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3-01-12 11:28:00 论文 我要投稿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4篇

  现如今,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4篇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以一节实验课为例,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在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文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实验,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前的假设比较,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些都是“表达交流”的内容。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再作出新的假设、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形成新的体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的交流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创新思维的机会。

  墙报、展板、制作网页等都是“表达交流”较好的展示方式,是探究活动的继续。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2

  摘 要:当今我国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当前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详细介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地理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时,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教学,还要利用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索。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时刻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知识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注重知识的扩展,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愿意去思考,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重要的引导地位,要巧妙地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讲课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上,那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是空想。如何使学生能够仔细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地理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从直观上了解地理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最终实现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当前网络快速发展,应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当中,利用电脑图片让学生了解抽象的地理语言文字,通过相关的图片,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

  三、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地理课程当中的相关概念要让学生理解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掌握地理知识的客

  观规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这决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室创设地理知识的氛围,办地理墙报,让学生时刻能够学到地理知识。举办地理知识的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竞争中必备的因素。地理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树立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32)。

  [2]吕付军。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xx(10)。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3

  摘 要:新世纪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者的层面,而更多的需要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改提到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物理这门偏重于理性思维的学科,与其不厌其烦地讲解题目,不如着重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思维能力的角度来探讨。

  一、运用模型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一般指认识主体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途径对于所见到的事物的表象以及事物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从外部形象上对事物进行理解把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到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以物理表象为材料对其进行形象上的加工,使其转化为自己更易理解和掌握的形象。形象思维的培养对于物理教学有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的相关概念和定律。就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很多概念和物理定律都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这些规律通过深度的解析之后应用于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多年以来,物理教学一直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如,记忆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公式、定量计算、理性思考等等,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物理模型进行直观展示。例如,在讲解扩散作用时,教师可以直接拿两个分别装有不同颜色气体的瓶子,将瓶口对接后,让学生观察瓶内气体的混合过程。其次,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投影片、挂图、课件等手段,引导学生仔细、广泛、全面地观察,形成感知,强化对物理问题的记忆表象。此外,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实验,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不断设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通过初步的形象思维对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解决真正的问题,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判断。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用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推理的引导。比如,一道光的折射题目,在学生尚未接触过此类题目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目前的数学水平分步骤进行讲解,通过作图,利用数学公式计算角度、折射点位置,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步骤后,教师就要大胆地培养他们独立的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教师手握矿泉水瓶,问学生“瓶子为什么不会落下?”“此时摩擦力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为什么?”通过设疑,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独立讲解题目,将对题目的分析过程从头到尾讲给其他同学听,而其他同学没听懂的还可以发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更理清了分析的思路,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新课标中,由过去偏重于教学结果即考试成绩转为偏重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这个转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它将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给学生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大脑处于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转化,其次要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为他们补充相关的知识,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在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时,通过肯定鼓励他们沿着思路继续探索。在学生对自己有疑问时,引导他们通过知识积累、查找资料等方式分析自己思路是否行得通。

  初中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时时刻刻以此为己任,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我们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定能为国家发展培育出全面的人才。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4

  摘要:国家在关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应该致力于不同形式的课程学习,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以使学生能从数学中获得乐趣。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也要紧紧跟从国家的指示,不断地开启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班级学生数学的实际成绩,努力探寻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教学路子和方法,即努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文将根据小学学生学习理解力较差的现状,着重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各项教育改革也如影随形,教育的形式也出现了多元化。其中,小学就是我国初级的教育形式。作为初级教育形式,小学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门槛,是一个基础,相当于一个高层建筑的根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纪。因此,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小学作为孩子学习生涯的一个起跑线,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现代社会,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也是这样,而学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更能鉴证教育创新的功效。本文将根据小学学生学习理解力较差的现状,着重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意识。

  1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现状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所提倡的口号已经从"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变化至"素质教育"(Quality-orientededucation),这不得不说是算教育史上的一次创新,也是我国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当前的教育已经进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的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比应试教育高,它提倡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这就成为了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的奋斗的目标。但是由于多年来数学学习和教育的老观念的"传承",再加上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普遍较差的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现象:

  (1)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数学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思想,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即老师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仔细听"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的形式化,即虽然口号提倡的好,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2)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教师没有注重"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导致了学生根本不能认清他们学习数学的意义何在。

  1.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成因

  针对上述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从中可以得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性、无兴趣性。究其成因,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理解能力普遍表现得很差,这就导致书本上的概念不清晰,知识结构不明确。而且学生们存在着思维定势的毛病,笔者认为这是与儿童天真的特点所联系的。

  例如在计算(20xx×3009+20xx×1991)×0=?时,很多学生不会进行思考,拿起笔就一步步地算,思维定势,导致很多人在计算这题时会花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是不必要的;

