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下面一起来欣赏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仅供大家浏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身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绩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同学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后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安排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示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身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身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和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干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习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 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3、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4、体会本文讽劝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国富民安的主题。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讨论、思考
电脑多媒体
一、导入
二、出示本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五、识记生字: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七、让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语译全文。
八、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第一段, 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赞美的原因。
他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这一段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第二段,写邹忌设喻进谏,由自己的不易听到直言,指出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
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向齐王进谏。通过设喻、类比,指出了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因而暗示出纳取直言的重要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教案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郁洪千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鸣
教师中心:/friend/seeme.php?id=1274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略]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2 )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3 )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 1 )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 2 )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2. 领悟文章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括(5分钟) PPT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疏通了文意,讲到它是《战国策》里的名篇,而《战国策》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那作为名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到底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寻--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下面我找同学来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PP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