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

时间:2023-01-02 19:09:49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疗保险论文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疗保险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疗保险论文15篇

医疗保险论文1

  摘要:在我国的五大社会保险当中,工伤保险是其中的一想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强制性保险,所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协议的职工,并且形成了劳动关系之后,都需要参加工伤保险。下面,本文就针对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及措施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现状;措施

  从本质上来说,工伤保险基金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工伤保险待遇与劳动能力等相关费用的支付上。在这当中,基金全都归纳到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方式。因为工伤保险与劳动者的权益息息相关,并且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与企业以及劳动者,都对其有一个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近几年当中,其在进行制度的设计时,也有了更好的发展与突破。

  一、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

  (一)经办机构

  从经办机构的角度分析来看,在我国工伤医疗保险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与其他医疗保险基金相比而言,工伤医疗保险基金属于不同的账户,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费用的归属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样一来,就要求医院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操作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其次,在工伤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当中,其所具有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难以和基本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实现完全的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伤医疗保险系统通常会比其他医疗保险体系更加落后,虽然医保经办机构非常重视系统的建设问题,并因此而使得系统有着比较强大的设备与功能,但是,由于医院端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导致其难以满足信息需求。最后,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当中,其还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又规范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的工伤医疗保险所参照的都是基本医保的运行模式,不过,在这当中,其对于医用耗材的收费报销却过于随意,再加上个别制度与标准化比较笼统,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

  (二)医院工伤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过程中,从医院工伤的角度分析来看,其并没有对工伤医保与基本医保进行严格的区分,并且,没有充分重视工伤医保的诊疗要求,对于工伤医保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基础医护共性问题缺乏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期进行实际的工作时,通常会出现原本应当依据医保处理的费用工伤医保存在垫付的问题,导致医疗费用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工伤医疗保险管理措施

  (一)经办机构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第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制度的完善工作。在进行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非常周全的工伤就医环节制度设计,不过,其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来全面保障医院的应得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针对于工伤以及工伤康复患者来说,医院当中的相关医务人员,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经历一些较为复杂的流程,付出更多的辛劳与汗水。而经办机构在实际的职责履行过程中,也往往会因为部分缓解运行不畅,而为医院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工作,确保工伤医保当中的所有环节,都能够有制度来加以约束,对工伤医保补偿机制进行优化完善,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的质量与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工伤医保的合理运行。第二,应当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细化处理。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工伤医保基本的制度框架,不过,在这当中,部分制度还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充分检验制度的可行性。所以说,对于其中部分较为粗放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细化处理。

  (二)医疗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

  要求医院应当及时的出台管理细则,并对下面几点工作进行重点管理:第一,应当对医疗文书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对病例的书写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治疗中,应当有记录单,并通过记录单,来将治疗的部位、强度、频次等相关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第二,应当对医政要求进行严格落实,建立健全知情同意制度,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第三,应当对物价政策进行严格落实。而就针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来说,需要强化科室的自主管理能力,建立起健全的信息功能系统,并对临床医疗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医保信息共享综合管理的开发力度,通过信息预警系统的建立,来确保医保管理的透明性与规范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工伤医疗保险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所以说,我们应当加强对工伤医疗保险的完善与管理工作。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工伤基金账户的包容性,强化经办机构的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促进工伤医疗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伟.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2]任智韵.广州市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xx.

医疗保险论文2

  一、定点医疗机构应对医疗保险实时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我国医疗机构中,由于结算时需要使用社保卡,因此,就需要保证参保人员信息的准确性。但当前在我国医疗机构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如人员素质不高等,使得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和医保相关信息都缺乏准确性,如参保人员类别不同,其结算起伏线和保险比例应该也不同,但当前很多医疗机构都没有明确区分不同参保人员的结算标准,从而影响了顶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的效率。红名单是指就诊患者的医保身份是否在有效期内的标示。参保人员是否在红名单内,结算系统就据此判断参保人员是否享受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待遇。如果医疗机构的红名单不准确,就会导致不再报销范围内的人员也享受报销待遇,从而导致医院利益受损,影响医疗机构的效率和效益。

  二、对策与策略

  上面我们探讨和分析了当前我国定点机构对医疗保险实时结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影响医疗机构结算效率的提高、影响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影响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和深入等。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有视无睹,而是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当前我国定点医疗机构对医疗保险实时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增强参保人员信息标示

  增强参保人员的信息标示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结算的效益,更可以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实时结算是一定要做好参保人员的信息标示,保证参保人员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医疗机构一定要在医院发票上标明参保人员的各种信息,包括参保险种、就诊保险比例以及保险范围等,从而就可以做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及时更新信息

  信息具有及时性特征,只有具有及时性,信息才有有价值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实时结算之后,医疗机构一定要对有关结算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医疗结算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为了及时可以更新结算信息,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信息的更新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因此,定点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医疗机构的计算机系统可以满足医疗结算需要;二是做好维护工作。计算机系统如果缺乏管理和维护,就会很容易出现差错,为此,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结算系统可以正常工作。

  (三)成立结算问题应对小组

  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结算时,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如收费速度慢、排队等候时间延长以及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造成的电路、通信线路不可预知突发事件等。这就需要定点医疗机构成立结算问题应对小组,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各种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展的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维护好医院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应急小组可以由医院院长任组长,主管院长任副组长,医疗保险办公室、信息中心、门诊收费处、医务处、器械科、财务科、药房等多部门负责人组成。应急小组负责制定院内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工程应急方案,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结算的效率。

  (四)加强医院结算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1、做好医院结算人员的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事物、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层出不穷。如果医院不加强对结算人员的培训,就会导致医院结算人员难以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院结算中得到大量运用,如果医院缺乏对结算人员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培训,就会导致结算人员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从而难以提升工作效率。

  2、加强对结算人员的教育。结算人员工作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医院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结算人员的教育,使结算人员可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进行工作,如热诚为每一个就诊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每一个就诊患者都可以得到最好的结算服务。

医疗保险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形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本地区最新的有关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确保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关键词: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国家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目的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职工、城乡居民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遏制医疗资源的不当浪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医疗保险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当前,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医保的覆盖面,参保人数也随之增多,如何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管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实现“收支平衡,稍有结余”的医保基金目标,是大多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是通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实现的。但当前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不足,导致很多定点医院在为参保的入院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不能自觉严格地执行相关的医保政策。部分定点医疗保险机构对病人的住院费用结算时存在差误,为了套取更多的统筹基金,私自将住院次数分解;一些医疗机构对本医院的住院标准把握不到位,或是因为人为因素,为不符合住院标准的患者也办理了住院手续,大大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一些医疗机构未设置严格的用药制度,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本来可以使用价格优惠、效果较好的普通类或国产药品,却私自为参保患者选用价格昂贵的珍贵药材或是进口药品,加剧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很多定点医疗机构存在严重的滥检查现象,对参保的住院病人,不论是哪种病因,都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检查,致使住院费用大大增加,还有些患者为了报销医药费,时常会出现冒名顶替的情况,这些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管理的难度。

  二、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1.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本医院的经济收入,过度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此外,由于医院现行的规章制度存在弊端,导致很多医护人员的工资及奖金直接与本医院的经济收入相挂钩,致使很多医护人员没有从参保病人的利益出发,而是误导消费,不仅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这种现象在当前人均定额费用标准偿付的医疗保险报销中普遍存在。2.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垄断性。导致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院是医保的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医疗服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实质就是一种垄断性的服务,对于绝大多数的参保患者而言,他们自身根本无法对医生制定的诊治方法和医疗质量进行判断,对他们而言,并不清楚自己需要进行那些检查、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只能完全听从于医务人员。正是这种特殊的医疗服务,致使医院对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需求采取有意识的人为诱导,从而增加治疗费用,最终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3.参保人员自身原因。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的参保人员来说,对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医保政策及用药范围等规定并不完全了解,对医院缺少有效的群众性监督和社会监督,从而为一些误导消费的情况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参保人员入院后因为从心理上害怕得罪医生和护士会影响自己的治疗,因此,很多患者会一味地听从医生和护士的各项安排,这又无形中“纵容”了医护人员,导致上述各种问题的出现。

  三、提高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和学习,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深入了解《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一是明确相关责任人掌握协议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履行该协议,定点医院的各职能部门必须明确具体的责任人,深入学习协议的各条款内容,这样才能减少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协议中明确规定当定点医院对入院参保人员使用的药品高于国家或省级价格部门的定价;冒名顶替者或是不符合住院标准所产生的相关医疗费用;不能提供真实的病历、发票或是与参保病人的病情不相关的其它医疗费用;未经价格主管部门的批准而收费的项目等情况,均不属于医保报销的范围。因此,医院各科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按照协议条款开展各项医疗服务。二是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保险相关事宜。随着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参保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定点医院医疗保险患者的门诊及住院率随之升高,大大加重了相关的工作量。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必须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设置相应的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及先进设备,财务部门应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医疗保险参保患者的住院登记,进行相关医疗费用的结算等工作。2.积极创新财务工作方法,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患者的联系。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难度也较大。医保定点医院的会计核算与非定点医院相比,不仅要建立具体的收支明细科目,确保各项收支有凭据,在记账方式上应采用复式记账法,对医院发生的各项医疗保险费用要在相互联系的账上做双重记录。这种记账方式,一来可以明确了解医院各项医疗保险账款的往来业务;二来通过账户记录,可以将医院医疗保险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完整系统的呈现出来。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加快改革,给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积极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此外,还应从医院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与各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3.提高思想认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应提高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此外,完善的财务制度是财务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用明确的制度遏制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医院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性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内容,并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完善和细化,将财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防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韦健.医院药品管理与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xx,32(7):94-95.