  (2)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很好的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接,没有很透彻的理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思想。如"素质教育"提倡学生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习时,数学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立体图形,而并未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去做一些这些立体图形。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对策

  上面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课改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被誉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小学数学方面,它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环境及氛围。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对教育的一次洗礼,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在这次"洗礼"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制定今后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及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努力设立好的气氛。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若学生回答不上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对他们说"没事,慢慢来,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开动自己的脑筋,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首先体现了一个现代教师的风范,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气氛的创新,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氛围。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数学思想的灌输,而不是凌乱地介绍数学知识

  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灌输,尤其是联想的数学思想,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与连续性。如在讲到乘法的分配律时,数学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对以前学的定律的联想,这个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这就带动了课堂的气氛,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以往的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适用。我们可以对乘法的结合律进行复习,并让学生们总结一下用字母是如何表示的(a×(b×c)=(a×b)×c)。

  2.3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半圆形拱桥,桥头到桥尾的长度为20米,则在发洪水时通过它的水的横截面积为_______平方米。(π取3.14)"。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讲当年赵州桥是如何造成的,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体现了古人良好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就会谨记老师的话,在学习的数学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与实际相联系。上面这道题就能够采用此方法进行讲解,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都喜爱听故事,这样以故事的形式讲授知识,可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3结论

  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J].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xx(1-2):34转64.

  [2]张绣花.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小学数学参考,20xx(9):42-43.

  [3]陈玉芳.我的"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xx(4):28-30.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5

  摘要: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历史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历史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不断地灌输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枯燥且冗长,从而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十分繁多,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1.注重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全局的思维能力。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善于在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结构、知识点、主题等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好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把握好中国历史的整体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2.正确解读教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本身就有学习体系,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给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双向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3.巧妙结合各种记忆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本身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没有规律和技巧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战争时间、名称、条约和赔款内容的知识,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利用顺口溜和联想记忆法等不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技巧,更好地牢记相关知识,不断地吸收历史知识,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系统丰富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要注重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秋晓.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亚太教育,20xx(20):152.

  [2]安静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xx(22):107.

  [3]李悦鹏.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xx(3):59.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深入落实,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由传统任务型教学转变为思维模式教学,所谓思维模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做浅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成绩优异程度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加强重视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学生核心地位、问题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等方面。

  一、实行以学生为核心机制

  传统教学机制中过度强调“教师为核心,学生为辅助”,即常见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影响教学

  质量。

  在新课改中,针对人教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实行“裸讲”制度,即只抓思想结构,由学生自由提问,在把握课堂总体知识形式的同时,以学生为核心,实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当堂解决或进行学生间探讨,进一步推行“生主师辅”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学生自主的思想教育。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重点提及的教学思想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事物认知方面、对教学实现、教学改革均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注重“教”与“学”完美统一是进行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思想。笔者认为,实行“问题”教学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实现学生问题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模型构建,体现过程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作问题深入、问题剖析的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产生源由,解决问题本质,问题启发,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好逻辑准备及积极性培养,达到融会贯通之效。

  “问题”教学法本质上即通过知识深入思考了解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教学实现上,教师可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探索性问题,利用课下或课堂分组讨论时间倡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学习信念的培养,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做到“一切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学生思想压力沉重,“低人一等”阴影长期相随,致使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积极性、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又会造成思想包袱沉重,形成恶性循环并影响优异学生的学习热情。

  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和校方应及时成立问题分析小组,从学生自身和社会需求角度入手,扭正畸形心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成长成功途径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理念工作,帮助学生自除心灵阴影,增强学生自信心。可以用爱迪生发明灯泡事件举例说明成长途径的坎坷和成功的不容易,让学生意识到,失败往往是通往成功途中的捷径,它让你学会抗击失败。

  注重行进间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一直不坚定或主观能动性降低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尽量“浅、慢、少”,利用学生成绩的差距,让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兴趣学习小组,互帮互助,既让成绩优异学生在实际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更加深入熟悉知识产生过程和知识体系结构,又可让成绩不理想学生体会优秀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洞察力,以及深入讲解的技巧;用同学互动模式取缔教师讲解方式,多角度、多方面辨析问题使然。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个体培养的过程,因此,针对物理课堂特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承认差异性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基数大,素质及个人理解力存在差异性。

  2.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

  应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理解力不同划分不同任务和要求,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学内容充实可用,紧密围绕自己来制定,令学生主动参与和具有强烈集体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引领尖子生扩散知识深度和思维广度

