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书心得

时间:2024-02-05 08:59:08 名著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名著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著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著读书心得

  名著读书心得 篇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名著读书心得 篇2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关于一个人传奇经验的好书——《绿野仙踪》。这本书的.情节虽然很离奇,如梦如幻,但又合情合理。

  书里写了和善,漂亮的小姑娘多萝茜,被龙卷风卷到了未知国度——奥茨国,又结交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它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互帮互助,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愿望。

  在“飞跃绝境”中我从胆小狮身上看到了志气,让我体会到:遇到困难不能一味退缩。在“绿色王国”中我体会到,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在“陶瓷国”中我体会到,我们不能欺压弱小。在“群鼠拖雄狮”中我体会到做人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其实在我的学习生活当中,我常常发生书中讲的种种事情。比如,有一次我做《一站究竟》(一本益智闯关书),一起先我选择数学起先闯关,不一会就出现了拦路虎,我就又选择了语文、英语??就这样我无所作为,后来看到好挚友已经成功过关了,我才痛定思痛,最终选择历史,耐性做了下去,在好挚友的激励下,我才克服了重重困难,牵强过关。

  其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有志气面对,有耐性做一件事,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名著读书心得 篇3

  在我的十多年教学中,脑海里经常浮过的是”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谁而服务”。这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这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项措施。

  1)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3)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第一,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第二,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第三,要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第四,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第五,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第六,要培养一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他们是一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第七,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

  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1)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首先,它教学生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不许提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在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也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而不教劳力者劳心。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民工人的财。

  2)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

  首先,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其次,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在其他教育篇章中,也不时可以看到陶先生关于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比较。比如说: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人才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

  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得很远!经常以”分数”的高与低论英雄,我们是否该醒醒啦!

  名著读书心得 篇4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名著读书心得 篇5

  记得初二时读过《简爱》。当时也只是粗浅的一看,只是觉得简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的人,而如今真是常读常新。

  简一个贫穷低微、长相平平、性格倔强、感情丰富,而且多才多艺。会绘画、弹钢琴、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与别人对话时,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从不多说。

  简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而她在绝望中振作,沉沦中重生。这是一个小女孩人格的力量。

  离开了姨妈,在慈善学校中遇到了他的好朋友海伦,一个放弃现实高傲的天使,他的生命又象落日一样短暂、壮美。默默的离开了简。简的失友之痛,加上罗可赫斯特的`诋毁,简倔强不屈,用她一张平凡的脸面对一切。六年的学生,二年的老师。见长大了。

  于是作为一个家庭教师,他来到了桑菲尔德,在某个下午,她穿着那件青黑色的风衣,在路边遇到了罗切斯特,相见时,不知真的象罗切斯特说的那样,是简爱的魔力,把他的马摔倒了,还是别的原因。罗切斯特在简爱的身边摔倒。于是简爱的严肃、自重、认真、自强,深深的吸引了他。在某个夜晚他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象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内心就会流血。”而正要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有了妻子,自尊自强使她绝然离开了他,最后得知罗切斯特为救跳楼的妻子,双目失明,她再次全身心的来到他身边。

  简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可能这就是简人格的写照,也是我喜欢简爱的原因,罗切斯特也曾说过:“jane you strang almost unearthly thing”这可能就是简的特殊之处!

  这也怪不得简爱吧中,有一人写道:看完了《简爱》,让我对简爱这么个人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我想,我将来也得当一个象简爱这样的人。

  名著读书心得 篇6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现今五十岁上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不知道有一本法国小说叫做《红与黑》的,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在年轻的时候读过这本书,都怀着激烈昂奋甚至矛盾的情绪对待过书中的主人公,无论他们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是同情他还是鄙视他。他们后来也都被教导过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看这个人。于是,喜欢这本书同情这个人的许多人改变了态度,有的是心悦诚服,有的是阳奉阴违,有的则是钳口不言了,当然也有人为这本书这个人付出过代价。一本书让一些人激动,让一些人愤怒,让一些人恐惧,也让一些人不惜兴师动众口诛笔伐强迫另一些人改变看法和态度,这就是《红与黑》在中国的命运。俱往矣,那个距离我们还不太遥远的史无前例的年代!还有那个虽非史无前例却已然开始有些离奇的年代!

