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新闻特写、一般新闻、通讯的区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 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3、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概括性、时效性

4、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文本探究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特写性消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特写性消息的特点: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一) 梳理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标题虚实结合,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梳理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段)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非常多,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动态感,色彩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王桂平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8.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9.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

10.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