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1-28 08:48:31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3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3篇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1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图片

  五、教学目的:

  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读懂第一段。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启发谈话。

  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

  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37.37米,桥面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公元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过一座拱形桥,但已毁坏,赵州桥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

  (二)、指导预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划划(用直线划出新词,用波浪线划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词句。)

  2、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初知课文内容(建造年代久远,坚固而且美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的意思。

  2、指名回答的结果。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记录。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阅读时,要找出这些词句,想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段,大家仔细找找这一段的重点词语是哪一句。板书: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3、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年代久:隋朝李春建造的,已经有1300多年了。解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1300多年。

  设计上的独特:这座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的独特,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将会学到。

  4、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2、预习课文并想想习题1、2的回答。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聆听儿歌并学念儿歌。

  2、想象儿歌表现的情节并感受洗澡的乐趣。

  重点难点:

  想象儿歌表现的情节并感受洗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洗澡》。

  2、CD:《洗澡》。

  3、请幼儿自带洗澡玩具到幼儿园。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家洗澡时的玩具。

  1、你洗澡的时候会用到什么玩具呢?谁来说说。

  2、你会拿着玩具玩什么游戏?

  三、请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画面,讲述画面内容。

  1、小宝宝在做什么?

  2、画面里还有谁?

  3、有这么多好玩的玩具陪宝宝洗澡,是不是很好玩呢?你喜欢洗澡吗?

  四、播放CD,请幼儿倾听并根据儿歌内容做动作。

  1、小鸭陪宝宝做什么?谁来模仿一下吹泡泡?

  2、小鱼陪宝宝做什么?

  3、小船陪宝宝做什么?

  4、小鸭、小鱼、小船都陪着小宝宝洗澡。我们一起来听听,待会儿也一起来说说。

  五、请幼儿学念儿歌并用自己带来的洗澡玩具边念儿歌边玩一玩。

  六、小结

  活动反思:

  玩水是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常小班孩子在洗澡时为了让孩子配合,家长都会放上一些小玩具在水盆里,所以在这首儿歌的学习上幼儿理解起来很轻松,很快就学会了,还能自己配上一些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3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2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有关赵州桥的图片

  五、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顾这一段的阅读方法,说说这一段的段落意思,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句。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那么它为什么能如此闻名呢?除了它的年代久远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设计,是个创举。第2段就写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下面的问题。(投影出示)

  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5句话)

  ⑵、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⑶、找找这个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2、集体讨论。

  ⑴、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所以课文第1-3句具体介绍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第4句: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解释:横跨:因为发大水时,河水不但可以从大桥洞流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减轻了流水时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说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⑵、这段话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为什么是这句?(出示这句话)

  3、小结第二段。

  结合完成《作业本》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填好后读一读,集体订正。

  谁能说说这一段话主要讲了赵州桥什么?(坚固)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第2自然段从它的设计上的创举来说明赵州桥的坚固,而这一段则主要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赵州桥的美观,下面请大家看课文第3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完成下列问题。

  ⑴、找一找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

  ⑵、说一说这一段的重点词句是什么?(精美的图案)

  2、回答问题。

  3、分析第3自然段。

  ⑴、请大家读读第3小节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但坚固总结第2自然段的内容,而且美观是指这段课文介绍的重点。出示: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⑵、课文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美观?(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⑶、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的有的还有的

  出示:理解: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②、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冒号后面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③、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请一学生读。

  这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所以这一句话是把前面列举的三种图案作了概括。这里用先列举后概括的方法把图案的精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4、小结这段话的第一句,总起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接着通过三种图案分述它的美观,最后,又总结了所有的龙像活的一样这种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写出了桥的美观。

  (四)、小结。

  第二、三自然段课文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两段之间用过渡句连接起来。

  (五)、要求有表情地朗读、引背第3段。

  板书:

  赵州桥 坚固(设计独特):长 宽 大桥洞 小桥洞

  美观(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4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

  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又值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投影)

  所谓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投影)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

  在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写了9处景物。前三句一个名词一处景物,这些景物写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凄凉的画面。面对着这样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曲中的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

  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

  找几个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鉴赏诗歌:

  同学们来说一说看完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教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教师:这六种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急风在猛烈地吹着,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鸣。水中青色的小洲,沙滩上白色的沙子,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听来却是一种哀鸣,鸟儿和雄鹰展翅飞翔还不一样,而是在盘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教师:我们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在诗人看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冷清而凄凉的画面。

  教师:咱们再来鉴赏一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落叶纷纷而下,长江波涛滚滚,向东流去。在这样的情境下,想一想诗人能联想到什么呢?