  [2]贾爱华.刍议如何避免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07:88.

  [3]汪斌.基于内部控制导向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xx(4).

医疗保险论文4

  摘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因此,需要重视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工作,规避医保基金的隐藏的风险,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本文分析了医保基金管理风险,并进一步阐述了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作用。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策略

  引言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险专门解决城镇职工看病就医医疗保险制度,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正常看病报销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国从创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对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城镇职工的生病就医的医疗报销,对于职工的生活水平和健康发展都发挥关键作用,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一)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医患关系令人堪忧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中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骗保现象频频出现,致使医保基金无形的流失。部分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某些医院只是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患者伪造证明材料或通过其他非法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置若罔闻,甚至有些医疗工作者擅自将可报销药品改为不可报销药品,从中赚取非法收入,此类的频发严重阻碍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支付压力。例如:一些参保人员在住院期间故意验厂住院时间,通过反复检查和治疗等恶意方法违反医疗保险基金的报销原则,并在医保定点药店购买除药品以外的生活用品和化妆品,致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流失,急剧加大保险基金的风险问题。

  (二)过度医疗继续增长,支付风险普遍存在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过度医疗情况普遍存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并持续不断引起人民和社会的关注。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有意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标准,故意延长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其实根本没有治疗价值和住院必要,只是为了徒增医疗消耗和骗取医疗费用,这种恶劣行为不仅违背社会道德,也是医疗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基于自身的健康问题考虑,患者面对诊治住院更加倾向于选择较昂贵的药品和治疗,在诊疗过程中有可能诱导参保人员过度消费,或者延长住院时间以保证身体完全康复,医疗保险费用自然而然的随之增长或产生过度费用的支付,致使医疗保险产生额外资金的消耗,医保基金支付风险也会普遍存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医疗保险基金的费用支出速度远远超出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保基金的支出与人们的生活是不相符的,并没有收入水平的增长而下降,明显这与医疗费用的上涨有直接关系,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导致医保风险的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防控解决策略迫在眉睫。

  (三)统筹机制有待完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由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医疗保险体制存在问题和矛盾凸显,管理制度工作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由于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人群参保率较低,基金的积累性在持续萎缩,然而政府的给予的资金太少,某些应参保单位拒绝参保,故意拖延保费,谎报工资基数来逃避缴费,导致基金的筹资水平持续萎靡不振。由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设置的“门槛”过高,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风险大,这给参保人员必须使用现今缴费较高的医疗费用,这对于低收入者和体弱多病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困扰。医疗职能部门因历史上遗留的财政问题较多,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也不能适应飞快发展的经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步履唯艰。医疗基金保险没有完善的科学监督体系,缺乏第三方参与监管,有效的促进医疗基金保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策略和建议

  (一)降低医保基金风险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针对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和过度医疗的现象频发,导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积聚,必须运用互联网数据信息技术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避隐藏的风险,能够有效的降低基金运行风险,促使医保、医疗、医药数据和参保者的信息资源共享,资源信息更加透明化,促使参保者更加信任医务人员和医疗单位,缓和医患双方的关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审核方面,全面启动医保智能审核,医疗保险智能辅助审核系统在定点医院按照设置具体明确的规则运行,实现智能审核、精细审核,规避医保基金风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医保基金的问题与矛盾,确医保基金的使用安全,将会大大提高医保基金的有效性,促使医保基金的和谐发展。

  (二)优化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对我国而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应该优化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保险基金管理,这是防控城镇职工保险基金风险的主要环节。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复杂性,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和防范风险,对医疗消费涉及到的每一方和医疗消费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和制约机制。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办法》,遵循管理办法的规定的医疗报销的流程,资料初审、系统核实、专家复审申报规范流程,建立全省统一的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补助报销目录库,确保规范用药,审核合规。二是要真正能够控制住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必须着眼于需求与供给以及基金管理方面,处理好各种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医疗投入上的利益矛盾磨擦,着手建立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定点医院、药店等相关场所的管理。根据试点情况可以发现,在全省建立一种科学的医疗保险统筹协议制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关于诊断、药品销售等的协议,加强医疗准入管理,能够有效地保证医疗的规范化。四是建立医疗机构定点信用等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程度的医疗机构或是药店,采取一定的评级办法,针对群众反映良好的机构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医疗行业发展的水平。

  (三)健全医疗保险统筹机制

  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筹资机制既是创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防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可以得知,医疗保险筹资是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承担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以单位缴费为主,个人缴费为辅,主要还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两方承担。承担医疗风险的责任不应只是国家和企业,职工个人对自己的健康更应负起直接的责任。所以,要创建“以支定收,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来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提高统筹基金的管理效率。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基金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形式的监管和内容的监管。在队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监管过程中,要着力进行监管形式的创新。比如在实际中可以开展定点医疗诊断机构的层次管理,可以对所在区域医疗机构实行层级划分,可以分为5A级、4A级、3A级、2A级、A级,对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或是药店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策略,这样可以加强群众医疗保险的运用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区域医疗机构筹资的监管。医疗保险作为当前解决群众就医难题的一种重要方式,确保合理科学的筹资监管机制非常必要。一般来说,目前先进的做法一般为建立全省统筹的医疗统筹、报销统筹、诊断统筹、药品零售统筹等体系。要设立由各方代表及专家参加的基金监督组织,履行监督职能。同时以省为单位,加强全省范围内医疗机构专项检查、定点机构检查,尤其是民营性质的医疗机构、药品零售场所的监管,能够有效防止医疗保险资金的科学运用,防止资金流失、套用、浪费等不合理的医疗行为。这样,只有对医疗统筹基金做到公开、公正、高效的管理,防止被其他不良社会机构或管理机构和不法之徒的违规使用、挪用、套用,才能切实降低医疗保险的运行成本,保障医疗保险的缴纳者的合法权利。

  三、结语

  针对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和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等三方面的问题,必须运用互联网技术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避医保基金的风险,以此促进医保基金的有效性,创设医疗保险基金科学管理制度和统筹机制,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推进医疗体系的改革深化,有效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钟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预警系统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大学,20xx.

  [2]蔡广宁.医保基金支付风险预警及解决措施探究[J].管理学家,20xx,(15):27-27,28.

  [3]唐芸霞.医疗费用增长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04:32-37.

  [4]李玉水,阚小冬,官孝熙,陈新榕.福建省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运行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xx,11:25-28.

  [5]王建文.构建完善的医保基金风险预警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xx,06:27-29.

  [6]张春海.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J].现代经济信息,20xx,05:68.

