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3-02-17 13:56:27 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论文汇编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审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部审计论文汇编15篇

内部审计论文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银行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业的支柱,面临着如何顺利闯过“资产质量关、经营转型关、改革创新关”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难题。作为公司治理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在促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新领域

  20xx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努力落实国务院及各级监管机关关于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促进国有大型银行公司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行业却面临经营困难的挑战,中小型企业受到总体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产能低迷,资金融通紧张,银行经营面临的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影响,风险爆发的几率增大。同时,随着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证券投资、结构性融资等新业务将出现井喷式增长,新型产品将迅速涌现,全面管控各类风险的难度日益加大。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大产品创新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新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强对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风险的关注力度,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从而为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平稳运营提供保障。

  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新的内外部挑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由单一业务向综合化资产管理服务转型。银行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势必会进行经营管理措施的不断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加快重大决策落地和推进银行金融转型。而内部审计为了更好地的发挥作用,也需要紧随变化做出调整,持续组织对重要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做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同时,注重反映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独立客观的视角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或建议,当好深化改革“催化剂”,促进银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保证责权利分配的合理有序,在激发基层单元活力的同时有效防控潜在重大风险。

  作为对银行内关键管理人员责、权、利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体系中作为监督者的角色逐渐显现。内部审计部门以维护银行运营的安全性、效率性为目标,客观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及时反馈风险信息,并提出降低、转移或规避风险的建议,能够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更有效地把控风险。按照最新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报告,通报高级管理层,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银行管理控制机制的地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银行治理体系的绿色通道,应对新常态下的经营管理挑战。

  二、内部审计履职的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审计工作的深切期望推动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和改进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在促进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之处。在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发挥咨询职能,协助管理层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成熟期,风险管理流程逐步整合到企业经营流程中,内部审计更多地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挥确认职能。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风险管理流程也面临着重构,内部审计应及时调整审计理念,更多地发挥咨询作用,提醒管理层以引起其对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业务流程的注意,并对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提出意见。而当前内部审计对变革时期风险管理体系重构的合理性、整体运行的有效性等关注较少,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国有大型银行以国际化经营方式应对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经营压力,境外机构的成立日益增多,其经营业绩占集团整体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对国际化进程中境外机构所面临各类风险的有效监督是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履行职能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以国内业务为基础进行搭建,对境外机构的审计管理架构及审计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且由于各境外机构监管环境、经济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差异较大,对国际化进程中各境外机构面临的战略风险、监管风险、市场风险的布局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监管环节的重要一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对经营转型措施的效率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对完善管理措施提出意见,使得经营转型得以成功实行。但目前内部审计开展的审计项目中战略审计、管理审计等审计项目开展较少,甚至从未涉及,难以为战略规划、管理结构建设提供有效监管与合理反馈,在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常态下,各类风险的演变速度逐渐加快,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及时提醒管理层关注重大风险,是内部审计发挥独立客观、纵观全局优势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思路主要依托于审计项目,以行内制度和监管规定为主要依据,开展事后检查,事中事前审计开展较少,对业务当下实际面临的风险缺少必要的研判,也无法有效预见风险,同时对区域整体风险布局的演变和外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关注不多,风险敏感性不强,难以及时识别评估风险,无法对公司管理层提出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建议,鉴于此,内部审计的开展需要以风险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风险事中监控与发现能力。

  三、内部审计发展新路径

  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国际化发展进程和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要求,建立覆盖境内外机构的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真正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审计重点由境内市场为重心,向境内外机构并重转变。按照条块结合的总体思路,重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明晰内部审计部门各内设处室境外机构审计工作职责,试点设立境外区域审计中心,逐步完成集团和区域两级相结合,分层次、集约型的境外审计机构全球化布局。

  内部审计需要加强对风险事件的前瞻性研判。一是继续深化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应用,完善审计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业务过程的在线监控,快速查找并化解风险;二是不断推进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过专业监督检查信息的资源共享,促进内部审计对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深入分析;三是建立涵盖全球的外部风险信息系统,有效分析研判国内、国际环境为集团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四是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通过数据演算及时发现业务发展趋势和客户交易行为变化,实现内部审计进一步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测转变,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内部审计不再是“独善其身”的后台部门,而是转型发展的“智囊谋士”。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基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规范引导审计人员业务操作。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监理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内部审计的事后验证机制,促进审计项目运作质量持续提升。

内部审计论文2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作为单位治理的核心环节,应当将业务稳健发展和强化风险管控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新常态对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并就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内部审计工作

  一、相关概述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状态,用经济新常态来透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选择是深思熟虑之举。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单位管理所处的环境和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经济新常态是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下,管理者应当积极思考自身定位,考虑如何有效适应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下寻求自身发展,把握发展机遇。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单位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切实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特点以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为单位健康持续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加重要,所承担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大。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管理环境变化,内部审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思路决定出路。在新常态下,内部审计部门要想有所作为,为单位管理科学化提供有力支撑,就需要转变理念,创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水平和层次。在审计内容上,不仅突破原有的一般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还应当逐步向控制为主线,风险为导向,增值为目的的全新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单位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全环节,尤其对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及经常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要尤为重视。要通过内部审计转型,为单位科学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内部审计在思维转型上,要逐渐从过去的过程控制型向风险管理型转变,从原先的借鉴应用型向开发创新型转变,从原先的揭露问题型向持续改进型转变,从原先的被动接受型到主动参与型转变,从原先的单纯强调独立性到积极追求价值增值转变。要将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审计理念。

  在此基础上,帮助单位管理部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单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要将审计对象参与审计过程作为审计理念,共同研究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要将提高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作为目标。要将增加组织的价值作为审计理念,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责任化,并将其纳入单位组织管理目标,为单位管理提供支持。要将改善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审计理念,逐步预防单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推动单位持续经营和科学发展。要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作为新的审计理念,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变原有的传统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采用新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三、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价值提升

  围绕经济新常态,内部审计要逐步提升自身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价值提升。一是依靠内部审计,进一步推动单位管理层顶层战略决策和重大措施落实到位。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支撑自身的独特优势,对于单位管理和日常流程比较熟悉,因此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单位顶层战略决策的执行过程实施关注。同时还应当对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及时向管理者进行报告,对于遇到的困难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应当基于管理定位,实现对单位管理和战略决策重大措施落实的有效支撑。通过内部审计,为单位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是应当充分考虑单位关键环节和核心业务,实现对单位核心业务和环节的全过程跟踪,通过实时监督和跟踪义务有效识别和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基于自身的管理定位和业务需求,应当首先确保单位管理过程中不存在重大的经营管理风险。逐步实现对单位关键管理环节和核心业务领域的全过程全流程跟踪,及时揭露和发现风险并消除问题和缺陷,进一步提升单位提高管理风险防范的能力。

