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

时间:2021-08-10 11:17:43 论文 我要投稿

科学小论文合集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小论文合集15篇

科学小论文1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爸爸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爸爸,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爸爸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可以指出方向呢?原来,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磁体,它和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可以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说。

  爸爸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爸爸:“那么,这个指南针怎么用呢?”爸爸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时,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四年级:陈嘉焰

科学小论文2

  在动物世界里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许多许多,但是我觉得变色龙会变色很神奇,所以我对它进行了研究。

  变色龙一般身长25—30厘米,舌头比身子还长,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会变色,这样它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伪装起来,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样,既可以避免敌人的侵害,又可以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于采取突然袭击。

  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它的皮肤内有许多不同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金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受神经与激素控制。当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的时候,或是受到惊吓时,神经系统立即会做出反应,引起各种色素细胞的收缩或舒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组合,像我们绘画时用“三原色”可以调出许多种不同颜色一样,变色龙的身体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变色龙能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有不少动物都有这种本领,如海边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可以随环境变化,如枯枝碟,颜色与形状与一片枯叶几乎没有区别。动物的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拟态”。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科学小论文3

  摘 要: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它也正转向人本哲学的研究,归根到底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学。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所以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生态发展观。

  关键词:食品科学;自然辩证法;人本主义;生态自然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自然观。而食品科学正体现了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和思想。

  1 食品生产应遵循生态自然观

  在辨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是天然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也给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对于农产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源头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这四类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自然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来自于环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入手。

  2 食品科学服务于人

  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目标,它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点和需要变化的,充分体现了食品服务人的精神。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今天的“食”,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讲求卫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学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单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转向到今天的多样的低热卡值食品、绿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说明食品的发展为了服务人类而趋向多元化,更体现它关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 食品安全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的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4 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 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需要谈食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作为指导,食品科学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学的发展体现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食品的生产是为保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的存在,从而展现了它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生态自然观的本质要求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2]刘静玲.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3]张文学,杨立刚.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界定[J].生态经济,20xx,(6):2-4.

科学小论文4

  今日,我去钓龙虾,我带着钓竿和钓饵(猪肉)去一条混浊的沟里钓。没一会儿,我就钓到了10只龙虾,正当我兴高采烈的回到家准备红烧时,发现小龙虾的壳上沾满了污泥,一开始我以为沟里的小龙虾脏一些,少一些,于是我又到一个清澈的塘里去钓龙虾。结果一只也没钓到,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小龙虾喜欢在混浊的水里生活。

  既然猜测了,我就要想尽办法来证明这一点。我立马行动起来,我找来两只桶,一只桶装浑浊的水,一只装纯净水,并在桶里各放了5只龙虾,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浑浊的水里的龙虾仍然生龙活虎,而在清水里的小龙虾已奄奄一息,这证明了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仍然把一只桶里装浑浊的水,一只桶里装清水,各放进5只龙虾,但这次实验我并不求小龙虾喜欢浑浊的水还是清水了,我是在求小龙虾吃什么,我不去管浑浊的水里的小龙虾,我天天喂食给清水里的小龙虾,但喂的是一些被我切得小得不能再小的鱼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过了5天后,浑水里的小龙虾和清水里的小龙虾一样生龙活虎,这个实验证明了小龙虾吃小得不得了的微生物。

  现在我终于知道小龙虾为什么喜欢浑水了,由于水里有极小的鱼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而这又是小龙虾的最爱,因此小龙虾就喜欢浑水了。

  经过这次实验,我心里十分高兴,由于我又知道了一个科学知识,希望大家也常做这类科学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多了解科学知识,增长见识。

科学小论文5

  这个星期六,阿姨从钱江市场买回了两只乌龟,一只大,一只小。阿姨告诉我,大的是雌龟,小的是雄龟。我和弟弟趴在玻璃缸上,仔细观察这两只乌龟。

  两只乌龟长得可像啊,背上驼着个椭圆形的大盔甲。“盔甲”中间高,两边低,像个小山包。上面有十三块近似菱形的格子,最中央的三块比较大,排列也比较整齐,其余的十块均匀地分布在四周。

  两只乌龟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小脑袋。小脑袋大约占了身体全长的六分之一,两只圆溜溜的“黑豆”似的小眼睛长在脑袋的两侧,一眨一眨的,特别机灵;正前方是嘴,嘴上方是两个针孔大小的鼻孔。

  产生疑问:小的是雄龟还是雌龟?