医疗保险论文5

  摘要:在国家医疗方案改革及实施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系统性的推进,而且,参保人员的覆盖面积也随之增加。文章在研究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将医院医疗保障管理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的优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建议优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及发展,医疗保障技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运行及制度革新的基本要求,通过医疗保险管理问题的建立,可以有效完善社会的核心发展,并实现制度成果的充分体现。通过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及完善,可以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但是,在医院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性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促进医疗保险制度优化运行的基础上,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从而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创新性的依据。

  一、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医保患者对医疗需求的过度

  在现阶段医院体系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患者对医疗需求过度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一些地方性医保政策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患者在普通门诊中不能接受报销或者报销比例非常低的现象,而且,需要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根据选择的医疗项目进行医保问题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些医保患者而言,为了满足医保申请需求,会强烈要求住院治疗,便于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医保管理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第二,对于一些慢性病以及多发病的患者而言,在其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治疗的现象。他们一旦入院就会要求长期住院治疗,并进行全身的彻底检查,导致医院的资源出现了严重浪费的现象。

  (二)医院医疗服务系统的限制性

  医院医疗体系主要服务于医疗服务机制,但是,在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优化中存在着医疗服务过度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医院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小病“大治”、轻病“重治”的现象。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主要采用了按“病种定额”的制度拨付方式,所以,对于一些病情较弱的患者会采用价格较高的治理方式,使有效获得额定结余的费用支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科室的收入。其次,对于一些医院而言,在治疗医保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医疗费用进行系统性的统筹,但是,在医保系统基金安排的过程中,存在着定额给付的医院运行理念,有效采取严格管理的制度机制。由于在医疗保险制度机制构建中,更为严重的会过度进行医疗填补,有效降低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医保管理制度的管理机制

  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有效完善医保管理的组织机构,实现医保管理制度规范的有序性,并根据工作职责以及工作任务的定岗执行,进行医保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医院中的医保办应该认真学习各项医保政策制度,保证患者政策咨询的合理性,而且也应该认证落实医保制度机制,通过对社会中各个医保服务体系的支持,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因此,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其具体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通过图一所示。第二,科学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规范医保制度的服务性。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确定中,应该实现定点医疗与传统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保证医保管理制度的补充及完善。对于医院而言,在保险制度构建中,也应该研究出高效的医保服务管理模式,保证质量标准化的系统考核。

  (二)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合理宣传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医院体系所面临的患者大多数是医保患者,所以,在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及明确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并加强医务人员的医保政策培训,并通过积极的医保政策宣传,构建系统的医保政策宣传制度。第一,医院中的医保经办人员应该及时掌握新医保的动态发展体系,及时向医院主管领导进行医保工作的汇报,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构建最优化的制度服务体系。第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的重视程度,构建宣传制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医保工作制度构建的顺利进行。对于医院的相关人员而言,应该每年定期举办医保政策宣传班,及时优化医保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机构中的问题,实现医保管理制度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医院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医疗保险政策的基本规定进行医保活动的管理,适当的进行管理对策的设计,全面增强医疗保险政策的服务理念,促进健康性医疗管理系统的设计及优化。对于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机制而言,应该在制度管理中构建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将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细化分析,发现医院保险经济的全新增长点,从而为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构建系统化的技术指导。

医疗保险论文6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1.坚持质真全三原则开展管理工作

  所谓质真全就是质量控制、真实性控制和全程控制的简称。首先,质量控制是指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成为医疗档案相应的文件在规格、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标准,一定要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将大量的信息资料予以全面性的系统收集、整理、登记与编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医疗档案的质量。档案管理的真实性控制是指我们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真实性的控制,尤其是构建相关的归档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从而实现医疗档案的有效监督与控制。最后的全程控制就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将医疗文件的鉴定、整理、归档及医疗档案的各环节中的业务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资源的配置,并成立相应的监控小组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管理目标。

  2.找准切入口逐一优化档案的管理

  2.1以对档案管理内容的明确为切入口

  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当中有明确指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证据、依据,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与保管期限》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确保归档材料的完整、安全,不得伪造、篡改。对于进入医疗档案管理内容的类别可以划分为永久性和定期性两大类,其中定期保管类当中又分为10年、30年、50年、100年等几小类。而对于上述的各种社会保险业务的档案在管理过程中都是具体依据国家所颁布的《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相关要求进行执行。因此,一名从事医疗档案管理的从业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水平,就必须要明确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相关工作内容是什么。通过认清与掌握自己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2.2从医疗档案前期的文书处理着手

  从医疗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有效档案管理的重要前提。要使档案规范、标准,必须先解决好公文制发。而完成这一环节,做好前期的文书处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参保单位或者个人权益的真实记录,是参保个人所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是我们医疗档案管理的核心目标,也是反映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的宝贵资料与重要的历史凭证。公文本身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档案质量,也将制约日后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对于将成为档案的公文文本载体的质量上一定要注意,其中幅面的尺寸规格上就要求统一化,这样做的好处便于装订。另外,文书的标题是否是准确的,主送单位与抄送单位是否准确齐全与否,还有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签发的手续有无。以上所提到的种种都是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所应该关注和重视的内容。

  2.3从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着手

  案卷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推进。实践证明,案卷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能否做到准确、具体及系统性,都将影响我们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试图利用这种新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样如此,未来的档案管理必将是以信息化模式为主体。目前,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证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已经暴露出其所存在的弊端,例如手工的收集、整编、管理与查阅上呈现出的工作量大、效率低、费时费力等问题。相反,实施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之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而不在充当打字员与保管员的角色了。

  3.高速高效推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对于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是重大的,改革结果将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为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高速与高效发展。本文认为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要采用“统一设计,统一协调;立足国情,多元并存”的原则。具体之就是说,在医疗机构上要统一设计、统一协调,而不是任意发展,造成一定地域内的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参保人员的利益受损。立足国情,多元并存主要是指推荐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要正视国情,要立足于国家内容的实际情况,要允许不同体制下的医疗机构存在,允许进行良性的竞争。

  二、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医疗保险档案管理而言,其工作中客观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解决与处理。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上必须要坚持科学、合理、有序的原则,同时国家的主管部门要统筹兼备,强化引导,构建交流平台,从而有效地推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7

  一、引言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它不仅是基本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但是相关立法仍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显现出了诸多问题,尽管一直在摸索和改进,仍避免不了产生公平性无保障、覆盖率低及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并规范其行为。

  二、我国医疗保险立法现状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并进行试点。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范围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此时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时期。《社会保险法》于20xx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截止到现在我国还没有颁发相应的有关社会保险的其他相关法律条文。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仅仅依靠分散在《社会保险法》中的一些零散的条文规定和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有一些由地方制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规,例如《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

  三、健全医疗保险法的迫切性

  完善的医疗保险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的重要保障,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性强的医疗保险法可以使各地医疗保险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善的医疗保险法,现行的相关医疗保险立法也存在较多缺陷,各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差异明显且管理较为混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改革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公平性大打折扣。目前为止,《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是我国医疗保险立法的最高形式,另外还有一些位阶较低由国务院、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地方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医疗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所以,出台一部适合我国国情和医疗现状的医疗保险法的出台已迫在眉睫。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立法化的对策

  (一)尽快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尚不够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还需进一步改革,仅仅依靠《社会保险法》第三章的相关规定以满足不了当前社会需要,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已日趋提上议程。《基本医疗保险条例》是在坚持《社会保险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详细规定医疗保险相关内容。在制定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时要坚持三个出发点:第一,以《社会保险法》立法原则为起点;第二,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第三,具有前瞻性,能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医疗保障权益市民化问题在具体细节制定过程中要认真考虑。

  (二)提高医疗保险的立法层次

  除《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外,现行的医疗保险法往往局限于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而且这些医疗保险改革仅仅是试点模式,不同地区出台的政策及提出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性,由于立法层次较低且相对滞后,使得相应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具有全国性和权威性。要想使医疗保险立法真正起到实际作用,用之于民,应改变这种分散式的行政立法,实现向相对集权的机关立法过渡。再者,要树立医疗保险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综合地方试点立法经验,统一制定适合全国的医疗保险法。

  (三)加强与其他法律相衔接

  医疗保险立法涉及的主体较多,包括医、药、患、保等,立法内容涵盖了保障的对象、相关筹资机制、待遇水平和基金管理等。在医疗保险立法过程中,不但要遵循《社会保险法》的相关原则,保持与其政策的衔接,更要加强与其他法律相结合,比如要注意与刑法的衔接。在社会生活中,医患关系产生矛盾的问题时有发生,医患信息不对称,同时也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顺应时代需求,医疗保险立法不仅要具有前瞻性,更要与其他法律做好衔接,为医疗保险法的适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目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相关医疗保险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在构建社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进程中将会与困难和挫折并存。医疗保险立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认同,只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该项立法才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完善。

医疗保险论文8

  【摘要】目的探讨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险参保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险全覆盖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通过结构式问卷法调查武汉市硚口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14名学龄前儿童。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进行分析。结果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险覆盖率为66.8%,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及商业保险构成比分别为57.4%、26.5%及24.6%。儿童户籍、月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监护人职业对儿童参保的影响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动儿童、1岁以内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监护人职业是阻碍儿童参加医疗保险的主要因素。建议消除户籍因素对儿童参保限制、1岁以内儿童随父母无条件参保及加强儿童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宣传有助于尽快实现儿童医保全覆盖的医改目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险覆盖;影响因素

  城镇职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3大医保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形成。但纵使在现有制度中,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作为“居民”的一部分,其参保仍然是“自愿”的[1]。研究发现,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我国5岁以下儿童参保率在2010年达到62%,但与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仍有较大距离[2]。本文通过调查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医保覆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武汉市尽快实现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险全覆盖提供政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经济水平从武汉市硚口区的11个社区中选取汉正街社区、宝丰街社区、长风街社区、韩家墩社区、宗关社区和古田社区这6个社区为样本点。从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管理手册按年龄随机抽取150份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完成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90.4%。