  四、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优化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当结合管理需求和经济新常态特点,对自身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流程,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在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要面对新常态下复杂的环境,对于自身的业务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同时在优化工作流程过程中,有积极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确保内部审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控制的范围、流程和关键控制点上,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确定,要全面风险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审计的样本量和审计的测试步骤。要结合风险等级水平进行排序,对于排序优先的领域和环节,要专门制定专项的内部审计计划。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审计规划对具体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要注重穿行测试,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有效性进行实时验证。通过验证测试确保内部控制流程执行的有效性,同时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阶段性评估报告,通过评估报告进行评估分析,确定专项审计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在实施专项审计之后,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另外还应当对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进行跟踪,要重点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审计整改,确保内部控制缺陷都能完善,将提高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性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落实。同时对于重大审计问题,要提交管理部门进行专题研讨,妥善处理和解决审计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五、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求内部审计在方法和技术方面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内部审计部门要应对新常态下管理业务,除了要熟练掌握传统审计方法之外,还应当对非现场审计与审计大数据应用等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和提升。将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作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审计人员应当逐步实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各自的优势,并规避两者各自的缺点。面对非现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要充分借助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应用质量。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审计大数据应用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途径,应当提高自身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数据加工实现数据增值。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逐步实现审计数据跨区域、跨业务、跨部门之间的联动分析,实现审计在更广区域和更多业务领域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有效应对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关联性更强,危害程度更大的管理风险。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信息在部门之间的有效贯通,要切实转变原有风险点的分布形式和表现形式,及时获取单位管理状况,明确风险点,掌握风险视图。大数据的应用对内部审计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注重单位信息化管理,同时也要在信息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逐步提升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审计能力和手段,逐步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对原先关联复杂流程过长,标准不一,专业分割等信息技术所造成的审计难题进行攻关,逐步推动内部审计在跨部门、跨专业方面的优势,提高审计视角的开阔性。同时要进一步转变审计职能,跟踪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切实避免内部审计边缘化风险。尤其在大数据环境下,单位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数据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审计的内容和领域越来越广,内部审计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增强危机意识和数据信息化意识,坚持信息化发展模式,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xx(05).

  [2]郑海涛.行政事业审计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xx(03).

  [3]毕兰.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xx(01).

内部审计论文3

  风险导向审计侧重对审计单位内外部风险进行预估分析,以此来确定出审计的对象、内容及计划,从而达到既优化审计成本及效率,又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目标。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带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时,应注重审计要点,提高应用的实效性。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和规范性,涉及到审计计划的编制、执行及审计报告的制定等环节,一般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

  1.评估内外因素,确定风险。公共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众多因素,既包含了单位内部因素,又涉及到外部因素,如法律、经济及政治环境等,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从对各类内外部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入手,对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风险要素加以筛选,最终形成风险清单。

  2.合理确定风险层次及等级。在对公共事业单位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风险要素清单,并明确风险因素发生可能引发的损失后,风险导向审计应对公共事业单位各类风险要素加以划分,明确各自的风险层次及等级,以此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提前确定风险管控手段。公共事业单位在对内部审计风险要素进行层次及等级划分后,就要提前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在这一流程,要侧重对风险系数较高的环节加以控制,采用重点审计方式,突出审计实效,保障内部审计质量。

  4.最终形成审计报告。完成前三个环节的工作后,根据前期的风险要素统计及控制措施的跟进,对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象的管理加以总结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及缺陷,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最后形成审计报告,以便于为后期改进工作提供指导。

  二、内部审计参与到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优势

  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的公共事业单位在业务内容上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职能,在这类公共事业单位业务运营及日常管理中应顺利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而在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中,将内部审计充分融入,一方面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内部审计自身发展。

  1.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共事业单位业务经营中,内部审计不涉及相应的管理行为,不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及业务流程的操作,从而也不用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使其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在其独立性特点的作用下,内部审计可以摆脱责任的牵制而将其审查意见及风险隐患直接向单位管理层进行汇报,在具备权威性的`基础上,又能够做到客观及时。

  2.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综合性。内部审计涉及面较广,内部审计部门所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多样,而公共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运营时,又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因素,各类风险因素又能够互相影响。在此背景下,公共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要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类,内部审计凭借其所掌握的信息的综合性及全面性,能够有效融入到风险管理中,从而能够对公共事业单位的业务风险及成本效益制约要素进行识别及定位。

  3.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内部审计在对公共事业单位各类风险要素的掌握及控制上经验较为丰富,风险管控效果较好,各类风险信息的跟踪及处理持续性较强,能够对公共事业单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及成本预算给出专业性的建议,有助于公共事业单位优化运营成本支出,降低其运营风险。此外,由于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有着相似的目标,在利益上趋同,因此,内部审计能够与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总之,基于内部审计的独特优势,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理应融入到内部审计的程序中,将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主导,对各类风险因素加以掌握,设计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及内部审计程序,实现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控的融合。

  三、内部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

  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发挥的职责及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公共事业单位运行起到监督及评价作用。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是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及评价,对企业的各类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及归纳,在识别相关风险要素后,对其风险等级、制约因素、影响后果、风险几率等加以评价,从而为后续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其次,对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起到咨询及指导作用。有的公共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部分的生产及经营职能,需要对风险加以辨别、控制、化解及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发挥相应的咨询及指导职能,为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及前瞻分析。

  内部审计基于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展开对风险要素的识别及评价,作出必要的风险预警;第二,识别评价出风险要素及等级后,为风险的处置提供参考建议;第三,凭借内部审计全面系统的信息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机制。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风险导向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问题主要是审计观念不全面,不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制不够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及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不强等。为有效解决风险导向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提高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共事业单位领导层一方面应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地位及作用,转变内部审计观念,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保障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对其加以过多干涉,为内部审计人员发挥其职能创造平台。

  其次,建立并完善公共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评估,要有效地在公共事业单位运行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应结合单位具体业务情况,建立并完善公共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对公共事业单位运行及业务开展中各类风险要素加以综合评估,及时识别运行风险,对其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以便于辨别及控制新风险。

  第三,结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单位内部审计实践,针对公共事业单位,规定相应的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在公共事业单位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流程上,要在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目标加以确定后,对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围绕公共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开展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

  最后,提高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及审计人员素质能力。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以节省内部审计成本。公共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风险要素汇总表及资料数据库,提高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电算化水平。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强化上,一是要注重加强对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二是要将审计人员的考核管理与奖惩机制挂钩,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风险导向审计是公共事业单位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应普及推广的新型审计模式,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时,公共事业单位要在明确其优势的基础上,对其责任及作用加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其流程步骤,发挥其功能作用,以此促进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内部审计论文4

  管理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其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浅谈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管理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别,主要通过对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全面系统的检查、分析和评价,并对存在的限制管理职能发挥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管理职能的更有效发挥,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组织的获利能力,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笔者通过实践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作用

