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论文

时间:2022-12-01 19:23:40 论文 我要投稿

媒体融合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媒体融合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媒体融合论文

媒体融合论文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快捷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并成为了大众追捧的对象。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让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普通大众也能参与到新闻传播与评论中。

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传播新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更加快捷便利。新媒体这一优势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更加广泛,观众在观看比赛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自己生产“新闻”,使体育新闻的趣味性大大提升,改变了原来呆板枯燥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体育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区别

  (一)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

  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例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来说报纸就是新媒体。但是广播出现之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旧媒体。

  (二)新旧媒体的区别

  新旧媒体组成不同:就当下时代来看,旧媒体是指以报纸(第一大媒体)、广播(第二大媒体)、电视(第三大媒体)为突出代表的三大媒体。当然,它也有所外延,比如书籍、户外广告牌、杂志等都属于旧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演变产生,既继承了旧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交互性。新媒体在美国连线杂志中被这样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充分说明了新媒体传播的主体不在仅仅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普通大众也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新旧媒体优劣势不同:首先,新媒体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融合于一体,它自然继承了这些技术的优势。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具有时效性,能够让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去,普通大众也能够制造新闻,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但是由于网络的交互性,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传统媒体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传统媒体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以南非世界杯为例,仅仅派出的一线记者就高达400多名,这就为世界杯的转播与记录创造了良好条件,严格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也让新闻信息较为真实,可信度较高。

  二、新旧媒体融合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大众参与到体育新闻传播

  借助微博、博客、空间等互联网平台,观众可以发布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和感受,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给观众造成一种双向交流的感觉。同时,随着新媒体的推广,更多的体育明星和体育教练也开始在新媒体上分享自己比赛的感受,把最为直接的、最为真实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而观众进行评论和转发,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身临在这场体育赛事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观众能够对赛场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这也被社会戏称为“草根记者”,正是由于草根记者的出现,观众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赛事情况。

  (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娱乐化

  新媒体出现后,体育新闻变得更具娱乐性。娱乐化是体育新闻传播的趋势所在,娱乐化的赛事新闻不仅增强了大众对体育新闻的兴趣,也会让一些原本不关注体育新闻的人喜欢上体育新闻。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多集中于赛事情况的分析,赛况结果的反思,严肃的报道形式使报道缺乏趣味性。但是新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已经远远不满足与此,在报道赛事的同时也会关注体育明星的花边新闻、绯闻女友等,这大大增强了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三)有助于媒体体育产业的发展

  21世纪的体育产业被称之为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与十几个产业密切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传媒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同理,体育产业的发展又增加了体育新闻的可读性,这将大大提升媒体行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出现后,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体育,这也带给了媒体体育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传媒巨头都纷纷引进多媒体进行新闻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单一视听传播新闻模式,让多媒体的网络传播被大范围的推广开来。

  三、新旧媒体融合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闻传播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体育新闻传播要实现时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就需要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数字化技术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存储库,可以使海量的体育新闻能够被实时传播。现代通讯技术提升了体育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可以使各类体育新闻能够被迅速发布。网络技术可以使新闻真正实现一个人对其他人的传播,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能够评论和发布新闻。

  (二)观众成为主体,转变了单向传播模式

  要想让体育新闻有更多的观众,促进体育新闻的发展,就要积极转变原来传统的单一传播新闻模式,让大众也能够参与到新闻讨论中来,利用多种平台,让大众能够对体育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让大众也有权利发表新闻,关注受众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满意,这是任何一个商业社会都不能违背的真理,体育事业也如此,要满足大众的需要,让观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转变单向传播模式。

  (三)体育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蓬勃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相反地,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媒体吸收新媒体的先进经验,不断进行相互融合,拓宽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观众能够通过电视、笔记本、报纸、网络、微博等多种途径观看赛事报道,各媒体之间能够共享资源,能够进行跨媒体联动,共同服务于体育新闻传播。结束语新旧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时都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和特点,但是也存在着各自的弊端,只有两者相互借鉴补充,才能更好的传播新闻。在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今天,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手段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新旧媒体的融合将极大的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未来的体育新闻传播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利用新旧媒体,充分实现其传播的时效性和交互性。

媒体融合论文2

  以前黑板上的教学是我们一直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网络的普及。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式,例如电视教学、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的过程当中。其中的多媒体教学更加新颖与独特。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也使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变得形象生动。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在高中政治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特意通过电脑,使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辅助资料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师生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教学活动和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饱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活跃。能使高中思想政治中的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经过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比课堂上听老师比较死板的教学讲的效果更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有利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能力。

  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与兴趣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育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简单说教的现象,而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激发学生诱导同学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政治课的热情。(政治教学论文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情感。

  2.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改善教学内容,并为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源,通过文字、音像等资料的引用,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理解原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很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举例,灵活地处理材料,给政治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学习变得富有趣味和吸引力,更加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现在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改进教学的辅助手段,从而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压力,这不仅仅有利于教师保持足够充沛的精神,使每一堂课讲深、讲透,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其它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探索。

  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弊端与负面影响

  尽管多媒体具有相对于其他教学所独特的自身优势,然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若认识偏差或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种种弊端。

  1.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把一些不必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也搬上了课堂教学的屏幕,这不但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适得其反。

  2.缺少了师生间必要的交流

  长时间的多媒体教学的导致了师生的交流变少。通常在多媒体教学中重视视听效果,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操作电脑,这就同于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疏离感。同时,又不能像过去站着讲课那样,面对学生,可以利用眼神和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所以更增强了疏离感。

  3.没有真正的领悟知识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各种影像文字接连出现,使学生无法在课堂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消化。导致虽然所有的内容都看到了,但是没有真正的领悟,没过多久就忘掉了。

  三、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多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虽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但是相比多媒体教学也各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要将两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因此,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手段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2.提升老师的专业修养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是需要老师制作课件然后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了老师的专业素质与对教学认真的态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尊重课本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在展示的时候,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内容读一遍,而是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可以让高中政治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主要在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很多细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合理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媒体融合论文3

  科技推动变革,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育理念的推进,现代多媒体技术正以飞速的普及趋势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生物学科对此也获益不少,其本身系统性较强,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多媒体的融入则使严谨的科学概念变得具象化,单一的课堂变得灵活多样起来。实施中,教师要对多媒体的特点准确利用,抓住学生的特定心理,做好意识带动和思维启发。

  一、感官牵引,生动导课,提升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最突出的便是声、光、影、音等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凸显出新颖、生动的一面,将学生带入趣味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宽广教学视野和直观展示效用,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1.丰富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

  生物学科中遍布着思维紧凑的概念、原理,也从中透露着深刻、明确的精神情感。因此,不管从思想层面,还是学科元素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特别是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已经逐渐成形,迈向自主成熟。在教学中,学生对信息面和信息量的需求都达到了新阶段,多媒体的生动展示方式和便利信息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得到课本外的丰富信息,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认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选取正确的多媒体展示方式。例如,学习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时,我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多幅相同景观的前后对比图,如:20世纪50年代和近年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变化;黄河奔腾的雄奇和黄河断流图;草原的昔日丰茂,动物繁盛和如今的沙漠化、萧条化等。此外还播放了代表性名人对呼吁保护环境所做的演讲片段。丰富扩大的信息方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加深印象,激起深入探究的学习欲望。

  2.立体剖析,突破学习难点。

  生物学习中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生化反应、生命理解等,对学生来说,既要求逻辑严密性,又要结合直觉感知性,因此,要想透彻接受颇具难度挑战。多媒体课件的融入应用能够将课本中单一的知识陈述形式转化成集图文、动画、声像等于一体的立体诠释形态,为学生的吸收过程增加了生动趣味性,还能将难点、要点简洁化、具体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理解需求,为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学习转化。例如,在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中,细胞分离和染色体变化让很多学生都感到难以具体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细化演示效果将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段演示,让学生能够清晰、有层次地观察到DNA和染色体的实际变化,并从动态演示中自主发现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分别不同,让书本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具象呈现。立体的知识导入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跨越难点的自信,从而消减了学习畏难情绪,启发出探究兴趣。