  1.2调查方法

  在中国儿童医疗保障现状研究(项目编号:YH601-11.MCH)项目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组设计的结构式问卷,以此问卷来调查被抽取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问卷的重测信度较好(cronbach's系数=7.2)。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学因素、儿童参保情况和服务利用情况。所有调查由培训后的3名研究生和5名本科生于2014年7-8月实施,同时对6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儿童医保覆盖率及类型、影响参保因素等。

  1.3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Excel处理表格,采取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作统计学处理,分析儿童参保的影响因素。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81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常住儿童520名(63.9%),流动儿童294名(36.1%),平均月龄为31.82±21.7月;88.7%的常住儿童是城市户口,27.6%的流动儿童为城市户口(P<0.01);常住儿童看护人是全职的比例(75.8%)明显高于流动儿童看护人全职比例(62.9%)。总体来看,有33.2%的儿童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并且流动儿童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比例(42.9%)远高于常住儿童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比例(27.7%)。

  2.2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参保类型分析

  在544名参保儿童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占57.35%(312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占25.92%(141人),参加商业保险的占24.63%(134人)。可见,商业保险已成为儿童医疗险的重要补充。

  2.3学龄前儿童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从单因素分析中,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中,统计结果发现,随着儿童月龄增加,儿童未参保率下降,1~12月儿童的未参保概率是49~60月儿童的2.82倍(P<0.01);城镇儿童未参保概率是农村儿童的1.96倍(P<0.01);父母均外出务工儿童的未参保概率是父母均在家儿童的1.65倍(P<0.01);监护人无职业和兼职的儿童未参保概率是全职监护人的1.36和1.89倍(P<0.001)。

  2.4学龄前儿童未参保原因定性访谈结果分析

  对儿童监护人调查结果显示,24.44%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因为不知道儿童可以参保而导致儿童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11.48%的监护人反映由于户籍限制而不能参加医疗保险;8.25%的监护人反映由于儿童错过参保时间而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由于家庭经济因素导致儿童没有参保的占5.19%。

  3讨论与建议

  3.1儿童参保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险覆盖率为66.8%,参与的保险类型主要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及商业保险,参保率分别为57.4%、26.5%及24.6%。影响儿童参保的主要因素为户籍制度、儿童月龄、家庭经济状况及对政策的了解情况。

  3.2户籍因素阻碍流动儿童参保

  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一直是困扰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难题。在我国,低收入家庭,特别是非本地户籍的家庭,其子女在医疗保障方面已成为最脆弱的人群之一[3]。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原有户籍所在地参加了医疗保险,但在务工城市因户籍制度问题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和年少的婴幼儿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概率更大[2]。流动儿童的家庭多数收入低,生活环境及卫生条件差,健康意识不够,其患病率一般高于本地儿童[4]。所以,政府应采取相应政策对其保障,如非本地户籍的儿童家长,只要有一方在务工地工作6个月以上,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子女就可享受该地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受户籍限制;也可根据地区划分,设定外来务工人员与其子女可以直接参加定点报销的社区或医院,减少报销程序等。

  3.3新生儿是医保覆盖盲区

  研究发现,随着儿童月龄增加,参保率逐渐上升。新生儿的参保率较低,原因可能是国家规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需在一定时间以县为单位统一办理,且新生儿只有及时入户,才能享受医保福利。但新生儿时期儿童致病率高,易发大型疾病,形成灾难性支出。2014年上海地区新生儿先心病的发病率高达26.6‰,其中,重症先心病的发病率为3.5‰[5]。若没有医保的新生儿患病,很多家庭就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国家为保障更多儿童的健康权益,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如新加坡规定新生儿自出生起自动参加大病统筹保险[6]。在德国家庭,若儿童父母月收入如低于法定义务界限,那么儿童作为联保对象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可直接享受免费待遇[7]。这些都为我国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如新生儿在出生的3个月内,只要母亲在孕期有医保,新生儿可以不落户就能享受医疗保险;或者设定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新生儿的医保,在新生儿出生的3天内,只需提供其父母的户口本就可参加医保。

  3.4经济因素是阻碍儿童参保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统计,在2012年中国儿童治疗费用中,家庭筹资占65.88%,可见我国针对儿童健康的公共筹资保障力度仍然不足,由此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8]。据美国学者研究显示,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水平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均有积极作用[9]。本研究显示,父母均未外出务工及父母均有职业的儿童,参保率较高,从而可以看出,家庭收入对儿童参保率有较大影响,低收入家庭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注。在就业方面,政府可以给其父母提供一定的帮助;在政策方面,应该给低收入家庭减免参保费用,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参加医疗保险。

  3.5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是促进儿童参保的有效手段

  我国在对医保的宣传方面还不到位,许多人都不知道医疗保险的具体政策,阻碍儿童及时参保[10]。一方面,建议国家采取强制形式让所有儿童无条件参加当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通过社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美国的亚拉巴马州儿童医疗保险项目非常成功,其原因之一是对医疗保险的推广,他们采用多媒体宣传、社区组织等方式让居民了解儿童医保的重要性[11]。建议我国也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医疗保险的宣传活动,在电视、广播及网络中作推广,以此让更多的家庭弄清楚医保的重要性、医保的基本知识及报销流程等。

  参考文献

  [1]陈新中,王秀英.学生少儿医疗保险的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6):88-92.

  [2]XiongJ,HipgraveD,MyklebustK,etal.Childhealthse-curityinChina:asurveyofchildhealthinsurancecov-erageindiverseareasofthecountry[J].SocSciMed,2013(97):15-19.

  [3]XuZ,Uncompensatedcareforchildrenwithoutinsur-anceorfromlow-incomefamiliesinaChinesechil-dren’shospital[J].MedSciMonit,2014(20):1162-1167.

  [4]仇叶龙,韩优莉,常文虎,等.北京市某区流动儿童参加医疗保险意愿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76-278.

  [5]孙国根.复旦学者发现先心病简易筛查法[N].中国医报,2014-05-13(6).

  [6]新加坡卫生部.新加坡卫生资助体系[EB/OL].[2012-7-17].http://www.moh.gov.sg/.

  [7]周益众,曹晓红,李晓达,等.德国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与监管模式及其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5):397-400

  [8]郭锋.中国儿童治疗费用核算与分析———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J].卫生经济研究,2015(6):8-11.

  [9]FedericoSG,SteinerJF,BeatyB,etal.Disruptionsininsurancecoverage:patternsandrelationshiptohealthcareaccess,unmetneedandutilizationbeforeenroll-mentinthestatechildren’shealthinsuranceprogram[J].Pediatrics,2007(120):e1009-e1016.

  [10]陈可君,熊巨洋,姚岚.武汉市0-5岁儿童参加医疗保险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3):69-71.

  [11]CaldwellC,CarmackT.Alabama'sPerspectiveoftheChildHealthInsuranceProgram[J].AcadPediatr,2015,15(3Suppl):9-10.

医疗保险论文9

  1.定点医院面临的新局面

  随着医保全民覆盖目标的基本实现,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的物质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其筹资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此形势下,转变发展和服务方式成为医保改革重点。本院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出发,对医保运营和管理机制提出了4点举措:

  (1)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参保人员享受到高质量、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既保证满足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又使医保渠道的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改革付费机制,建立和完善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

  (4)建立完善的监督监控机制,所有医疗服务行为均应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督控制。

  2.推行医保管理体系化的举措

  2.1建立医保沟通体系

  2.1.1与院内各科室的沟通

  根据医保政策,制定相关的工作手册,对医院各科室进行宣传,使各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政策法规;对全院医保工作分区管理,要求各区负责人定期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至医保办,及时解决问题。

  2.1.2与医保经办机构的沟通

  医保办指派专人与医保经办机构进行定期沟通,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取得相关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并将新规定新政策及时反馈至院内,做到内外沟通。

  2.1.3与参保人员的沟通

  在门诊大厅设立专门的医保咨询窗口,接待人员详细掌握医保政策,耐心、详尽地为参保人员解答疑问。对于参保人员的投诉认真对待,全程指导其办理各项手续。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参保人员的适时需求,不断完善院内相关政策与服务。

  2.2建立医保信息化体系

  加大对院内医保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实现医保各项业务办理网上流程化、自动化操作,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将医保各项管理政策编入信息平台,既可方便各科室查询,用以指导本科室的医保工作执行,形成自查自控机制;又可使医保办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分析医保病人费用结构、指标执行情况等数据,实现科学考核。此外,信息平台可实现医疗费用预警作用,医保办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出医疗费用控制建议,确保医保患者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

