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30 11:21:55 论文 我要投稿

新教育论文(精选12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教育论文(精选12篇)

  新教育论文 篇1

  摘要:新课改对很多中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迫切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分析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对创新教育的主要实施方式进行规划,是提升很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举措。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中学的体育教育是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学工作,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变化的关键阶段,而不同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对中学体育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一、实施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进行创新教育的普及之前,必须对创新教育中尚未进行实践的理论进行充分的实践,并充分总结经验,促进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接近体育教学的真实目的。要在进行创新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体质状况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

  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将具备较高难度的项目设置为学生的实践项目,而在对身体素质并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活动内容设置之前,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不适应体育活动的要求,避免学生身体出现不适状况[1]。要对学生的身体潜能进行了解,允许学生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提升对体育活动的热情。要允许学生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对体育锻炼的内容进行规划,以便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信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整体安排的过程,需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参与,不能因某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对其进行批评,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在充分的鼓励下实现学习等级的提升。

  二、新课改下中学体育创新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加强对体育活动演示细节的重视

  教师除了要对体育教学的形式进行创新,也要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在进行新型体育活动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首先对内容进行演示,并且将活动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说明。要采用术语和白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的说明,并且对活动的主要原理进行讲述,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2]。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方案的制定。要保证新型体育活动具备足够的健身意义,以便学生在活动当中真正实现身体素质的增强。

  (二)科学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小组的划分

  教师在完成体育活动演示和讲解之后,要安排学生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实践的时间安排要保持在5—10分钟之内,教师要在此期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过程的观察,并按照教学的计划,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在完成学生分组之前,将每个小组当中演示情况优秀的学生设置为组长,让其督导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体育活动[3]。组长的选定可以允许小组成员自行选取的方式进行认定,并最终由教师通过审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好奇心和展示欲望的重视,采取竞赛的方式对不同小组的成员进行体育测试,使学生能够在竞赛当中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加强对集体和荣誉的认同,促进学生在其他领域更好发展。

  (三)科学进行劳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需要保证体育课程具备劳逸结合的特点,既要保证体育课程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体制,也要保证学生的体力消耗情况在身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教师可以对课程的时间进行安排,将每次课程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设置为游戏时间,允许学生以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游戏,游戏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完成游戏内容的演示之后,教师需要对游戏的内容是否具备健身特点进行判断,并根据课程安排的情况对游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缓解体育锻炼和竞赛带来的紧张压力,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课程保持高度的兴趣,并将快乐学习作为体育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之后的真实想法进行了解,保证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意见具备真实的掌握,以便学生可以将体育活动和兴趣爱好归为一体,避免学生将体育活动纳入学业负担的范围,使学生充分热爱体育教学内容。

  (四)注重学生体育创新教学的思维启发

  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要允许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创新中来,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发明者,教师仅仅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对自己发明的体育教学方法具备浓厚的兴趣,也能保证学生在自主发明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将智力和体能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层次,不能仅仅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等简单枯燥的健身活动,也要保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训练,以便学生能够加深对体育活动意义的理解程度,在日后的生活中将体育活动摆在重要的地位。新课改是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举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体育活动所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进行分析,并研究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提升体育创新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体育教学中创新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09,(04).

  [2]呼延学梅.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创新[N].延安日报,2009.

  [3]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0).

  新教育论文 篇2

  新课改提出初中教育要侧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极为鲜明的自身特性,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以及广阔的活动环境,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情境教育、现代化技术、拓展实践和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初中体育创新教育策略,希望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

  一、积极开展体育教学互动,确保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发展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体育课堂变得单调和枯燥,也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新课标提出:体育教学应该把初中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体育教师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平等互信的原则下开展课堂教学,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每次体育课我都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锻炼时间,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给学生讲篮球规则的时候,我会带领学生到篮球场进行实地演练,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动作和规则的讲解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创设高效的情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努力创设开放、高效的体育课堂情境,使初中生在体育课堂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掌握体育知识,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创设课堂情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训练。比如在对初中生进行耐力跑的训练时,为了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创设了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例如“重走长征之路”的长跑比赛,不仅激发了初中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信息化和现代化,便捷的科技给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初中体育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体操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轻松地把高难度动作分解学习,也能够让初中生加强对体操动作的掌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掌握当前课改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欣赏各种比赛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初中体育新课程理念强调“体育教学中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增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育体和育心的目的。为了激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针对雨天雪天学生无法正常做课间操,增加了室内操项目。初中体育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爬山,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爬山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耐力,还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肺活量以及腿部肌肉等。