  “看看非常像,比一比不一样。”我发现两只乌龟背部的颜色不一样。大的乌龟,颜色是黑褐色的,小的乌龟是棕黄色的。咦?我忽然记起,一次在书上看到,可以根据乌龟背部的颜色来分辨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我清楚地记得,颜色黑褐色的才是雄的,颜色棕黄色的是雌的。难道阿姨说的这只小的乌龟是雌的,大的才是雄的?难道它们不同岁吗?如果不同岁,那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根据它们的大小来辨别哪只是雄龟,哪只是雌龟了?我的心中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

  查阅资料:辨别雄龟和雌龟的方法

  我马上把自己的疑惑告诉阿姨,阿姨听我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到底两只乌龟是不是同岁,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既然不能确定是不是同龄龟,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个儿小的是雄龟,个儿大的是雌龟。对,查查资料。我和阿姨一起上网查找了有关辨别雄龟和雌龟的方法,结果正如我想的那样,如果根据颜色来辨别,那只大的是雄龟,小的才是雌龟。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又对照了另外几种辨别雄龟和雌龟的方法,如雄龟的尾柄细、尾长,雌龟的尾柄粗、尾短,雄龟有特殊的臭味,雌龟无异味等等。又如雄龟的腹甲略为凹陷,正好可以卡住雌龟突起的背壳;但是雌龟就不需要这种构造,因此腹甲是平的。所以只要把乌龟翻过身来,用手指触摸腹甲的幅度,就能很快分辨出雌雄了。我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了一张雄龟和雌龟的对比表。

  真相大白:小的是雌龟大的是雄龟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把这些辨别的方法进行一一比较,得出结论: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只小的是雌龟,大的才是雄龟。原来这两只乌龟不是同龄龟,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它的体形大小来分辨雌雄。因为只有对于同年的成年龟,我们才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形大小来辨别:雄龟体形较薄而小;雌龟体形圆厚且大。

科学小论文6

  科学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学还是永远探索不完的,永远新鲜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鸡蛋这一实验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做实验的过程远比听说的要新颖。

  实验很简单,材料只有四样:大玻璃杯、食盐、勺子、鸡蛋。虽说简单,却可以从中收获无限知识。

  首先,我拿起水壶,在玻璃杯里倒进大半杯水,接着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后就不动了,似乎在休息。

  接着我放了1勺盐,鸡蛋没有动静;我开始放第2勺盐,鸡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杯底;我一气之下放了6勺满满的盐,鸡蛋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上升的一点;最后,我不服输的放了2勺盐,鸡蛋上升指数又高了些。

  我听说别人的鸡蛋可以漂浮的水中间,就把鸡蛋拿出来,用勺子搅拌了一下未融的半成品盐水,待杯子底部的盐化了,才慢慢把鸡蛋放进去,这时,鸡蛋不停地上下浮动,我等了一会儿,鸡蛋不动了,挣扎着浮出水面。

  最后,我把剩余的2勺盐倒入水中,鸡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着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气的用手指把鸡蛋往下压,松开手指,鸡蛋又很快飘回到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飘浮起来?我从电脑中取得了收获:鸡蛋刚放进清水里的时候,由于鸡蛋的比重比水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本身的重量,因此它会沉到底部;放盐后,水把盐溶解了,水的比重增加,当盐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水的中间;再继续加盐,当盐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盐水的上面,并且鸡蛋顶部露出水面。