  二、有效反馈,多元交互,活化课堂氛围

  多媒体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出计算机与网络为引导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课本内容形象化展示,还能为教学过程提供智能化的便捷操作,让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反馈能够更迅速地被传达,由此而抓住教学实际重点,获得学生的实时接收效果。此外,由多元化信息反馈引出的课堂交互,让教学课堂汇集多方意见,让学生丢掉负担,开放意识,参与交流,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做好分层有序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的智能性与对话性。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学习中,我利用电子白板的网络发散性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运用图表功能对HIV和T细胞浓度这样的知识点制作了曲线分析图,并将新闻元素与图表分析整合对比,以“你对艾滋病的了解有哪些?你对抗击艾滋,关爱生命有什么想法”等问题作为思维牵引,因势利导,让学生依托材料进行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空间,让师生双方在意见来往中提炼学习精度。

  三、开放思维,模拟实验,丰富学科实践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生物学理论的创立以及生物知识应用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但和物理、化学实验所不同的是,生物实验的环境、条件限制十分明确,不少实验都需要自然条件以及时间条件的配合,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太现实的。但多媒体技术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的模拟成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观察,而且其逼真的体验效果和清晰的实验步骤能够让学生获得不逊于真实操作的自主实践能力,开放的模拟空间也能够有助于学生放飞思维,累积实践意识。例如,学习高中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因为客观原因,对光合作用实验的实施,我利用多媒体模拟了水的光解,和产生氧的过程。在清晰逼真地演示实践同时,我还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重复演示,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观察空间,这也是真实实验所达不到的便捷优点。学生透过模拟实验很轻松地认识到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不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而是来自于水。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为拓展教学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放了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引趣、人性关怀、能力挖掘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积极掌握多媒体操作先进方法,多实践反思,将教学应用落在实处。

媒体融合论文4

  视觉传达概念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部分,二者共同组成了信息传递的过程。科技的进步发展使视觉传达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二维扩大到三维甚至四维,传达方式也丰富多样,开始向多媒体领域延伸。依托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由于其传播面广、交互性好等特点,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结合,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地域与文化的阻隔,无论是效率、速度还是范围都产生质的飞跃。多媒体处理和集成技术是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所能进行合作的关键所在,二者在具体实践应用中遵循着形式美法则从而实现更加完美的结合。

  一、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中的形式美法则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二者之所以完美结合,是基于二者的目标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视觉传达功能的最大化,多媒体设计使视觉对象成为真正可读性强且形式新颖的媒体,根据视觉传达对象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处理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从而完成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与应用,这也是多媒体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法则。

  所谓形式美法则,是指从形式条件层面对某一事物或视觉形象的美丑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共同认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它代表了美的形式规律。

  在人们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形式美法则作为指导规律,将会使美的创作更加具有指导性,通过遵循并利用形式美法则,也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享受和追求,让视觉信息传达的过程成为欣赏美、传递美的过程,有利于美的再创造。多媒体设计作为视觉化媒体,平面构成和色彩是两大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设计时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追求统一,更好地传递视觉审美信息,提升受众接受度,就是多媒体设计的目的。面对多媒体设计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在设计时要遵循以下法则:和谐,设计各要素之间关系时要达到整体协调的效果;对称,通过对称设计营造庄重、典雅、安定、协调等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均衡,根据设计元素的色彩、轻重、大小变化合理调整视觉要素的分布,达到均衡效果,尤其是动态均衡,营造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对比与统一,通过协调视觉元素的位置、数量、形状形成统一或对比效果,达到彰显主题的目的;节奏与韵律,通过仿照音乐、诗歌上的韵律感营造视觉上的韵律感,通过调整视觉元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目的,比如,古希腊的黄金分割,营造协调美感;联想与意境,通过联想等方式营造特殊意境,达到构成特殊视觉美感的效果,视觉美的产生可更好地催化信息传递。形式美法则作为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所遵循的规律,需要灵活体会运用。另外,对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的应用也是更好传达信息的有效保证,根据受众心理审美需求和视觉习惯确定视觉元素的呈现顺序、位置与色彩等,完成重要信息的传达。

  二、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相结合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多媒体设计所追求的美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是对形式美规则的应用。多媒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设计版式、文字、图片、色彩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达到和谐均衡的效果。多媒体设计中的版面设计应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主次分明,根据内容主次确定视觉重心,通过设定版面框架,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或者通过适当留白增强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多媒体设计中视觉效果的传达直接受到文字排列组合的影响。合理的文字编排可增强视觉冲击力,章节、小标题与复合型标题的合理使用会增强视觉效果,字体、字号与色彩设定和变化会成为设计中的亮点。多媒体设计中图片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调节版面,增强文字说服力,且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事件,所以根据主题内容、设计思路合理选择图片,可营造良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设计的意境与内涵。多媒体设计中色彩的基调对于烘托主题思想而言十分重要,关系到环境氛围的营造与表现。从色彩效果来看,红、黄、橙,色彩鲜艳,突出画面,蓝、绿、紫,色彩暗淡,烘托画面;从情感效果上来看,红、黄,热情奔放,绿、紫,平稳安静。设计时色彩的巧妙使用可更好地传达思想情感与内涵。

  多媒体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所以多媒体设计中的视觉传达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比起传统视觉传达手段,多媒体技术涉及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编程、数据库等,强大的集成性决定了各类媒体资源的处理和整合变得更加高效,通过对设计所需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并建立起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就能够实现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多媒体设计中,通过最佳视域和视觉流程的灵活运用可达到最好的视觉导向,这种导向性主要表现在同一个多媒体版面上,文字、图片、色彩等多个视觉元素的搭配、组合与应用,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受众群体对美的感受,带来强劲的探索需求。多媒体设计的目的是传达信息,视觉传达同样如此,可以说好的视觉传达设计离不开多媒体技术,这决定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媒体虽然体现了设计,但同时也带来了局限性,设计虽然受制于媒体,但同时也是促使新媒体产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深入分析二者交互性的同时,要关注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积极挖掘创新,通过完美结合不断发展新媒体。多媒体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满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多媒体所带来新颖的交流方式增强了视觉传达的趣味性和动态性,使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变得更加人性化,从而使其发挥出交互性与引导性,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快捷与和谐。

  三、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结合的应用与趋势

  多媒体设计其实隶属于视觉传达设计,是后者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细分设计领域,二者之间的重叠交互性意味着相互间经常密切合作,二者间的完美结合也使多媒体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视觉传达效果更加出众。以印刷品为例,多媒体印刷品是独立于平面印刷品的新型传媒推广方式,不过多媒体印刷品仍旧处在起步阶段,是平面印刷品的补充,后者目前还是不可替代的宣传主流。但与之相比,多媒体印刷品具有多种优势,是将媒体技术和视觉传达相结合所创造出的新型宣传方式,虽然目前还并未成为主流,但是已经有了极大的影响力。普通的平面设计印刷品,具有精美直观、可随时翻阅的优势,多媒体印刷品则必须依靠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才能够查看,无形中限制了印刷品的推广与使用;多媒体印刷品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媒体形式多样化等优势,这正是其超出平面印刷品的优势所在,二者互相结合的情况下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也是将视觉传达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应用的一个典范。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以平面视觉传达为主要方式的平面印刷品是对多媒体印刷品缺陷的一个补充,多媒体设计的印刷品则是对推广宣传等更深层次的提升手段。

  多媒体设计的出现拓展了传统设计的应用领域,在平面设计上多媒体设计与普通设计并无较大区别,一些所使用的设计环境和所遵循的设计规则、习惯都较为相似,所以许多平面设计师也可以很容易转为多媒体设计师。多媒体设计现在作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平面设计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支持,使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设计在应用领域方面各具特色,比如,综合展示展览、辅助教学系统开发、非常规宣传策划等,但相对使用领域有限,更多的承担着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辅助作用,极具特色的应用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之间的密切联系意味着二者的完美结合将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多媒体设计是视觉传达在设计领域应用的未来进化方向,视觉传达则为多媒体设计提供指导原则。作为近年来才逐渐成熟的设计类别,多媒体设计主要服务于平面设计中的宣传品设计,尤其企业宣传品是重点应用领域。视觉传达在企业宣传品设计中有着大量的经验,宣传册、宣传单页、样本、年报、包装设计等,无论是设计形式还是设计手法都在花样翻新,镂空设计、多折页设计、立体设计等都为多媒体设计随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思路,毫无疑问,即使再出色,设计上也无法突破自身形式单一、信息量小的弊端,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得益于多媒体设计的出现。多媒体设计的出现正是基于平面印刷品的弊端,通过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经验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今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化、信息量大的新宣传方式,弥补了以往宣传上的弊端,很快进入宣传领域,并且被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等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目前的发展瓶颈在于缺少优秀的人才,随着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深度结合实践,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设计队伍,通过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从而使多媒体设计获得更好的`发展,使视觉传达在设计领域发光发热。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二者的结合是艺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想要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遵循形式美原则,根据二者的特征,利用多种手段服务多媒体设计,应用新媒介服务新领域,从而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服务于新媒介传播。