  五、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初中体育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示范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示范动作做到标准规范,这样才会有利于初中生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比如在教学生前滚翻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方砖和足球滚动时的不同用力情况,让学生明白前翻滚时要尽量减少阻力,使自己的身躯紧缩成一个圆形。接着我再给学生进行正确地示范,并让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法的前滚翻,总结出正确的前滚翻方法。

  新教育论文 篇3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改革,创新教育的形式作为现在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在逐渐发展着。中学现在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开创娱乐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发展机会,可以促进教学事业的改革。本文主要通过笔者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分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现在素质教育的逐渐被重视,中学体育在教学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九年义务教学中,体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青少年在生长中都会存在一定的不好习惯,例如,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或者作息时间不规律,晚睡晚起,在面对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也不会坚持体育训练,同时还不具有独立性,上学放学都需要家长接送等,正是因为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就会使得初中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育知识令人担忧。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应该将创新教学与体育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更加优质的教学活动,是当下最为重要的内容。

  1、中学体育教学采用创新教育的好处

  1.1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如果要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要保障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素质能力,也就是说是对素质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应试教学,所以就非常在意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把学习成绩好坏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这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师需要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顺应现在时代发展的特点,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推行创新教育的时候,可以使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开括思维能力,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很好地给出方案,促进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调整。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心里和身体都在不断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1.2使学生可以学到技巧、知识,提升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现在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教育中追求的目标。创新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启发或者引导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提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始终把学生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现在中学生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创新教育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术,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无论什么教育追踪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创造型和技术型的人才,课堂教学就承担着这样的重任,所以创新教育是现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简析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应策略

  2.1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升学生课堂活跃度

  如果中学体育教学要想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教师熟练地使用现代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设计。现在很多的学生都不重视体育课,认为只要自己不得病就可以了,不需要锻炼身体,其实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重视体育课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任务,例如,我们为了给学生普及健康的知识和体育锻炼的好处,需要将学生领到多媒体教室内,使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健康知识传播给学生看,提高他们对体育的重视。再比如,我们可以播放奥运会、NBA等比赛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使得学生在观看中感受体育健儿的不容易和为国争光时的喝彩,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的学生会得到启发爱上体育,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创新教育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特点,只要教师愿意研究学生的兴趣,一定可以培养出来为社会服务的创新型人才。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是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累积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不变的,例如足球、篮球、跑步等项目,这些项目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都会学习,体育教师为了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情况,很少去花费时间精力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发展得没有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也一般。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中学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教学生一些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可以教一点太极拳等,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育。在课余的时间可以举办体育兴趣小组,使得对体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需要按照小组的发展情况,定期举办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2.3促使师生关系融洽,优化教学环境

  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作为中心,全程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使得二者关系变得融洽,培养出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地位,不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级,只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领航者。体育教师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情况下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一个体育技能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解释其中的道理,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掌握知识,并且可以很好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采用创新教育方式教学,教师要使得学生转变思想,从被动式的学习到主动自觉的学习体育技能,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体育精神和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体育教学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智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发展自己,一直保持高度的教学热情从事教学工作,将体育的精神和学习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苏德辉.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204.

  [2]苏庆永,张波.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7(5):75-77.

  [3]梁剑伟.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创新教育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39):58.

  [4]孙海英.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文理导航,2017(9):94.

  [5]毕长欢..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J].魅力中国,2018(1):198.

  新教育论文 篇4

  【摘要】初中体育创新教育业成为了大多中学体育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初中体育作为一门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学科,对其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就将对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促进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 创新教育 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实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中,有关教学是否具有创新,是否能有新意成为了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因为如此,初中体育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多中学体育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而初中体育作为一门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学科,对其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呢?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体育教育是一门富有强烈运动气息的灵活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体验和聆听来感知体育,用想象来丰富体育,用实践活动来表现体育,用自己的创造来发展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所以说,学生学习体育不仅仅是学会几项简单的运动,而是要在体育课中学会用自己所获得知识以及创见去挖掘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实现一定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课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注意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新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让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整合自身的特征,寻求自己的体育运动长项和优势。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上设计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等,比如说运动接龙,小型模仿秀,即兴体育项目表演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乐有所思,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再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中的发现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有效的教学媒介为学生学习设置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养成勤思、善问、好学、乐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态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态度

