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2-06-15 09:48:51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精选】设计方案模板汇编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设计方案模板汇编9篇

设计方案 篇1

  主题目标:

  1、用集体活动和图片、视频欣赏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冬季取暖方式,让幼儿们了解动物过冬取暖的自然常识。

  2、通过交流调查、讨论等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快乐的活动中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3、模仿动物狂欢会的场景,幼儿戴上头饰后模仿小动物的肢体动作以及叫声,让幼儿们在快乐的狂欢中体验扮演小动物的欢快情绪,更增进亲近动物,与动物做朋友的愿望。

  4、给幼儿充分自主思考、探索的机会,通过自我思考,从中获得学习方法,促进其分析、思考等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们更多的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冬季取暖方式。

  2、通过搜集材料分享交流,让幼儿们更清楚得了解动物的一些自然常识。 3、善于和周围

  的小朋友分享经验,培养他们进一步探索动物生存方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小动物的图片。

  2、视频和音乐播放设备。

  3、事先搜集各种小动物取暖方式的图片。

  4、相关动物取暖情景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引出活动。

  1、 结合季节说说人们的取暖方式。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教师:冬天很冷,人们是用哪些方式让自己暖和的?

  2、 让幼儿自由发言,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理解词汇:取暖。

  3、 概括幼儿发言的内容。

  教师:我们可以穿上厚衣服让自己变得暖和起来,还可以使用一些取暖设备或者做运动 来取暖。

  二、 了解动物取暖过冬的不同方式。

  1、 与幼儿探讨动物在冬季过冬的方式。 教师:你们知道小动物在这样冷的天气里又是怎样取暖的吗?

  2、 请幼儿结合自己收集的动物图片,为大家介绍常见动物的冬季取暖方式。 (1)请小朋友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这种动物是怎样取暖过冬的。 教师:你收集的是哪种动物的图片? 教师:你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依次展示相应的动物图片。

  3、 观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几种取暖的方法,并进一步分享经验。 (1)兔子:碰撞取暖。(观看视频1:寒冷时节,野兔往往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横着身子互相碰撞。)

  教师:小兔子在干什么?它们是在打架吗?

  教师小结:兔子取暖时,只要身体互相碰一碰,撞一撞,这样身体很快就暖和起来了。 (2)老鼠:滚地取暖。(观看视频2:老鼠,在天冷时会将身体蜷成一团,反复从山顶上滚下来) 教师:白鼠为什么不停地从山坡上滚下去?

  教师小结:小老鼠在寒冷的冬天,把身体团成一个圆球,然后不停地爬上去、滚下来,这样身上就会暖和了。

  (3)老虎:奔跑取暖。(观看视频3:老虎在雪地里不停地奔跑,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教师:老虎为什么头低着,尾巴拖着跑?它看见小兔子都不去追赶呢?

  教师小结:老虎靠奔跑取暖,一直跑到身体感到暖烘烘时才停止。这时候的老虎对猎物往往是视而不见的。

  (4)猫咪:晒太阳取暖。(观看视频4:冬天,小猫蹲在太阳底下,趴在窗台上眯着眼睛睡觉)

  教师:小猫为什么不去窝里,而要找窗台睡觉呢? 教师小结:许多动物冬天喜欢晒太阳取暖。

  4、 经验拓展。

  (1)结合挂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教师:动物取暖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毛发增厚取暖。狗、猫等动物到了冬天皮毛就会长得非常浓密,用来挡住寒风;在北极,每当海水将要结成冰时,生活在海水中的海象便纷纷跑出海面,成千上万地堆成一座座“小山丘”,依靠互相摩擦取暖;澳洲大戈壁滩上的

  犀牛感到寒冷时,便会将全身陷进泥沼中,让稀泥沾满全身,然后离开泥沼在太阳下晒干,再跳入泥沼,如此几次,身上的泥浆足有一寸厚,等于穿上了一件能保暖的衣服;很多动物会靠近炉灶、晒太阳来取暖等等。

  (2)教师提问,请幼儿思考并讨论后回答。

  教师: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取暖方式?你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动物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取暖?(取暖是动物获得生存的本能)

  三、 互动游戏加深理解。

  1、 同伴互动游戏“我做,你猜”。

  玩法:请个别幼儿背对集体,自选喜爱的动物卡片,然后来模仿、扮演它取暖的 样子,让其他幼儿猜猜这是哪种小动物,是什么方式取暖。

  2、 在轻快的背景音乐中,师生玩互动游戏“我说,你答”。

  玩法:请幼儿听题目,回答“是”和“不是”。例如,野兔取暖的方式是不停地滚动取暖。(不是)等老师提问完了之后,才可以开始抢答。遇到有疑问的动物,大家互相讨论后确定答案或回去后集中一起查找资料寻求答案。