  参考文献: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传媒,20xx(3)。

  [2]鬲波飞。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S2)。

  [3]袁红兵,袁毅。对多媒体课件视觉传达设计色彩的再认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4]邢益波,荣鹏鹏。网络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J].传媒,20xx(7)。

媒体融合论文5

  摘要:媒体融合的环境,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通过对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 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方式、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一种以“受众”为主导特征的信息传播生态已经形成, 对高校的“定时定量、学校掌控、主导受到”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特别是在各种媒体融合的环境, 校园信息传播的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各种媒体信息错综复杂, 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在各种媒体相互融合开放的环境下, 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快速的传播, 其中不乏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等, 造成了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正能量信息与负能量信息、有效信息与垃圾信息并存的局面, 导致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受阻。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 在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还不是完全成熟, 还不能有效的对网上信息进行甄别, 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 就显得无所适从,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各种思潮容易在不同的媒体中进行传播, 而大学生在利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时, 不能有效分清、也不易抓住当前的主流价值的思想导向, 影响着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价值判断。

  2. 媒体融合影响了大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

  新媒体能够实时的、动态的将当前最新的信息推送给用户, 而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是无时无刻、动态发展与变化的, 大学生只要“一机在手”, “足不出户”, 就可以实时的了解到外界的信息, 并能够随时随地转发或者评论这些信息, 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如何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 媒体融合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聊天等, 对学习与课外活动等参与兴趣降低, 这样就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不能自拔, 对学习、课外活动等积极性降低, 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其次, 大学生“宅”在寝室, “捧”着手机上网、打游戏等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而高校思想教育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

  3. 媒体融合弱化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媒体融合的去中心化, 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其他人进行线上线下交流, 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大学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大学生既可以是思想教育交流的“教育者”, 也可以是“受教育者”的身份, 利用社会化媒体工具与其他用户互动, 这样就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 同时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可以随时随地的“度娘”进行查询问题答案, 与传统的“有问题问教师”的习惯不同的是, 通过“度娘”获得的问题答案可能多种多样的,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4. 高校对媒体监管不到位, 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

  社会化媒体相互融合后, 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媒体工具、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 而且在虚拟化媒体网络交流中, 大学生可以利用匿名的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 在这种虚拟化、“谁也不认识谁, 谁也不了解谁”的社会化网络环境下, 增加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风险, 容易出现一些违背大学生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甚至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如果高校不能有效的对这些媒体进行监管、加强高校思想教育的舆情管理, 一些不良分子就会利用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的这一弱点, 发布一些虚假信息, 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就会降低与弱化大学生对人与人之间信任感、责任感的认识, 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媒体融合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使得思想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

  1. 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思想教育模式

  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 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效利用各种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通过引导, 开发出各种思想教育的微视频, 根据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习惯, 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精准的为大学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社会化媒体的优势, 利用各种QQ群、微信群、博客、微博等媒体工具, 创建思想教育的活动主题, 鼓励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上的讨论活动中, 发表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丰富多彩的线下思想教育活动通过线上宣传, 提高思想教育的影响力, 实现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针对当前大学生容易沉溺网络的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线上宣传, 在线下多多组织大学生集体活动, 例如可以通过党员教育、班级文化建设、郊游、主题班会等一些集体活动, 还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 鼓励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让大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进行交流,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 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融合,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大学生也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 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这一身份特征, 对一些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巧, 然后由这些大学生利用社会化媒体工具与其他大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 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学校积极开发和建设微信平台或者QQ群体等, 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学生纳入到平台中, 让他们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在公众平台中发表思想交流的主题, 引导其他学习者进行发言与讨论, 开展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教师也需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发言, 积极引导学生,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创新和丰富网络传播方式, 将“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拓展, 将传统的被动式思想教育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思想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融合背景下“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 拓宽高校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3. 打造“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目前, 各个高校采用传统媒体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 而且大部分高校对于传统媒体运用具有悠久历史和积淀,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 可以将传统媒体的思想教育方式嵌入到现代媒体中,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宣传画思想教育方式拍摄成图片, 然后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宣传, 使得社会化媒体也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高校的校报、系报、广播站等传统媒体都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媒体之一, 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的阅读量与强大的影响力, 将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结合在一起, 打造高校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能够有效的提升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功能, 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网络化交流工具,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思想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传到社会化媒体交流平台中, 也将运用传统思想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同时, 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充分把握“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相结合的优势, 把握时机, 因势利导, 选择合适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传统媒体在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运用社会化媒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线上的交流讨论中, 进而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

  4. 打造高校全方位立体化媒体思想教育环境

  目前, 社会化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只需要利用手机, 就能够完成选课、查看学习资源与考试成绩、完成网上图书馆的图书订阅、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等功能, 有利于大学生节约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媒体融合也使得大学生处在一个磅礴复杂的媒体环境中, 各种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交织在一起,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高校需要将学校的网站、构建的辅导员思想教育媒体平台、高校新媒体工作管理部门、大学生思想教育交流平台、传统媒体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环境, 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思想交流服务, 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促进各种媒体工具不断的融合,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动性, 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媒体工具,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宣传, 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立体化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叶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研究[J]伦理学研究, 20xx (1)

  [2]孙帅.试析校园媒体整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与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xx (5)

  [3]杨学玉, 应中正.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 20xx (2)

  [4]刘永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 (学术版) , 20xx (3)

媒体融合论文6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媒介融合研究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摆在当前学界和业界重要的现实课题。不少学者曾就媒介融合的定义、媒介融合中新闻规制的变革、媒介融合与新闻人才培养等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总结和反思优秀的高校新闻媒体的融合实践经验,既能够为其他高校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开拓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从理论上讲,能够有效检验新闻传播理论在高校新闻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提供了高校新闻媒体媒介融合的新知识,此外,依托于媒介融合研究的宏观学术背景,高校融合新闻研究、媒介融合与新媒体形态、高校媒介融合效应分析、媒介融合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都可以作为将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媒体融合论文7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选择与教材相匹配的音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听觉和视觉带给学生感官刺激,在音乐渲染下,学生更容易进入语文教学的环境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一、合理选择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进行挖掘,捕捉、提炼情感触发点,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借此将学生带入到语文文本的情境当中。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欢快的音乐,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课堂气氛十分愉悦,接着教师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春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利用音乐进行情感升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在面对情感较为丰富的作品时,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利用音乐将文章中深刻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与文章匹配的背景音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高山流水》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在绝妙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明白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时内心的感受了。

  总之,将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进行融合,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出有效的应用策略,在进行融合时要选择适当的音乐媒体,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能与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升华。

媒体融合论文8

  摘 要:面对“媒体融合”的趋势,面向市场,努力培养传媒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全媒体、复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新闻传媒人才,为此高校应建设“三跨”兼“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新型传播人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一、打造全媒体、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传媒人才

  (一)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人才观的改变,已经是一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指出的:“媒体融合”时代应当培养“全媒体记者”,即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二)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这种“全能”不只是懂得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传播特点与理念,包括知识面的复合。

  (三)打造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新闻人才

  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雷文校长在专题演讲中表示: “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建设“三跨”兼“双师”型师资队伍

  1、调整知识结构——组建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新闻学科的师资队伍丞需形成以下的知识与能力基础:(1)跨学科知识基础。不仅是对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核心知识系统的了解,更需要对其他跨部类学科的了解和掌握;(2)跨文化思维基础。对于国际范围内的业界与学界发展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尊重;(3)跨媒体专业基础。应该了解网络数字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技术改变,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主要技术方法,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能量互换方式和传播效果控制原则等。