  作为初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善于突破习惯定势,能够从学生的学习中寻找学生学习知识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虽然对问题有许多独到的看法,但有时却不一定准确,还有部分学生的创新通常和他们的任性与错误相伴。对此,教师要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接受,毕竟学生敢于想象,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事,我们不能过多的限制和压制,甚或是否定他们的意见。因为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而且让他们经常接受到错误、失败的情感体验后,会使许多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拒绝尝试。严重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正切对待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以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在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习惯和正切的价值观的同时,培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注意方法,杜绝盲目创新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时刻铭记,再多关于创新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只是用于辅导教学,推进教学的。其主要是起到绿叶的作用,用以衬托体育教学和学习的美丽,所以教师在运用创新方法时切忌不要“喧宾夺主”,如不要过多的补充与体育相关的知识,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不能把创新简单的理解为天马行空和不切实际,而是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作为基点,精心创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环节中获得新知的同时,能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掘和创新。这里我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就拿体育室内课来讲,在初中体育课程中落实创新教育,也不能把新课程改革下的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投射各种各样的图片,播放声情并茂的体育内容就当作是自己教学方式的创新,因为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冲淡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缩小学生的思考空间,即使多媒体的出现使得体育课堂变得声图并茂,热闹非凡,但是多媒体教学仍就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体育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想象以及运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一味的堆砌图片、声音进行教学。

  五、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

  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情感得不到升华。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打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多动,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的调整。体育教学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不断革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迫在眉睫。初中体育创新教育不仅要体育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体验式教学,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程皓月.浅谈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教育科研,2012(3).

  [2]刘海涛.浅谈初中体育课的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研究,2011(1).

  新教育论文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发的需要实践型人才,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实践人才的培养,而创新能力是人才考核的一大指标。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推动社会的发展。小学正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体育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变化,体育教育不应停留在“旧观念”上,应随着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创新性的教育转变,这也将关系到我国将来是否能承受住挑战,将由是否能培养出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决定,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大挑战。在体育教育中,我们要认清现实,勇于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将新的教育基本原则和特点传输到教育人员身上,从而形成新时代下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以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者不仅要求理论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其教育价值理念和教育思想都同传统环境下有很大改变,是以教育的未来和国家发展的未来为出发点,培养出祖国需要型人才。

  二、小学体育教育中创新教育的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才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所以在教育系统这种改革中,也会存在现实问题。根据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体育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更加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有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遗留了传统教学的影子,就降低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力度,教师和学校的培养重点不正确。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从而打消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带动学生的学习,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习的引领者。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不恰当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两种课程的设计结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结合实物,这样不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实践能力也相应提升,以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的应试教育的现象。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从而使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味的沉浸在传统教学中,是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

  三、小学体育教育的创新教育实施建议

  小学体育教学成果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更紧密联系着日常生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主要有以下建议:

  1.创造创新性学习条件

  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在与学生不断不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模式、敢于探索的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创新能力。对于有些想法不正确的学生,应该采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含蓄的说服。

  2.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创新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独特个性的发挥,例如,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其进行探讨,从实际情况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个人创新技能发挥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3.建立良好的关系群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的萌发,并鼓励其提出问题,具备一定耐心帮助其解决。且教师要维护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其在互补情况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例如可以常常组织互动活动,增加学生之间交流和探讨的机会。

  新教育论文 篇6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条件十分优裕。我们对我校95、96届初三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家庭环境较好的占85%(即有自己的大于或等于10平方米的单间,并装有空调设备);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oo0元的占90%,但是在每日从事家务劳动(包括洗衣、做饭、清扫内务等)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占76%,其中有20%的学生在家从不做家务,这是因为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从事家务会耽搁学习,使得这些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几乎等于零。

  1996年12月24日,我随深圳市少年先锋队赴港交流团,参加香港童军总部组织的“港岛地域96大露营活动”。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在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应该说是有差距的。在整个露营活动中,我们的孩子睡觉要老师陪伴,大部分同学起床后不会叠被,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的毛病较明显,甚至个别同学在遵守纪律和卫生习惯方面都不及香港的同龄朋友,形成了突出的反差。不容否认这些都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理论、重说教,轻活动、轻实践问题的反映。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应开展全方位系列的磨难教育:

  1、凡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好全封闭式的强化军事训练,不仅时间上有所保证,强度也应适当加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生活和训练的苦与累。负重拉练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方式,高中学生更可以加进一些部队求生存式的野营训练。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体魄。

  2、凡是学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实践都应该赋于磨难教育的标准,即高强度地学习一门生产技能。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劳技培训属必修课,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制性的规定,一般这种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所以,根据日本劳技教育的成功经验,一定要订出较高的标准,要争取做到人人“过关”,个个通过考核,这样除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劳动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劳动习惯。

  3、学校体育锻炼和体育课,是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和体育老师,都要注意引导,激发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忍受肌肤之苦,才能适应各种环境的磨炼,接受社会挑战。

  4、家庭教育应该说是整个全方位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部分家庭,消极负面影响应该说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进步的一大障碍。我们更希望所有家长都认识到只有那些经历过磨难的人或者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才可能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奋发向上,学习进步,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教育论文 篇7

