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优秀的夜书所见古诗相关文章,欢迎大家浏览。

夜书所见古诗1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三、解词品句读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生:捉蛐蛐。

  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还有吗?

  生:动客情。

  师:动客情是诗中的感觉,见,看见、听见。

  生:他住在江上听见一阵秋风吹过。

  师:你听见了“江上秋风”,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边。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师板书:—灯)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师板画篱笆)篱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点在一盏灯,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篱落”,我们在哪些诗见过?

  出示: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齐读

  师:这些“篱落”都是“篱笆”的意思。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萧萧”是什么呀?(师板书:萧萧)对了就是风的声音。继续说,还有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这句不仅有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对了,“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儿童挑促织”是作者亲眼所见吗?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师: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生:他看见篱笆旁边亮着一盏灯,知道了儿童在挑促织。

  师:说得真好,你们也来试试!

  学生自由说。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

  师: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一定会读得更好!接下来,我们逐字逐句来读,肯定会把这首古诗读好、读得美美的。

  师: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北风。秋天的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温柔。

  师:温柔?又跟夏天的风一样吗?

  师:秋风不那么凛冽,但已有一点冷冷的感觉。那这样的风怎么读出来呢?

  师:可以读得轻,还可以把音节拉长一点

  师:带着一丝凉凉的秋风吹过梧叶,会怎么样呢?

  师:秋风像蝴蝶一样落下来,也许它们在树上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树叶,它在沙沙地响。也许像同学们所说,树叶落下来,发出“蔌蔌”的声音,这就是“萧萧树叶”。

  生读

  师:你看,秋风的韵味出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个词再拉长一点!(手指:萧萧)

  2、江上秋风;理解,诵读

  师:你们把秋天的寒意都带过来了,加上“江上秋风”,谁也能这么读。

  生读

  师:听到你的朗读,我已感到秋意。

  生齐读

  3、讨论:为什么诗人觉得萧萧梧叶送来寒声?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叶绍翁的家乡在福建,可是这个时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回到家乡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对于这个村庄来说,叶绍翁是谁?

  生:客人。

  师:对,他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客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样的夜晚,他怎能不动感情?

  你知道他动了怎样的情?

  生: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

  ……

  师:怪不得他觉得这树叶这秋风都送来了阵阵寒意。同学们,他仅仅是身体寒吗?还有什么?

  4、诵读诗句

  师:是呀,身体寒一直传到了他的心里,谁能把诗人的心情送进去,萧萧……江上……

  生读

  师:你有情,把“动”和“情”重音!

  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联系实际体会诗情

  师:对于诗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个美丽的季节。小朋友捉过蛐蛐、扑过蝴蝶吗?在扑蝴蝶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谈自己的心情。

  师:紧张、高兴、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的速度就会——快。

  师:真不错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只不过是看到了篱落、一灯;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

  生:这个时候,大人都不出来了。

  师:他怎么知道小孩会出来?

  生:因为小孩比较贪玩。

  师: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生:因为秋天是他们快乐的时候。

  师:看来,他小时候肯定也捉过蛐蛐。,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心情怎么样?

  师: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单单的篱落一灯陪着他,还有其他体会吗?

  2、诵读诗句

  再次齐读

  师: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好吗?

  (三)诵读古诗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把整首古诗都连起来,老师配上音乐,谁来试试,你来!

  生读

  师:读得很好!

  另一生读

  师:对,也读得很好,你来!

  师: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忽喜忽悲,所以读的时候也有快有慢。愿意听我读吗?

  师范读

  师:学我的样子,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很不错。平时回家多读、多写、多动笔,你们的语文一定能学得更好!

  以上内容来自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夜书所见古诗2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阅读练习一: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思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诗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4)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孩子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3)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深。

  阅读练习三:

  【阅读理解及答案】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用送字和动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

  阅读练习四: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诗的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送是送来的意思,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1分)生动了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2)对比、反衬(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1分),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注]①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古诗3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