  四、 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自然界的动物取暖是为了保护自己,适应季节温度的变化。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活动延伸:

  1、 区域活动

  (1) 科学区:在科学区中投放操作卡和动物图片,请幼儿对应匹配动物取暖方式。

  (2) 阅读区:投放动物过冬的图片、图书、相关动物的玩偶(手偶、指偶、头饰等),供幼儿说说、玩玩。

  2、 日常活动

  幼儿园所可以组织幼儿观看相关的科普影片,进一步帮助幼儿积累动物生存方式知识经验,了解“动物取暖”是动物过冬方式之一。

  活动总结:

  1、充分利用创建情景的模式,帮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动物,理解某些动物取暖的方式和行为,促进自我的能力发展。

  2、通过师生之、同伴之间的互动游戏,进一步增进对动物取暖方式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快乐感。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4.185.25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5.3478.7852.864

  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书上的作业。

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和老师同伴一起探究,共同观察广告纸落下来的不同现象。

  2乐意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体态动作等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广告纸、记录纸、竹蜻蜓、纸飞机。

  活动过程:

  一、和幼儿讨厌生活中的广告纸,感知广告纸的作用。

  师出示广告纸,并提问:

  师: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你们在哪儿见过呢?

  师:它有什么作用呢?

  师:广告纸用过后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小结:原来广告纸用后还有好多好玩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玩广告纸落下来的游戏。

  二、探究广告纸落下来的现象。

  1、 探究纸片怎么样落下来。

  出示纸片,师:你猜这张广告纸片会怎样落下来?(幼儿回答)

  师:大家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就来试试它会怎样落下来。

  师:我将广告纸片高高的举起来,轻轻一放(师边说边示范将纸片落下来)

  师:谁来告诉我们这张广告纸是怎么样落下来?(可请多个幼儿回答,如果说不出的时候可请幼儿再看一次落下来的现象)

  师:请你来当广告纸(请个别幼儿示范,谁愿意来学一学广告纸,有不一样的吗?)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广告纸片吧,出来找一个空一点的位置,学学广告纸片摇摇摆摆落下来的样子。(示范时边做动作边说小纸片摇摇摆摆落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小结:原来广告纸是摇摇摆摆落下来的。(记录)

  2、 探究广告纸变成其他东西怎样落下来。

  师:咦,广告纸片是摇摇摆摆落下来的,现在,老师就让广告纸变变变,变成什么啦?(小纸团)谁来猜猜小纸团是怎么样落下来的?

  师:小纸团到底是怎么落下来的,请一位小朋友来试试,大家可要睁开眼睛啦(请幼儿上来试试,教师再次强调举得高高的,轻轻的松开小手)

  师:谁的亮眼睛看清楚了,小纸团是怎样落下来的?(记录)

  师:谁愿意来学学小纸团笔直笔直落下来的样子?(请个别幼儿上来试试)

  师:现在我们一起学学小纸团笔直落下来的样子(师幼一起做落下来的动作)

  小结:我们来看看,广告纸是小纸片时摇摇摆摆落下来的,变成小纸团的时候是笔直笔直落下来的,原来广告纸变成不一样的东西后它落下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竹蜻蜓怎样落下来。

  师:现在小朋友注意了,老师的广告纸又要变变变了,它会变成什么呢?(教师示范制作竹蜻蜓)

  师:谁来猜猜它是怎么样落下来的?看仔细咯,我把它举得高高的,轻轻的一放。咦,它是怎样落下来的(重复一次)请你学一学。

  师:我们大家都来学学转着圈儿落下来的样子。

  三、制作竹蜻蜓

  师:很好玩吧,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这可是我小时候玩过的,叫竹蜻蜓。你们想不想玩呢?那你们可要动手做,还记得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1、 教师示范制作

  撕出一个小口折一折,撕出一个小口折一折,撕呀撕呀撕呀撕,点点头呀弯弯腰。

  2、 我刚才是怎么做的?幼儿说教师制作。

  师:你们会折吗?那你们来折一折吧。(边发纸边说儿歌)

  四、总结

  师:刚才,你们自己做的之蜻蜓它是怎么落下来的呢?(记录)今天,广告纸和我们玩了落下来的游戏,小纸片是摇摇摆摆落下来,小纸团是笔直笔直落下来,竹蜻蜓是转着圈儿落下来。

  五、活动延伸

  师:瞧,现在广告纸变呀变呀又变成了(飞机)它会怎样落下来?那我们一起试试吧。

设计方案 篇4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 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设计方案 篇5

  【目的要求】: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并从原子结构上认识氯气的化学活性.