  摘要: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对高职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全面合格的人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积极;人格;培养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格的形成却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后天教育是人格塑造的主导力量。对学校教育而言,人格是教育目的、内容、手段等综合作用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正迅速突起。对于处于“人格重建”期的高职大学生而言,人格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积极人格培养的提出

  “人格”一词来自西方,本意是“面具”,本文所指的人格是经过发展后,界于各学科边缘的人格概念,是人在遗传基础上和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及外在行为特征。“积极”,“正向”或“主动”的人格特质对社会而言是指受到社会及道德价值所肯定的,不会危及他人利益的人格。对个体而言,指接受自我、能够实现个体自身成就和幸福的人格特征。对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而言,指的是主观上满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客观上能给他人带来满足与帮助的交往关系。与各种消极人格相对,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促进人的发展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良性互动。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塑造这样一种具有普遍社会化意义的积极人格。当然,人格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积极人格内容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着的。

  对于学校的人格教育而言,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一直以来都基本沿袭了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以矫正治疗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把重点放在大学生病态人格的预防和矫正上,这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明显的倾向性显然不能很好帮助学生释放各种压力,发挥自生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获得持续良性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在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方面是缺失的。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少部分学生存在人格发展上的不完整、不完善,加之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和极少数病态人格学生的存在,必然使家长和社会对以上现象关注度高,促使了人格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危机干预与解决,偏离了以大部分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宗旨。然而,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人格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们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问题”、“矫正”、“干预”,把人格教育重点落在问题“小众”上,而应面对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大众”,从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人格着手,以“积极”为人格培养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人格,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这也从根本上有效遏制了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土壤。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人格特质应该是新时代高职学生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重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高职学生,社会和自身都更容易给他们贴上“竞争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创造力不足”等标签,使他们产生巨大的身份落差和心理落差。并且在高职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状下,许多高职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松懈和自律的欠缺,加上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必需要积极健康的人格作为个人适应环境,应对生活的支撑。这对重塑高职学生形象,改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提高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意义。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不仅是掌握各种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是积极进取,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积极的人格教育对高职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然提倡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但更强调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因此,积极的人格教育无疑对这一期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才能的全面提升,还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格的完善和提高。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人格方面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强迫、焦虑等障碍,由于身心的相互关联,又导致了身体上的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果不加重视很容易导致身体疾病和更严重的心理疾患。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重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积极人格特征无疑对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基础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育,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这既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社会化,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标志,人格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社会化的人格,是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具有社会交往基础和能力,包括合作意识、自尊与尊重他人、责任感等等。许多高职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表现出的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不强,交流障碍等,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形成人格障碍。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并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目前社会状况下知识不等于能力,学历也不等于能力,人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更多取决于知识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人格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积极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一种正向的态度观察社会、了解他人,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高职学生心灵的和谐、人格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三)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高职学生是国家统一高考和录取的大学生,这使他们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然而,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家庭条件较差,录取分数较低,加上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又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使高职生在人格上呈现自卑与乐观并存,冲动与理性同在,善于形象思维却又理论修养不高等矛盾。针对这些特殊现象,学校的教育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人格上的消极面,教育过程中并处处暗示、严加防范,反而更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表现和人格障碍,不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成才。反之,采取淡化消极面,突出积极因素并不断强化巩固的措施,则取得会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质是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具备积极健康人格不仅是适应目前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他们在校期间,学生时代甩掉自卑、胆小、悲观等消极人格特征,树立起积自信、乐观、坚强等极健康的人格,使他们不因自己学历低而认为起点低,不因为社会要求高而认为就业前景不乐观。更重要的是,拥有积极的人格,在他们走入社会后,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各种冲击和影响时,才能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能坚守信念,保持自信,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规划,为适应社会与自我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高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措施

  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这为积极人格教育提供了可能。因而,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建立贯穿于专业、学科、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一切教育过程中的培育活动。积极,主要是寻找并研究现实中存在的和潜在各种积极因素,并将这些积极因素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呈现和扩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积极的人格,主要是在学习生活中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并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

  (一)确立积极教育理念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则是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这项任务,无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在积极力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较大自由度,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较多的选择空间,自主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中获得自主感和胜任感的满足,使积极人格力量进一步稳固形成积极人格特征。要改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观念,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形成平等互动;改变原有的评定方法与标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更好的应对人生、适应社会。