  2、强化实践技能——高校和媒体合力打造“双师型”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师资极度缺乏,新闻教育中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实质性合作,实行双向共管互动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曾说:“要培养既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又具备媒体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

  (二)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

  1、宽口径、厚基础——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

  面对今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进程推进的新闻业的变化,基于传统新闻业结构模式和运营方式形成的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面临着变革。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考虑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建造。即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2、跨媒体、精专业——构建“平台+模块”型课程体系结构

  目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陷明显: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方法课程欠缺、与实践连接薄弱、新闻学科的课程体系整体上面临着加强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改造。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改革方案,构建“平台+模块” 型的跨媒体、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1、硬件——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心

  媒体融合时代,在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中,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经不仅是传统概念中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平台的建设,而是包括日常教学平台建造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的融合性教学平台的构建。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是未来新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

  2、软件——构建“五位一体”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型新闻人才的关键。如何把新闻专业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本文认为,高校应严格规范教学实践活动,建立了强大的实习网络,构建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3、环境——构建模拟仿真媒体作业环境

  “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学会游泳”。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于真实的媒体环境中才能学到真本领。新闻实践教学还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传媒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全媒体、复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新闻传媒人才是高校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校应建设“三跨”兼“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xx(1).

  [2]杨溟、张强.打造“全能型”复合传媒人才[J].新闻与写作,20xx(10).

  [3]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xx(7).

媒体融合论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不可比拟的优点已经成为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三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让地理课堂熠熠生辉。

  那为什么不能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依赖性呢?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1.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与转移

  计算机整合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影、音、文字信息,使得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直面感官很强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往往会被图形、声音、动画等抢了注意力,而忽视了其所要表达的信息。所以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上课讲了些什么内容,更不要谈学到了一些什么。

  2.忽略师生互动,以“机灌”代替“人灌”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做出好课件就是上好了一堂课,认为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仔细听、喜欢听就是上好了一堂课,就是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把大量精力用来修饰课件,挖空心思在音乐选择和画面上下功夫。完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完全被机器取代,成为计算机的操作手,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虽不再滔滔不绝地用语言进行灌输,但却用机器不断灌输。同时,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力量,只注重地理信息的单向流动,只关注教了多少东西、教的内容完整不完整、教的方法科学不科学、教的过程流畅不流畅,而忽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接受与否,当然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了。

  一堂地理课,图片、影音材料一大堆,学生上课不像上课,反而像在看电影。失败的多媒体教学课与失败的传统教学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师生交流的必要性。

  3.知识的呈现是暂时性的,知识量大,不易消化

  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讲什么知识时,才会呈现出与其有关的知识,讲完了就会换成其他的知识,所以其呈现知识是暂时性的,这样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可能这节课讲完了,他们不一定还记得讲了些什么内容。再加上多媒体教学它往往可以呈现出大量的知识,而很多老师也喜欢加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信息,对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只要了解就可以的初中生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其负担,反而不易消化本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只依赖现代教学,而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三板”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将两者融合起来,就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二、传统“三板”教学的优点

  1.用三板呈现知识脉络

  教师通过板书,把地理教学内容要点进行分类、编码,简明扼要地展示给学生,便于他们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以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发展地理思维,复习、巩固、运用地理知识等,都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正确、完整地表达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设计合理的板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有利于他们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对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用“三板”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地图往往是正规的、精确的、复杂的地图,对于初中生来说,看这样的地图,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而通过“板图和板画”则不同了,学生可以亲自看老师在黑板上作简图,简图虽简,但其包含主要的、重要的信息,而学生通过观看这种化繁为简的地图,可以很快地读图、析图,更有助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地图,培养其作图能力。

  现代教学的缺点和传统教学的优点,使得在初中地理教学上不得不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更不能产生对现代信息教学的依赖性。

  本案例在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板出“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图,之后,教师可以边讲边画边写,使用简明的板画板书,让学生的第一印象清晰、明了、形象,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个板书既有知识的生成,又能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让我们教师能够意识到,单纯地利用现代教学或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地理,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媒体融合论文1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种类不断增多,为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电视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今广播电视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主持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找到理论基础。

  关键词:媒体融合;播音主持;职业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日益剧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必须迎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严格按照新媒体的形态进行改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自身的品味,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媒体技术的发展,才能不断的融入新媒体的环境,实现播音主持人质的升华。

  1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人的现状

  由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因此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形象素质、语言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政治素质,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主持人必须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向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在融媒体发展的今天,播音主持人却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现状相对比较尴尬。

  1.1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待提高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在一些聊天平台涌现了大批的主播,这些主播挑战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权威,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仍然以正统自居,缺乏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看不起网络平台的媒体传播,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的适应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媒体主播平台不断的规范传播的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可网络媒体主播平台,随着人们逐渐的认可,网络媒体的主播平台已经占据了广播电视的半壁江山,因此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严重缺少,所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

  1.2综合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播音主持工作要求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即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拥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层面,不断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系统及时的应对突发事件。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目前播音主持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有待增加,这为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因此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不被淘汰。

  2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播音主持人是电视广播节目的核心,主持人自身水平和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关系到节目收视率是提高还是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必须紧抓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职业素养,使播音主持人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不断的发展,迎接未知的挑战,抓住眼前的机遇。

  2.1要求对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如果因循守旧,不能突破现状,提升专业技能,完成自身质的飞跃,那么必将会在融媒体的挑战中失去方向。播音主持人必须紧紧掌握自身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播音技巧,对播音技巧要多加练习,精益求精,保证自身的发声字正腔圆,特别是在运气吐气中做到应用自如,力度恰当,节奏匀速,从而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有魅力,更加充分的体现出语言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渲染力。播音主持人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播音主持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顺应融媒体发展的需求,不断迎接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抓住新媒体给予的挑战。

  2.2要求播音主持人跟随时代潮流,加强对全媒体知识的掌握

  融媒体的背景下,新媒体种类日益增长,呈百花齐放的状态,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一时期,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的掌握全媒体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紧紧把握融媒体带来的机遇,掌握新的媒体技术,并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平台中,提升广播电视平台的收视率、收听率。只有通过不断跟进时代的潮流,对全媒体知识不断的进行的学习和思考,并通过自身对媒体知识的了解,不断的把全媒体知识应用到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不断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不断应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紧紧把握新媒体技术所赋予的技能。

  2.3要求播音主持人员必须拥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也是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灵魂,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在掌握全媒体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创新,将全媒体知识融入到播音主持行业中,培养自身的艺术风格,让节目更加的有魅力,不断的吸引收听(视)率,提升节目的影响价值,比如:《快乐大本营》,也就是一个正常的娱乐节目,但是通过主持人的不断创新,不仅在语言上,还有在形式上,给予观众美学上的冲击,使观众能够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收视率,提升了电视节目的影响价值。因此在播音主持行业,创新才能突破现有的瓶颈,不断的开发新的电视(广播)节目,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在媒体融合中不断的进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电视播音主持人的素质提升策略

  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播音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把播音主持人的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工作,加大力度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不断进行对播音主持人基本技能的培养,挖掘他们的潜力,不断创作出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听)率,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3.1注重播音主持人素质全面训练

  播音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前台执行人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广播电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播音主持人素质的全面训练尤为重要,首先,强化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播音主持中能够做到吐字清晰,使语言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到听众面前,增加语言的渲染力。其次就是注重专业形象的设计和心理素质的训练,通过对播音主持人形象的设计和心理素质的强化,才能使播音主持人以正确的姿态和形象面向观众,能够及时有效的满足不同观众欣赏价值的需求。最后是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能力,扩大播音主持人的知识面,使其全面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能够及时应对在播音主持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

  3.2播音主持人积极参与到基层组织活动之中

  基层组织活动是播音主持人能够接地气的重要手段,在广播电视行业,组织基层活动,让播音主持人走进城市基层生活,走进边远山区、走进农村,不断的感受基层群众的需求,通过基层群众的需求创作出更加接地气的作品,使播音主持人在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的播出更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作品,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增加节目的收视率,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收,实现广播电视平台的价值。总之,在广播电视领域内,播音主持人是整个行业的门面,只有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人的各项技能,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广播电视的节目更加容易让观众接受,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

  4结论

  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节目的价值,实现节目制作中质的飞跃,做到节目质的飞跃,必须从播音主持人着手,加强对播音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播音主持人对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播音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使播音主持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深入基层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在媒体融合的潮流中提升自己,迎接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抓住新媒体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宋付力.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xx(1):112-113.