  名著读书心得 篇7

  暑假,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体会: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即教育论述的如此完美,高度如此之高,让人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感叹陶老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标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1、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要贴切小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小学生实际发展的,才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2、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3、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小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这些方面,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做到言传身教。 一次我带一部分学生去爬山,我注意观察他们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活动,我组织了“遇到困难了,怎么办?”的讨论,通过谈话,让学生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攀爬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名著读书心得 篇8

  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蓝精灵》。

  这个电影故事讲的是:格格巫为了让自己的法力变得更强,制造出了蓝妹妹,让她去精灵村收集一种液体。但是蓝妹妹在精灵村所有蓝精灵的感化下,不仅没有帮助格格巫,还帮着其他蓝精灵救出了蓝爸爸,最后出谋划策打败了格格巫。在所有蓝精灵的期盼下,蓝爸爸用魔法把蓝妹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蓝精灵,成了蓝精灵家族的一员。

  我最喜欢其中的'蓝妹妹,虽然她是格格巫制造出来的,但后来她为了正义背叛了格格巫,跟善良可爱的蓝精灵们生活在了一起。

  我从蓝妹妹身上学到了,不管你的出身怎样,只要能努力去帮助别人,就会有好的回报。

  名著读书心得 篇9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读《西游记》有感。从石猴出世到最后修成正果,说了众多尊神,从东方到西方有许多神话色彩。这本书讲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西游记》中奇幻的风光,奇妙的情节,奇特的人物,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其中的风光千姿百态,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花果山写得妙趣横生,花草丛生、流泉飞瀑、山河壮丽,读后感《读《西游记》有感》。作者不仅把花果山写得秀丽无比,还把水晶宫写得华美堂皇,奇珍异宝无数。《西游记》还以奇妙的故事情节著称于世。每当眼看孙悟空无法抵挡的时候,却总能化险为夷。不是神仙来助,就是妖怪自取灭亡。即使到了领取真经时也是一波三折。他们的困难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每次都能抑制困难最终修成正果。在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的人物。除了唐僧师徒之外,还有各路神仙和七十二洞妖怪,他们也都是神通广阔,各有绝活。比方孙悟空的师傅菩提就是一位老神仙,他对长生之术和七十二变化样样精通。再比方妖怪六耳猕猴也是神通广阔和孙悟空差不多。我再说孙悟空等人。孙悟空乃一石猴,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一身好本身,又在炼丹炉中练成“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手中一个金箍棒打着就死,碰着就伤,一路降魔除妖。猪八戒是一个喜剧人物。他武艺一般,但在妖怪的战斗中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好吃懒做老是闹笑话。沙僧是个老实人,一心一意忠心耿耿,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白龙马可是个无名英雄,他一路驮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唐僧有难的时候它也挺身相助。我还要说说玉皇大帝。这个玉皇大帝其实是当时皇帝的剪影,而孙悟空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起义军”,这个不变黑白的昏君却能高高在上,而普通百姓却过着疾苦。我喜欢看《西游记》是因为它有奇特的人物和奇妙的故事情节,让人读起来流连忘返。

  名著读书心得 篇10

  花二十个小时扎扎实实把《主角》看完了,想写读后感却又无从下手,先来说下全书的主角易招弟,家在九岩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山沟,家里确实穷,被舅舅领去唱戏的原因是家里可以少一张嘴吃饭,但唱戏真的好吗?至少在那个时候可以去宁州县,还能隔二天就吃一顿面条来看是好的。

  原本以为舅舅在现实中像舞台上敲鼓一样光鲜,实则不然,一生爱戏痴戏,把鼓敲得出神入化,技艺无人能比,但一身倔脾气,还爱打抱不平,一生没有娶妻,与胡老师一个有家室的人牵扯不清。易招弟自从走出了九岩沟就被舅舅改名为易青娥,舅舅坐牢的那四年,青娥就成了宁州剧团里一个烧火丫头,偷偷苦练着最难的基本功,后来秦腔可以唱了,她就被存字辈四位老人栽培,最后一炮成名。