  (二)让学生得到积极体验

  任何人在适合自身积极因素的环境中,都会有良好的行为,形成积极人格。个体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这表明,个体价值的实现能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和积极人格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亲历亲为,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思考才能实现。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情感体验丰富而强烈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积极人格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内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等,也包括丰富的校园课余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课程和专业实验、实训,引导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实训过程中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等优势,让他们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体验快乐、成功、幸福等积极情绪,这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理论灌输,而是使他们通过各种实践锻炼与情感体验,在不断领悟和体会中成长。

  (三)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

  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状况、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形成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在积极人格教育中要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最终成为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我们要引导高职生通过分析自己行为的动机、态度、表现、取得的效果来分析、评价自己,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并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将各种积极因素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中去,保留和巩固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优化人格结构,达到自我教育和成长的目的。

  (四)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培育

  人格并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环境在人格形成方面起着巨大的左右,人格的形成也就是外在的社会活动内化为个体内在品质的过程,作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极其文化环境对其人格发展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所以,高职院校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学校形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健康发展并以活动为载体,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性机制,抵制各种消极思想情绪的滋生蔓延。此外,创造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环境,使学校的环境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符合。

  由于培养目标、方式及就业方向等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使高职学生的人格状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积极人格的培养无疑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成长为21世纪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新教育论文 篇8

  怎样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以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需求呢?作为教育工作来说,应以“爱”为教育的出发点,以“细”为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小学生而言,它是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的前提。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教学。

  一、教学应在“爱”中培养。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也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对学生施以科学的爱和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而师爱中蕴藏着更多的社会内容,是在教育实践中,由老师的思想情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道德情操。因此,热爱学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要有情度、情理结合、情寓理、理出于情。严里有爱。其核心在于尊重、相信、理解学生,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作为人类的工程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天真活泼,既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又缺乏经验,易受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的青少年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受教育教师接受教育的程度,只有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才是有实效的教育。“感情不动,理难喻”。教育的关键在于触及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使之作出内心正确的反映,才能产生某方面的意志力。其内心敏感处的感应,一方面靠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心”来触动,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诲,认识到完全是为自己好时,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说真话、表真情,进而把这份情感迁移到他们所受教育的学习上,就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靠教师把握学生心里的最佳教育时机。如学生对某种需求有强烈愿望时,或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时,或学生犯了错误请求教师谅解时,教师所施教的一切方法没有比爱心更有效,这时的爱心更贴心,这时的针对性、实效性就充分体现了“甘泉知于口渴时,良友识于患难日”的教育效果。老师对学生的爱在于自身的形象教育,老师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举止风度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琢磨和效仿。作为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其坚定的政治理想,丰富的教育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内在气度,以及仪表端庄大方,精神饱满热情,性格开朗豪放,语言文明诙谐等外在气质,无一不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偶像。

  二、德育教学应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尤其要了解学生心态和一言一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脑子里应始终有学生,而且要站在学生角度琢磨怎样才学得好,更重要的是还要不断研究学生面对社会发展引发的心理变化及其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层次的要求确立教育内容和主题,构思逻辑,严密的有效教育方法,采用趣味无穷的多种教育形式,有针对性地突出教育重点。老师要根据掌握的教育重点难点。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未知的变化为已知,把抽象的事物变为与学生学习、生活十分接近的具体特点,用简明、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觉得可信、可学、可做。老师还应该有预见性,关于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缺点和失误;关于估计社会现象中可能出现某些破坏教育道德要求的可能性,善于估计自己行为的环境,把握教育的最佳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

  三、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我发现有许多这样的学生:有的性格懦弱,做事无信心,生怕别人笑话,有的又专爱挑别人的毛病、缺点,笑话别人;有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有的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置之不理,而是要全面分析,掌握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由来,允许学生有自我改进的过程,更应找准学生的闪光点,耐心和宽容地用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把他们的优势迁移,有的放矢矫正他们的心理。老师的品德、言行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密切的,不同的老师带的学生存在着不小差异,那就说明了教师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积极乐观向上,尊重他人言行一致的教师,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怎样。对于模仿性极强的学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四、对待不同年龄,德育教育方法多样。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识结构的限制,主要采用游戏法。如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XX,家住XX,我家有XX,我喜欢XX)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交际能力的提高,“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称赞,让他们应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得以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益智游戏等等,学生通过观看、参与、讨论,从而掌握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除了游戏活动外,还要通过问卷调查,及时组织谈心交流。对学生有不良心理现象时,适时介绍一些好的方法,如:意识调节法、注意转意法等等。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可请一些学生作经验介绍,还可整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等。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另外还要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弥补了游戏活动的特点。

  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少先队队会、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校园里的文化长廊,阅览室随时向学生开放,让他们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注重老师自身形象的树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加强自我教育和学习,注重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严以自律,以身作则,树立模范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到老师的伟大和力量,这样师生的力量才能融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动力。