  在教师引领下突破难题、杂题,引领学生往更深远层次迈进。

  4.交互式教学

  尖子生将自己成功心得与体会耐心传授于差异生,即梳理自身方法体会同时又将成功经验用于差异生,起示范带头作用,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互相心得传授,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时刻进行反思,反思是自主构建对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的过程,能激发人反复思考、深刻理解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球碰撞实验时,根据不同碰撞系数的不同、小球质量不同等情形,对各个阶段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碰撞的次数分析,碰撞角度分析,碰撞摩擦系数对小球行进影响的难度要求不同学生作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善思、多想、多行能力,各校和教师应对此加强重视并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执行,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常说,知识的探究和获取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数字知识的获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学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知识虽然没有多么的复杂,没有涉及到多么高深的推理论证,但是涉及到了一些判断推理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为小学生今后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这段日子里,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由形象具体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也就是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数学学科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学生的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并不影响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始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们的形象思维不再发展了,或者消失了。而我们的数学学科尤其是概念方面的教学,本身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占的比重较多,而学生的年龄又比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比较吃力一些。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飞跃。

  也就是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数学抽象思维的基本途径和主要信息来源就是直观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人们一直对数学教学存在着偏见,都认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实则不然。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各种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各种技能,还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实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各种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时候要不断运用到逻辑思维,比如,分析、判断、抽象、综合、概括、推理等。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时,又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据。所以说,数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以后,就要勤加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解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让他们通过解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是否能够设计好的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对数量的练习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基础水平,教材中的练习题很难做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练习题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练习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为了能够贯穿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通过有效的锻炼,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中锻炼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良好数学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8

  摘 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维;迫切性;方法;培养

  一、反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迫切性介绍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维培养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xx(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0xx.2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我国当前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加重视了。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方法。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物像为思维对象,在人脑和数学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载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深刻揭示数学内部规律,并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

  数学思维其实是一种形式化思维,将客观事物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将其数量关系提炼出来,制定出数学思维的基本规则。

  数学思维能力离不开学校合理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应联系教学实际,正确认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阶段,教会学生认识事物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会总结事物的能力,促进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制约了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我国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享有绝对权威,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注重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解题能力。

  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低下,教学活动缺乏创新,缺乏与学生交流。为了应考,教学时通常采用题海战术,而不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虽然做了很多练习,遇到常规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思维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解题练习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限,创新能力受到遏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并没有好处。

  在现代数学教育改革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学思维的品质、能力和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水平,影响着他的数学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着数学教育的社会效果。在数学教育中要强调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要强调数学思维的培育,这已是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数学思维水平对人的一生都有者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的性质、内容和发展规律,探索数学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数学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心理学与思维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探索新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体现。通过思维过程,将会获得事物的状态,并确定事物的特征。思维是一种高级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孔孟时期,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了宋代时,朱熹又提到了“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到了近代,60年代初,《儿童心理学》 讲述了年龄和思维能力的关系。80年代,钱学森提倡思维科学,人们开始重视思维研究工作,并使思维研究不断推进。在此过程中,张乃达编写了《数学思维教育学》,书中详细阐述了思维的相关理论,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影响较大。任樟辉编写了《数学思维理论》,以辩证的视角,结合思维价值训练,对数学思维做了系统的阐述。

  曹微琴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数学思想与有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加强学生的思维反思。

  张小扣提倡在探知重难点进程中双边互动,在解析案例活动中合作互助,在评判学习实践中反思辨析。

  王力伟强调加强动手操作,重视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改变学习方式,鼓励一题多解。

  谢芸兰提出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采用分层教学,教会初中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我国数学教育对于数学思维方向的研究,一直较为积极。

  一些人认为数学思维研究和数学教育心理学应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取得突破,并应与国际数学教育接轨。数学教育心理学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数学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数学思维研究则强调个体和群体的数学思维活动,包括数学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等。数学思维心理学和数学思维研究两者相互关联,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现在有人进行了高级数学思维的研究,虽然属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但是与思维研究非常接近。

  一些 人认为数学思维研究属于数学学习论的范畴,数学学习论主要研究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差异和学习的方法等。数学思维研究强调的是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共性,两者之间又有所不同。

  2.国外研究现状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思维进行了- .系列的研究,例如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心理学主要是描述性的,反映感觉、思维、情感等真实的心理活动。逻辑学主要强调规范性的研究,要求思维清晰、正确、有效。数学研究中非常注重思维的合理,就说明了逻辑的重要性。但是,逻辑研究并没有考虑思维活动的产生过程,而是停留在静态研究上。

  西方心理学界,布鲁纳提出思维是对给出信息的超越”,巴特利特提出思维是填补证据间空白的、复杂而高级的技能”,纽威尔和西蒙提出思维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的搜索过程”,都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思维的定义。关注学生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把握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的教育学家陆续进行了一些思维能力的研究。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提出了“水平思维”,即“发散思维”,弥补了“垂直思考”的缺点,在思维能力研究方面影响广泛。xx年,在巴黎召开的“学习思考,思考学习”主题会议,直接推动了对思维能力的研究。1991年, 美国将“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目标。1999年, 英国也提出了学习者应具有的五种思维能力。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

