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富有哲理的话

时间:2021-06-10 10:10:38 人生哲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超级富有哲理的话

  有一些总是在重要关头,敲打你心,下面这些话很富哲理,受益匪浅。

  1、不要跟一个人和他议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可靠。

  2、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的让情绪平稳起来。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友。

  5、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也不说明什么。

  6、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7、一切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此也只能自己解决,不要找朋友哭诉,找他们去打球。

  8、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即使是很蠢的话,再蠢也比言而无信好。

  9、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不要打破生活原有的规律,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10、不要去害怕做一件事,不要害怕触景伤情,不要害怕说错话,不要害怕想起过去,不要害怕面对未来。

  11、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12、当他说“让我们冷静一段时间好吗?”的时候,要冷静的说好,然后挂断电话。不要哀求,他不是来征求你意见的。

  13、不要把心底的话全掏出来,这些是只属于你的财富。

  14、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15、当你不知道和他说什么的时候,那就什么也不要说,沉默有无限种含义。

  16、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17、不要后悔,无论怎样都不要后悔,后悔的情绪比你所做错的事更可怕,因为这会摧毁你的自信,自尊以及很有可能让你去做一件更错的事。

  延伸阅读:从一则富有哲理性的比喻说起

  当今时下,适国人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具有一个稳定持续态势而深为欢欣鼓舞之际,却又不能不对其背后所派生出来的诸多社会不良现象而给予深层次的思考与缜密的剖析。今在思考剖析之后,笔者乃不揣谫陋地指出,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当中,知识界所表现出来的浮燥风气乃至学术造假现象,实乃其中荦荦大端之一也。

  在当今知识学术界,诸如早期出现的“汉芯一号”“生命工程”等造假之类的丑恶现象不但得不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浮燥骄矜乃至造假之风气,不敢说俯拾即是,至少也是累见不鲜。仅举一例即可见一斑:当今书画市场先由临摹以求修为,随后则以造假谋求暴利之举而构成一条龙的服务市场,我们在著名的琉璃厂和潘家园之处均可见其身影。因此,在道德重建或自身修养范畴内对此而去溯其源、探其究,继而努力寻求消弭此风之良方,实乃当今知识学术界不可推卸之重任。

  谚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且不说别的,仅因学术造假的社会背景而引发的各种起因则不胜枚举。有人认为,在此等情势下,追溯此风产生之滥觞,以求平息此风蔓延之途径,那只能从头做起,亦即从端正求知心态这一源头做起。当然,就其个人学术修养而言,此话不假。但若从其源头去着眼窥测,则须从时代背景上去探幽察微。

  众所周知,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如从某一角度出发来审视,人的毕生就是在先而认识,继而适应这个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度过的,而这一切的前提与根本就在于切实掌握与这个客观世界相关的知识且能运用自如。由此则可概而言之,人的一生就是求知的一生。俗话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盖源于此也。

  由此则可断言,树立正确的求知心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乃求知过程中能否成功之关键所在。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但笔者认为它在一个人一生当中的任何时段,都是一个永不褪色且含深意并带有重新启蒙性质的新话题。

  行文至此,当可进入本文所要阐述的主题——诠释一则富有哲理性的比喻,并由此而展开试说一下自己内心的粗浅感受。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笔者在上海老交大念书时,一位讲授专业课的资深教授金先生在课堂上曾把圆周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当作一个比喻,来形象地阐释如何去树立正确的求知态度。这是一个极富哲理寓意的比喻,虽岁月渐逝人渐老,但我时时牢记在怀,终生受益。老教授说,如果将一个圆的面积代表一个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那么这个人日后通过学习去努力求知就是要不断地拓展这个圆的面积。如此推论则可认为,充满在该圆的圆周外广袤空间里需要人们掌握的知识,对这个人来说,应是闻所未闻的未知领域,或者说,甚至被误认为这是一些不存在的未知领域,试问在此情势下,遑论求解乎。因此当可认定,这个人所要探索的或要去求解的未知领域,只能呈现在圆内外面积的临界处亦即该圆的圆周上,充其量也只能呈现在圆周外侧的附近处。这也就是说,圆周的大小代表了这个人所要探索的或要去求解的未知领域的大小。由此再予以推论后更可认定,知识少的人因为自身所掌握的圆周小而误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未知领域也小,从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心态;相反地,作为一名饱学者,因为自身所掌握的圆周大而感到这个世界有待求解的未知领域实在太大,而且由此还会感到所要求解的未知数将与日俱增,于是就能够始终保持谦逊的和执著的心态去探索或求解一系列的未知领域,也就是说,要去探索那充满神秘的、超乎想象的甚至是虚拟的未来。诚然,这是一则极富哲理并为之振聋发聩的逻辑性比喻。

  当笔者修业期满走进社会后,一直未敢忘怀这一极为形象的比喻,并将此一比喻定名为“求知圆周边界说”。自此以往,尽管岁月渐逝人渐老,却能时时以此一旨在告诫如何不断地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的比喻来提醒自己:对任何自己所不解的事物,只有始终坚守着谦逊的学习态度,才有可能解开身边屈指可数的未知数,从而不断地扩大自己业已掌握的知识领域而去接触更多的未知数。对每个学子来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充属于自己的小“发现”,甚至不排除有朝一日会产生属于共体的大“发现”。

  上述老教授之言,只是从端正求知心态这一方面说起的,也就是从个人学术修养方面而言的。然而,只要从纵深之处审视凝思,因时代背景而造成的深层次缘由,则更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溯古至今,有关劝学之类的典籍所载、名士所云的文献,可谓绵延不断,语重心长。而如今之所以在学界产生了浮燥风气之类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恐怕还是在于后学者的求知心态。荀子在其传世名篇《劝学》中言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韩愈在其名篇《进学解》中进而言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如此鞭辟入里的诸多立论,后人引以为训,足矣哉。应该说,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古训历来不绝于耳,中外古今圣贤大家的诸多训迪,更是比比皆是。然今日一些学子仍呈狂燥骄矜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何至如此,岂不令人亟需为之深思而应对乎?!

  书至此,不由地使我想起了一则师生之间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表白,可用来作为以上表述的一个点龙画睛的注脚。请看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其一篇题为《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文章中这样一段话:“我写完硕士论文,寄到北京,王瑶先生看了,批了四个字:‘才华横溢’。然后说,有‘才华’是好事,‘横溢’就可惜了。这句话特别触动我。逞才使气,控制不住自己,就这么一点小才华,随便挥洒,很容易洒尽的。”毋庸置疑,以上一小段朴实无华的文字,等于明确无误地表达了王瑶先生对青年一代谆谆告诫的一句耳熟能详的潜台词:做学问不要过于张扬,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诚哉斯言!

  一般地说,自古至今的知识学术界,其形象在世人心目中道一句完美无缺,亦不为过,甚若神圣殿堂。当然,金无足赤,完美中呈现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若对已出现的瑕疵,不闻不问,更不评骘,且任其蔓延,那就演变为不同性质的问题了。就此,笔者则不揣谫陋地而道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祈方家指正。

  毋庸置疑,我们如能正视上述学界业已存在的现实,那就应该承认,抄袭剽窃、捉刀代笔乃至学历造假之类的不良现象,已成为当今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线。比如说,日前某些高校在尚未建立教学科研坚实基础之时,却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大”“精”之效果,然其结果却为学术造假营造了某种潜在的背景条件,并进而成了圈养某些“学官”“学阀”和“学霸”的摇篮。对此,如若再不即早地而又果断地加以扼制,日后则有难以消弭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