  教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重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实科学就和长大要学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惊奇这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厚的定理,这才明白科学除了用来放松用来玩,还对我们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在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学物理,好好研究这有趣的科学。

科学小论文7

  暑假里的一天,哥哥带我到田野里去玩,田野里的景色真美,尤其是那池塘里的荷花,粉红的花,碧绿的叶……

  忽然,我发现很多荷叶上都有一颗亮晶晶的东西,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颗颗水珠,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奇怪的是荷叶一点也没湿,我好奇地倒了一些矿泉水在荷叶上,矿泉水一落到荷叶上就滚落到荷叶中央,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荷叶还是没有湿。我记得下雨的时候路边的树叶都会被淋湿,为什么荷叶不会湿呢?

  回到家,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父亲母亲,可他们都不知道原因,还是爱上网的哥哥在网上帮我找到了答案:原来荷叶的表面有很多很细很细的绒毛,这些绒毛排列得很紧密,而且上面含有蜡质,因此水滴到上面时,铺不开也渗不进去,只能变成水珠滚来滚去,这在物理学上叫做“不浸润”。

  荷叶上的水珠不仅不会弄湿荷叶,而且还能顺便带走荷叶表面的灰尘,难怪荷叶看起来总是那么一尘不染。这真是太神奇了!由此我想到要是我们的衣服或者是建筑物上涂料也有这种特性,不就不怕灰尘和雨淋了吗?那该多好啊!

科学小论文8

  今日,我和母亲去外婆家,外婆拿出今年刚收的花生,要炒给我们吃。母亲说:“炒花生多麻烦,还得用沙炒。”我说:“干嘛非要用沙子,直接炒不是更快吗?”母亲说:“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看谁说得对?”

  我的方法是直接炒。等外婆把灶烧热后,我把一大碗花生倒入锅内,先用锅铲慢慢翻炒,二十几分钟后,锅里冒烟了,我慌忙加速翻动铲子,可花生还是越来越黑。我说:“花生应该熟了吧!”外婆说:“还早着呢!”我只得耐着性子又炒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外婆才说能了。我盛起来一看,花生个个都已经变成“焦黑碳”了。我拿了几个尝了尝,不是焦的就是生的。

  唉,看母亲的吧!只见母亲把一大碗沙子倒入锅内翻炒,一分钟后,倒入一碗花生。只见母亲不紧不慢地翻炒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她把花生盛了起来,滤掉沙子。我不相信母亲能这么快就把花生炒熟,用惊奇的眼光望着母亲炒好的花生:皮略有点泛黄,拨开一看,仁也熟了。我尝了尝,既香又好吃。

  咦,真是怪了!为什么直接炒反而慢呢?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仔细看看花生的形状!”我盯着那堆花生发愣,心里想:这花生两头凸出来,中间凹进去……

  “哦,对了!假如直接炒,花生受热的面积小,而且受热不均匀,难怪我炒的花生有的焦,有的生呢!而用沙子炒,沙子受热速度快,传热性能高,它能很快的把自身受到的热均匀地传递给花生,使花生全身也均匀地受热,因此花生反而熟得快。”我大声对母亲说。母亲听了我的想法,赞许地点点头说:“我的女儿真聪明!”

  哦,真想不到炒花生还藏着这么大的学问,这真是身边处处有科学啊!

科学小论文9

  如果说光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影便是一个人的孤单。深情相聚后的离开,发现很多人都转向了孤单,工作,学习,生活都如此。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一个人生活过,唯独有过两天晚上一个人在家,也是灯火通明了一整晚。那时身边总会有一群人,在家时有家人,在学校时有同学。所以,我害怕孤单,害怕孤单的阴影。放假时,我总会早早的离开,不是为了早早回家,而是为了不被一个人丢在寝室,做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那时的时光,总会有温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在我身上,心情总是一片光明,生活中也是一片光明。