  2.了解氯气的用途.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理解原理---比较归类---串成知识线条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做完所有实验,讲完氯气与水的反应,余下为第二节时。

  【教学过程】:

  l 引入: 由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引出氟、溴、碘、砹具有相似的电子层结构

  和化学性质,成为一个自然族,称为卤族.

  l 演示实验: 观察一瓶氯气,闻味(注意方法”扇”和”飘”),再到入水振荡.

  l学生回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介绍毒性)

  (2)密度: 比空气大

  (3)水溶性:可溶(体积比 1:2)

  (4)熔、沸点:-101 C;-34.6 C

  (与氧气-218 C;-183 C和氢气-259 C;-252 C比较)

  l 演示实验: 钠和铜分别在氯气中燃烧

  l 学生回答: 实验现象

  l 教师讲解: 反应原理(注意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装置、操作

  及有关拓展内容

  l 演示实验: 1.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和混合光照爆炸.

  2.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l 学生回答: 实验现象(回忆对比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l 教师讲解: 反应原理及有关拓展内容

  l 教师讲解: 1.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2.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用途.

  l 演示实验: 次氯酸使色布褪色

  l 思考讨论: 1.氯水与液氯是否为同一物质?有何区别?

  2.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在成分上有何区别?

  3.实验中起漂白作用的是氯气还是次氯酸?

  (第二节时)

  l 复习引入: 复习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入与碱的反应.

  l 教师讲解: 1.氯气与碱反应的原理及拓展;

  2.漂XX的制取与应用等.

  l 小结: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性质活泼的原因.

  l 学生自学: 氯气的用途

  l 教师讲解: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药品,结合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回忆实验室

  制取氧气和氢气的装置,启发思考选择装置,根据性质选择集气

  和尾气处理装置.

  l 思考讨论: 1.反应物用稀盐酸代替浓盐酸行吗?

  2.为何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

  3.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包括哪四大部分?

  4.实验室制取的氯气中会含有少量HCl气体和H2O,为什么?

  如何除去?应先除什么后除什么?为什么?

  l 教师讲解: 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板书设计】:

  一. 一.氯气的性质

  1.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密度: 比空气大

  (3)水溶性: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

  常压,-34.6 C

  (4)易液化: 氯气 液氯

  2. 2.化学性质

  (1) (1) 与金属的反应

  点燃 点燃

  2Na + Cl2 ===2NaCl (白烟) Cu + Cl2 ===CuCl2 (棕黄色烟)

  点燃

  推广: 2Al + 3Cl2 ===2AlCl3 (白烟)

  点燃

  2Fe + 3Cl2 ===2FeCl3 (棕褐色烟,注意:不生成FeCl2)

  l CuCl2溶液的颜色随溶液浓度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CuCl2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黄色 黄绿色 绿色 蓝色

  (2)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H2 + Cl2 ===2HCl(苍白色火焰,工业制HCl原理)

  光照

  H2 + Cl2 ===2HCl(爆炸)

  点燃

  2P + 3Cl2 ===2PCl3 (液体)

  三氯化磷 (白色烟雾)

  PCl3 + Cl2 ===PCl5 (固体)

  五氯化磷

  l 燃烧(广义定义):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3)与水的反应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

  大部分是以Cl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Cl2 + H2O ===HCl + HClO (次氯酸)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2O、Cl2、H、Cl、HClO、ClO、OH;

  久置氯水则几乎是盐酸溶液

  ①一元弱酸,比H2CO3弱

  光

  (2)HClO的基本性质 ②不稳定,2HClO ===2HCl + O2↑

  ③强氧化性;

  ④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故氯水可用作自来水消毒。

  (4) (4) 与碱的反应

  2Cl2 + 2Ca(OH)2 ===CaCl2 + Ca(ClO)2 + 2H2O (制漂XX)

  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 (吸收氯气)

  注意:

  (1)(1)Cl2与H2O和Cl2与碱的反应是有密切联系的:

  Cl2 + H2O === HCl + HClO

  NaOH NaOH

  NaCl + H2O NaClO + H2O

  结果: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

  但两者又有很大区别:

