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地理上册《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1、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2、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初二地理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设计
一、设计思想
通过实例和新闻材料及亲身体会等,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技、立志报国的思想以及环保观念。
三、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学会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能说明交通运输重要性的信息和资料。
教师: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展示投影】这组投影片说明了什么?
1.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有几百亿吨,居南方各省区之首,然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受交通限制,有些煤炭运不出去;贵州林木总蓄积量有1亿多立方米,由于交通不畅,有的地区采伐的木材,腐烂和运出的一样多。因此,贵州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要致富,先修路。”
2.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同时形成感性认识──交通运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学生回答】说明交通运输业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地理初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记住我国的重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钮,并能够分析交通枢钮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铁路线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节省时间。
(3)小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山秀水、
涌泉飞瀑、雪山险峰,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播放课件(湖南张家界风光)
教师:风景如此优美,如同仙境一般,想不想身临其境,到此一游呢?
学生:回答
教师:那湖南离朝阳那么远,我们怎么去呢?出出主意吧。
学生:畅谈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主意都和交通运输有关,那这节课我们就学学交通运输。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的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人们都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做些什么。
辽阔的疆域初二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收听歌曲“歌唱祖国”
一、课堂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
(二)、先阅读教材,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中国是________洲东部、_______洋西岸的国家
2、从东西两半球看,中国位于______半球,原因是
从南北两半球看,中国位于_____半球。原因是
3、读“中国的疆域示”图,找出中国濒临的四海一洋,台湾岛,海南岛。
二、师生知识梳理
1、指导学生读第2页图,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讨论中国的纬度位置的特点,(说出至少三种生长在热带的动植物、说出至少三种生长在温带的动植物。虽然同样是寒假,海口已经是春耕季节,而哈尔滨还是冰天雪地,我们要去哈尔滨看冰灯。)
看图比较中国与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比较分析中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2、联系大洲大洋的位置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比较分析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三、课堂训练
1、台湾海峡属于( )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初二上册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二地理第6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试题以及教案
【知识梳理】
本单元包括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和第十三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两个方面的内容。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除了给我们提供精神享受外,还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针对当今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破坏和生态环境在恶化的现状,人类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环境问题,将会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和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一是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尊重生命平等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抢救性地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要善待大自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它们和我一样重要”,再创诗情画意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二是树立法制意识,依法保护人类家园。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环保义务,正确认识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依法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
【具体分析】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由导言和两个项目的内容组成。
导言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一个项目“感受大自然之美”,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美丽的大自然”和“访谈: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第二个项目“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包括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问题设计如下:
1、大自然美在哪里?
初二地理下册教案课件
引导语:初二地理下册教案课件如何设计?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初二地理下册教案课件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x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二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 东低,成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我国主要丘陵的分布
3、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我国主要 地形、地势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空间位置的形成和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中国的地势
读图2-1、2-9,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地势特点:西 东 ,呈 分布
2、我国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 海拔(m) 主要地形 位置
第一阶梯
山脉— 山脉— 山脉
第二阶梯
岭— 山脉— 山脉— 山脉
第三阶梯
3、我国地势特点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 ,形成降水
②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
③阶梯 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
二、中国的山脉
读图2-2,将山脉名称填写到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西走向山脉
① ② ③
2、南北走向山脉
① ②
3、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①
②
③
台湾山脉主峰 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4、西北——东南走向山脉
① ②
5、弧形山脉:
该山脉的主峰 是世界 第一高峰,海拔
三、中国的地形单元
初二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
导语: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初二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
导语: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