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散文

时间:2021-12-02 16:35:38 散文 我要投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散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散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初识这首诗,是从歌里听到的。一位曾在山区支教的老师,拿一把吉他,带着他的学生,在央视舞台演唱,孩子们是合唱的演员。一首歌曲,让嘉宾席和观众席一个个泪流满面。屏前的我也是眼睛濡湿。

  他说他是大山的孩子,不是最俊的那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他从来没有当过老师,下决心去支教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

  因不会作曲,他就把古诗照搬过来,用吉他自弹自唱。按照自己哼哼的曲调写下来。支教前,他弹唱了八首。2013年到了贵州某一山区小学支教后,他把这几首歌教给孩子们,没想到,孩子们竟然特别喜欢。在唱歌中,不仅学会了古诗,还懂了诗意。

  孩子们的兴趣给他极大的鼓励,于是,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演变成他的歌词,在吉他的伴奏下,唱响山区。孩子们干净的声音犹如天籁,清泉般洗涤他的身心。他在那所小学支教两年后,回到城市,和他的孩子们,分别了许久。

  登上央视舞台,伴唱的却是阔别几年的孩子们。他问孩子们,记得我教你们的《苔》吗?一群孩子,齐齐点头。于是,一首干净到纯粹的歌曲,久久回荡在脑海,一群流泪啜泣的小孩,让人心疼不已。

  我很敬佩那位支教山区的梁老师,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努力追求未来。是的,尽管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但是只要努力绽放,就会芳香四溢。

  乡村诗人余秀华,她脑瘫,她也招惹一些是是非非,但是无可厚非,她的诗歌写的极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她用摇摇晃晃的身子,支撑一首首令人赞赏的诗歌。对于余秀华而言,她卑微到尘埃,她的光华不及小小的苔米,可是当她闪亮的才情展露时,足以和牡丹媲美了。

  余秀华之所以能被世人注意,是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和乡村的庄稼一样,经历一茬又一茬的风雨,她也和土地一样,经受住了这些电闪雷鸣。她用不屈的意志走出一条路,那路,尽管不是很平坦,但是,我相信,只要她跟着庄稼走,就会结出累累果实。

  人生在世,我们不能左右自己的出生,但是却可以掌握未来。脚上一双鞋,脚下一对印。朝着梦想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终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在村庄,我看到了那个从小缺失父爱的孩子,他和身有残疾的寡母相依为命,后来,经不起别人的蛊惑,走了一段错误的路线,如今回归,他分明长大了,变得成熟稳重,他没有和以前一样,出门打工,而是买了一辆二手的面包车,走街串巷给大家灌煤气。大年二十九上午,正做饭呢,煤气不够了。一个电话给,他放下手中的饭碗,把一罐煤气送到家里,按好调试好才离去。他说错了一次,这辈子定不会再错一次。

  他开车离去的时候,打春的日子在即,我仿佛看到那些长在石缝间的绿草已经开始发芽。它们正以勃发的精神迎接春天,没有什么比这些语言更有说服力度。它们向上,进取、给人鼓舞和力量。哪怕被顽石压倒过,站起来后,依然迎春开花,明亮绚丽。

  那年在外地务工,一个车间十几个女孩,只有我是外地的。有个夜班,不知道是谁打瞌睡,做了一堆次品货,车间管理验货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劈头劈脑就凶我。她心里歧视外地人,认为只有我这个外地人技术不熟练,心思不端正,才会以次充好。

  我没有争辩,委屈的泪水却长流不止。我坚信,再大的浓雾也会散开,再弱的阳光也有温暖,我只要做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时隔不久,相同的事件再次发生。正好,管理检查到一个本地女孩机器前。于是,她豁然明了。几年后,当我离开江南返回故乡的时候。她因先生和那个女孩婚外恋而啜泣不已,好几次自杀未遂。

  如今,每每想起过往发生的一切,都会坦然一笑。那些年,因了苔米般的不被重视,遭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正是因了那些,而变得坚韧,再大的风雨也能面对,再大的挫折也不担心,抗压能力越来越强。

  苔花弱小也是花,牡丹再艳也会谢。红尘滚滚,我们是最平凡的那一个。不拘于物,不拘于貌,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既能顶雷霆风雨,又能赏雨露春风,努力绽放自己就是美。只要拥有一颗良善的心灵,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世界,定然处处是繁华。