  (一)监督和评价作用

  通过监督、评价和对问题的提示与查处,促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整体工作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诊断和警示作用

  通过检查评价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剖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警示隐患和风险,使管理者能及时对症下药。

  (三)参谋和服务作用

  风险导向,对公司高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查出问题和管理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建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发挥管理审计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同时,通过管理审计,使企业各部门能更多了解审计、接受审计咨询服务,发挥审计服务作用。

  二、 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虽然仍以财务收支类审计为主,但已有许多企业开始引入并尝试管理审计,存在以下情况:

  (一)引入管理审计理念,丰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尝试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责任进行评价。

  将管理审计应用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得到了有效地拓展和深化。不仅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计评价,而且兼顾了经济型、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更有效地实现了审计评价作用。

  (二)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中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评价,发现内控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有效防范内控风险,对完善和健全内控体系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三)逐步开展经营效益审计

  相较于传统审计主要着眼于对企业现实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管理审计则对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实施经营效益审计。

  (四)内审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查找“盲点”。通过对组织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会计控制、实物控制等进行检查,评价管理秩序规范性,控制活动有效性,查找控制缺陷,提出改善建议,从而强化企业管理。

  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管理粗放、责任不明、控制体系不健全、违法乱纪现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依然严重,审计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履行监督职责。管理审计的评价功能,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发展受到影响。

  (二)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管理审计从单一主体逐步发展到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店,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投资效益、物资采购、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凡是对企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管理因素都是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审计范围越来越广。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使管理审计开展难度明显增大。

  (三)内部审计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

  (四)对事情陈述难度大,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同难度大

  传统审计底稿描述偏好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标准明确,判断容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都问题定性认同度高。而管理审计考虑的是过程路径是否合理,如何更为合理,出于对自身保护考虑,被审单位对此认同度低。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

  除掌握会计和审计知识外,从事管理审计人员还需掌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现有审计人员多是财务背景出身,对财务、会计等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管理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四、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管理审计的认识

  理论工作者须加强对管理审计理论的钻研和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实务工作者须加强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加强与理论界交流,以实践推动理论,共同发展。此外,要加强管理审计功能宣传,增进企业管理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审计的认识,取得他们的支持。

  (二)全面改善审计技术手段

  实践证明,网上审计能够增强审计及时性和审计工作效率,也适应管理全过程审计的要求。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有效发挥管理控制职能同时,审计人员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辅之以计算机审计系统,大大提高管理审计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作用。

  (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从事管理审计,审计人员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功底、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因此,内审部门必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审计人员在各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结语

  管理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基础。企业发展需要管理,管理的发展又需要审计的支持。内部审计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借鉴行业先进经验,开拓更多管理审计业务领域,为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提供专业支持,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审计论文:浅谈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本文从管理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几方面论述了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论文5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规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20xx)提出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六大方面:一是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二是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三是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四是任职期间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五是任职期间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六是任职期间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真实性是评价受托人的财务收支是否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合法性是评价受托人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性是成本向投入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以最低的成本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是否花得少;效率性是投入向产出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是否花得好;效果性是产出向效益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是否花得值。《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xx),进一步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更大发展。

  二、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求

  本文结合国外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特别是由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设定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及职业道德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职业知识是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指标构成首先,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职业化素质在个人职业胜任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中的职业特质包括:积极主动、自我激励、对信息及时反应力、政策洞察力和对于成就的渴望。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类员工,应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另外,职业道德对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十分重要,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三、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本文是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遵循重要性、适应性、评价性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其中,重要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化决定了其在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时,不可能全面选取,而只应该选取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能体现胜任能力重要性的指标;适应性原则是指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一个评价体系建立之后是要应用于实践的,并受实践来检验的,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对使用者,包括高等学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对评价对象来说评价结果是客观合理的;评价性原则是指选取指标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最终提升其胜任能力水平,所以应选取能够有效地评价个体的,促使个体自觉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指标。企业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胜任能力(Ability)总目标下,构建三级指标,同时按照企业环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审计人员,以便于企业在实际中应用。初级审计人员指普通内审科员;中级审计人员指审计科科级人员、主任审计员;高级审计员指处级审计员,总审计师。

  四、小结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主要由四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内审人员受教育程度,二是参加资格考试,三是后续教育水平,四是日常审计工作积累。其中高质有效的后续教育是保证内审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内部审计论文6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监督和约束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日渐显著。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的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有利于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作为企业内部自我监督和约束的重要工具,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日渐显著。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由于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方法滞后、人员素质偏低、再加上企业信息的日益复杂化等问题,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无法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实现其应有职能。因此,研究内部审计风险成因,进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尽管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可以将风险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按领导机构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位于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下、由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设立委员会;由总经理领导;由财会部门领导,四种模式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依次降低。位于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下模式的组织形式是最合理的,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内审组织形式还停留在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的第三、四种,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很难站在独立、客观、公允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内部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1.2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水平不高,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1)、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不高,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素质。3)、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制约着我国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1.3内部审计模式的落后。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从审计切入点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种: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四种审计模式随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演进。在审计模式上,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早已进入了风险导向阶段,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任然停留在财务导向阶段,较少涉及业务审计、管理审计。

  1.4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问题。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及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问题,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审价值的实现。

  2.外部因素。

  2.1内部审计缺乏完备的法规、准则体系。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审计法》的部分条款,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律条款。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国家审计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审计准则已陆续颁布了三批,国家审计工作规范也已颁布实施。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无论是在法律依据方面,还是在审计准则体系上,都是欠缺的。

  2.2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扩大化。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使内部审计已不再限于对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是更多偏向于管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拓展到企业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多样化使内部审计风险增加,也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防范与控制企业内审风险的对策

  1.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既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形式上独立,又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独立性。

  1.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保持组织上和业务上的双重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不仅应该独立于财会部门,而且应独立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在领导关系上,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级,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

  1.2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他们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应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2.1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内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的行为标准。

  2.2拓宽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宽,内部审计实践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审计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管理、法律、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知识等。

  2.3落实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积极落实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3.推动现行内审模式向风险导向内审模式的转变。我国虽然在20xx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意味着我国内部审计已经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发展,但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大小选择重点审计项目,并以此来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为企业及时发现其所面临的风险、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项目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利用审计风险要素的关系及审计风险模型来确定重要审计领域,并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审计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风险的建议与策略。

  4.构建内部审计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审计委派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关系。一方面应加强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解除与审计对象的分歧和误会、保证审计工作的重要的方法;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做到换位思考。内部审计人员在考虑某一问题时,如果能站在被审计者的角度思考,充分考虑对方的现状、处境、感受等,得到被审人员诚心配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进一步融洽人际关系。

  5.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是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措施。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而且也是审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完整、规范的程序,使审计目标、审计任务、审计流程的开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报告的出具等整个工作流程紧密相扣。