  2.3建立医保运营体系

  2.3.1建立各级工作小组

  由医保办督促指导形成工作小组,由医保办主任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等为小组成员。要求各临床科室成立二级管理中心,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任组长,全科医务人员均为小组成员。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并建立问责制。二级管理中心组长定期在医保信息平台查询本小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并向医保办汇报。

  2.3.2建立工作例会制度

  医保办工作组每个月召开工作例会,由各小组成员总结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等;每季度召集全院中层干部召开医保工作例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制定或改进医院医保工作的各项制度。

  2.4建立医保服务体系

  2.4.1简化流程

  重新梳理医保手续办理流程,彻底改变过去程序复杂、需参保人员多次往返的状况,为其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2.4.2开展院内服务竞争活动

  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医院制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对医保流程的每1个环节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服务标准,使医保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对医保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树立服务理念,开展竞争服务活动,定期评选服务明星,并开展优秀科室评选活动,使“人性化服务”成为全院医务人员的共识。

  2.4.3保障患者知情权

  医保办定期对各科室进行督察,保障参保患者合理检查、用药和治疗;并建立患者知情同意制度,所有自费项目均应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建立收费透明化制度,将各类医疗服务、诊疗项目、卫生材料及药品等价格公开,实行医疗费用查询制度,确保参保患者对每1笔收费均十分清楚,对住院费用列出明细清单,供患者查询核对,主动接受患者和社会监督。

  2.5建立医保支付体系

  2.5.1改变定价方式

  以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保基金安全运作、兼顾医疗机构利益为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支付体系。通过与医保经办机构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合理制定单病种费用。

  2.5.2降低医疗成本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成本对合理控制医保费用、减少基金浪费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1)重视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床位利用率,缩短治疗或住院周期。选择合理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避免过度治疗和昂贵检查的滥用;加强对用药环节的监督,保证医疗安全。(2)所有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进行,努力降低采购价格。加强对贵重药品和卫生材料的管理,建立使用审批制度,层层把关,严格遵循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收费的原则,减少医保基金浪费。

  2.6建立医保结算体系

  积极推进医保结算方式改革,制定与周边各县市医保办、农合办的合作制度,推进结算协议的洽谈,逐步实现外地转诊患者及时结算的目标,减轻转诊患者的医疗费用压力。医保办定期向全院各科室反馈医保结算情况,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小结

  医疗保险是国家针对医疗费用补偿所提供的一种保险形式,它是医疗制度高度完善的代表[3-5]。在医疗需求急剧增长、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医保定点医院开展医保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如管理监督难、事实取证和处罚难、参保人员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平衡难等,这就要求各定点医院不断反思,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建立医保沟通体系、信息体系、运营体系、服务体系等,推进体系化管理,主动适应医保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合理、价廉的医疗服务,并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保险论文10

  1、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同样像城镇人一样面临着工人失业、养老住院、突发疾病、误伤工伤、生育等风险,所以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医疗保障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进城务工农民工,保障方式与风险的不匹配不仅仅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也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健康是人类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在农民工外出打工所面临的风险中,健康保险问题也尤为突出,虽然现在进城的务工人员大多数是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但是他们的平均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而且多数的流动就业人员处于非正规的企业中,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对其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盱眙县,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参保数量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盱眙进城的流动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23.4%,对进城农民工设计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障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民工医疗参保率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2、当代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盲点。

  从目前的形势情况来分析来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是城镇医疗保障的盲点,虽然从就业的职位看,他们不再是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农民,但是由于我国实施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根本改革,所以从他们的身份上看仍然是农民。我国是以分级财政为基本特征,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始终对外来务工人员起排斥作用。虽然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却很难的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成果,尤其是城市的福利政策成果。以往以来,农民工都在城市的医疗保险政策之外农民工在患病时没有享受相应待遇的权利。

  2.2医疗保险对部分农民工的意义不大。

  在现在的中国,农民工的经济还是比较有限的,一旦患上大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从新型合作医疗推行至今,全国参加人数已经达到里8亿多人,覆盖了全国农村人口的91.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作用,但是对于患大病的农民来说,目前的医疗报销比例还是很低,有时候还不能够及时报销,负担仍然很重。这就体现了医疗保险任然存在这弊端,所以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应该积极努力的设计出合乎合理的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措施。

  3、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相关建议

  3.1健全医疗机构体系。

  想要农民工的医疗保问题得到解决,首先必须健全与农民工医疗保险相关的配套机构,所以就需要卫生部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和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在这个整体机制中,在农民工医疗问题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依据自身优势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一种能相互互补的态势,进而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同时,还要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法。

  3.2为农民工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医疗保险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形式来强制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医保费用的义务,从法律上规范医疗机构对医疗资金的管理和运营,这样就能杜绝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除了这些,还要加强农民工自身的医疗保险意识,现在的许多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其认识有限,他们仅限于眼前,认为当前身体健康就不愿意缴纳医疗费用。拒绝参加农民工医疗保险活动,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传播参加医疗保险的好处和必要性,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权力观,对他们做好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常识和普及工作。

  3.3相关部门加强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

  加强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监督力度,所以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的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要求其建立并完善基金的开支记录制度和基金的存储制度。对每一位农民工的每一例病症都能够按照程序管理办法进行报销,并且及时的向当地群众公示管理记录,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各类民间组织以及大众媒体也应该在监督工作上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形成一起监督、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公开监督和政府监督的内外合作监督体系。加强领导组织在此方面的作用,不断的对政策进行完善,确保整个机构的正常运转。积极的宣传做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各项工作,各部门要积极的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其所产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这已经引起盱眙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我们人社部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只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政府、企业、员工、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与协调,就能做好农民工医保的扩面增量工作,维护好农民工切身利益,为盱眙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医疗保险论文11

  北京市医保中心医保管理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日趋成熟,医保基金监管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人工审核到智能监控的转变,实现了对医疗行为的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分析,医保监管方式进入全口径审核、全方位监管时代。同时,随着医保数据库的完善,北京市医保中心在加强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推进DRGs等多种支付方式结合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并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评。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随着医疗保险管理方式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应对这一变革无疑是医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挑战,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进行合理的信息数据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医院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目前,很多医院已将医保拒付管理、医保总额预付指标管理、医保DRGs费用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发作为重要管理措施,而医保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准确有效的数据。因此,对数据信息的精确获取和有效利用是医保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作者论述了数据信息在北京友谊医院医保管理中的作用、数据信息的获取及分析方法。

  1数据为根本,确定医院战略决策

  随着北京市医保数据库、医保数据管理体系的建立,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20xx年起北京市医保中心逐步完善了总额预付管理的考评机制。从仅对医疗总费用考核过渡到对定点医疗机构人次人头比、拒付比例、次均费用、药占比、病案上传率及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质量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年终考评。20xx年总额额度核算方式再次改变,将以往的结余额全部留用改为按分段计算累加(结余额在本院20xx年指标额5%以内的部分全部纳入结余核增额,5%~10%以内的部分按50%纳入结余核增额,10%以上的部分不纳入结余核增额)。医疗保险改革重点已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1]。北京市医保中心总额预付管理方式的细化促使医院应加强自身应对能力才能确保总额预付基金的合理充分利用,避免总额基金的核减,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链,是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是危机问题应对的根本,及时调整的依据。我院对下达的总额基金进行测算,结合自身数据完成情况,分析质量核减系数、结余核增额,在保证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整费用结构,鼓励科室先进技术的申报开展,扶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合理分配,确保总额费用的有效利用。通过对医保数据源的及时获取,充分分析,了解潜在问题,医院决策层及时采取了有效解决方案,提高管理效率,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保证医院健康发展。

  2深度挖掘数据,建立统计分析体系

  医保管理数据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统计,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医保的管理方向。通过完善数据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水平。

  2.1数据挖掘

  数据作为医保管理的切入点,是指标分析、指标制定的基础,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准确性,收集的及时性至关重要。我院医保数据主要来源为医院信息系统(HIS)及北京市医疗保险院端业务组件,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2]HIS系统数据主要为临床医疗活动中采集的未经处理的基础信息,繁杂且分散;北京市医疗保险院端业务组件中的数据为医疗保险持卡实时结算中统计的数据,相对HIS数据已完成部分整合,处理后的数据虽使用方便但在特定查询中无法提供详细清单。医疗保险端数据促使医院端数据的规范与整合,医院数据又是北京市医疗保险系统获取医疗信息的源头和费用结算的必要平台。基于两种数据关系,如何在不相互开放数据库的情况下将两项数据有效结合,消除信息孤岛的形成,实现院端与医保中心数据共享与数据资源交换,一直是我院医保数据信息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医保办通过政策解读,将政策导向结合临床需求,提出信息数据的关联方式。信息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HIS开发商、北京市医保系统开发商改造数据接口,将需要匹配的数据,可通过“对接”方式完成医院与医保数据的共享与交换。这一方法深度挖掘了院内数据,促使数据的使用做到点面结合,即不仅可获取某一特定点的详细数据,也可获取运行中的整体数据,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