  三、本课题研究意义

  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思维作为一个分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初中生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应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阶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乐于思考,主动学习,表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课题针对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和培养策略展开研究,将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开发初中生智力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丰富数学思维结构和数学思维教学方法具有促进作用。

  四、概念界定

  1.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为思维对象,在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载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深刻揭示数学规律,并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数学思维其实是一种形式化思维,将客观事物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将其数量关系提炼出来,制定出数学思维的基本规则。

  数学思维从属于一般的人类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同时由于数学学科及其研究方法自身的特点,数学思维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思维活动是按照客观存在的数学规律进行的,具有数学的特点和操作方式,特别是作为思维载体的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和数学形式的符号化、抽象化、结构化倾向,决定了数学思维具有不同于其它思维的独特风格。

  数学思维以数学思想方法为基础,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数学思想是运用数学知识,指导解决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现代数学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把数学比喻为“思维的体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将“数学思考”作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注重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区分学生的差异,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

  2.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分析、抽象和概括,来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能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思维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判断。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又指导着生活,数学思维能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初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成熟,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制约了初中生的综合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阶段,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提高个人能力。

  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初中数学思维教学现状,提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并探讨数学思维新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上课能听懂但不会解题的问题,通过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其认知发展是指生命体从出世以后在顺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东西的认知以及面对不同处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皮亚杰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是指0岁到2岁的阶段,在这--阶段个体的对环境的认知活动主要从感觉和知觉以及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此过程中个体能形成一些较低级的行为图式,以这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为基础来顺应外界环境以及进一步的探索外界环境。此阶段的个体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符号来表征事,但无法用抽象符号或者语言表征事物。

  (2)前运算阶段是指2岁到7岁阶段,在此期间,儿童的言语与概念的发展速度惊人。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形象思维模式,开始具备符号意识,会使用语言或符号来代替所接触过的对象。在此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还无法开启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是不可逆的,思维单一且刻板。

  (3)具体运算阶段是指7岁到11岁阶段,从上一阶段过渡到这个阶段,个体正式开始受学校教育,认知发展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形象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多形象思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是指11 岁以后,在此阶段的个体已经开启了抽象思维,可以摆脱具体对象的依赖。这种能力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可以较准确的解释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能清楚的解释学习发生的过程、意义是怎样建构的、概念是怎样生成的,以及如何为学习者提供较好额学习气氛。它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倡导学习应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基础,这样的建构过程需要抽象思维。而这种的新的认知又作为新的抽象思维的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倡导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当前所学的知识对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分工明确,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指导者,帮组着,而学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媒体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工具。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研究、课堂观察、课堂实验等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有关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方面的资料,对这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和归纳,从而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笔者所在的班级进行观察,侧重于观察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特点等,为后边的实验研究、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

  最后,对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验证之前提出的数学思维培养策略是否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月)

  1.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

  4.调查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月-年月)

  1.课题组教师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阶段性小结。

  2.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加强理论学习。

  3.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论文比赛。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年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进行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提问测试,撰写调查报告。

  3.完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撰写。

  六、研究成果

  (一)研究结论——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性策略

  1.激发情感,提高思考的积极性

  教育离不开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其带来重要影响。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个过程,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互动,是展示思维的重要环节。如何把握师生的这种交流互动,需要教师积极组织思维,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思维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1.2适时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培养思维的前提。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是对思维的发展却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兴趣越浓,思维就越清晰,注意力越集中。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不仅表现为积极思考,还能够自觉主动学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动人的情景、智力游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

  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运用己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学生的认知提出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知识,发展思维。

  1.3重视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人的思维与情感相互作用,情感可以促进思维,也可以对思维形成反作用。新课标的情感态度是兴趣、自信、动机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情感,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克服消极思想,不断进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水平。

  2.重视数学思维品质教学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数学命题和数学推理的形式发现、解决问题,对数学对象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认知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利用数学语言、符号等,对数学对象间接反映,对数学对象、数学条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数学思维品质,也称为数学思维智力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水平、智力水平的差异,是衡量数学思维能力、判断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初中生数学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是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的条件。数学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经常会对满足于解题获得了答案,对概念等基础知识却一-知半解,不理解解题方法的实质。对问题理解并不深刻,停留在思维的表面性和绝对化,造成解题往往丢三落四。

  只看事物表面现象,不深入理解本质规律,数学学习中表现在对一些定理、公式只是硬套,不去考虑成立的条件。

  2.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善于引起联想,建立自己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式。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数学问题认真深入的分析,把握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2.3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从事物的各种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全体,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避免问题的片面性及狭隘性。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思维活动必须以知识经验为依据,以概念为基础,并通过逻辑的推理方法来完成的。