  骄阳似火的六月,我们就那样匆匆踏上了离别的征程。这一切实际上是四年前已经注定了的,但是仿佛又都是在梦里,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那么让人猝不及防。没有时间板着指头历数离别的日子,直到车辆载着我停在下一站的目的地,每个工作日不能够再在那条熟悉的梧桐树下的柏油路上闲逛时,才恍然大悟,离别是真的,那些最熟悉、最依赖的人是真的离开了。此后,便是山长水阔,相隔多地。想念时,只有孤影相伴。

  离别的痛苦,离别之时那个艰难的转身,那滴晶莹的泪花,远不能表达。思念,不舍,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无论离别时说的有多么难舍难分,哭的有多么肝肠寸断,等到离开以后才明白,这只是万千难过中的一刻。曾经舍不得扔的东西,历经千辛万险,悉心呵护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这一刻,看着却透出几分凄凉。或许当初应该什么都不带走,什么都换上新的,此刻也不至于会如此伤感。可是,没有人能够这么做,因为孤单的阴影是曾经相聚的光明留下的。

  热切盼望的雪天,再不如往前那般吸引人的眼。就算是抱着暖手宝,三两个人蜷缩在教室痛苦地看高数,心中也对室外的雪充满了向往与喜爱。然而,眼前闲暇时光甚多,每天除了七个多小时的上班时间外,都是空闲,特别是周末来临,一整天一整天的闲暇,以前从未有过。可是,此刻窗外飞舞地正起劲的雪花,对我来说却又视而不见。我说,怕冷,其实还不如说是害怕孤单。

  光与影是不是会有一种和谐的旋律,或许会有,就如相聚和别离。时间久了,习惯了,适应了,就是一片和谐,但这是一种无奈。或许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相聚的光明想要的时候都在,孤单的阴影需要的时候出现。每天都是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失去自我;每天都是一个人独自思考,时间久了会成为一名患者。而在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时刻出现的光与影,大抵是最幸福的。

科学小论文10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我找来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着,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知道。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不知道,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因为用糖水在纸上写了字后,晾干了,字形,图案,就会消失,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科学神奇吧!

科学小论文11

  相信大家都玩过“放纸炮”吧!那么,在玩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出现吧。现在就到了揭密的时刻了,首先,就由我带领大家去揭开“放纸炮”的“神秘面纱”吧!

  在玩的过程中,我看见有很多的同学放出来的声音不同,有放出来声音大的,也有放出来声音小的,还有的甚至放不出来声音。

  现在,我们针对这些各种各样的情况,来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吧!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放纸炮”有时候放出来声音大,有时候放出来声音小,还有的甚至放不出来声音?

  根据这个提问,我们做出了猜想。“会不会‘放纸炮’放出来的声音大小与折法,力气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现在,我们又根据提出的提问,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

  首先,我们先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两组,第一组负责“折得宽与折得窄”,第二组负责“放得力气重与放得力气轻”。第一个实验组我们叫它“折法组”第二个实验组我们叫它“力度组”。分配完毕,我们开始做实验了。

  一开始,我们先让“折法组”出场,“折法组”首先派了陈碧青来折“折得较宽”的“放纸炮”,让包宏宇来折“折得较窄”的“放纸炮”,开始放了,两个人用同样的力气放“放纸炮”,结果,“啪”的一声,陈碧青的声音很重,而包宏宇的声音不是很重。

  现在轮到“力度组”了,这次,由我来做实验,我们组的组员都帮我准备好了“放纸炮”,放得力气重的“放纸炮”与放得力气轻的“放纸炮”的宽度相同。我先放力气重的“放纸炮”,然后再放力气轻的“放纸炮”,结果,是放得力气重的“放纸炮”声音大。

  通过这个实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放纸炮”的声音大小与折法,力气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

科学小论文12

  星期天,我和母亲一块儿做了个实验。

  我按照母亲的吩咐,拿来一个干燥的空玻璃杯,一个打火机,找来几支蜡烛和一些石灰水。

  首先,母亲取出一根蜡烛,小心翼翼地点燃它,竖拿着。蜡油顺着滴在了台子上。母亲乘着蜡油没有凝固时,将蜡烛粘在台子上。然后,母亲把一旁的空杯子照在上面。这时,蜡烛似一个乖巧的小孩一样,熄灭了火星。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并不怎么奇特,但自己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好请教母亲。

  母亲说,由于火在燃烧时需要氧气,而杯子把它盖住了,里头的氧气就受到了限制,很快火焰就会把氧气烧光,当杯子里没有氧气时,它就会熄灭自动熄灭了。

  接着,母亲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又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

  母亲听了,笑着说,你还是去请教电脑教师吧!