内部审计论文7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和国内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直接使得内部审计出现改变。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内部审计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对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我国内部审计新要求

  (一)应充分重视风险

  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其是随时随处都可发生,比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战略风险等,管理者必须准确识别、评估及处理,也就是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使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组织风险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管理后所余风险是否有能力接受等都要依靠审计工作者进行评价,同时,风险管理机制的如何建立完善、如何建立内控体系防控风险这些方面也需要由审计工作人员给予咨询。所以,内部审计担负着重要责任。不管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还是财务、会计等体制的改进和完善都需要对各项业务中潜在风险进行必要防控及管理。

  因此,将风险纳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审计确认及评价,为组织的风险管理给予必要帮助,这也是新型财政管理体系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二)应充分重视管理

  基于新财政管理体系下,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业务办理流程也逐步简化,会计计量、记录及报告等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由于业务办理较为复杂引起的会计信息出现纰漏,及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取决管理者的专业素养、规范化程度及管理效率。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步由监查财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转到财务、风险、行政及资源等方面的管理上是否合理有效,这是新时期,内部设计的一个新的要求。

  (三)应重视责任履行

  不管什么组织的管理者或负责人必须对本组织的管理及业务开展等方面担负领导责任、直接责任等,而这类责任可能是一种财务、生产、经营,乃至社会责任。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国有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均已明确。尤其是在新财政管理体制背景下,党政重要领导通常在预算、政府采购、财会、风险管控等方面的责任更为明晰。比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明确指出,组织财务活动必须在组织负责人领导下,由组织财务部门进行统一化管理。基于此,对内审部门有更高要求,一是要担负更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拓展经济责任审计面;二是有效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及效率,为监察机构的考核、人事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我国内部审计模式转变的路径

  (一)职能定位的转变

  经过三十余年来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不管是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是内审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均为新时期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和实力。因而,逐步由监督型向增值服务型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值不单单在于内部审计意见被组织采纳后能够为组织增加经济收益、节约成本等,更为关键的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组织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及内部治理等方面。同时,有助于收入增加,降低支出降低,进而充分调动管理层及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并能让人们逐步认识到内部设计的重要性。二是增值服务业不单在于组织的生产经营、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还可为组织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给予保障。三是增值服务和经济监督并非矛盾的,原因是内部审计有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使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组织利益的损失降低,本质上是增值的。因而,增值服务是内部审计新的高层次职能定位,是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所有内审机构必须加以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下去。

  (二)工作中心的转变

  一是积极参与组织各项改进工作。参与到组织治理改进中,内审机构应对治理过程计划及运作效果进行独立、客观、全面地评估,并作出评价性结论;同时要,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组织的治理过程改进的方式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议,或协助董事会进行治理工作的自我评估。所以,内审机构需要在组织内积极推广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以确保经营管理的效率,创建完善的问责制,及时开展风险和控制信息的通报工作。此外,参与到组织风险管理改进中,内审机构应在检查、评估、分析及报告等基础上,提出风险管理改进的有效性、可行性建议,并要积极协助组织董事会做好监督工作;还应科学应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及控制对策,以协助组织解决各种风险问题。参与到组织内部控制改进中,内审机构应根据组织内部运营、治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是否正确、有效进行评价,并要及时找出差异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协助组织进行科学有效控制。

  二是主动开展内部审计新业务。在新形势下,内审机构有了更多的新的业务,比如:经济和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审计、信息安全审计、职业道德审计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业务。而这类业务在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可能尚不完善,有甚至存在偏差、错误,但是这也给内审工作给予了新的发展和建设空间。因此,要有意识的在内审工作规划中纳入新的业务,如此不但有助于组织增值,还能拓展内审发展新方向。

  (三)审计模式的转变

  新时期,内部审计模式应逐步由基于账项和控制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要求在实际审计中,根据被审计组织或项目的风险评估情况计划具体的'内审工作,比如:审计程序的确定、审计证据的获取、可靠性评价等,同时还要根据组织风险情况合理安排内审机构各项工作,比如:内审发展规划制定、明确审计范围、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等。换言之,内审不但要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通过评估组织风险为基础妥善安排审计程序、组织审计工作,还应把组织风险管控架构或具体过程纳入到审计内容中,以评估该架构的设计及运作有效性,此外还要根据组织风险情况,安排内审机构的工作,规划内审机构及人员发展方向。

  (四)素质要求的转变

  基于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审人员素质逐步由注重财会变到重视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强化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内审人员应积极通过自学、再教育或培训、参与实践等方式提升个人修养及业务能力;二是要提升内审机构整体素质,要合理配置内审人员,通过组织内的人才流动、人才引进及培养使内审机构能从整体上提升工作能力,满足审计工作要求;三是要制定科学的人资计划,从内审事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对内审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予以规划;四是要积极和各个职能部门配合、协作,通常这些部门的专业资源有效开展内审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内部审计模式必须进行转变,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审模式,并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定位,合理转变工作重心,并要加强内审人员的素质建设,确保内部审计的良好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春,高维红,李艳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xx(06)。

  [2]任庆佳。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xx(07)。

  [3]周庆西,谢伟。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xx(11)。

  [4]卢文娟。关于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J].中国证券期货,20xx(05)。

  [5]任畅,冯楚楚.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xx(07)。

内部审计论文8

  摘 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框架要重新构建,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又重新成为热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和产权制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产权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好必须充分发挥其监督、鉴证、参谋等职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1、 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审计体系,开展全面的审计监督。我国的审计工作单靠国家审计机关远远不够,必须把各部门,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来,将内部审计下达到企事业单位自身运行机制中去。

  2、 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目标是使利润最大化,即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应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企业的审计人员可以经常地、及时地向企业管理者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使企业管理者随时施行管理措施,以减少和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在接受国家宏观管理和加强自我束缚的前提下,自主经营才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在企业自我约束方面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从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4、 开展内容审计有利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第一,加强内部审计师健全企业自我束缚机制的重要内容。自我约束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离开应有的自我约束,企业便不能正常行使经营自主权和履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第二,加强内部审计是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配套措施。为了追求最大效益目标,企业必须围绕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科学的内部经济责任制,而内部审计是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必要配套制度。第三,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走向市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5、 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开展事前控制。这主要是同审计本身的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其对企业账项的审查,非正常情况的.分析验证及应收帐款的审计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事前控制,而不仅仅在于“查错纠弊”的作用。

  二、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80年代初,多年来我国审计在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存在很多问题,严重不利于企业内部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1、 内部审计设立方式存在问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审计的直接推动或干预下设立的。因此,要求内部审计代表国家利益,对本企业(包括企业负责人)进行审计监督。但在运行中却未被所在企业真正接纳,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被看作是企业机体的组成部分。这表明,一方面经济活动客观上要加强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这种需要并没有被企业所认识。