  [2]李超.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专业素质对播音主持创作的影响[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xx.

  [3]李海璐.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采写编,20xx(3):123-124.

  [4]央吉巴毛.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新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xx,8(10):129.

  [5]凌御佼.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提升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xx(12):159,165.

  [6]王方.探索新时期播音主持的职业素质[J].西部广播电视,20xx(20):92-93.

  [7]喻洁.利用播音主持课教学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20xx(86):199-200.

媒体融合论文11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新媒体发展迅速。在信息网络时代下,动画创作者将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动画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还可以从文化视角重新定位传统动画艺术的发展趋势,使传统动画艺术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等均能够获得外延性发展。该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性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画艺术;新媒体;有效融合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信息网络时代下,新媒体发展迅速,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等均发生了变化,人们也更加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受到较大的冲击,传统媒体行业的受众面缩小。传统动画艺术利用视觉暂留原理,通过连续播放静态的画面内容,形成一种动态的画面感,具有鲜明的视觉变化效果。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均是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创作的。传统动画艺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媒体环境下,将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对促进现代动画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因此,动画创作者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相关内容和方法。

  一、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的原因与优势

  1.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传统动画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媒体,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冲击,这影响了传统动画艺术受众面的扩大。动画创作者将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表现个性化、受众范围广、传播模式具有交流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和传播动画片,能够更好地抓住观众的眼球,符合观众的需求。动画创作者运用新媒体能够个性化地表现传统动画艺术的内容,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相应的动画产品。2.扩大受众范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使用网络阅读、观看视频的人群不断扩大,传统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较大的冲击。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后,动画作品能够打破传统动画艺术在年龄方面的界限,根据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需求,融入社会性元素、文化性元素或地方性特色元素等,增加受众群体,扩大受众范围。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融合,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动画内容,抓住时代特征,转变传统媒体环境下动画作品的受众结构。3.多元化的艺术特点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艺术创作领域带来诸多灵感。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能够在动画作品中增加多种内容和艺术元素,使作品的表现更加多元和生动。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融合具有多元化艺术特点。一是增强动画内容的扩展性和即时性,使观众在观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动画创作者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道具、背景音乐以及特效等进行特殊化处理,在呈现三维效果的同时,巧妙融入一定的艺术、文化、历史、时代等元素,使观众能够在视觉冲击下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动画播放的实时性。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融合,可减少对播放时间的限制。创作者在多媒体平台上可以随时加工和发布动画,可以24小时实时在线播放。三是全息技术在传统动画艺术中运用具有智能化优势。在新媒体发展中,全息技术的曝光率加大。创作者使用全息技术展示传统动画艺术,可以实现360度的保真效果,并且能够在智能化感应系统中,使观众自主感应视觉距离等。在传感器作用下,全息技术可以让观众对动画画面产生触摸感,同时使用沉浸式音频,并从不同方向进行扬声处理,使观众的观片体验大大升华。

  二、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途径

  1.艺术勾画传统动画艺术具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在商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动画艺术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文化、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动画艺术的创作需要动画创作者根据不同的内容、题材和主题构思人物、场景、事件等,由于艺术形式较单一,制作手法和技术相对有限,总体动画效果不佳。创作者将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充分融合,则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在传统动画艺术作品中增加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元素,包括剪纸、戏曲、水墨和皮影等,对传统动画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多样化展示,从而呈现出良好的视听效果。在动画创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创作者可以对动画人物进行虚拟的勾画,在艺术加工中使其更加符合故事环境,同时能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是传统动画艺术难以实现的。2.3D技术传统动画作品具有平面化的视觉效果,其播放形式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放,往往难以吸引现代观众。对动画艺术进行立体化的画面处理,能够呈现三维效果,保证了动画播放的流畅性和连续性。3D技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动画画面设计中增强立体感,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动画情节更加生动。如,使用3D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其角色形象融入了现代因素,动画表现形式新颖,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流行因素,吸引观众观看。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要重点突出各自个性化特点,融入文化、美术等多种元素,打破传统动画艺术创作的局限性,结合3D技术,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表现内容进行细节处理,形成动感效果,促使传统动画艺术在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环境中获得创新发展。3.使用特效创作者将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可以在动画片中充分使用特效,对画面进行优化处理。特效在动画艺术中的使用,能够使动画视觉效果更加丰富,使不同角色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生命力,继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对于动画中的高空、冲击以及爆破等画面,创作者使用特效可以更加细致地处理其中的细节部分,结合声效,升华动画片艺术效果,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动画创作者使用特效,能够完成宏大场景的制作,在艺术和技术的充分融合中,促进动画艺术获得更大发展。

  结语

  信息网络技术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人习惯使用互联网获取资讯,也更加倾向于在线观看视频、阅读等。传统动画艺术主要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予以展示,其艺术展现形式存在局限性,表现手法较单一,传播范围有限。将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动画创作者需要对传统动画艺术的内涵、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等进行多元化的分析,充分发挥新媒体艺术优势,综合应用数字编辑、计算机动画、三维虚拟、图片修改、影音互动等,丰富动画内容,更加生动地处理人物形象,满足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翔.基于新媒体时代视角下动画艺术发展的思考.艺术教育,20xx(1).

  [2]胡媛媛.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嬗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xx(1).

  [3]马晓旭.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动画创作中的创新运用及综合表现.美术大观,20xx(10).

  [4]刘馨予,谭勇.基于新媒体语境下交互动画艺术的功能性开发与研究.西部皮革,20xx(18).

  [5]刘姬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定位构思与设计艺术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5).

  [6]王玉.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艺术形式——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经济研究导刊,20xx(36).

媒体融合论文12

  摘要:信息时代的基本媒介是融合化新媒体,其本质就是将传统媒介的传输内容、传输媒介以及接收终端予以高度融合,新媒体在给予受众以更加高效和优质信息支持的同时,变革了受众接受方式,再次成为彰显体育文化的新兴媒介。新媒体给予体育文化的阐释,呈现着以人为主体的体育人文关怀主题,是受众多种感官刺激下的体育文化媒体展现,其聚焦的是社会情绪,传播的是体育精神,因其能够寓言于生活,故而成为社会文化内涵标志,新媒体是传播体育文化的良好媒介。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体育文化;体育人文关怀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传统媒介手段的绝对媒介份额逐渐让位于新兴媒体。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地通过电视欣赏体育节目,诠释体育给予人类的乐趣时,却惊奇地发现体育电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等手段展现体育文化,受众的接受方式已经变革性改变。

  1新媒体融合的内容

  纵观国内的视听新媒体变迁历史,新媒体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实现的泛在化媒介。在形成这样的局面之前,曾经的传统模式基于以下3种形式[1]:电视台→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机→视音频媒体需求;移动运营商→通信网络→手机→语音通信(短信)业务需求;网络运营商→互联网→计算机→文本阅读、数据传输需求。由此可见,媒介传输的三驾马车独立并行存在。而现代通信技术和微元器件生产能力的提升,却使得这三驾马车融合成为一驾特立独行的新媒介,源从各自为阵、封闭孤立独立媒介转换为新模态。具体而言,传统媒介的三种模式融合,其本质就是传输内容、传输媒介以及接收终端的高度融合[2]。其内容融合,是指融合了数字化的语音、数据、文字、视频等源数据;传输媒介融合,是指集中于同一传输介质的网络数据传输,取代了原本属于不同产业归属的三个东家而成为一体;接收终端融合是指智能化、小型化、个性化手持智能终端全面取代了原有媒体终端功能,并能够依然获得所需的各类服务支持(数据通讯、信息互换或娱乐支撑等),成为统领新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智能终端。由此可见,这三种模式的高度融合促成了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给予受众以更加高效和优质的信息支持,但也促成了传统媒体与之博弈生存空间的竞争发展路径。