  《眼中有笑,心中有暖》

  春日,特地出去走一走,赏了梅,看了树,问候了春天,也去寻找了乡情。生活,似乎就这么开阔起来。气温升高了,日子也变得暖和的不得了。

  寺院前边的河水破开冰的封锁,依旧潺潺流动,小蛇一样滑溜,逶迤着流向远方,远方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小河也不落俗套,它固执地去了。寺院半山的蔷薇还没有盛开,一株白色的叫不出名字的花,却亮闪了我的眼睛。竹子青得不像话,通迢迢直插天宇。这倒是应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少了初一、十五的香客,寺院很平静。只有三五个人散落在光的线条中。那位年纪最大的奶奶八十多岁了,他是寺院方丈的老母。他一边修行,一边把老母接来赡养。

  老太太身体安康,精神矍铄,看到我们一行人上来,很热情地让座。尤其看到随行的母亲,更是亲热的不得了。拍着身边的椅子,让我母亲坐在她身边,像是久别的亲人,絮絮叨叨拉家常。

  她指着不远处的小城,说夜晚的时候,灯亮了,亮灿灿的,好看极了。还说让我母亲别走,在山上住几天,她会帮忙照看的,说山上空气好,水质优良,心静神宽,身体好。”

  看着老奶奶神采奕奕的'双目,内心莫名感动。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我想,那些架构在身心的污垢定然是了,如果人人能做到心静自然凉,像老奶奶一样,无欲无求,那么岁月肯定无限静好。

  沿着寺院幽静的竹林,款款而行。这些年,因了诸多牵袢,回寺院的次数越来越少。少了这片空灵世界的洗涤,浮躁许多,如今,再次回来的时候,已然明了,只有在这个地方,迷茫的身心,沉恋的虚名,才会淡薄。红尘里跋涉,终是市侩了。

  在毛绒绒的光线里,两个孩子闯进我的视线。一个认识,几年前小城救助机构送到寺院的。说那孩子在垃圾里扒食物吃。不知道家是哪里,询问了许久,问不出所以然,寻思来去,最后把孩子送到寺上,托了方丈照看,至少衣食有保障。

  那孩子话少,穿僧衣,吃斋饭,几年过去了,倒也长得结结实实。他看到我们的时候,羞涩一笑,继续忙手中的活。不知怎地,我还是感到了疼,这个孩子似乎没法沟通,他不说话,他的家就是未知数。不知道他的父母为了找寻他,付出怎样的代价。

  另外一个孩子,却是陌生的面孔。我坐下那会儿,时不时听到他哈哈大笑几声,接着安静片刻,而后,又大笑几声。我有点毛骨悚然,问做饭的居士,他这是怎么了。

  居士说那孩子十三四岁。脑子有点不按常理出牌。在家里,父母担心外出惹事,便把他日日关在家里。孩子的精神更加糟糕,不断砸东西。父母无奈,送到寺院,但求晨钟暮鼓能让孩子安静下来。

  说来也怪,那孩子来到寺院后,除了偶尔哈哈大笑几声外,其他的都很正常了,他会帮老奶奶搬椅子,会帮居士摘菜,会去佛前诵经。她母亲看他情况好转,想把他接回去,他跪在佛前,不愿意离开。

  两个孩子,犹如寺院的两眼清泉,每一汪都清澈剔透。我看那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正在偷偷看我,我施然一笑,他们分明也笑了,眼睛里,清凌凌的照射出寺院的影子。阳光照在他们光溜溜的脑袋上,灿烂生花。

  寺院本是世上一方外。但是因了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和苦难的孩子,它似乎又担负了一些重担。我离开的时候,寺院门口的那簇药牡丹刚刚抽芽,再有一个多月,大概就要开花了。我喜欢那花,和莲花一般,纯洁,安静,极其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散文】相关文章:

1.简单的牡丹花剪纸

2.描写牡丹花的古诗

3.爸爸的工笔牡丹记事散文

4.描写牡丹花的好词好句

5.描写牡丹花的唯美段落

6.民间剪纸简单牡丹花

7.牡丹花水阅读答案

8.美人如衣散文

9.散文:父爱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