  我一听,打开电脑查了起来,原来这是由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哦,原来是这样呀!”我急匆匆地喊来母亲,给她看了电脑上的说明。母亲笑着说:“今天你有知道了一个新知识了。”

  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以后,我还得多做些实验,多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科学小论文13

  问题的论证:

  大熊猫应该只吃竹子吧!它们只吃竹子,但是,有的可能还吃胡萝卜。它们吃的各式各样,连肉也吃,比如说竹鼠,它们就吃一些死去的竹鼠,所以可以证明,它们是杂食类动物。

  问题的结论:

  根据上网查资料,我终于明白了,它们谁么都吃,这是我查的资料。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日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日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它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看,大熊猫的食物太特殊真要好好研究一下了。它们的食物太特别了。

科学小论文14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我找来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着,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因为用糖水在纸上写了字后,晾干了,字形,图案,就会消失,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科学神奇吧!

科学小论文15

  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予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十分方便的同时,可是它的尾气排物到底是否威胁着我们呢?这是我的疑问。为了搞清楚,我便对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研究。

  研究过程:

  第二天下午,我趁着空闲时候,来到一块大草坪上,在表哥的帮助下,我抓了两只身形差不多大小的蚱蜢,把它们各放入了两只透明的玻璃瓶内。现在,两只瓶内都装满着新鲜空气,还各有一只蚱蜢。随后,我由表哥陪同着来到马路上,同时,携带着两只玻璃瓶。我们请了一位驾驶员配合,我拿着其中一只玻璃瓶拧开盖子,那位驾驶员开始发动起汽车来了,汽车管道便往外排放尾气,此刻,我正朝里装汽车尾气,装满了汽车尾气后,我拧紧盖子,谢过驾驶员,迅速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两个标签,在装满新鲜空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1”,又在装满汽车尾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2”。这样,便于识别。

  回到家中,我把两只玻璃瓶摆放在阳台上,使它们能受到足够的光照,更有利于我观察它们的动静。刚过十几分钟,我挡不住好奇的诱惑,忍不住去瞧瞧,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活蹦乱跳,精神充足,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精神明显差了点。于是,我更加好奇了。每隔十来分钟,我就去观察一次,发现的结果都是一样。直到第二天的上午,我又去观察了一次,有着重大的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存活着,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已不再动弹了。

  汽车尾汽对人的危害程度受汽油成分的直接影响,汽油的主要成份为辛烷。为提高汽油的抗爆性,人们通常在汽油中添加一定量的四乙基铅。因此,人们常把添加含铅的汽油称为含铅汽油,而不含铅的汽油叫做无铅汽油。

  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知道,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汽中含铅,它是一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随空气被人们吸入体内,对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儿童,可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

  当然,使用无铅汽油并不等于使的是无害汽油,因为其中也有一些有害物质。

  通过做实验、查找资料我知道了:

  汽车尾汽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很大,危及健康。我觉得也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蚱蜢换做是我们,我们吸入的不是空气而是汽车尾气的话,我们也同样会无法生存的。

【科学小论文合集15篇】相关文章:

科学小论文(合集15篇)08-11

科学小论文【推荐】01-24

科学小论文【精】12-23

【热门】科学小论文01-24

科学小论文【热】01-24

【热】科学小论文01-24

【荐】科学小论文12-23

【推荐】科学小论文12-23

科学小论文作文合集9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