  新教育论文 篇9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现存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并以理论研究和分析实践为立足点,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剖析,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探讨出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导向作用的长效机制。想要将这项工作做好,就需要借助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模式进行深刻剖析,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深刻的认识。

  郭学军先生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一书,将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哲学的思维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并试图发掘出可以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的反复阅读,笔者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从全文内容上来看,除了开篇的绪论以及最后一个章节——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哲学范式的构建,其他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说严格贯彻了“反思”的思想。与此同时,这种思想又把全文完美地分割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反思、主客体反思、过程反思、环境反思、价值反思、原则反思、方法反思、创新论反思以及系统性反思等多个板块,使全书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显得非常清晰明了。

  当然,结构简单并不代表内容同样简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思政领域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其内容的复杂性可想而知。而且就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一角度来看,各个部分联系得并不是那么密切,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总是难以被解决的症结所在。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的进步性,恰恰就在于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它不同于其他思政类图书只是简单就事论事或者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哲学的普遍性来总结出一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就这一根源来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有着相当明显的进步性。就该书的全篇内容而言,我们可以将全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发现问题的阶段。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考。想要解决任何问题,发现问题肯定都是第一步,全书的几大“反思”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作者详细深入的剖析,也同时证明了依托于哲学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全书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过程、环境、原则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且深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第二就是解决问题的阶段。《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一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发现问题的图书,其出版的根本意义是解决问题,运用哲学的独特视角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再将所发现的问题推衍成一种普遍性的问题。运用哲学手段解决问题,是全书的主要论证方法。可以说,哲学的独特视角给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而依托哲学思维来展开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走向优化完善的一个绝佳契机。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一书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类图书的先河,第一次将哲学思维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当中,将哲学中的矛盾观、普遍性、特殊性、实事求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等思想灵活地运用于全书之中,大大地加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进程。依托哲学理论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思考,是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郭学军先生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将哲学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令读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相信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哲学必将继续成为其完善自我的方式之一,而从哲学视角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让思想政治教育之花结出新的丰硕的果实。

  新教育论文 篇10

  在智慧课堂中体验求知的快乐

  新课程带着新的理念,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并逐步改变着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课堂这个生活空间中不仅是以认知、记忆存在的智能有机体,而且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在沐浴着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什么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以体现;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

  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语言充满智慧的课堂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教师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因为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如果我们认可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彰显。如在学习惯性这个概念时,在讨论过惯性的应用后,我们还可以加上这样的一段话:“幸哉!好在这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惯性,不然的话,这个世界肯定会乱成一团!”

  除了语言的幽默之外,形象的比喻也是一项常用的课堂教学智慧。形象的比喻教学必定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必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象的比喻教学是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入浅出的教学必定是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形象的比喻教学是轻松愉快的教学,轻松愉快的教学也将是学生思路开阔、思维飞扬的教学。

  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具体表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鼓励学生的“求异质疑”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说明他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这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走进生活的课堂

  课堂应当是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应当是学生发展的乐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精神的、直觉的情感世界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真正快乐。要拓展课堂的精神空间,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现实的社会。要把认知活动同学生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使课堂充满人文的气息,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有人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新教育论文 篇11

  【摘要】课堂的有效引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引入过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地主动地学习,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堂引入,学生,好奇心、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由一维转向三维,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让出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在这些时间中主动在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掌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趣的课堂引入能迅速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就新课堂引入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原则

  1.理念新。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同时更应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引入时给学生创设的物理情境、现象或问题,以及引入的过程的设计,要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动,用脑想。

  2.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这一。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的开场,容易在课堂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转化成学习物理兴趣,有了学习物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则我们的物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选择课堂引入的方法、创设的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爱好兴趣和个体差异,又要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尽量做到出"奇"不意,满足学生好奇心,创设的物理情境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并与教学的知识内容紧密联系,能为学习新的物理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形成与新知识相关的思维,避免由此产生一些过于复杂、有分歧、甚至是错误的思维。

  二、课堂引入方法

  1.以学生游戏引入。游戏是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进行游戏,课堂将会异常活跃,由此产生的笑话或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学生亲身的经历和直接感受,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好一支短木棒,木棒的一端削得较光滑,并涂上滑石粉,一端较为粗糙。让一大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光滑的一端,另一小个子学生握住木棒的另一端,两人同时发力进行拔这木棒比赛。结果是力气大的学生却没能抓住木棒,输得不服气,让大家感到意外,产生疑惑,争论原因,这时我们要维护大个子学生的尊严,让学生通过观察木棒上的"玄机",去发现是"摩擦力"在搞鬼,将木棒调个方向再进行比试。由此引出摩擦力,学生兴趣倍增。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让出了课堂的舞台,学生完全占领了课堂这个舞台了。