  3.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思维潜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利用数学观点和数学思维,合理的分析、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想去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定理、公式等的教学过程中,先不要给出结论,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研究、发现,并形成对定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条件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在解题教学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合理联想,对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加工,逐渐找到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4.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初中的数学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展开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数学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增加情境,适当引入日常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思维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用情境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联系实际生活带来的启示,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查阅资料,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室外教学等方式,将本身枯燥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等变成直观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思维培养提供了动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例如对于几何问题,可以采用图像,以计算机的形式星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也就非常容易了,同时对问题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郑州有两大购物中心为了迎接元旦进行了促销活动,甲购物中心采用的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而乙购物中心则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那么请问在商品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会更划算呢?很多学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解决问题。针对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创造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求知,不断尝试解决新问题。

  5.加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

  5.1数学思维新方法介绍

  数学是一种教与学的特殊活动,数学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学习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是数学观念、态度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使数学的概念符合于实际情况和经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就是要寻找适当的行动,从困难中找出越过障碍的道路,达到最终目标。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习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解题能力,但是仅仅依靠题海战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提高的也只是简单的模仿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改善,并且大量的习题又占用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作用。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解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种手 段和途径,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归纳为一张“怎样解题"表”。“怎样解题” 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一般化的模式,通过对解题过程的不断分析,由己有的经验总结出一般方法,并在以后的解题中发挥重大作用。

  初中数学学习中,解答的题目可能很平常,但是如果学生有好奇心,并不断思考,发挥创造力,最终解决了问题,那么就会很享受这种状态。初中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对以后的思想和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5.2解题方法思路

  数学学习体现在数学思维上,波利亚提出的数学解题方法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解题途径,逐步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

  (1)理解题目,弄清问题

  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审题是解题的最基础环节,是能否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审题部分,要弄清题目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未知数是什么?己知的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是否可以满足?条件是否是多余的或者矛盾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强调做题一定要看清题目,仔细阅读题目,审清题意,明白理解题目的问题和所要得到什么结果。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审题的重要性,遗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对题目理解不完整,也没有完全意识到题目所暗含的深层次意思。通过仔细审题,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将在解题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遇到一些难题。

  (2)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你是否见过这个问题?是否见过相似但又有差别的问题?是否知道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否想到一个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是否有一个以前已解决现在可以用的问题?能不能利用已有的结果?能不能利用已有的方法?是否可以添加辅助元素?”很多数学题,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并不能找到直接的联系,这样就不得不考虑辅助过渡的问题。

  从理解数学题目到能够有一个解题方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一些题目,即使学生能够理解,往往也不能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往往是来自于过去的经验,或者是已经解决的问题的结论,对于现在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以前已经解决的相似问题,通过一定的变化找到两者的联系点,从而重新叙述这道题目,将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3)执行方案

  对于已经确定了解题方案,接下来就是要实现求解计划,并检验每一步骤,保证解题过程不出问题。如果解题方案是学生主动得出的,往往记忆深刻,相反则很容易遗忘,下次再遇到也如同新的。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检查每一解题步骤的重要性,使学生自己确定每一步是否正确。

  6. 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取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即K中学初二(5)班和初二(7),两班人数分别为70和71人,初二(5)班为实验班,采用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初二(7)班为对照班,按照传统讲授法进行施教。选择此两班是因为这两个班满足上次期末考试成绩

  水平相当条件,而且,两个班级都由笔者任教,便于控制自变量。另外两个班级使用教材相同,课堂授课时间和课外辅导时间也基本相同。

  (二)实验变量

  1.自变量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堂授课时间相同,课后作业-致的情况下,实验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选择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进行常规教学。

  2.因变量

  两个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测试成绩。

  3.干扰变量的控制

  对于选取的两个班级,采取对学生保密的原则,以避免造成一种竞争氛围产生霍桑效应。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都由笔者担任,实验班按照新的思维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对照班仍旧按照传统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

  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对于期中、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和阅卷都由笔者组织进行,采用相同的标准,以保证公平性。

  严格对其他的干扰变量进行控制,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三)实验过程

  本实验在XX学年的春季学期实行,为期一个学期。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XX年X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订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1) XX年X月进行统一的数学摸底考试,即前测。(满分100分)

  (2) XX年X月——XX年X月,对两个班级分别进行实验。在期中时进行测试,满分依旧是100分。

  (3) 20xx年7月中旬,学校进行统一的期末数学考试,即后测。(满分100分)

  (4) 20xx年8月,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和反思。

  (二)研究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起点基本相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课时、练习题及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由于采用的

  教学模式不同而导致最终教学效果的显著差异,且采用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因此,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采用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是与提高教学成绩相辅相成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所操作的只是知识,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追求的是高分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往往被教师忽视,这种“头痛医头”的机械主义做法,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有害的。

  在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及其进程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宗旨而进行的,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力体系的核心,自然能促进学生高效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

  七、研究思考

  本实验的实施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教师对教材进行纵深的逆加工是实施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之后才可以适应学生的特点,这对笔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材是按公理化体系完美地展开的,如果严格遵循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很难跳出其框框而创设有实质意义的问题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完全脱离教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对教材内容的深加工,必须清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要深入分析课堂每节课、每个单元所教内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甚至要分析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学生时间链接,寻找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起点。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是远离纯粹的教材的知识体系,越是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学生的所发挥的想象空间就越宽,学生的探索活动就越活跃。

  八、参考文献

  [1]韩佩韦.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亚太教育,20xx(11):106.