  2.2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分析是数据应用的基础,是方案制定的依据。数据分析的目的在于把系统中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集中、萃取和提炼,提取有效数据信息,经过计算、归类、综合分析形成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因此只有进行分析后的数据才拥有价值,经过处理后的数据才能运用于管理工作中。

  2.2.1拒付费用数据分析。在拒付费用管理中采取对数据点、面结合的分析方式,首先对北京市医保中心反馈的拒付数据进行逐条筛查,通过软件调取当日就诊的HIS数据。根据HIS数据分析出现该笔拒付原因,原因明确后确定责任单位或个人,如为医生操作不当,则将该笔费用进行落实,若为系统错误或政策培训缺失,则向相关责任科室进行反馈,完成阶段数据分析。第二步汇总各科室拒付费用、拒付人次及科室发生的总费用与总人次,通过拒付费用比(科室拒付费用/科室总费用)、拒付人次比(科室拒付人次/科室总人次)、拒付费用构成比(科室拒付费用/全院总拒付费用)、拒付人次构成比(科室拒付人次/全院总拒付人次)四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综合评判分析,根据数据横向比较确定主要拒付问题科室。除此以外,还可对全部数据进行纵向分类汇总,根据各拒付原因的数据占比,明确全院或科室的主要拒付问题。抓住问题科室、主要拒付原因,完成面分析也就是综合分析才能对下一步管理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2.2.2次均费用数据分析。次均费用分析分为全院次均费用数据分析及科室次均费用分析。根据北京市医疗保险院端业务组件的反馈数据,对全院次均费用数据进行纵向比较,计算同比、环比数据的的变化率,同时横向与同级同类医院比较了解兄弟医院指标运行情况,通过对整体数据分析提出医院下一步管理方向。在管理方式确定后,由HIS数据及医疗保险上传数据,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确定每个科室的次均费用完成情况,分析次均费用的结构,对于科室异常的数据变化,及时测算结构动向,比较多项关联数据指标,确定涨幅所在,分析数据涨幅可能原因,及时与科室沟通,给予恰当的调整或引导。

  3建立合理的医保指标考核体系

  将数据信息运用于实际医保管理中,把提炼、整理清晰的数据应用于医院指标制定以及绩效考核方式的制定,以数据为基础,保证考核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

  3.1遵从客观数据,结合科室特色,确定次均费用指标

  我院自20xx年下半年开始开展总额预付制试点工作,作为北京市首批4家试点医院之一,合理测算科室数据制定管理指标是试点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总额费用下达后,医保办以20xx年7月12月各科室医保费用数据为基数,结合医保费用增长趋势和医保基金支付增幅等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各科室权重数据分别测算出应下达的科室次均费用、自费比例等指标。另一方面积极听取科室意见,尊重历史,考虑病种、环境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并加强定向激励,测算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情况,按照“公平求实、分科下达、保证特色、促进发展”原则,根据测算出的数据对指标进行动态调控。

  3.2多层次数据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20xx年起我院逐步实现全院岗位管理绩效分配,医保指标作为全院绩效考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考核方式的合理性至关重要。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3]。医保办以数据为切入点,以次均费用、拒付费用为基本考核指标,以科学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基本考核体系,同时本着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的目标,变更绩效考核理念,采取精细化管理,通过医保指标数据和医疗指标数据联动考核方式,将医疗考核数据中的药占比、病例组合指数(CMI)作为联动指标,纳入医保考核管理。为了进一步体现不同科室间工作性质及费用结构比例不同的客观差别,实现考核的公平性,考核指标制定按照多项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科室对全院贡献值、科研教学影响力等个性化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力争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合理的指标制定与考核,20xx年-20xx年我院总额运行平稳,次均费用无显著增长,费用结构得到调整。详见表1。

  3.3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完成多部门协同管理

  信息化管理可实现医院各部门间信息数据的汇总及整理,使数据共享,一方面保证了各科室间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数据的反复采集,减少资源无形中浪费,同时加强了管理科室间的联系,为多部门联合管理提供基础。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既往依靠医保部门单独管理医保费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考核方式和管理要求,需要医务处、门诊办公室、物价办公室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互制约指标,才能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3.3.1共享拒付数据,多维度有效管理。医保办将收到的拒付数据整理归纳,并进行数据共享,门诊办、药剂科、物价办等相关部门通过共享信息对拒付费用进行确认与再核实。并根据各部门的管理方向,即药剂科从药品安全、门诊办从医政管理、物价办从合理收费等不同角度分别入手,多维度进行拒付费用管理,使我院拒付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3.3.2完善数据录入,确保DRGs平稳运行。对于仍处于试点阶段的DRGs付费制度改革,医院各部门之间需要高度配合,才能保证流程高效运行。临床科室需做好病案首页数据填报工作;病案、统计部门要及时完成病案首页数据的录入;医务处根据填报数据加强临床路径的规范与管理;住院结算部门根据反馈的数据进行结算操作;医保办通过对结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多部门各司其职,通过数据链进行协同管理,保证DRGs平稳运行。20xx年,我院共结算DRGs患者11014例,共覆盖科室26个,覆盖病组104个,占108组的96.3%。按项目结算为17663万余元,按DRGs结算为21314万余元,盈余3651万余元,盈余率20.67%。

医疗保险论文12

  基本医疗保险这一名词至少有四层含义。首先,它的目标是保证基本医疗费用支出安全。其次,它体现了保险的某些特征。再次,它属于医疗费用保险。最后,它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基本医疗保险的上述含义或者特征决定了其在改革中贯彻了保障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从保障方面来讲,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保障程度在逐年提高。20xx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每年报销的基本医疗费用总额数已经从1998年的53.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431.4亿元。从激励方面来讲,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费用分担机制已经建立,这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筹集和支付两个方面。从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筹集方面来看,政府补贴、用人单位或者雇主、受保障者个人缴费共同构成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基础[3]。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其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步子逐步迈开,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其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1)基本医疗保险筹资社会化。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机构、筹资来源实现了社会化。(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社会化。(3)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发放社会化。目前是参保患者在就医时记账,然后由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再进行医疗费用结算。(4)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定点服务管理。逐步形成了定点医药服务机构申请、审核、信息发布、评价和调整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三目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诊疗目录和服务设施使用目录)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以及规定费用报销办法、定期对“三目录”进行调整的社会化管理机制。(5)把基本医疗服务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相结合。目前,正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功能的引导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资金征集、管理和发放的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目前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的低统筹层次难以适应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乃至整个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衡、管理成本、关系衔接等问题都构成了挑战。目前各地纷纷提出了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施地级市统筹作为近期的奋斗目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相对于地级市、县级市统筹和全国统筹来说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在逐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地级市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提出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目标。

  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是指有利于保障人口基本医疗费用支出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经过测算,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在20xx-2050年这段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波动范围在9.88%-11.89%之间[4],大体符合国际上医疗保险10%-12%左右的经验费率[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目前基本上处于适度状态,但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目前低于适度状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在20xx-2050年这段时期内应该在2%左右[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20xx年试点以来政府每年给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已经从40元增加到20xx年的240元。中国应该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率调整机制,避免费率调整的临时性、随意性和主观性。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存在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引入个人账户的初衷为了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纵向积累、对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产生激励,以及抑制职工在消费基本医疗服务时过度需求的道德风险,但是实践证明,许多地方在个人账户基金的使用方面并没有严格遵守“两定点”和“三目录”的要求,有的地方提前透支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使用的随意性很大。个人账户自建立以来非但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上述三个目标,而且还造成诸如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等一系列弊端。中国应该以门诊统筹为起点,弱化并逐步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异地就医管理。人口流动频繁和基本医疗保险相对较低的统筹层次对基本医疗保险中异地就医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安全,而且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异地就医管理主要存在异地就医费用结算滞后、异地就医政策和统筹地就医政策不统一、异地就医过度医疗服务道德风险严重、异地就医管理实施成本高、异地就医引起就医地医院之间的不正常竞争[7]。中国可以借鉴欧盟成员国在跨区医疗保障政策中的协作机制,以20xx年实施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为起点,积极探索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中住院医疗费用的需求方控制。基本医疗保险中住院费用支付目前在需求方费用控制方面普遍采取了起付线、共保率和封顶线三种办法。这种对住院费用的需求方控制办法对需求方采取了过多和重复的控制措施,从而导致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方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基本医疗保险属于社会性医疗保险,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取消起付线和封顶线,彻底改变目前大多数地方按照病种或者就医机构级别或者是否在统筹区域内为依据实施不同共保率的作法,对基本医疗住院费用从高到低实施按比例递减的共保率,从而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中住院医疗费用高低为依据来调整的共保率为中心对基本医疗保险中住院医疗费用的需求方实施控制。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在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后,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中国目前主要实施的按服务项目付费造成的医疗服务诱导需求、医疗服务高监督成本、医疗服务供求双方关系恶化等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总的来说,中国的基本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应该从后付制为主向以预付制为主转变,预付制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应该坚持实施以总额预算式为主的、以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混合式预付制医疗费用支付模式。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趋势