  又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节教学引入时,用一次性纸杯、细棉线和牙签制成的"土电话",让学生用"土电话"进行直接通话,也可让他们"联网"通话,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新奇、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以发挥。

  2.以小魔术引入。刘谦的魔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尽了风头,老师的魔术也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引入,准备一个在沸水中煮过2分钟的鸡蛋,并去掉外壳,一个玻璃瓶(瓶口直径约为鸡蛋的三分之二),将6根火柴同时点燃后投入瓶中,把蛋的一端塞在瓶口,用小丝巾盖住鸡蛋和瓶口,老师在旁边"发功",见证神奇的时刻到了,"扑"的一声,鸡蛋钻进了玻璃瓶的"肚子"。问:是什么力量将一整个鸡蛋完好无损地推入瓶中?如何将鸡蛋从瓶中取出呢?再用劲往瓶中吹气,然后迅速将瓶口转向下,鸡蛋由于重力作用落到瓶口,"扑"的一声,鸡蛋就从瓶子中钻了出来。

  又如在"摩擦力"一节的引入,也可以表演个小魔术"听话的小球"。准备一个小木球,木球中间钻透一个小孔(球内的小孔道是个弯孔道),将一细绳穿过木球中间的小孔,两手分别拉住细绳的两端,将细绳竖立起来,让小木球从高处沿细绳下滑,教师一叫"停",同时用力一拉紧细绳,由于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木球就停止下落,叫声"走",将细绳放松,木球因重力作用又向下走。

  3.以惊险刺激的表演引入。为安全起见,最好是老师自己当演员,才能把握好表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保证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学生将会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瞪大双眼,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让老师给吸引过来了。 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一个钉板,取一块木板,在长×宽=12cm×24cm的范围中,用钻子引孔(钉钉子时木板才不裂开),密密麻麻地钉上二百多根长均为1.5寸的铁钉,用铁锤将铁钉尖一侧锤齐整,并把钉尖的部分锤钝一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铁钉刺破东西,容易扎伤人体,问:若老师光着脚踩上这个钉板,脚会伤成什么样子?当老师站在钉板的中央安然无恙,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接下来就会产生疑问想究其原因。

  又如在"安全用电"一节的引入,将火线单独引出到讲台桌上,用测电笔检测一下表示确实"有电",教师坐在干的木椅子上用手去触摸电线。

  4.以故事引入。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有大量有趣的故事或传说,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之余,能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在"机械运动"一节的教学时,可以选取这两个小故事:一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身旁有个小东西在飞,便迅速地把它抓在手中一看,他抓的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

  1924年欧洲举行一次汽车赛,比赛是在公路上举行的,赛车穿过一片西瓜地,正值农民们在地里收摘西瓜。有位农民想慰劳一下赛车手,就挑了个大西瓜,扔给飞驰而来的车手。没想到这西瓜竟把车身砸坏了,把赛车手也砸伤。

  5.演示实验法。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用身边常见的东西做一些物理实验,把惊奇现象展现给学生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均得到提高,而且能使学生感到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实验随时可以进行。

  如在"摩擦起电"一节引入,取一个吹大的气球,用丝巾将气球轻轻擦过几遍,用细线把气球悬挂起来,故意让手上的丝巾靠近气球,发现气球友好地向老师的手靠过来。再取另一个吹大后的气球,同样用丝巾擦过几遍,用细线把这两个气球悬挂在一起,这时看到两个气球不友好了,两气球不会靠一起。

  又如在"流体压强"一节引入,取一根长吸管,用小刀在管子中间切上一刀(不把管子切断),将吸管做成"7"字形,将下垂的一段的管口浸入红色的水中,通过水平管口对管子吹气,管子前面挡一大张白纸,这时白纸上出现一大朵"红玫瑰"。

  课堂教学的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引入的有效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能为新课的展开服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问题刘炳昇

  解读国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何润伟

  初中物理实验的"原型"和设计原理母小勇

  新教育论文 篇12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民办高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及民办高校间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有效的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理念与方法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受来自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民办高校新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问题:

  1.1高考失利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录取线一般会低于公办院校同一批次的本科录取线,上了本科线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公办院校就读,而民办院校就读的部分学生一般是高考失利,而又想读本科的。其中形成了强烈的落差,从而容易形成不满和失落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再加上,社会舆论及家长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高。因此,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身份比较敏感,非常在意周围人群对于他们的评价及认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民办高校就读是一种耻辱。