  我喜欢易青娥也是忆秦娥那份对事业纯粹的`热爱,四十年如一日的在练功房苦练,哪怕生小孩了也还在练。她是一个简单、认死理、善良的人,哪怕最后她知道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是谁,都没在追究了。任世事变迁,我觉得她一直没有变,秦腔的发展起起落落,她依然是她,一个色艺俱佳,功底扎实,热爱秦腔的秦娥。楚嘉禾给我较深的映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那么恶毒、嫉妒心重的人。

  我觉得全书的大赢家是周玉枝,平平淡淡,不与人争,在众多追求者选了一个老师,公公婆婆又是极知书达理之人,比起秦娥跌宕起伏的一生,平淡稳定的一生我觉得更好一点。书最出彩的就是舞台表演时的描写,看的那叫一个过瘾,最后的三分之一总感觉有点敷衍,不知是删减了还是如何,刘红兵瘸了,大胡子自杀了,唯一的傻儿子摔死了,弟弟无所事事,姐姐姐夫生活不好且对秦娥有点怨恨,舅舅和爸爸在九岩沟唱皮影戏,领养的女儿出道了出名了,亲生父母就来打官司要女儿了,秦腔皇后最后落败成光杆司令,这个结局还是无法接受。

  名著读书心得 篇11

  作为一个小书迷,我读了不少书,名著自然也不在话下,可从未有一本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字字句句触动心弦。

   仿佛不是出自一名盲人。重见光明第一天海伦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吃遍世界,而是要看看身边的人,让我为之一动;第二天,爱学习的她在文中讲述如何去抚摸“历史的足迹”时,我仿佛在她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第三天,我屏住了呼吸,黑暗又要降临到海伦身上了,而她却镇定自若,像平常人一样圆满了三天之旅。

  读完之后,望着这本名著,心灵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脑子里“放映”着书的内容,心久久地叩问自己,仅仅三天,对于常人来讲,如同天上的星星,地上的灰尘和空中的空气一样,多么微不足道啊!其中,海伦的一句话如同细雨滋润着我心里的'旱田——三天结束了,我惋惜,我对你们常人来讲,多么可笑。

  一开始,这句话被我认为在讽刺我们,可细细品读其中的寓意,仿佛一颗定时炸弹,在警告我们,在劝说我们,在乞求着我们:时间在习惯光明的人眼中,如同满地泥土,可殊不知,也有用尽的那天;如同满眼的泪水,殊不知,也有流干的那天;如同存在亿万年的地球,也有消失的那一天……

  写到这,一直被重复的“珍惜所有”敲打着脑袋。往事如同过电影般,一幕幕放映在脑海里,在家里,一会儿吵着妈妈买的衣服太土;一会嚷着奶奶做的饭太难吃;一会儿叫爷爷……提到爷爷,我心里愈发惭愧。爷爷每次都把好吃留给我,有一次放学回来,爷爷立刻冲上来,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几颗糖,如同宝贝一般叫我吃,我却不屑一顾,还打翻了他手里的糖,伤了他的心。

  想到这儿,那时的我和海伦比起来,如同繁星中的的一颗;百花中的一朵,沙堆里的一粒……总之,读了这本书,我仿佛明白了很多很多:珍惜身边的一切,哪怕是一束阳光,一滴水!

  名著读书心得 篇1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名著读书心得 篇13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和超级讽刺大师。不置可否,《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同样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英国的政府与社会现状早就有了很大改观,也就是说作者原来的写作意图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格列佛游记》在今天赢得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的读者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作品中那些幻想性描写让人着迷……人们把它看作儿童文学作品,认为它包含鼓励儿童了解世界的外向化的价值取向……”我想,格列佛游记的涵义还不止仅限于此,它其中也包含了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国里与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难忘的。他们的国家不会出现表示罪恶的字眼,像:欺骗、怀疑、狡猾等等之类的词。所以他们的社会不会有欺骗、怀疑、狡猾、陷害、阴谋、贿赂……那个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以至于当主人公离开那里时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好不到哪去。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杀人放火、残暴疯狂。也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这都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名著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名著读书心得(精选45篇)11-13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心得04-06

名著读书笔记大全07-20

中外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04-10

小学生中外名著读书心得05-21

名著《傅雷家书》个人读书心得03-31

推荐名著《故乡》读书心得(精选11篇)07-22

名著《小妇人》心得02-22

读名著感悟心得05-19

名著《简爱》个人读书感悟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