  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险建制理念。公平是建立在良心和公正基础上的一种正义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健康服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需要继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建制理念。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包括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和待遇发放三个环节。因此,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制理念就是要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全过程的公平。基本医疗保险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是保障国民基本医疗安全的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坚持以公平为主,实现公平与效率结合的建制理念将对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与激励功能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专业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专业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整个社会保障专业法律制度完善为前提。中国在基本医疗保险专业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应当尽快抓紧时间制定社会保障立法规划,着手制定社会保障法通则[8],根据实践经验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的条款。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如劳动法、行政法、财税法、金融法、会计法等法律中关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实施、监督等的相关规定,补缺其漏洞,增加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套和衔接。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顺畅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顺畅接续是未来一段时期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乃至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来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变迁至少在三个方面要有所突破:第一,具体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建制前的试点工作应进一步规范。有关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地区的选择、试点时间的规定、试点经验的总结以及试点成果的推广应该进一步规范。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过多、试点时间过长以及试点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不力这种现象应该逐步被规范。第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碎片化问题应该逐步得到缓解。根据不同人群社会身份设置的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应该减少,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应该逐步并轨和统一。第三,基本医疗保险跨区域协作机制应该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在实现地级市统筹的基础上应逐步探索省级统筹的时间、步骤和方式,应该构建顺畅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险跨区域协作的信息平台。

医疗保险论文13

  [摘要]当前,我国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和操作仍不是很规范,不能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持续更新,参保人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和消费情况不透明,系统运行过程中与开发商的合作协调上容易出现分歧等。各级领导应提高对医疗保险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建设策略,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常规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培养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不断完善增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科学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与系统升级产生的费用。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化;概念;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一、医疗保险信息化的概念及目标

  (一)概念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建设,该系统用于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金保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出现诸多国扰建设的因素。

  (二)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及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网络联系,改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监控手段,为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供支持。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资源数据库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加快决策科学化进程,支持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安全运行。

  二、医疗保险信息的特点

  (一)多层次推进的医保目标需要信息化规划

  极具前瞻性随着国家社保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的贯彻实施,我国医疗保险业务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逐步推进应用的新阶段。IT是为业务服务的手段,因此医保IT应用的开发须以业务为导向,过去这种IT与业务的结合仅体现在战术层面上,即IT应用只为满足特定业务范围的需求而开发,不能体现医保业务战略的通盘谋略,这也是其生命周期较短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加强IT与业务的纽带关系,医保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建立一种以业务服务为中心的IT组织模式,这必然要求IT规划极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二)系统性能要求高

  医疗保险需要建立的个人账户和需要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支付、按比例划分等业务都比较复杂,这就特别要求利用计算机2级计算机系统来管理。尤其是现在,要求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保信息系统具有分布范围广,接入点多,操作人员多,且存储,传输的信息较为敏感等特征。系统的高效,持续,稳定运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不断改进。

  三、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二)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于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体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状态,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需要统一协调才能解决。

  (二)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和操作仍不是很规范

  目前医疗保险仍处于政策改革时期,医疗保险的规划、决策及业务操作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较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信息化的前提,在业务流程及管理不规范化的条件下,开发出的应用软件系统不会很好地达到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预定的目标。

  (三)不能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持续更新

  医疗保险信息化,不但要保证硬件建设一次性投资,还要考虑到软件建设和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把系统网络建立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源和不断更新这些资源,以满足医疗保险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

  (四)参保人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和消费情况不透明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进程的加快、以及参保人员的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参保人员有权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个人账户使用情况和医疗消费情况,但方便快捷的查询实现方式和途径很少,提高业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迫在眉睫。

  (五)系统运行过程中与开发商的合作协调上容易出现分歧

  系统建设实施完成以后,保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和平滑升级至关重要。但在与开发商合作过程中,双方由于费用问题、技术能力不足、企业人员变动、政府需求变化过于频繁等各种原因会中途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升级,甚至会出现中止合同现象。

  五、解决对策

  (一)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领导的战略指导、重视程度、推动力度及系统建设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力度是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能否有效建设,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此外,领导还需要对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疗保险制度的相互促进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明确绩效意识。

  (二)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常规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要求标准化、规范化,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在各个地区、各个业务之间都需要进一步统一。必须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三)培养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

  随着医疗保险改革的深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信息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信息化的建设开发只是系统项目的一部分,系统运行后的正常维护和二次开发,仍然是一项伴随着系统整个使用过程的长久性工作,急需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来操作。

  (四)不断完善增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

  应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保险业务过程全过程监督,特别是在参保人员就医过程方面。参保人持社会保障卡到联网的定点医院看病,相关就医信息就会立即传入数据中心,系统会根据病人以往的就医情况、身体状况、药品使用情况和相关检查等核心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发现不合常理的情况会自动报警。

  (五)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

  信息化建设经费包括初期一次性投入和长期运行维护费用,数量十分大,可以多渠道筹集,因医疗保障信息化是政府行为,可以本着财政补贴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争取多方面的投资,即建设经费应由财政投入为主,与银行、运营商合作投资,费用共同承担,另外,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应纳入各级政财预算,由各级政府解决。

  (六)科学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与系统升级产生的费用协调好与系统开发商的合作关系,在与开发商合作过程中,后期保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和平滑升级仍需要大量的资金。要科学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和系统升级产生的费用,这样才能保证与开发公司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保证有效地得到技术支持,医疗保险信息化事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14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其医保制度发展和体系构建与国家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今,我国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范围已有近十年之久,但在制度方面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显然,仅将大学生纳入城居保之中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我们应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现阶段大学生医保制度层面问题浅议

  (一)学生医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大学生尚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身体素质良好,其医疗费用支出以普通门诊小病为主,大病和住院费用支出相对较少。而城居保中的统筹基金重点支付学生住院及大病医疗费用,并且对这两项设有起付线及支付限额。部分省、市大学生医保未建立门诊统筹制度,其门诊起付线的设定更使大学生很难在患小病之时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二)医疗待遇覆盖范围不足。

  学生在生活中难免碰到意外,但大学生医保中意外伤害险和身故金方面存在盲点,这使大学生群体在发生意外伤亡事故之时难以依靠大学生医保来减轻经济负担,从而不得不诉求于商业保险。

  (三)医保接续问题。

  医疗保险本身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其未实现全国统筹更使大学生医保转移接续问题复杂化。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医保生效时间问题。一些地区为方便医保基金的管理而采用次年生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计算并会为管理机构相关数据的录入争取更多时间,却使新参保者在本年度内存在几个月的“空档期”,而在此期间一旦患病,难免陷入医疗费用无处报销的困境。其次,是大学生毕业离校至入职前的医保接续问题。

  (四)与其他社会保险关系问题。

  目前大学生医保和原户口所在地医保冲突问题凸显,尤其对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而言。据了解,许多农村大学生重复参保,既参加了大学生医保又参加了新农合。特别对于一些入大学前便在城镇上学的农村学生,他们在上大学之前,便又参加了城居保,重复参保问题更是错综复杂。究其原因,除了参保者自身原因外,还有医疗保险未实现全国统筹、城居保与新农合二者分头管理下信息不共享、医疗与户籍管理制度不匹配等制度层面原因。

  二、构建多层次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一)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

  1.建立医保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要在近年实现城居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三者的统一显然不合实际,但我国医保体系碎片化的确为大学生群体造成了很多困扰,比如大学生医保前后期接续问题、重复参保问题等。而提高大学生医保工作信息化程度,建立其与其他医保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方面,我国可以先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将该区域内三种基本医保进行资源整合和统一经办管理,使三种医保之间各项信息共享。由此,大学生的重复参保问题便迎刃而解,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2.建立大学生医保门诊一站式结算。