  Cl2 + H2O的反应很不完全,Cl2与H2O可大量共存,

  而Cl2 + 2NaOH的反应则快而完全,Cl2与碱不能大量共存。

  (2)(2)漂XX

  ①制取反应:2Cl2 + 2Ca(OH)2 ===CaCl2 + Ca(ClO)2 + 2H2O

  ②主要成分:CaCl2 、Ca(ClO)2

  ③有效成分:Ca(ClO)2

  ④用途:杀菌消毒,漂白

  ⑤使用方法:与稀酸混合。只有将Ca(ClO)2转化成HClO才能

  表现其漂白杀菌作用。

  比HClO强的酸(H )

  Ca(ClO)2 HClO

  Ca(ClO)2 + 2HCl ===CaCl2 + 2HClO

  Ca(ClO)2 + CO2 + H2O ===CaCO3↓ + 2HClO

  ⑥失效原因及保存方法:

  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慢慢变质失效,原因是:

  Ca(ClO)2 + CO2 + H2O ===CaCO3↓ + 2HClO

  光

  2HClO ===2HCl + O2↑

  所以应置于避光干燥处保存。

  小结:

  1.1.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助燃的性质。

  2.2.氯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是:

  得2个电子

  Cl2 Cl

  它的化学活性是由其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电子)的结构决定的。

  二. 二.氯气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三. 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

  1.药品及原理: 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

  2.2.仪器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3.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5.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四.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通 电

  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

设计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表达,学习主要角色之间的对话。

  2、能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大胆猜测和想象故事情节。

  3、在猜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体验观察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母鸡和苹果树》。

  2、自制一棵苹果树。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看,画面上有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房子里住的是谁。

  师:哎呀,原来房子里住的是母鸡妈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测,学习主要角色间的对话。

  (1) 师:一天早晨,母鸡醒来,推开窗户……

  咦,鸡妈妈怎么了,是什么表情?(幼儿回答)

  师:母鸡妈妈瞪大了眼睛,好象看到了什么感觉很惊讶,那你猜猜看它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那母鸡妈妈到底看到了什么?(点击课件:苹果树)

  母鸡说:“这棵苹果树哪儿来的呢?昨天还没有这棵树呢?”

  那你们来猜猜看这棵苹果树是哪里来的呢?

  那我们带着问题接着往下看。

  (2) 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看看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你觉得这是谁的耳朵?

  苹果树怎么会长耳朵呢,你们觉得怎么样?

  母鸡妈妈也觉得很奇怪,说:“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苹果树长着尖尖的耳朵。”

  哎,你们听苹果树也说话了:“我们苹果树有时候是这样的。”

  那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呢?

  (3) 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又出现了红红的什么?

  那鸡妈妈看到红红的舌头会怎样?

  它会怎么说?苹果树又怎么说呢?

  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呢?

  (4) 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

  鸡妈妈看到这条毛茸茸的尾巴又会怎么说呢?

  苹果树怎么回答的?

  (5) 师:你认为这是一棵真的苹果树吗?你觉得是谁假扮的?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现出原形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鸡妈妈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鸡妈妈让苹果树学大树摇,苹果树摇啊摇,树上的叶子都掉下来了,看,到底是谁假扮的呀?”(点击课件:啊,原来是一只大灰狼假扮的。)

  那它为什么要装成苹果树呢?

  (6) 师:原来大灰狼装扮成苹果树是想来吃母鸡妈妈的,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母鸡妈妈对付大灰狼?(幼儿自由讨论)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是怎么做的?

  3、完整讲述故事。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这个好听的故事的名字叫《母鸡和苹果树》,那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4、表演故事。

  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表演故事,你可以选择当鸡妈妈,也可以选择当苹果树。

设计方案 篇7

  设计意图:《纲要》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照片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拍照和欣赏照片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孩子自己的照片直接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是他熟悉的、亲身经历的,适合于幼儿的讲述活动。但是这种讲述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记忆的简单再现,往往需要孩子将看到的信息重新组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用现在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性地讲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利用照片发展孩子详细地、有条理地、完整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能力,启发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静态的视图传递的动态信息并能较好地运用语言描述,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另外,摄影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在引导幼儿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照片本身所蕴涵的价值,恰当地融入艺术和社会领域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连贯、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2.感受照片所表现内容的多样性,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的照片:示范讲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三张有益于幼儿经验拓展的照片:智慧树剧照、全家福照片、刘翔比赛的照片。