  2新媒体融合的意义

  传统媒介的三网融合造就了新媒体及其发展,尤其是对传播视听数据的新媒体的发展举足轻重,其影响有三。其一,终端泛在化。电视终端、显示器、手机和各类个人手持终端等转身演变为小型视听媒介终端,尤其是成为时尚的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其二,受众产生源数据。因迥然不同于传统的广电视听媒体,新媒体富含的各类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的接入,急剧扩张了媒介传播内容的数量以及形式多样化存在,传播媒介源数据的生产和制作呈现泛在化特征,而非原有的单一专业化制作,也成为新媒体较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无可替代的存在优势。其三,受众接入新媒体方式便捷化和多样性。由于传输媒介的融合,受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接入新媒体,由此造成了受众数据发布没有了时空限制而无限制,受众成为视听新媒体的发布主力,并拥有了更多更大的信息享用主动权。尽管新媒体融合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但对于拥有电视节目制作历史积淀的广电媒体而言,坚守其历史阵地,保有其积极电视体育转播优势话语权,就能够在竞争中赢得必要的份额,其挑战和机遇并存,发展和变革具有再生意义。

  3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文化诠释

  纵观体育文化的传播历史,传播媒体给予其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传统媒介发展到当前的新媒体,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促使新媒体成为诠释体育文化的伟大创新,新媒体传播媒介与体育文化资源传播的交融结合,通过选择恰当的媒介传播手段实时地使体育文化传播的广度、影响力得到更好的扩大,将体育文化的精神传播到广大体育爱好者和社会大众中去,从而成为世人共同传承体育文化的强有力的力量。新媒体融合的现实存在必将再次促进体育文化的发扬光大,毕竟,体育依然是支撑媒介传播的主导力量之一。新媒体对于体育文化的诠释有其媒体优势和独特的人文情怀。新媒体诠释体育文化的媒体优势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诠释体育文化的媒体优势在于消减了传统媒介的时空缺憾。

  新媒体传播的实时性特点,消减了体育文化的诸多载体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隔阂,新媒体能够完成多种媒体介质的融合(集成了图片、声音、图像、文本等媒体形式),通过多种媒体介质的转换融合,实时地将承载体育文化的媒体介质内容予以传播,使广大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欣赏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赛事,并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这种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受众获取的终端需求相对简单并具有接受的便捷性特点。不仅如此,在这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中,体育爱好者同时具备体育文化信息的信源和信宿双重属性,而非传统媒体的单一身份,但凡能够成为受众的运动个体(体育组织、体育爱好者)都有机会以体育赛事的参与者身份而参与体育赛事,在抒发其见解的同时彰显自己对于体育文化的独特感知。由此造就了传承体育文化的体育赛事可观赏性的进一步增强,同时,又使得传播体育赛事的平台极大地消减了受众之间的心理抵御意识,在释放受众闭塞心理的同时,消减了体育赛事传播障碍,由体育赛事将体育文化传播的信源和信宿无隙联结,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沟通氛围。

  其次,新媒体诠释体育文化的媒体优势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多元化特点。

  体育赛事的传播平台通常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其基础特点就是具有体育赛事信息的共享性,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优势,而该平台所属的受众群体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其受众给予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的阐述表达和观点或许截然不同,由此形成多元化特点。体育赛事的音视频播出创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满足了受众观看比赛的实时性和直观性需求,成为广大受众享受体育赛事的首选方式。而且,无处不在的移动体育赛事的传播平台不仅能够实现直播体育赛事转播也能够完成体育赛事的选择性欣赏,这种方式极大地便捷了不同受众群体的按需体育文化传承需求。加之国内外众多的体育赛事直播与录播涵盖的全面性和专业化的讲解,广大受众的体育文化理解与传承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三,新媒体诠释体育文化的媒体优势在于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广大的体育受众可以通过多种个人手持终端、客户端、网页搜索、即时通讯工具等按需随时发布体育赛事信息并不断更新。网络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使所有基于体育赛事及其体育文化传播的新媒体链接和发布平台能够便捷地通过多种路由获取和切换,使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表现出低门槛传播介质的特征。新媒体诠释体育文化的独特人文情怀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一直在践行着对于体育媒介主题的阐释[3]。

  以人为主体的体育媒介必然呈现着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倡导的主题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彰显对于人类存在的生命价值和意义[1]。现代体育运动竞技比赛的世界性开展,通过运动的竞技特点展现运动者的个性,宣扬运动者多维度的情感刻画,以及体型、性格展现,延伸着体育内涵渗透,受众体味体育竞技带来的价值观表现,彰显的是体育人文精神。毫不例外,新媒体所展现的众多世界大型体育赛事无不呈现出对于体育人文精神的诠释。面对困难,逆境而上,挑战自身体格极限,冲击竞技项目技术难度,实现自我,都是体育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无不隐喻奋发向上的人生奋斗。拥有健康体魄、热爱生命、坚强上进也都是体育精神的展示。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文化彰显的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以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理想等为主题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也是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故而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共同发展的核心。

  其次,体育文化一直以人文关怀彰显为主题。

  以世界性体育赛事为主题的体育媒介富寓励志性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是对于体育追梦人的生命生存状态的关照,也是基于人性的关照,是对彼此的默认,这种人文精神不是单纯的体育精神,是一种作为人的一种爱。新媒体融合下的体育媒介聚焦的是社会情绪,传播的是体育精神,彰显的是体育文化[4]。新媒体融合下的体育媒介给予受众的是多种感官刺激下的体育文化媒体展现。现代体育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已经较为丰富,枯燥训练、艰苦夺冠之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时尚的体育使受众感受运动生命存在价值的朴素旅行,成为展现国家独特文化的国民文化精神,成为国际交流、沟通的跨国界媒介,成为受众难以忘怀的人文精神与情怀的媒介载体。

  第三,新媒体融合下的体育媒介能够寓言于生活,传播传统文化。

  新媒体融合下的体育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积淀的呈现,因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故而是传播体育文化的良好途径。体育文化不仅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的进步,并且对人类综合素质文明有着关键作用,是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体育文化的传播,相比较而言体育电影又是体育文化传播强有力的途径。新媒体融合下的以体育赛事为主题的体育媒介,通过竞技者展现竞技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竞技者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在暗喻和培养正在成长中新一代运动者的团队意识及顽强拼搏精神。在激发新一代体育运动激情的同时,满足着受众对体育文化的渴求,也将团结、友善、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受众心田,凸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其社会文化功能的植根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南京:南京日报出版社,20xx:69.

  [2]陈丽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xx.

  [3]李丹.新时期我国体育电影与体育文化的互动及发展趋势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xx.

  [4]翁中清.从体育生物观到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J].体育文化导刊,20xx,(5):92-96.

媒体融合论文13

  当乔布斯引领他的苹果帝国市值超过美孚石油,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当一个成立仅仅6年的新媒体社交网站FaceBook 截至今年10月广告收入已达到40亿美元,传统产业开始再次认识新媒体的价值。在中国,进行了20年的新闻改革,在新一轮新媒体的紧逼下,不得不加快融合步伐与转身速度。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新闻改革,已然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而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是围绕着管理创新展开的,只有管理创新,传统媒体才能找到与新媒体的最佳“融接点”。

  一、融合时代传媒竞争的两个变局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层面推进三网融合战略,以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以“体制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变局”。三网融合带来了宏观层面的融合,包括机构融合、业务融合、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流程再造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核心是管理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进行转型的核心人物在于领导者,核心要素在于理念转变,核心运作在于流程设计。

  第二个变局来自于竞争变局。由于新技术的不断诞生、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新市场的不断形成,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新进者要求重新划分市场,媒介生态被重塑。媒介竞争由先前的“实物之争”走向“形象之争”;由“独家报道之争”走向“独家解释之争”。竞争变局的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竞争,新媒体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位,比如“SNS整合专员”,主要负责传统媒体业务在SNS平台(社交网络系统)上的扩展与维护。随着微博的大面积流行,新职业“微博媒介经理”也应运而生,在美国,这个职业从业人员62%是女性,38%是男性,年薪3-5万美金,其中,71%的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介于1-4年。他们的工作是早晨5:30就起床上微博,晚上看完最后一条微博才能安心入睡。传统媒体通过设立专门职位来运营他们的新媒体平台,渴望借此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方面湖南卫视先行一步,他们在旗下的北京中心专门设有“新媒体策划经理”一职,负责其传统媒介产品及服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及运营。