  大学生对门诊医疗需求较高,因此优化门诊医疗服务,实行大学生医保门诊结算一站式服务能够切实为大学生谋福利。“一站式服务”实现的前提是各利益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其中包括定点医院、社保部门、高校、保险公司等。而其一旦实现,大学生门诊报销程序便会简化,报销申请、材料证明等一系列环节便可省去,学生在就医后只需支付门诊报销范围外的医疗费用。

  (二)商业医疗保险。

  商业医保作为社会医保的补充形式,可以弥补大学生医保的部分缺口,为有特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更充分的保障。另外,商业保险机构有丰富的相关管理经验,可减轻高校相关管理工作的负担,使之运行更加科学高效。商业医保实行自愿参保原则,学校和政府应鼓励大学生在自身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参加商业医保。

  (三)社会医疗救助。

  建立医疗互助基金会也是分散大学生疾病风险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当学生患重大疾病就医报销后,个人支出部分仍难以负担之时。因此它可以作为医保体系中除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之外的第三层保障。医疗互助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学生个人缴费、企业或社会人士捐助、学校补贴以及医疗统筹基金中一定比例金额。为提高学生参保积极性,笔者认为,应采用返还缴费额的模式来运营。即在毕业之际将未享受过医疗互助基金者的保费返还,并靠吸收新入学者的保费来维持基金会的运营。

  (四)其他补充形式。

  第一,要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大学生医疗制度的有力补充。第二,探索建立无息助医贷款,以此保证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群体有能力参保。而在无息助医贷款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则可以参考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芮婷,周柯妤.大学生医保门诊一站式结算研究[J].管理观察,20xx.

  [2]甘铁立,胡凌娟.新医改政策下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xx.

  [3]王聪,周尚成,凌沐珏,周均旭.农村生源大学生重复参保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xx.

  [4]李硕.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中国市场,20xx.

  [5]王海容,李洁.新形势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20xx.

  [6]谭毅,袁缘.三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医保体系: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社会保障,20xx

医疗保险论文15

  摘要:以色列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覆盖全民、高效有序的制度,医疗保险的具体经办机构,不仅在公共医疗领域相互竞争,还形成了协同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全科医生支持下的分级诊疗制度也为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以色列的经验值得我国医改借鉴。

  关键词: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经验借鉴

  以色列医疗保险制度从1948年开始实施,现行的医保和其他发达国家类似包括公共医保和私人医保两部分,其中公共医保具有强制性且占主要部分,私人医保为补充部分。1995年政府颁布《国家健康保险法》后,规定采取强制参保的方式,所有以色列公民必须加入一种医疗保障方案(由四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基金机构提供)。由此,以色列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所有以色列公民必须强制参加,无论贫富(除非必要的医疗服务外)公民接受的医疗服务全部由政府出资。这种覆盖面广、服务均等、保障广泛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使以色列公民的人均寿命达到了82岁,此水平可排在世界第四。纵观以色列有效的医疗保险制度,其高效有序的公共医疗服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引入竞争机制的以色列公共医疗保险

  一般的公共医保体系主体唯一、缺乏竞争,即使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公共医保领域的约束与监督,但由于竞争机制的缺失,医疗服务的提供部门也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和对基金的使用效率。而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引入了竞争机制,并与政府的约束监督相结合,在保险基金、全科医生、医疗机构各自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被约束的竞争”模式,达到有效提高服务、控制费用的效果。以列医疗保险采取管办分开的运行方式,政府的卫生部门统一制定医保相关政策,并授权于独立于各部委的NII(国家医疗保险机构)统一收取管理医疗保险基金;具体的经办服务则委托给四家有资质的医疗保险基金公司(Clalit、Meuhedet、Maccabi、Leumit,其中Clalit是以色列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医保基金机构),基金公司要接受卫生部、NII和公众的监督,公众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呈递到基金公司,也可直接上报卫生部。以色列公民需要注册成为这四个基金公司之中的一个会员,即可享受公共医保服务。不同的保险基金公司的资金分配额将由政府基于其注册的公民数量、年龄分布以及其他一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这就表明,保险基金公司提供的医保服务越好,在其注册的居民就越多,所获的分配额也就越多。这种模式下,以色列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控制资金的方式对具体的经办机构进行着约束监督,而这四家负责具体经办服务的基金公司又在相互竞争的机制下,希望通过吸引更多公民前来注册方式进行着竞争。这样的良性循环,为以色列不断提高到医疗服务品质提供了推动力。

  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全科医生

  自从建立医保体系后,以色列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由全科医生承担着初级诊疗活动,患者遇到医疗问题后,必须首先找全科医生治疗,如果全科医生认为有必要转到上级医院就诊,会出具转诊推荐信,拿此推荐信才能到大型的医院就诊,没有全科医生推荐信,患者直接到大医院就诊的费用非常昂贵,据了解,门诊费高达1000多以色列币(折合约人民币560元)。以色列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以色列的全科医生的配备,据统计,以色列全国约有10000名全科医生,平均每700人配备1名全科医生,而我国每万人才有1名全科医生。不仅如此,以色列还十分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每所医学院校都设置全科医生专业,大学毕业后,还需经过四年的住院医生培训和两次相关考试后才可获得全科医生的行医执照。与我国不同,以色列的全科医生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较高,基层社区会拿出约80%的医院收入给医务人员发薪酬。

  三、协同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

  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不仅在能实现疏导患者有序就医,在各个医院之间、医院与诊所之间甚至是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之间也都有良好有序的协作关系。以色列最大的Clalit医保基金直接举办的Meir医院,是以色列最大的医院之一,其下属有8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26个大诊所,152个初级卫生保健诊所,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实行统一的法人管理机制,医疗设备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医生可以自由流动,所覆盖的患者在医联体内有序的就医,各个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像加工厂一样有序高效。医疗联合体内机构众多,医生流动性大,难免会出现过度医疗、滥用药品的现象,为避免上述问题,以色列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医院不得设立门诊药房,居民购药时出示的医生处方上有对应执业医师的唯一代码,其开具的处方在全国前医保电子信息系统网站上联网可查。四、以色列医保制度带对我国的借鉴以色列医疗卫生总费用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8%,人均卫生支出20xx美元,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但居民预期寿命男性为79岁(世界第二),女性为83岁(世界第五),婴幼儿死亡率仅为3.5‰。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医保基金超过10000亿元,“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严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医保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以色列与我国国情不同,但其在医保领域中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制度安排却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大力推进医保领域的管办分离,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制度有效建立与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以色列医保制度中,政府是医保政策的制定者与医保经费的筹集者,在医保运行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管理作用,减少了基金浪费,提高了保险效率。我国的医保体制不仅没有做到管办分离,在政府职能定位上也模糊不清,改革停滞不前。我国全民医保体制现有的管理模式事政策制定分割,管理经办不分的局面,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各医保险经办机构之间也没有竞争机制。

  第二,构建分级诊疗机制,大力发展全科医生。根据以色列的经验,以色列医疗机构的层级和定位非常准确,全科医生负责初级诊疗服务,患者必须持有全科医生开具的推荐信才能到更高层级的综合医院就诊,通过全科医生分流了很多去大医院就诊的人群。因此,在我国的医改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快区分医疗机构的角色定位,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首诊作用,大型医院仅负责病情严重的患者。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与考核,实现基层卫生机构配有充足合格的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基础服务。

  第三,继续推动我国医联体的建立,促进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以色列对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非常高,以医院床位使用率为例,以色列可达到98%、而欧盟国家仅为77%。我国医院的每千人口床位数已经高于以色列,但是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对医疗资源的规划使用不清。大型医院往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落后地区病情严重的患者难以获得应有的治疗,反而大医院的资源被其他病人过渡占用,出现人满为患的问题。

  第四,我国个人卫生支出的数据虽然低于以色列的52.9%,我国居民在个人自付的比列较低,但并没有获得广大老百姓的满意,这与以色列居民对医保服务达到90%以上的高满意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因在于,我国医保保障水平有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老百姓花钱并没有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相比之下,以色列居民虽然个人支付部分略高,但其可以享受到非常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老百姓满意度高,这说明,老百姓还是愿意花钱买到物有所值的服务的。因此,还需优化政府的投入结构,针对老百姓的需求,着重发展高品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xx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xx

  [2]戴卫东.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评价及启示[J].人口与发展,20xx

【医疗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医疗保险论文11-22

煤炭企业医疗保险特点的相关建议论文06-18

完善未成年人医疗保险的建议的论文06-18

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问题与优化建议论文06-18

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成本控制问题与建议论文06-18

论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06-18

医疗保险实践报告12-21

医疗保险证明怎么写04-13

关于医疗保险调研报告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