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2-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知识与能力:

1. 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3.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 未能远谋 (  )    (2) 牺牲玉帛  (  )

(3) 公与之乘  (  )   (4) 彼竭我盈   (  )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曹刿和谁论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二  新课学习

战前、战中、战后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一道道关,同学们敢过吗?有信心攻下碉堡吗?

(一)探究理解  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                   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

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指名背诵。

3.一句“战则请从”把内容过渡到战斗。作战地点选择在长勺,是在鲁国境内,这对鲁国有利。在战争中,曹刿与鲁庄公在击鼓进军与追击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想,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与追击时机的?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 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  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

 (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  :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 (出示幻灯)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 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

3  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

(三)归纳总结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写作特点

(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

3.课外阅读《左传》

  

                        

  

 

邓永利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3.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计划

4.九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

5.桥的第二课时教案

6.搭石第二课时课件

7.语文版小学课件

8.曹刿论战课件

9.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10.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