  2.幼儿准备自己的照片2——3张,课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交流、回忆有关照片的内容。

  3.为了提高幼儿讲述的兴趣,布置照片展览会,为幼儿创设了想讲、愿意讲的环境氛围,这可以使幼儿在有声有色的讲述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4.自制一本相册。

  5.实物展示仪。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组织幼儿参观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内容。

  1.提出参观的要求:“参观的时候,请你找一找哪张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讲一讲你的照片上有谁?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2.幼儿参观,同伴间互相讲述,教师了解幼儿讲述的大致情况,给予个别幼儿恰当的指导。

  (二)教师示范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教师示范讲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老师:“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泰山旅游时拍的一张照片。放假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来到了泰山,泰山是一座很高的山,我们沿着台阶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高高的树、绿绿的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最有趣的是山上的石头,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真是好玩极了!我们爬了好长时间,终于爬到山顶了。我们高兴地说:‘我们爬到山顶了,我们胜利了!’”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要点以及讲述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1)“我的故事里有谁?”

  (2)“我和我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

  (3)“我们看到里什么?说了什么?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各类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体验大胆讲述、与人交流的快乐。

  1.个别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老师:“谁愿意去选一张自己的照片,将照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幼儿一:“这是我在奶奶家拍的一张照片。秋天到了,奶奶家里收获了许多花生,我和爸爸帮奶奶晒花生,奶奶要剥花生给我吃,我说:‘奶奶,我帮你剥。’我剥不动就用牙齿去咬,爸爸就用照相机咔嚓一下把我用牙齿咬花生的样子给照下来了。”

  幼儿二:“这是我过五岁生日时我妈妈带我到小天使影楼拍的一张照片,我特别喜欢奥特曼,就拉着妈妈跟奥特曼一起拍照片留作纪念,我大声喊‘打败怪兽’妈妈祝我生日快乐!后来,妈妈就去深圳打工了,我很想妈妈……”

  孩子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有趣、完整。

  2.讲述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的故事。(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他们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如:春游、运动会、六一团体操表演等,孩子们都能快乐地、用完整、连贯的的语言讲述,而且讲述内容生动、有趣,是孩子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3.经验迁移,讲述他人照片的故事。

  (1)少儿频道智慧树节目的剧照。

  (2)全家福照片。(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幸福!拍张全家福作为留念……)

  (3)刘翔比赛的照片。(刘翔哥哥在参加跨栏比赛,他跑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获得了世界冠军……)

  4.自选照片,再次与同伴与交流、分享照片的故事。

  (四)分类整理,制作班级相册,共享照片的故事。

  1.引导幼儿为照片归类、整理。

  “每一张照片不仅可以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件事情,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我们应该将它保存好。”请幼儿按照片拍摄的地点归类、整理。

  2.制作班级相册,分享活动的快乐。

  这些照片装在一起,给它加个封面就做成一本相册了,这是我们的班级相册,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照片存放在里面,我们还要继续讲照片的故事。

  (五)活动延伸:

  继续收集照片,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讲述。

设计方案 篇8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圆下定义(参看教案圆(一));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当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圆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当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圆(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

  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 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圆、描述、交流,得出圆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点在圆外d>r。

  “数”“形”

  二、 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 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

  练习1 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圆上。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

  练习2 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

  (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

  三、 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1)主要学习了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圆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

   82页2、3、4。

  第二课时: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圆、等圆、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

  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理解圆的有关概念.

  2、难点:对“等圆”、“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

  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

  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理解

  重点概念:

  1、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2、直径:经过圆心的弦是直径.

  3、圆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半圆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5、同心圆:即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6、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7、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

  问题:

  1、一个圆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

  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

  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圆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

  4、在等圆、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

  (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

  (三)概念辨析:

  判断题目:

  (1)直径是弦( ) (2)弦是直径( )

  (3)半圆是弧( ) (4)弧是半圆( )

  (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 ) (6)等弧的长度相等( )

  (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圆() (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

  (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圆;(3)同心圆、等圆指两个图形;(4)等圆、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

  (四)应用、练习

  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

  解:一共有6条弧. 、 、 、 、 、 .

  (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

  (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巩固练习:

  教材P66练习中2题(学生自己完成).

  (五)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总结:

  1、本节所学似的知识点;

  2、概念理解:①弦与直径;②弧与半圆;③同心圆、等圆指两个图形;④等圆和等弧.

  3、弧的表示方法.