  2、 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在许多国家,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样,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引导、规范、保护这一职业的发展。我国从总体上讲仍然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应有支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3、 内部审计职能错位。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强调服务,甚至回避监督。这是因为当内部审计工作从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为本企业的管理解决了实际问题,就会受到企业的肯定,工作阻力就比较小;反之,如果内部审计侧重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工作阻力就会增加。

  4、 内部审计仍以“查错纠弊”为主。在审计观念上,内部审计体现政府计划管理的职能偏多,体现企业法人所有权的职能偏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企业审计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弊”上,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完全分离,需要第三者即审计机关对企业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独立和全面的审查,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企业审计只注重“查错纠弊”,而忽视了对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的全面评价,则是一种舍本求未的作法。

  5、 内部审计内容侧重检查合法性。审计是对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以评价经济责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为。因此,审计的内容只侧重检查合法性,而缺乏对其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审查。

  6、 内部审计方式侧重“点”的审计。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繁多,且分属不同行业,如果不加以区分,只侧重“点”的审计而忽视“面”的审计,就会造成盲目审计。只有注重行业审计,在“面”上做文章,才能从全行业、全社会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才能提出宏观性的意见和建议。

  7、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在综合素质上,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广泛的技能和较强的客观判断能力,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知识面上,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审计方法技术,还要懂得和熟悉企业管理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知识与技能,并且应十分熟悉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显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1、 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借鉴国外发展内部审计的经验,我们的监督指导工作也要转变方式、方法,建立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内审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建立内部审计师注册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师职责。二是组织对内部审计师的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三是加强管理国内和国际内部审计业务信息交流,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四是实行内部审计达标晋级办法。

  2、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国家根据《审计法》的精神,制定《内部审计暂行条例》,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行业协会应根据条例制定内部审计业务规章和审计标准,制定内部审计师准则和审计业务规则,完善内部审计作业规范,使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 调整和理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实行公司制的企业,需要内审机构置于监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职权,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的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不管钱,不管物,不掌权,不决策,地位比较超脱,可以协助企业最高管理者作出及时、全面、正确的决策,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4、 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适宜企业内部管理的审计业务。一是努力探索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审计。二是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还要继续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三是重点抓好经济效益审计。四是资产、负责、损益等方面开展监督。

  5、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经常性经济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第一道“关口”,通过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直接地、系统地、全面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地杜绝损失浪费,提高效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6、 逐步推行内部控制评审工作制度。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内控制度进行评审,并在评审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通过对企业控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可以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

  7、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好的内审制度要靠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员来执行和完成。审计机构中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 结语

  内部审计是否能发挥其职能,主要在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被审单位的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正确认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完善其内部审计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改革的加速,内部审计应该顺应目前变革的要求,在审计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方面要发生转变,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同时寻找出一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审计之路。

内部审计论文9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云计算的应用领域。近年来云计算也被纳入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期待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运用。内部审计作为专业学科,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的新的变化。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内部审计问题做一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内部审计;对策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也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能够获得更加客观和翔实的数据资料,做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得决策。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安全可靠性、风险掌控性、从业人员专业性等方面提出了疑问。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对策。

  一、互联网背景与内部审计

  1.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各类方法解决问题。互联网大数据并非单纯指数量大小,而是以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作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子。互联网大数据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通过云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出最优化、最利于企业发展的数据。从而促进企业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指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大背景之下,新的权责关系就表现为企业内部设计的出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中,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于工作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最大特征是独立和客观。企业的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而是在了解企业运营的前提下,参与企业决策。内部审计在此过程中为企业管理层服务,监督企业运作,在企业所有者做决策的过程中提供最优方案。

  二、互联网背景下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1.相关法律规定体系不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内部审计需要处理的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但因为我国在大数据和内部审计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没有相应的规模,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加以约束。国家监督管理的缺席,会导致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混乱和无序从而引发诸多经济问题。互联网大数据内部审计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获得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2.互联网背景下控制风险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之下的内部审计,其首要问题还是数据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问题。随着内部审计涉及数据的增多,信息的控制风险也就随之增加。然而互联网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的建设,以及各类操作软件都还仍在一边发展一边建设的过程之中。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要求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安全性能良好的运行环境,运行速度稳定的计算机系统等,这些都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情况,对于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平台而言数据无法共享,就会影响最终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的从业环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有新的素质,企业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有信息技术分析整合的能力。面对海量数据,在高效区分数据的前提下,要对数据做出清晰的判断。一方面是工作内容的改变对从业者的要求,在数据汇总、整理、分析的过程中,都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时代背景转换之下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问题,部分相关工作者还停留在之前仅干好本职工作的旧有观念里,缺乏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1.国家战略支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但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综合来说,需要国家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与发展。20xx年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已经开始有所筹谋规划与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抓住这个机遇完善行业发展,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从大型国企开始试行,进而推广到全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实现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优化。

  2.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现阶段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规章并不是很完善,欧美国家对于信息技术以及数据的监管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学院发表的《联邦信息系统和机构的信息安全》等。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建立大数据运营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首先对于数据运营的各个方面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如财务数据的存储,数据库的使用,信息的安全等。其次是建立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早保证企业数据安全的同时,接受法律的监督与管理。最后是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监管制度,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培养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内部审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有了新的要求。相对于此前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单一审计技能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于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加全面。在现实中,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完善的审计人员还相对较少,因为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数据的过程中就加大了不稳定性,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对于当前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要进行互联网信息机书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掌控能力,完善职业技能。此外,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认证系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者对于自身技能的不断完善。本文针对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做出分析,从国家层面、内部审计行业层面以及从业者素质方面进行探讨,最终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互联网大数据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在顺应潮流的过程中也应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靖.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xx,3;

  [2]叶馨.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J].审计与理财,20xx,11.

内部审计论文10

  审计质量决定审计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内部审质量的提高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质量引起了企业更多的关注,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其作用的发挥就越大。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供参考,以期为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借鉴。

  一、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

  想达到审计约束的目的,就必须将苍白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实践,这样才能达到约束的目的,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科学化原则。企业内部审计不但涉及内容多,而且非常广,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审计内容选择审计的管理模式,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科学性。第二,规范化原则。这既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化需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如目标的确定、衡量的标准、考核的方法以及实施的程序等。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正确率。第三,重要性原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琐碎并且复杂,工作人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可以按审计工作的轻重缓急将审计工作进行分类。因此,在实践中工作人员必须找到影响审计工作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解决。在做好此项工作的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提高审计质量。第四,统分结合的原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因此在实践中要估计每一位审计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审计工作中,主动管理审计质量,这就看工作人员能否做好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分层的工作,将民主集中制原则贯于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