  [2]施伟兵.基于学习兴趣的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xx(32):22-23.

  [3]秦静.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xx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xx:2.

  [4]惠导毅.探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06):29.

  [5]郭东菊,牛晶.简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中华少年,20xx(13):235.

  [6]冯文波.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学苑教育,20xx(08):52.

  [7]王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新课程(中),20xx(12):244.

  [8]石婷.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教育在线[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xx:2.

  [9]徐玉亮.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xx(17):12-13.

  [10]蒋雪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xx(39):95.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一、以开启思维,拓展思路,发展智力为宗旨的解题思路分析

  例题:有一堆煤,一辆汽车6小时运走了它的3/8,照这样计算,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思路一:先求每小时运总数的几分几,再求剩下的煤要几小时运完算式为(:1-3/8)÷(3/8÷6)=10(小时)思路二:先求剩下的煤是已经运走的煤的几倍,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算式为:6×([1-3/8)÷3/8]=10(小时)思路三:先求出运完这堆煤总共要花的时间,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多少时间才能运完算式为:6÷3/8-6=10(小时)或者6÷3/8×(1-3/8)=10(小时)思路四:先求出已经运走的煤是剩下的煤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算式为:6÷[3/8÷(1-3/8)]=10(小时)思路五:先求出这堆煤是已经运走的煤的多少倍,再求出运完这堆煤一共所用的时间,然后求剩下的煤还要多少时间才能运完算式为:6×(1÷3/8)-6=10(小时)思路六:原则是用方程的思想,假设剩下的每还要x小时才能运完,则根据题目要求就有如下的方程等式:3/8:6=(1-3/8):x解得x=10(小时)

  二、扩散思维、发展智力的意义和问题分析方法

  综合以上例题各种解题思路的分析,结合现代教学改革机制和要求,结合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扩散思维、发展智力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似乎各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学生思想、智力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确很少有人真正地把它落实于行动,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智力得到真正的发展。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此子就可教矣;相反,学生的考试成绩低就成了此子不可教矣。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成为应试教育,对学生真正的思想和智力得不到真正的开发。那么,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呢?诚然,能够发展学生智力、扩散其思维的学科是不胜枚举,然而数学教学就显得更为明显。

  上面的例子虽然解答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这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去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浓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往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更能全面的解决各种问题,成为实在的人才!

  2.扩散思维、发展智力中的问题分析方法

  (1)正面分析。正面分析也叫直接分析或顺序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最后,先按照题目的顺序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并按照逻辑的方法来一步一步地推算问题的结果。上例中的思路一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2)反面分析。反面分析也叫间接分析或倒序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前面,而先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条件,从而倒推出答案,上例中的思路七就是这种方法,先找到问题是“要算剩下的煤还要多少小时运完”解题分析过程是:还要多少小时———剩下的煤是多少(份)———l份需要多少小时———找已知条件。

  (3)整体分析、整体和局部比较。整体分析、整体和局部比较:就是把问题看着是由整体、已知局部和未知局部组成,而要求先求出整体数据,再通过已知数据来求得未知数据。上例中的思路3和思路5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先求得整体时间需要(6÷3/8)或[6×(1÷3/8)]小时,再通过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等关系(6÷3/8)-6或[6×(1÷3/8)]-6来求得未知局部数据,从而得到解答。

  (4)局部分析、局部与局部比较。局部分析、局部与局部比较:就是通过已知局部数据和未知局部数据的比较直接求得未知数据的方法,上例的解题过程是:已知局部数据为3/8———未知局部数据为5/8———未知局部数据是已知局部数据的(5/8÷3/8)倍———未知局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已知局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的(5/8÷3/8)倍,那么还需要的时间就是(5/8÷3/8)×6小时。

  (5)假设分析或叫方程分析。就是假设所要求的问题为一个未知数,通过数学中的立方程的思想来获得一个包含未知数的等式,通过解方程来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是要解答的答案。上例中的思路2和思路4就是这种方法。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打破定势思维的限制,从各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发散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以及创造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的关键因素。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人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科特点,物理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着许多自身优势;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更新传统观念,创建科学氛围