  二、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

  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直接决定着其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能否跟得上技术步伐、市场节奏。理念创新首先来自对新技术发展的清晰认识。纵观历史,媒介发展史即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印刷术创造了“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开拓了“超空间传播力”,影视技术引导了“镜像传播力”,网络技术塑造了“全球传播力”,而手机技术则强化了“贴身传播力”,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媒介演进。从另一方面看,新技术还影响着产业变革以及我们对于媒介的感知,比如乔布斯与他创制的苹果五次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第一次是苹果电脑Apple-I,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第二次是皮克斯电脑公司,改变了整个动漫产业;第三次是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第四次是iPhone,改变了整个通讯产业;第五次是iPad,重新定义了PC,改变了PC产业。乔布斯伟大之处在于:让产品成为媒介--先前是“媒介产品”,现在是“产品媒介”。

  此外,还有一系列原有理念的被刷新,旧有定义的重新定义:比如何谓独家报道?独家报道将不再获有绝对竞争优势。随着“云计算”的实现,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A媒体拿到信息与B媒体获得信息的时差几乎为“零”,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被消解掉,媒体竞争从“信息的独家首发权”转向“信息的独到解释权”;

  又如,何谓新闻首发?之前传统媒体即使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由于理念问题,新闻首发无疑被保护在传统媒体发放平台内。而未来的媒介竞争是在两个平台上同时展开的,即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媒体的新闻首发不再是传统母媒的特权,而应根据新闻的具体特性,选择媒体矩阵旗下的任一媒介渠道作为新闻首发平台;

  再如,何谓内容生产者?先前的内容生产者主要是指新闻专业人士,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UGC(用户贡献内容)出现,于是“用户”+“专业人士”共同成为媒介的内容生产者,扩大了原有的新闻生产队伍。

  三、传统媒体新闻管理创新的五个维度

  1.日常内容与突发事件报道的管理

  随着新媒体的进化以及“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面临着将原有和目前正在生产的媒介产品数字化、数据库化,并将之分层存储,以便分类使用、整合利用。加之主题化的专业电视和广播频率需求增加,使得媒体建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之于管理者而言,要及早制定相应的内容管理方案,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平台性、网络性的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与内容双重考虑,将媒体内部的每一个互联网节点都联通起来,以此实现统一的内容产品架构。

  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者而言还面临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命题。以“甬温动车追尾事件”为例,当时浙江卫视、CCTV-2与CCTV-新闻频道反应相对迅速,三个频道采用的航拍画面都来自“非专业”、“非新闻机构”的市民。新媒体时代,UGC这种“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真实且更广泛地发生着。媒介如果想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取得先机,就要在平时的内容管理系统设计上着重考虑,比如,如何能使在场的“非专业人士”最快速度回传报道?如何能使报道尽可能达到技术播出水准?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时,调集多方资源,同屏呈现,丰富报道内容?以CNN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当时CNN画面被分割为5个部分,一个是地震现场主画面,一个是主播通过网络连线日本当地居民诉说地震情景的图像,另一个是日本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同声传译画面,还有两行滚动字幕。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有了UGC加入,专业新闻机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将作改变。

  2.内容生产流程的管理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作出一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UGC用户贡献内容)如何上浮的问题,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呼叫中心),将受众当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强大的“脑”指挥中心,负责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及其去向;其次是“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为了更高效地实现多介质的统一行动,融媒体的新闻操作平台将在物理上有所突破,一个类似“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各媒介品种围绕“脑指挥中心”协调作战;再次是“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再造的基础是单介质记者向多介质记者转型,一个人身处新闻现场,能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类产品,供融媒体矩阵平台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全方位使用;最后,实现UGC内容的优化与上浮,这意味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UGC机制,鼓励用户方便、快捷、积极地贡献优质内容。如湖南卫视的新媒体平台金鹰网播客栏目--VBLOG,供用户发布自己喜欢的视频,网友上传的节目大都与娱乐节目有关,很好地扩充了其母体平台的内容。

  3.内容生产者的管理

  融合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者由“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之于“专业人士”的管理除了先前管理理论上常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等理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专业”人士在新媒体时代有可能成为拥有万千跟随者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成就个人及母媒的声望,比如一些新闻主播、评论员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言往往拥有广泛的关注。如何将人们对这一个个分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媒体从业者的关注有效地转化为对于其服务的母媒的高效关注是管理者需要着重考虑的。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创新,关键在于要将媒体从业者看作是拥有启动能量的“发动机”,让他们能自我开掘出一片天地,塑造起一种声望,并将这些关注度与美誉度成功迁移到母媒上去。

  融合时代,内容生产者的另一个主力军是那些能“贡献内容的用户”,之于他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多个平台“运营”用户,以使他们对母媒产生信赖感与情感链接。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了多方尝试,举办“金芒果粉丝节”,密切与粉丝的联系;在金鹰网上推出SNS互动社区“芒果圈”,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聚集人气,发动用户贡献内容。

  4.用户的管理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以“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细分的受众概念将被全新的“用户”概念取代。未来广播电视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而不是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听众”与“观众”。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竞争,显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之争上,新技术的获得将以越来越短的时间向零成本靠近。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又回到了大多数行业面临的竞争的本质--关系--上来,“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运营关系”,从而使“关系最终创造价值”。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直接的结果就是技术之外的门槛越来越高。Web2.0的运营核心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人”。运营“人”的核心在于“关系”。这也是建立媒体SNS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管理用户时,要关注系统性与回路设计,一方面使用户能方便地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使用户的体验也能及时地通过回路设计反馈回来。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今年10月新改版后,推出《同步你来说》节目,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每期同步跟踪正在进行的事件和网络正在热议的话题,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线索提供及核实报道,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本身就是用户管理的一方面,这使得电台提供给听众的不再仅仅是先前的媒介产品本身,而是一种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全新体验,这有助于与听众建立情感链接。

  管理用户的核心命题在于情感,只有用户对媒介产品有了信赖与依赖感之后,才可能产生基于其上的附加价值。新媒体时代,这种情感链接除了在原有平台上运作之外,比如说广播可以通过听友会来与其听众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来运营更年轻的潜在用户,让他们产生黏度。

  5.舆论引导的管理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管理创新还表现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创新。未来媒介生态表现出一种“微”特质,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链状系统被连接与组合起来。媒体生存则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未来媒体生活,除了竞争“信息的独到解释权”外,还要在纷繁的“微链”世界中排兵布阵,将记者一个个地发送到“微链平台”上,成为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媒体把关不再是先前铁板一块的“一刀切”,而是在无数个中心节点上的疏通与引导。舆论引导创新主要表现在,媒介依托自身的专业记者与忠实用户建立“微链”传播矩阵,并在关键节点上“排兵布局”,通过“不做中心”而去影响无数个“小中心”,来实现舆论的高效引导。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这种新型舆论引导方式特点更加明显,比如在“甬温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发生开始,微博主导了这场突发事件的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焦点,传统媒体在前40分钟内来不及对事态做出任何反应。如果此前传统媒体已然形成一张“微链”传播格局,在每个中心节点上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通过影响无数个“小中心”而使自己的声音不断扩大,就不至于因为“失声”而失去舆论主导权。微博粉丝500多万的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在甬温事故发生当天连发36条微博,通报浙江省组织救援的情况,赞扬温州“的哥”、“的姐”免费送客人到医院献血。郑继伟副省长、浙江省卫生厅官方微博也实时通报医疗救援的进展,这些中心节点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管理创新除了上述的五个维度外,还有形象管理创新以及营销管理创新等方面。管理创新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理,首先是“整体性原理”,在管理创新时要将管理置身于媒介生态这一个大系统中整体考量;其次是“动态性原理”,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加入,管理呈现出不断更新的状态;第三是“开放性原理”,即传统媒介系统与新媒介系统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时如何打通,如何共融,如何共荣?第四是“环境适应性原理”,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在管理创新时要考虑媒介管理与社会管理之间的适应性;最后是“综合性原理”,管理创新要综合考虑媒介系统的各个因素,寻找共同性和规律性。总而言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管理创新要注重媒介组织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要求管理者对新传播要有足够认知,对包括员工、用户、客户在内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要有深刻把握,对媒介生态能够统筹考量,以此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管理。