  二、建立规范的审计体系

  审计的规范性的成因分为:“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一个需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管能动性,另一个需要其他法律性规范,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顺利进行。国家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活动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能依。要想建立规范的审计体系,审计工作人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内部审计法律规范。遵守法律的规定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审计工作人员也不例外,要认真遵守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规定。例如: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不但使我们的审计工作有法可依,而且细化了审计工作,明确规定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权限。中央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内容更加全面,不但明确规定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而且还规定了相关的奖惩办法等内容。

  第二,技术规范。这是对审计技术性要求的总括。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要求、企业外部审计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如果对技术有疑问时,如何寻求帮助等。再例如: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可以成为各个企业技术规范的参考,满足审计的技术性要求。

  第三,道德规范。主要是指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审计职业,并以此为荣。明白自己工作中哪些行为是有损道德风尚的,保证不会做这样的行为,并将其落实到实处,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三、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

  审计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审计质量结果和工作人员的业绩,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审计质量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类,笔者主要从计划质量标准、证据质量标准及底稿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计划质量标准。企业内部审计计划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长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审计实施计划。长远的审计规划必同时满足企业管理者的要求、审计风险分析结果、以及审计资源的要求。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企业各方面的需求,并且要符合程序的相关规定,能够突出本年度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中心思想、工作人员的安排、以及资源的分配等。编织审计实施计划,其质量标准要求工作人员首先制定审计目标,突出计划工作中的重点,并落实到实处,促使其完成工作。当然计划的制作要尽量详细,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如目的、要求、分工、人员安排、资源分配等,这样便于审计人执行计划。

  第二,证据质量标准。审计证据质量应当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要素,首先,与审计有关,这样才能评价审计的`相关事项。其次,证据必须客观真实,不能是人为编造的。再次,重要程度。证据质量标准要审计结果有直接影响,也是判断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特别重视。最后,证明力的充分。不是任何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证据都可以拿来用,并且证据力也有大小,只有那些可以直接证明审计事项的证据才具有强大的证明力,能够充分证明审计事项。

  第三,底稿质量。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事项,它是审计证据查找、收集、鉴定、利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撰写审计报告的重要参考资料。工作底稿应该包含这三方面的要求:首先,内容完整。底稿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详细记录,任何疑问都可以从中寻找蛛丝马迹,由于其主要由文字叙述构成,出现残缺将会影响意识判断,因此要尽量保持其完整性。其次,重点突出。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很多事情,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记录在底稿中,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记录。最后,责任明确。为了提高底稿的正确率,记录者要对底稿进行负责,如果参考过程中,由于底稿的原因造成了失误,由记录者进行负责,记录者的负责人也要受到惩罚。

  四、总结

  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准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后,企业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而审计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审计对公司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做好企业审计的各方面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为国家经济继续做贡献。

内部审计论文11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淡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形同虚设,走过场,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意识淡薄。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敷衍了事,形式主义严重,致使许多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性

  在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都受本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待遇、住房、学习进修等方面的利益,也受制于本企业的支配和约束,这必然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工作中表现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甚至丧失原则,颠倒黑白。不能依法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从而也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性。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企业仅有会计师,没有配备审计师、律师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只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方面查找表面问题,很难从工作的深层次上把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审计出来,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领导提供的决策依据缺乏现实性,没有价值,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努力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要求

  为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用法律形式明确内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尽快制定相应的审计工作实施细则,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工作实践中,要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为依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原有管理制度,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着眼于管理创新、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推行全面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建立彼此牵制、彼此连接、彼此制约的内控制度。因此,只有完善了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很好地依法开展工作,发挥其对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评价作用。

  2.努力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目前,股份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是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的方向。我国原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目前,内部审计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受本单位董事会的直接领导;②受本单位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③受本单位总审计师的领导;④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师的双重领导。一般来讲,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权威性也越高,工作也就越容易开展。当然,以上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但第一种内部审计模式的领导层次较少,独立性相对最强。所以,这种模式应是最佳选择,应当大力提倡和普及发展。

  2.努力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内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的,有些内部审计人员也是由会计或物资管理等人员兼任,缺乏专职的审计人员。这种情况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制约,牵制太多,顾虑也多,很难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实现其监督职能,就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职责,任何部门不得干涉其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承担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议的审计责任,并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制度。另外,内部组织机构在人员、待遇、经费等方面应相对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能够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本单位干预。只有赋予内部审计真正的独立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提供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3.努力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管理

  目前,我国还缺乏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相关制度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标准的制定、责任落实及审计质量的监督等还没有规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进行职业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职业管理的内容要全面、细化和具体,尽量包括:职业道德、工作程序、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和职业化管理。

  4.努力开展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进一步加快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就是要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内部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技术性高、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精通审计、会计、财务、税收、法律、金融等诸多知识。因此,应将企业那些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还要定期开展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尽快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化、专业技能标准化、职业道德规范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论文12

  摘要:随着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该项目的内部审计的建设。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对避免投资项目的浪费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施工项目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 控制监督 建筑企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了能够抓住机遇,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包括设置内部审计机制,通过对企业建筑施工的经济活动的审计和监督,为公司的内部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由于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尚处于发展建设阶段,许多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难免会有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1.内部审计的定义。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作了如下的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估运行的组织内部控制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该组织准确实现目标。”正如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包括:项目实施的合法性、适当性和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利用资源的状态和项目的总体目标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这一标准,根据不同行业的内部审计领域特点,都有其特定的审计内容。本文主要是研究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

  2.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

  建筑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分包商提供的信息以及材料,包括工程设计、材料消耗以及目标的实现。审查和监督材料和设备的使用以及消耗,对建设项目材料的收购报价,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消耗进行审核和监督。审查建设项目的价格来衡量实际的情况,即审查和监督在建项目的准确性和建设完成的实际情况,即监督和审查内部审计的时效性。对建筑质量进行审计,也就是施工方是否采取必要措施,按照施工合同的质量保证审查和监督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

  三、建筑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

  目前,尽管中国的建筑业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使中国的建筑市场仍然有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和异常低价竞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内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得建筑公司的经营方式破坏了建筑企业之间健康的良性竞争。再加上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过大,直接影响建设的投资项目的成本。加上施工技术和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施工企业项目审计工作。

  1.现阶段,国内一些建筑企业的项目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在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深度远远不够,仅仅涉及到建筑项目的财务收支以及差错防弊等初级阶段的审计工作,因此极大地降低了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

  2.建筑企业的项目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建筑企业没有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使得有关于审计监督的规章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审计制度和监督管理计划,呆滞企业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从而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承受风险。

  3.目前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的项目审计工作还是以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主,缺少事前及事中审计。而且事后审计方式与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因此使得审计结果缺乏时效性。此外,建筑企业的项目内部审计方法守旧、形式单一、程序简单,导致出现审计无法跟紧时代发展的潮流、审计取证不合理以及审计结果存在较高的风险等问题。