  1.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应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2.克服从众思想。教育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锐意求新。但应提醒学生发表思想、观点时应有理有据,切勿草率行事。

  3.克服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与物理课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教育学生以物理学家为榜样,无论是从物理课本和教师那里,还是从报刊杂志学到的知识,都不能只是一味接受,要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方式,即:通过一定的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后才能接受。决不能仅仅因为这种观点是出自某个权威人物之口,就不加思索地盲目接受,甚至顶礼膜拜。此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大量的物理史实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献身科学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点都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对每一章节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的地位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清醒的认识,并要求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较深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同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为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类物理问题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离开学生的知识储备,空谈发散思维能力,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的几种发散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打破人们思考问题的常规顺序,反其道而行之,将顺着想的思路加以颠倒用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可使我们得到常规眼光看不到的事物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

  2.“独辟蹊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面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棘手问题,重新审视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从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当我们利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一筹莫展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在学生处理复杂问题或特殊问题时,教师应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3.辐射思维方式与辐辏思维方式:“辐射发散”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朝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做立体式的发散思考,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新思想、新观点。要使这种思维方式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充分调动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新奇独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或者一些较为复杂而又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利用辐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与前者相反,辐辏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分别从四面八方各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使用辐辏方式来思考;也可以先利用辐射思维方式获得一些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再利用辐辏思维方式进行筛选。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相辅相成。

  4.直觉思维方式:所谓直觉,就是洞察事物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是人们对事物和问题不经反复思考的一种直觉洞察,这是一种自古就有且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常发挥重要作用。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和发现规律,就需要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走向生活、走向生产、走向自然,进而使学生掌握大量感性材料,从中受到启迪,激发直觉,产生灵感。利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猜测性,因此,它需要与逻辑思维和实验验证相结合,才能保证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发散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还是对中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值得全体物理教师乃至所有教师为之共同努力奋斗!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政治教学方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恰当运用政治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思维;目标;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政治教学一直以来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被看成是储存知识的机器,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每况愈下。改变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已经刻不容缓。

  一、角色定位与环境创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合理定位教师角色,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政治课堂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此时的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使学生坚信我能成功的基本信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积极思维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甚至对教师说“不”。常此以往,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就肯定会敢说自己所思所想,思维放开了,潜能就容易得到充分的挖掘。诚然,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胆子大了,可能“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容得下学生的不同意见。

  毋庸讳言,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不喜欢所谓另类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太听话,爱提问题,喜欢质疑,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都有自己的主张。对此,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讽刺、挖苦,甚至刁难、打击等做法,必然会浇灭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亮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思考,力争把政治课堂变成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那些爱提问,有明显个性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打击,而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否则,学生一旦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就会受到抑制。

  2、创设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

  政治课中创设和谐教学环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产生思维碰撞,思路开拓之效果。无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方法众多。

  其中鼓励学生踊跃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诚然,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讨论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发展的。通过开展讨论以致辩论,学生不仅谈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能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是结合材料开展的讨论,可以是结合实践开展的讨论,可以是结合案例开展的讨论,可以通过提些合理化建议开展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讨论容易就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来分析说明。 二、问题设置与练习设计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科学设置教学问题,要求学生多方思考。

  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难问题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时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教学中,恰当地给他们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构建和谐社会内容中,我们可以提问: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立即调动起来。同时,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教师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多面性。例如:在分析有些材料时,可要求学生多从哲学、经济、政治几个角度着眼进行;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来思考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思维自由地驰骋。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促使学生活用知识。

  学科教学中,通过精选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层次的思维活动。同样,政治教学中,练习是消化、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政治练习题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规律,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本领。练习形式也要进行不断的变化,确保练习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探求所设计练习的最优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防止思维定势,即完成练习时,不要死盯着一处入手,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完成练习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练习中,教师要努力通过材料的设置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程度。同时,练习要有阶梯性,不能只单纯的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进行重复练习,而应步步加深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科学探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毛献文。建构多维互动的思想政治课评价平台。政治课教学,20xx。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xx。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3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但是只有知识的人才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展是事物不断更新的过程,能够推动事物正向的变化,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二是“探索”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四是“疑问”思维能力。

  一、“举一反三”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高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首要的目的就是将“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若想让学生“明理”,教师就应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更多的实例,供学生参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明白道理。同时在举例论证道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展开更多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得出更多结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政治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将侧重点放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真正含义,如果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融入教学之中,从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论证,比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一直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举例之后,还应让学生根据例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想想在生活之中看到过哪些文化影响活动的现象,这样既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实例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探索”思维能力

  探索是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的一生都在无穷的探索之中,课堂学习也不例外。高中学生面临着未来严峻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主科知识上。但事实上,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着,基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而失去探索的能力,就是失去了善于发现的眼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把探索知识、探索真理、探索世界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探索,并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优点,这种优点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也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政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面来改善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身思维的支撑。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等一系列政治体系时,应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思考的目标,让学生去自主、独立地思考,在先进的理论体系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思维的创新。