  (六)作业

  教材P66练习中3题,P82习题l(3)、(4).

   第三、四课时 圆(三)——点的轨迹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

  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对圆点的轨迹的认识。

  2、难点:对点的轨迹概念的认识,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活动设计(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学习情境

  1、对“圆”的形成观察——理解——引出轨迹的概念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

  观察: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的集合;(电脑动画)

  理解:圆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都在圆上;(结合下图)

  引出轨迹的概念: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轨迹的概念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教师要精讲,细讲)

  上面左图符合(1)但不符合(2);中图不符合(1)但符合(2);只有右图(1)(2)都符合.因此“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

  轨迹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研究圆是轨迹概念的切入口、基础和关键)

  (二)类比、研究1

  (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电脑动画,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获得新知识)

  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三)巩固概念

  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

  (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

  (2)到∠AOC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3)经过已知点A、B的圆O,圆心O的轨迹.

  (A层学生独立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B、C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

  (四)类比、研究2

  (这是第二次“类比”,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这次通过电脑动画,使A层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

  轨迹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并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轨迹5: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五)巩固训练

  练习题1:画图说明满足下面条件的点的轨迹:

  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

  2.已知直线AB∥CD,到AB、CD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A层学生独立画图探索;然后回答出点的轨迹是什么,对B、C层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从规律上和方法上指导学生)

  练习题2:判断题

  1、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直线.( )

  2、和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是到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圆.( )

  3、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8cm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的平行且距离等于8cm的一条直线.( )

  4、底边为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轨迹,是底边a的垂直平分线.( )

  (这组练习题的目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思)

  (教材的练习题、习题即可,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而轨迹概念又比较抽象,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解就行、理解就高要求)

  (六)理解、小结

  (1)轨迹的定义两层意思;

  (2)常见的五种轨迹。

  (七)作业

  教材P82习题2、6.

  探究活动

  爱尔特希问题

  在平面上有四个点,任意三点都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这样的四点吗?

  分析与解:开始自然是尝试、探索,主要应以如何构造出这样的点来考虑.最容易想到的是,使一个点到另三个点等距离,换句话说,以一个点为圆心,作一个圆,其他三个点在此圆上寻找,只要使这圆上的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即可,于是得到如图中的上面两种形式。

  其次,取边长都相等的四边形,即为菱形的四个顶点(见图中第3个图)。

  最后,取梯形ABCD,其中AB=BC=CD,且AD=BD=AC,但是这样苛刻条件的梯形存在吗?实际上,只要将任一圆周5等分,取其中任意四点即可(见图中的第4个图).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四点有且仅有三种构形:①任意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其外接圆圆心(即外心);②任意菱形的4个顶点;③任意正五边形的其中4个顶点.

  上述问题是大数学家爱尔特希(P.Erdos)提出的:“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中n=4的情形.

  当n=3、4、5、6时,爱尔特希问题都有解.已经证明,时,问题无解.

设计方案 篇9

  目标:

  1、愿意与同伴交往,以头碰头的动作以示友好

  2、学习短句:嘿,嘿,我们是朋友!

  准备:动物、娃娃等毛绒玩具若干 水果玩具人手几个

  过程:

  1、以游戏引起幼儿学说:嘿,嘿,我们是朋友!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请来了许多的小客人,可是他们都很害羞,好听小朋友说一句好听的话才肯出来。(教师示范)谁出来了?我刚才是怎么说的?(嘿,嘿,我们是朋友!)找到朋友碰碰头,亲亲脸!(教师拿毛绒玩具与自己做亲密动作)

  (2)、还有许多小客人都躲起来了,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请小客人出来。(一起学说短句)(教师拿毛绒玩具与幼儿做亲密动作)

  (3)、请个别幼儿请小客人。

  2、引起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以动作表示友好。

  (1)、这次小客人为什么不出来?(师假装听小客人说话)原来小客人希望有两个好朋友去请他。两个好朋友手拉手,碰碰头,抱一抱,请小客人出来一起玩。

  (2)、音乐:《找朋友》全体小朋友一起找个好朋友请客人拿水果礼物,提醒他们要说好听的话,做好朋友的动作。

  3、娃娃家游戏:给娃娃和动物宝宝吃水果,逗他们玩。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02-28

教学设计方案07-08

设计方案格式12-01

教学设计方案12-23

薪酬设计方案08-31

《莫高窟》教学设计方案06-25

《登高》教学设计方案06-25

位置的教学设计方案06-28

《人生》教学设计方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