  四、建筑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实施

  通过上述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建筑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单一,管理和技术比较落后,这使得审计结果不能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并且有可能导致施工合同的违约。目前企业存在着管理、投资、欠款等各种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审计工作,必需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确保项目的施工能够有效控制,从而确保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您可以为实现建设工程施工质量设置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积极对施工进度、施工材料以及设备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控制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同时对建设项目的利润情况进行分析和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意见。财政收入的建设项目和支出审查情况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的产值,利润和风险评估,发行中期建设项目控制报告,以达到有效控制和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建筑企业的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实质上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标的过程,主要是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实施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施工方案、物资的供应、资源的配置等重要因素的审查和监督,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以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项目内部审计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以下就是对建筑企业项目内部审计进行具体分析:

  1.项目成本考核指标的审查和监督。

  建立内部审计审查和监督的成本核心是确保审计结果对企业目标的准确性,并在建筑合格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坚定化,主要是分析影响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计划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材料和设备提供、工程机械配置等进行审核和监督,这些指标超过了审核工作的一半。例如,对分包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实施和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对审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如果存在大量的子项目工程,可以适当的对子项目工作加强审查和监督。要通过选择或者制定审计所需要的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认真记录并且进行深入研究。

  2.材料物资的审查和监督。

  建设项目在材料上的支出往往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达到整个项目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一定要注意审查和监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消耗。可以对施工方申请购买的.材料和用品进行统计处理同时进行审查和监督等,以确保采购招标的合法性。通过该项目的预算和对价格财务数据双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理性判断偏离材料预期的供应数量。其中的价格,可以查看采购合同及对相关材料市场的发票进行调研等方法来确定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方面,我们可以回顾材料和用品的使用和消耗来客观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

  3.资金拨付情况的审查和监督。

  资金拨付情况的审查和监督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业主资金能够及时到位,避免出现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对建筑企业的资金支付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确保按照有关审批程序及时支付资金,避免出现挤占、挪用以及超支等现象。此外,还包括机械设备使用情况、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安全情况的审查和监督。总之,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工程结算以及采购等一切财务活动,即包括项目管理责任制、程序控制、预算控制、决算控制等其他管理控制制度,通过全面的项目内部审计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项目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资源取得、转换、消耗以及收益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审查的过程。从中可以得出,内部审计的目的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中,在于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从而对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改善,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文学.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xx.

  [2]周靖.施工企业工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审计月刊,20xx.

  [3]张晓燕.浅析审计在企业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经济视角,20xx.

  [4]张成学.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控制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

内部审计论文13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发挥的监督作用逐步被大众所重视,内部审计也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工作的中心向风险管理方向转变。本文从风险管理与风险治理的区别出发,以风险管理为中介因素探索内部审计下的企业风险治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治理

  公司治理问题对企业来说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决策者为在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达到预期特定的目标,则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同样,在企业经营管理期间,严格抓好内部审计也是完善公司治理问题的另一手段。

  1风险管理、风险治理和内部审计的概念

  传统风险管理即风险管理流程,从百科上的释义来说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最小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风险治理不等同于风险管理,风险治理是指一种理解和完善监督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过程的方法,它包含了风险文化、风险偏好框架以及董事会职责等。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是指为确定企业的各项业务和控制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等,而对其进行的独立评价。

  2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管理侧重的是“可能性”,即从企业整体评估风险状况,找到应对策略。其中,风险又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通常通过风险转移、保险和风险接受等方式进行应对;可控风险通常通过内部控制等手段进行应对。所以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中通过日常管控手段降低风险的行为。至此,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检查则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内部审计检查完后发现的一些问题,有可能是最早风险评估环节尚未考虑到的,那么这些问题又会返回到风险管理以指导风险管理的完善。

  2.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承担着导向的作用

  在现今提倡的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仍然是内部审计的重点,但是分析、确认和揭示关键性的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最终年度审计报告是企业决策者制定风险战略的主要依据,所以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着确保审计计划和企业发展方向一致的责任,并且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根据风险管理原则对审核程序和内容作出相应的改变。

  2.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是无可取代的

  风险是具有传播性的,它往往在一个部门产生,进而波及到其他部门,最后由企业为其负责。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不参加任何企业有关业务活动,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主要对审计委员会负责。所以,在防范风险、认识风险以及最终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对全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内部审计人员能以更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风险,及时发现风险并汇报至管理层,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应对。

  3风险管理与风险治理

  风险管理不等同于风险治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分为传统风险管理即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治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等四大目标体系,以及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大管理要素。而从风险治理的概念中可以看到,风险治理的关键点主要是对风险管理活动的治理。其中,风险治理可以扩展为,正确接近企业策略与企业风险,建立与理解企业风险容忍度,正确理解审计委员会和其他委员会的角色以及理解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职责等。

  3.1风险治理管理并整治传统风险管理

  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及通过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领域。其次,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后将相关结果汇报给企业决策者,让企业对风险程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最后,企业决策者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规避或者转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现有观点认为,风险治理应当建立一种强劲的风险文化,发展一个强健的风险偏好框架,突显董事会在风险治理中的角色以及加强建设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CRO)的建立。风险治理在传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充当着监督者的角色,它通过事先创建的风险文化,让企业能对风险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另外,通过对风险偏好框架体系的建立,让决策者在企业战略发展与风险应对上作出一个理性的抉择;突显董事会的职责,建立一个风险治理委员会,授权于管理层并适时采取问责机制以及关注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变化,适时调整董事会的可接受绩效变动区间;强化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CRO)的建立,领导、指挥风险管理部积极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履行了风管责任。由此可见,风险治理是对传统风险管理监督、管理与整治的一个过程.

  3.2风险治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

  犹如审计是对财务认定的再认定,风险治理则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由风险管理流程与对流程的再治理便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根据国资委认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并不要求一定不发生风险损失,而是将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在可能性不变的情况下将损失额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经营结果的波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恰恰又是通过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本身强调的并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更注重的是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目标,风险治理便是对该过程的控制。由此可见,风险治理能通过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控制来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

  4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的整合

  由于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方法,即企业管理过程中降低风险的日常管控手段,因此内部审计可以在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出发,进一步地涉及到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现如今,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的风险管理作用与内部控制技能,可以促使企业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办法,能更有效地达成企业预期目标,所以内部审计已经发展为企业运作中的中坚力量,公司的风险治理也离不开内部审计。如何加强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的整合,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首先确保企业已经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来确认风险,并且能根据一系列假设来衡量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同时开展必要的积极管理工作。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评价和对环境的监控中明确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并将有关结果汇报至董事会,由董事会来抉择应该分别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最后,内部审计应该发挥对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同时做到促进风险的管理和改善风险的管理,将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军.从风险管理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J].经营管理者,20xx(6).

  [2]于玲,王海兵.公司治理框架下的风险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xx(27).

  [3]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xx(3).

  [4]赵彩霞,张立民.内部审计能起到风险治理作用吗?——基于公司财务风险视角的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20xx学术年会论文集,20xx.