  明确: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遍地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滔滔不绝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华就这样逝去,却没有建立功业。不由得使人悲上心头。

  教师:颈联中有一个字可以说很明显的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虑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字。作客在外,已经是够可悲的了,却又是离家万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伤而愁苦。“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岁已大,却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个人登高台,作者的心情怎样,自然不难理解。

  登高台想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一生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却已两鬓斑白,岁月已逝。壮志不得申,如果有酒来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办法,可是却已戒酒了,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种痛苦。

  教师总结:对于这首诗,它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八种景物,来渲染出一种冷清而悲凉的气氛。为本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在颔联中,一个“悲”字,把作者的悲伤感情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点规律,一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的特点。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明显的“猿啸哀、鸟飞还、落木、长江滚滚。”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明显的为本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投影)

  其次,就是抓住关键性的字词,颔联中的“悲”字,就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这个字,进一步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读几遍,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由学生齐背一遍。

  鉴赏《送友人》:刚才我们总结了学习诗歌的两点规律,现在大家就来鉴赏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投影)。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来鉴赏讨论。

  然后由学生来发言。(略)教师略加指导、分析。

  总结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学到大量的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课只是为同学们学习诗歌提供点借鉴,知道些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鉴赏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探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登高

  杜甫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关键字:悲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6

  一、活动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2、发展幼儿思维敏捷性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3 、学会正确运用反义词

  二、活动准备

  1实物:娃娃,书,糖,药

  2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1、通过实物引导幼儿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1)出示宝贝盒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宝贝盒,里面住着很多对好朋友,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摸宝贝。

  (2)请幼儿观察比较老师和小助手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说出高矮,长短。师:像高矮,长短这样意思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教师与幼儿以摸宝贝的方式,利用实物,各种器官,理解什么是反义词。如娃娃,引导幼儿说出大小如书,引导幼儿说出厚薄如听拍手速度,引导幼儿说出快慢

  3、请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什么反义词。

  4、利用幻灯片图片,玩游戏“找相反好朋友”。并让幼儿用反义词正确表达

  5.师幼互动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6.带小朋友出去找反义词。

  师:总结:小朋友们,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反义词,那现在老师带你出去找反义词,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反义词最多。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7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中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通过多通道感受的方式,充分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能够安静地倾听文学作品以及同伴的`的介绍。

  二、活动准备:

  1、展现温馨的春天景色的背景音乐。

  2、幼儿每人一张纸、水彩笔。

  3、幼儿用书14~15页。

  4、挂图《春》。

  5、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

  感受散文中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能够安静地倾听文学作品以及同伴的的介绍。

  四、活动难点: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五、活动过程:

  1、聆听音乐,欣赏散文《春》,感受春天的温馨和美好。

  (1)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散文《春》。

  (3)提问:春天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4)大家再仔细听听。

  2、结合挂图,再次欣赏散文,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语言描述春天。

  (1)为什么说春雨像绿丝线,从地上牵起麦苗?

  (2)小羊说春雨是什么味道的?你们觉得它说得对吗?

  (3)你喜欢散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3、播放录音,幼儿边听边画散文所表达的意境。

  鼓励幼儿除了画出散文中描述的景物外,继续添画春天其它景色。

  4、展示幼儿作品,交流各自的感受。

  (1)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内容。

  (2)幼儿相互欣赏点评。

  六、活动反思:

  这首散文诗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

  本活动采用挂图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配合音乐、美术作品丰富孩子们对春天的感性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挖掘幼儿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再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表达的意境,最后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8

  教学目标 :

  1.通过写景,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接触、描写、赞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一定写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课前准备 :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景,观察景。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重点观察。

  2.准确地把握景物特点。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者有意识地的在课前让学生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减轻了课堂习作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游玩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课件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二、交流信息,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想必你们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我们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快乐时光,与其回忆,还不如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那样看起来更清楚,对吧?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自己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做到写作时言之有物。】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其中一个地点和内容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臵,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去公园所看到的景物。

  4.范文引路。(出示范文)

  秋天是迷人的,也是五颜六色的。

  记得上次去公园玩,我看到了一片火红的枫林,一片片枫叶看上去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像天边的晚霞,像梦中的油画。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我继续往前走,路旁开满了雪白的百合,闻一下,还带着露珠的芬芳。百合虽然没有菊花的灿烂,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他们清新脱俗,形态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哦,秋天是白色的!

  我停下来,坐在路边的木椅上想,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吧。恍惚间,一幅画浮现在我的眼前: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压得稻秆抬不起头,秋风吹过,掀起阵阵稻浪,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哦,秋天是金黄色的!

  啊,秋天,我是多么迷恋你!我已经醉倒在你色彩缤纷的怀抱之中了!

  (1)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秋天美吗?要怎样写才能把秋天描绘得更美呢?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素材,只能解决言之有物,而怎样使文章写得更好,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堂上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对写法加以暗示,使学生明白了该怎样表达。】

  四、学生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

  五、品析评价,升华主题

  1、请同学们品读自己的文章,将最满意的句段朗读出来,让他人分享,方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推荐、评析同学的作品。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下面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点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将最佳作品推荐给老师,并在班级展板上展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互动,将作文臵于一种交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抒发了真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用 心 观 察 真 情 表 达

  . .. .