媒体融合论文14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的逐渐增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视频内容播出方式的变化、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优势、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等等。传统电视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大趋势的到来,该如何顺应需要,不断开创电视事业发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三网融合; 电视媒体; 电视传播; 可持续发展

  从20xx 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始,“三网融合”一词渐入人们视听之中。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其中互联网是核心。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电视媒体产生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三网融合使电视媒体节目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媒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地面、有线、数字电视。在地面和有线电视阶段由于技术限制,电视媒体的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可如今面对三网融合,电视要数字化,互动是数字电视的重要特性。电视媒体将进入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可使电视节目能充分利用双向互动的特点,在这个特征下,电视不再转瞬即逝、选择性差。受众可通过点播、回看来观看喜欢的节目。同时,电视节目形式更加丰富,受众现场参与感更强烈。

  其次,三网融合使视频内容播出方式发生变化。如今的有线电视可以提供电视回看、视频点播等多种选择方式,那么电视网、互联网、手机网融合在一起,就是要用户在任意时间、地点,用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收看从高清到标清等各种格式的视频内容。三网融合是用户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政策的逐步放开更是促使电信与互联网行业都积极进军电视媒体视频领域。现如今的视频传输,既包括传统地面模拟电视广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以及直播微星电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又有有线电视网、电信网提供的围墙式交互数字电视,再加上互联网上的网络视频,可谓是丰富多彩的,电视媒体处于变革与融合之中。

  第三,毋庸置疑的是,受众收视习惯将产生较大变化。三网融合后的电视媒体功能也不再是单一不变的,受众不仅能用电视拨打电话、炒股、理财,还能和朋友对战游戏,通过在线学校学习交流等。面对日益增多的电视功能,受众需要适应变化,改变原先的观念及习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应尽快让受众改变对传统电视只接受节目单一功能的刻板印象,电视媒体将成为真正的家庭信息及多媒体中心。

  面对这些变化,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自己,对电视业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目前电视媒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提升节目质量,丰富节目种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那么面对三网融合,我们需要的是日益丰富的节目内容以支撑,在大的视频市场上,还是要以内容为主。电视媒体一直以来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无论从节目内容上还是节目质量上都是网络视频内容无法比拟的。电视媒体除了自身拥有优质的节目内容渠道来源,而且还拥有经验丰富的节目创作队伍,这样的硬件条件使得电视媒体制作的节目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广大受众对电视媒体播出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十分认可。并且多年来电视媒体形成的尊重版权、依法播出的规章制度,对规范网络内容版权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着良好的内容优势,同样也需要提升节目质量。近几年来一些调查可知,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过渡后,画质有提高,但最本质的节目内容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数字电视互动功能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导致面对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崛起而流失了部分的受众。因此,电视媒体因以市场需求为主来开发和编排节目做好市场调查,去了解消费者需求。

  2 了解受众需求,做足市场分析

  三网融合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意味着节目已不仅是面向媒体自身提供的,更重要的是面向大视频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受众的需求、做充分的市场分析,对于不同网络、不同渠道、不同用户对节目内容的不同需求,只有满足了用户需求,才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举例而言,利用网络,为了配合电视媒体的播出,先期在网络上播放利于节目宣传的片花,利用前沿的网络平台如微博来针对手机用户市场提供节目中的精彩画面和文字介绍,等等。通过多方面的市场调研分析搜集配合受众的需求来确保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中占有一席之地。

  3 形成品牌化,不断创新

  利用电视媒体独有的内容和资源优势,力求在制作上满足大视频市场需求,独立创作完成,积极引进相应人才,提高整体素质,注重节目质量,做大、做强、做专,在掌握节目版权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品牌。而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开发新的产业运作模式是电视媒体面临的最大考验。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采集来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像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信息产品。面对新媒体、新市场,需要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开辟新媒体市场,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媒体时代,使电视媒体存续自身的媒体地位。三网融合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创造了一种电视与互联网共赢的未来发展模式。三网融合为电视传播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给电视传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一个新局面,电视人应当不断探索电视传播的新型传播形态,努力形成一种立体化传播的新格局,并与其他各类媒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才能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中国电视传媒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珺君,吴朝阳. 加快三网融合进程的几点思考. 通信企业管理,20xx(5).

  [2] 徐名文. 三网融合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 移动通信,20xx(19).

  [3] 韩鹤. 电视在全媒体环境下的突围之策. 当代电视,20xx(4).

  [4] 郭宏峰. 三网融合给电视传播带来的契机. 中国信息界,20xx(5).

  [5] 曾艺. 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三网融合新时代. 当代电视,20xx(3).

媒体融合论文15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那么在这一大前提下,该如何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呢,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所查知识进行阐述。

  媒介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所提出的各媒介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由于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且渗透应用到广电通信传统媒介逐渐被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取代,媒介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媒介终端的越来越强大,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从而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大众时代变为了分众时代,媒介受众从以前的单向听受者这一角色变为了对娱乐,咨询,服务有个人要求的客户,媒介和消费的互动接触更为充分,传媒这一产业正在以每天更加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所以,顺应时代要求,各媒介即将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那么新媒体又是什么呢?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媒体形式,其中包括网络媒体,搜集媒体,数字电视等等,新媒体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还有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总的来说,新媒体也就是数字化新媒体。而如今,在媒介融合这一前提下,新媒体专业人才欠缺。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媒介融合这一背景下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需求,该建立怎样的机制。

  (一)培养“复合”性人才

  在我看来,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该培养新媒体复合人才,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渗透融合使得新媒体有融媒性,所以新媒体的专业人才应当有复合性,即掌握相关媒体的所有从业技能,例如广播媒体的从业技能,印刷媒体的从业技能以及网络媒体的从业技能,在实践反面,应当将实践面扩大拓宽,在网络新媒体专业应安排同学适当了解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新闻学专业安排学生适当了解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学等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安排学习编辑出版学,网络学,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诸如此类。从媒介组织行为和从业人员角度可将媒体融合分为5种类型“所有融合”、“策略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我们要培养这5种类型都擅长的人才,现在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只有后两种,属于低级人才,只能完成基础工作,我们应当培养理论与实践贯穿统一的人才,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满足我国当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并且可以更为有效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二)改变教育模式

  从当前来看,新媒体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媒介融合所引起的产业状况变化一大截,传统的产业模式是纵向的,印刷业、广播电视业、电信业这些行业各自都有其各自的终端,且各行业有且只有一个终端,是纵向的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学校的授课模式也是一种产业一种一种课程,除各产业的共同核心知识外,没有任何重叠知识,其他课程新闻业重视报纸新闻生产,广播电视新闻业重视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编辑专业重视书籍,报纸杂志的编辑大部分学校看到了网络媒体,但是却没看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关系,没看到新媒体的融合性,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不适合媒介融合新市场的需求。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应当改变教育模式建立网状模式培养类型。各产业知识融汇贯通,从内容,网络,终端三个方面进行培养新媒体人才。媒介融合时代应把信息内容的生产,信息的传播途径及传播手段作为一个重点,相对而言终端的的研发和革新了解就好不必过分研究。

  (三)加强人才的使用性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合作,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首先要保证师资的优秀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讲师,自己首先要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因此其应该以身作则,自己要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接下来,学校要保证教学设备的完整性,关于新媒体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种设备都要齐全。然后是,学校要有关于媒介融合成功案例之类的教材。最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当且正确的学习环境。

【媒体融合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路径研究论文04-12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论文06-22

浅谈传统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发展的论文02-11

媒体融合下播音主持的职业素养提升论文06-28

播音主持与新媒体的融合论文(通用6篇)07-26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管理创新的五个维度论文07-02

探索新媒体技术与财会工作有效融合的发展方向与要求论文02-06

多媒体论文12-08

媒介融合动力分析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