亿-200亿个,大大高于淤泥中的自然微生物活性成份,同时还可以多次投放,方便快捷,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采用生物膜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而且有助于修复和强化湖泊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五是适合城市生活小区等小规模、有机负荷不高的污水处理。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并可节省管网建设成本,处理城市生活小区等城市污水具有活性淤泥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2、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粉末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使用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自从美国首次使用粉末活性炭去除氯酚产生的嗅味以后,活性炭成为给水处理中去除色、嗅、味和有机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外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作的大量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对三氯苯酚、二氯苯酚、农药中所含有机物,三卤甲烷及前体物以及消毒副产物三氯醋酸、二氯醋酸和二卤乙腈等等均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对色、嗅、味的去除效果已得到公认。可用于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3、曝气生物滤池法:该工艺是一种淹没式上向流生物滤池,其滤料为比重小于1的球形颗粒并漂浮在水中。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净化水质,其处理能力大大高于活性污泥法,并能达到很高的排放水质标准。

  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是被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但其所产生的腥臭污泥问题仍然令人头痛。可尝试用污泥进行垃圾场填埋、作有机肥料等。

设计方案 篇7

  陈谵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提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不知整体教材者,也不能上好一节课。因此,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方案的形成有诸多方面需要注意,下面是本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细化

  有效的语文教学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过程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语文课最权威的解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目标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领航灯"。纵观众多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无外乎"知识、能力、情感"三大块。其实,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过于宽泛,而应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某一节课,让教学目标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如《观潮》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设计:"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这一泛泛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就没有可操作性,应再设计得更具体些。

  2.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2.1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2.2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2.3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3.作业设计要合理

  大家都认为作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为下节课做铺垫。传统的作业形式更注重"知识的巩固",忽略能力的培养。面对相同的作业,很容易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作业的设计要依据实情,最好既有层次性,又有针对性,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会把全班学生按照个性差异分成A、B、C三组。要求A组学生阅读后依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随笔或读后感。B组学生摘录一段美文并就某一方面进行阅读赏析。C组学生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并获得快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这也是我们对他们人格的尊重。

  教学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四点只是课堂教学设计诸多环节中的几个方面。设计好一节语文课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但我相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做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以读为本,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设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的教学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过多地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读来促进理解。在教学时,在介绍完作者生平与作品写作背景后,我让全班学生听录音,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再指名让学生朗读,最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生的朗读上,让学生读出音韵美,感受画面美,品味意境美,在读中把握诗歌清新、悠闲、自在的感情基调以及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并在读中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只有对教学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让我们的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经典设计方案12-01

设计方案11-03

设计方案11-0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08

教学设计方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