  教学反思:

  张开想象的翅膀 品味人间的真情 梁爱梅。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9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意图: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幼儿语言教育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儿歌尝试正确的使用生活中的一些量词。

  2.感受大小,粗细,多少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张有趣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出示图片

  提问一:

  第一幅图片上画了谁?比较西瓜和枣有什么不同?(大小不同)经验回忆:你们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东西很大哪些东西却很小?

  提问二:

  第二幅图片上有什么?比较一筐苹果和一只桃子有什么不同?(多少不同)再观察第四幅图:比较一包糖果和一块糕有什么不同?(多少不同)经验回忆:在我们班级里你看到的哪些东西很多哪些东西却很少?

  提问三:

  第三幅图片上画了谁?比较黄瓜和葱有什么不同?(粗细不同)经验回忆:你们平时在菜场里看到的哪些东西很粗哪些东西却很细?

  三、欣赏儿歌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可以分成小组,个别多种形式朗读)对对歌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西瓜一颗枣一边多一边少,一筐苹果一只桃一个粗一个细,一条黄瓜一根葱一边多一边少,一包糖果一块糕一边唱一边跳,比比说说记得牢学习创编: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引导幼儿男女分组问答。

  活动总结:

  孩子们,我们今天的收获真大,学了词,读了对对歌,还编了对对歌。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都藏着反发现和积累反义词,并把它们编成对对歌写下来,背出来。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图片,引导幼儿创编与各种形状有关的对对歌。

  教学反思:

  《对对歌》的内容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反义词儿歌,在儿歌中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反义词穿插其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反义词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孩子进一步学习反义词的兴趣。把在身边找到的反义词用自己的方式编成儿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幼儿更加明确的认识反义词。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更、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课,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感受文中美的因素,培养环保意识,使学生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2.板书课题,指导读题:松sōng

  是平舌,鼠shǔ是翘舌。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想知道什么呢?

  二、熟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老师读。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朗读反馈指导。

  三、自读感悟

  (一)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二)汇报交流。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读这段时是什么心情,怀着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2.谁喜欢第二段?指名读。注意读出思考的语气。

  3.谁喜欢第三自然段?说说读第三自然段时是什么心情。用担心的语气朗读课文。(生试读师指导师范读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并读出喜悦的语气。

  5.其实每一段都很美,课文缺了哪一段都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让我们捧起书,从头到尾有感情地读一遍。

  四、实践活动──画未来

  1.学了这篇文章,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2.小松树埋下的松果已经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树,请大家用画笔让小松树章得更加高大吧。

  第二课时

  一、认字

  (一)初步感知。

  1.出示生字词:

  聪明

  活泼

  突然

  眨眼睛

  如果

  主意

  总有一天

  以后

  2.自由认读,不会的看拼音,也可问同学。

  3.同桌之间检查。

  (二)巩固练习。

  1.给带点字交个朋友,组成新的词语

  2.认读生字练习:全体同学把卡片摆放好,老师或学生读生字,全体同学赶快从卡片中找到生字并举起来。

  3.游戏:

  (1)编、猜字谜。

  (2)智慧博士送信:先将字(词)卡发给部分学生,老师语言描述,拿到该卡的学生把字卡送给老师)

  二、写字

  (一)示范引导。

  1.出示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仔细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3.讲解要点。

  心字底的写法:不要把卧钩写成竖弯钩;意中的心字要比总中的心字更扁一些。

  更字的关键一笔是竖撇,一定要先竖后撇,而且要从竖中线起笔,穿过日字开始拐弯。

  以字的第二笔点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后字中出现了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二)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1.要求学生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2.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2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同伴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2、把记忆最深刻的人或事编入诗歌中,并能有感情的朗诵。

  活动准备:

  一只挂钟。

  活动过程:

  一、倾听毕业诗。

  1、轻轻闭上眼睛,倾听挂钟“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

  2、时间时间像飞鸟,滴答滴答向前跑……即将毕业的时候,时间飞快地向前跑着,你想到了什么?

  3、有一首毕业诗就是在说小朋友心里的事。

  4、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两遍。

  5、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6、集体跟念诗歌若干遍,感受诗歌中对幼儿园、老师、同伴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忘不了。

  1、回忆在幼儿园里最忘不了的事,并能用“忘不了……”的句式进行创编。

  2、集体朗诵前四句,从“忘不了”开始由教师帮助幼儿填入自己创编的人或事。如:忘不了滑梯上的欢笑,忘不了草地上的奔跑,忘不了老师的拥抱,忘不了我们曾经有过的争吵……

  3、分小组讨论,把小组成员中最忘不了的两件事编入诗歌中,然后集体表演。第一遍完整朗诵诗歌,第二遍的“忘不了……”填入自己创编的作品内容。

  三、说句悄悄话。

  1、与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分享忘不了的人或事,可以是发生在好朋友身上的某一件事,也可以和好朋友分享别人的令人难忘的事。

  2、给好伙伴一个最热烈的拥抱。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与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1-17

翠鸟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2篇11-17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12篇)11-17

妈妈的账单教师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2篇11-20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2篇11-19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2-29

教学设计方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