  四、“疑问”思维能力

  政治理念要求我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许多问题都不仅只有一个答案,因此,在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时,学生应提出更多的疑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答案,同时还要有人提出疑问,推翻答案。例如,美国北部地区的一处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的野生驯鹿,驱逐了草原上的狼,在将狼驱逐之后,鹿群没有了忧患意识,变得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当地的动物保护协会没办法,只好将狼又重新“请”回来。这个案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动物保护协会为了保护鹿群,将其天敌驱逐;而另一方面,驱赶了狼,破坏了当地的食物链,严重影响了鹿群的长远发展。可见,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事物的两面性,并善于提出疑问,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结语

  当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应更多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4

  摘要 作为一门逻辑学科,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应当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数学试题的分析解答中,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解题游刃有余,文章从数学解题中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的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和数学探索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数学能力的核心。高中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思维和智力。思维能力的过程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地解答数学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由于其思维过程或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时存在着差异,而导致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或者根本就不能解答。总结起来,数学的思维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o(1)弄清题意,即搞清楚题目背景,已知参数,未知参数,满足条件,条件是否多于或不足等。(2)拟订计划,即思索是否有相近的问题,是否有哪些公式,定理或数学模型能用上。如果有,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公式,能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等。(3)实施计划,即实现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并保证每一个步骤是正确的。(4)总结回顾。对整个思维过程,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举一反三,看能否用其他方法解决,思维过程中是否走了捷径等。

  2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以函数为例,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而且很多函数之间有很强关联性,如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单调性、周期性贯穿于所有的函数中。在教学时,就必须举一反三,不能让学生有死记硬背的习惯,如在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中,常会碰见基于以下定义的推论题: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周期为4的函数,且对一切x∈R都有f(2+x)=f(2-x),则f(x)是偶函数,仅仅记住这个推论就太可惜了,因为它代表了一类问题,或者一类思维方式。实际教学中,可以将问题发散为:

  (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周期为4的函数且为偶函数,则f(2+x=f(2-x)对一切x∈R都成立。

  (2)定义在R上的函数f(x)为偶函数,且对一切x任R都有f(2+x)=f(2-x),则f(x)是周期为4的周期函数。

  发散还不够,还可以继续将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化: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的图像有两条不同的垂直于x轴的对称轴,那么f(x)是否为周期函数?周期是多少?通过这一发散和深刻的研究,就可以得到以下一般性质:

  (1)y=f(x)(x∈R)不是常数函数,且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和x_ b(a

  (2)y=f(x)(x eiR)不是常数函数,且f(x)的图像关于点(a,0)对称,又关于直线x.b(a 周期函数。

  (3)y=:f(X)仅∈R)不是常数函数,且f(x)的图像关于点(a,0)和(b,0)(a

  显然,将问题深刻化之后,就由例题变成了推论,更关键的是,学生体会了这个推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了函数变化的规律性与有趣性。

  2.2追求知识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是数学知识的核心。单纯的知识教学只能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则潜移默化于能力的提高过程中。思维能力一旦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也会有多种方法。o如在函数中,思维方法就有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具体的解题方法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比较法等。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的重要体现就是能熟练运用函数、数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统计、向量、不等式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题。如在苏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对待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a,b,c是ABC的三边,S是ABC的面积。求证:d+b2+d≥4~S。

  这是典型的平面几何和不等式知识的结合,如果思维灵活性不够,则可能束手无策,但是如果联想到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的关系,就会想到用三角函数法,想到代入方法,可以用代数法,甚至可以用解析几何法等。但是事实证明,结合函数与代入的方法最为简单。

  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这样可以使得多种知识结构了然于胸,解题游刃有余。

  3运用回忆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前高中数学作业以做习题为主,教师批改的主要目的是督促检查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判明对错,给一个成绩后下发。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文字、数字、字母、符号,从内涵到形式都比较抽象。o运用这些抽象的东西进行数学思维,对于智力仍在发育中的高中生而言,如果没有长期的回忆性思维,各种思维方法容易忘记。如何让一定的思维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就必须借助回忆性思维方法,即对知识结构,思维过程,方法进行阶段式的回忆,总结。回忆的过程多种多样,如让学生看着教材目录,对目录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会议,并标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图表、箭头、口诀、形象比喻等技巧编织知识网,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提高了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在于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强化了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认识,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

  注释

  ①赵建华.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与突破[J].广西教育,20xx(9):16.

  ②陈明书.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J],数学教学与研究,20xx(16): 76√78

  ③傅海伦,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1-1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论文06-11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6-29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6-20

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6-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06-20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6-30

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6-29

关于浅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06-11

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