内部审计论文14

  摘要:银行承担着经济金融交易和管理的重任,也可以说银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社会稳定,经济稳固的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因此加强对银行内部的审计,降低金融风险成为了当前银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点。本文主要对银行内部审计对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银行内部审计;金融风险;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同时金融体制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金融市场整体上都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态。当前国外的银行类型不断的增多,而且发展的趋势都比较平稳,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金融业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形式。但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发展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环境也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金融环境日趋复杂。银行是吸收外界资本和资本运作的中介机构,在金融资本市场的复杂环境下,银行也成为了风险集中地。因此银行为了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的预防和降低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概述

  1、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分析

  银行是国家特殊的货币管理机构,同时也是金融风险系数较高的行业,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有效预防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通过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开展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如下:第一,银行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主要负责对银行的运营进行监管和评价。内部审计通过对银行内部运营机构的审查以及评估,对内部发展机构的调整和指导,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第二,银行的内部审计是独立存在且不受约束的部门,能够对银行内部的发展体系进行监督、反馈。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内部活动的审查以及评价,来对银行的营运工作进行有效、合法的控制和指导,从而使银行的审计工作目标得到不断的发展。换言之,就是对金融风险进行预先防控,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

  2、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不足

  1)对工作的认识能力不足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的状态还停留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表面层次,对金融风险工作的防范和创新思想认识不足。在审计工作中不注重对有效建议和良好措施的重视与执行,满足当前的工作现状,不求创新,工作懒散。同时内部审计的流程、风险预警以及业绩监管等都缺乏长久的计划预案。2)审计范围覆盖面不全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较快,金融领域的发展空间更是越来越广阔。从我国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来看,其与世界经济的步伐保持一致,在国际信贷、外汇储备以及外币兑换的业务中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1]。大数据网络时代下,使银行业务的开展更加多元化。但是当前国内银行的内部审计范围却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审计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与金融行业的发展不符,相对于新的发展行业来说,无法及时、有效的给予解决方案。3)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过于关注对经济发展的管理,而忽视了银行内部体系和员工知识的更新,从而造成银行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停滞不前,难以与当前经济业务相匹配。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在银行财务违法现象的查处中不全面,或者无法有效的评估银行金融的风险点,即使评估到金融风险点也无法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和规避。4)内部审计的结构不透明当前银行内部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情况。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如果评测的'审计结果公布出来,就会使部分部门的工作受到束缚,影响到工作的效益,使审计结果被单方面扩大,进而暴漏出工作上的诸多问题。这也使得银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减弱,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

  二、银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

  1、能够促进银行审计价值发挥

  银行内部审计一直以监督者的身份存在,要想使银行的内部审计作用能够适应当前的金融发展,必须要改善工作的发展动力,使内部审计向价值型进行升级。根据银行金融财务的发展情况,不断的对自身的工作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更新,保持与时俱进。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最终要在内部管理审计、金融风险审计以及性能审计中得到有效的展现,使内部审计工作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跟踪、监督、评估和指导。

  2、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

  当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目标导向不够突出,进而使审计工作落实不良,使得很多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审计而审计[2]。因此要想更好的完善银行金融的审计工作,必须要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树立,能够使银行的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有效防范金融中的各种风险。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银行自我风险评估程序,并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其次,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对银行的各部门、业务等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审计工作;最后,在合理的风险导向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内审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

  3、将内部审计与银行过程控制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中还需要加强过程控制,但是近年来我国银行的过程控制工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银行的内部审计与过程控制严重脱节,造成双方工作开展不力。但是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完全可以视为过程控制中的一个环节,对银行内部的过程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过程控制中的其他部分对内部审计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银行必须要注重内部审计与银行过程控制的联系性,并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二者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不仅与外部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也与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完善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国银行必须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注重内部审计价值的发挥,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将内部审计工作与银行的过程控制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合理、有效,进而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保证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君.银行内部审计对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分析[J].工程经济,20xx(8):124-128.

  [2]陈璐,杨雪峰,张立敏等.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4):58-59.

内部审计论文15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医院经济效益以及正常运转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又区别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是由公司的专业会计担任,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医院的财务管理基本是由医院的院领导分管,未由会计师等具备专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担任,其不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还要对医院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配合各部门一起完成对医院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医院院领导多是医学专家,又身兼数职,缺乏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容易导致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出现漏洞,从而严重影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而通过加强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加有序、规范,进而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改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迫在眉睫。

  1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且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医院内部审计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对审计工作的正确认识,没有真正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医院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都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而是为了应付医院的管理要求;有的医院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没有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还有一些医院虽配备了专门的审计人员,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与财务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致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把内部审计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无法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1.2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以及财务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市场学知识等。但在当代的大多数医院中,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却难以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多数审计人员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并且在数量上也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审计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间的矛盾。

  1.3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单调,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现在,还有许多医院只是单纯地对医院财务收支以及医院的收费价格等方面进行审计,少数医院内部审计还只是代行财务部门复核职能,很少关注医院的经济效益、资源分配以及医院内部评价等方面的审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医院内部审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由于现代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过于单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以及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

  1.4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不完善

  由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缺失,无法对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约束,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混乱,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影响了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 改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2.1 转变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建立独立机构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需尽快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改革。首先,要转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医院管理人员要意识到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要结合内部审计管理的法律法规、医院的具体需求而设立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需要与财务、纪检等部门分离,厘清与财务、纪检等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还要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

  2.2 加强对内部审计员工的素质教育

  医院想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就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选拔审计工作人员时,一定要挑选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质、技能等方面都比较强的人,并对其进行入职培训。还要对在职人员进行不定时的专业培训,及时更新培训课程,以便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人员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

  2.3 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建设

  法律法规是评判审计人员行为规范的准则,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机制,需要依据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准则和职业考核制度,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从而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审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只有把审计工作做好,才能掌握医院的经济命脉,保障医院健康发展。虽然,现在有很多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但是只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就一定会提升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违法犯罪的.概率。

  3 内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医院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医院的收益也随之不断增长,每年都可能会有百万、千万或上亿元的营业额,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日益繁重,随之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由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低下、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以及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难免出现许多问题,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而通过加强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改善这样的状况。因为内部审计工作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是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内部审计工作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而建立严谨的内部审计制度,把医院管理纳入到审计工作中来,尤其是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审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医院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违法使用资金行为的出现,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如果医院缺少了内部审计,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负责医院的资金利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总收入,所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问题,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4 结 语

  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对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在医院内部审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阻碍了医院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改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医院内审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为医院在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部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论文02-06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论文07-09

内部审计的研究论文07-07

内部审计的作用论文07-07

写内部审计论文07-10

关于内部的审计论文07-09

内部审计论文15篇02-06

内部审计论文(15篇)02-06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论文07-10

内部审计毕业论文题目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