  1.2就业形势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社会认可度较低,与公办高校间存在一定差距。民办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比公办高校学生更沉重的学业、经济、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压力,并且近年来,社会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等新闻的报道。因此部分民办高校大一新生过早担心自己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对于前途及生活缺乏一定的信心。

  1.3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使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民办高校,相当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比较优越,且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娇生惯养,比较自我。因此民办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意志力薄弱、学习没有目标,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2、广东培正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

  本文作者对广东培正学院调查研究发现,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三预”联动机制,并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主。

  2.1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三预”联动机制

  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预”联动机制即是指:

  (1)早期预警。利用新生心理普查数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疑似问题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跟踪记录。

  (2)中期监控,必要时干预。以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处理突发事件。

  (3)后期跟踪。对已确定康复同学进行重点跟踪,关注其日常表现,及时汇报。

  2.2建立以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通过“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可以使学院的规章制度从学院到院系再到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层深入,使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2.2.1宿舍

  充分发挥宿舍长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宿舍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宿舍成员的异常情况,立即通知辅导员。

  2.2.2班级

  充分发挥各班长、心理委员等班委的职能,策划不同主题形式的班级活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加强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辅导员。

  2.2.3院(系)

  各院系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定期对各系班级的心理委员等班委进行培训,提高班委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观察技巧,对各班级的主题活动进行监督及评分。另外,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心理委员上交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登记表及时了解及掌握本系各班级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异常的情况立即通知辅导站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2.2.4心理健康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每年对大一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另外,心理健康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3加强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3.1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作用,并加强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心理知识培训

  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开展的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

  首先,广东培正学院涉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有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是挂靠在心理健康中心下的,社团的相关活动也是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各院系二级辅导站则是在院学生会的管理之下,心理健康中心只是对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活动进行统筹,并以发文形式兼顾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活动具有自主性,但须以通讯稿的形式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会定期对辅导站进行评优。

  根据对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心理协会大部分活动都是以自愿报名为原则,影响力较小。因此社团对于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存在局限性;现阶段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对于二级辅导站的指导作用。采访中的大多数二级辅导站希望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给其指明一个大方向,即希望心理健康中心通过研究新生普查后得出的结果指导辅导站的工作,使其也能了解学生之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于确定活动策划的方向,从而使得活动能够贴合新生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对运用者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及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学院也将心理协会划分于专业学术类社团之中。本文作者通过对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的采访中发现,其中大部分同学所学专业并非心理学方向,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或存在相关心理知识存储不足的问题。这都会对二级心理辅导站及心理协会所开展的工作产生局限性。因此,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应加强其内部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通过定期邀请老师讲学、激励内部人员自主学习等方式为提高内部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心理知识储备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培训保障。

  3.2以多元化的方式定期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提高其心理素质

  心理委员是班级干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也是“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对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变化动态的观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心理委员必须知道与了解心理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观察技巧。因此,学院应强制性要求定期对大一各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讲座培训。

  学院各班级确定心理委员后,各院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会多次通知及安排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去参加其院系组织的心理讲座。但讲座的培训方式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参加讲座的同学只需要理解和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在对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采访中发现,部分同学是被动听讲座的,对于老师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动机和兴趣,因此同学们不能把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从而产生“听起来蛮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另外,虽然每次讲座都是要求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班干部出席,但由于在大学,特别是在大一期间,同学们的上课时间都是比较零散,很难统一一个活动时间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加,所以讲座式的培训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因此,建议在讲座中穿插一些参与式的小活动,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提高参与者的热情,使同学们适应并喜爱培训课堂,欣然获得和应用理论知识。

  另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及娱乐工具之一,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中,学院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心理知识上传至网络,让学生自行查阅。打破传统讲座培训上时间冲突的局限。

  3.3提升学院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学院辅导员是与学生们接触最紧密的管理人员,并且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接受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任课教师。因此提升学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是有利于学院新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前,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辅导员或其他工作者的个人工作经验的主观总结。然而学院从辅导员及学生这两方面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的总结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更多令师生满意且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活动。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谈话,并且谈话地点一般都在办公室进行。但是办公室里人员流动较大,往往会破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氛围,不能达到辅导员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学院应该为辅导员提供场所的保障,配置一个谈话屋,以供师生更好的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员也可以通过QQ、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学生将其心中所想真实的告知辅导员。

  4、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新生而言,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民办高校的艰难任务,学生本身也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自我突破。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应给与民办高校更大的宽容,运用集体的力量,找到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途径,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新媒介事件”之“新06-22

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的论文05-26

论文:把握新常态着眼新未来06-22

新媒体营销论文03-30

新媒体辅助高校新闻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论文07-29

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01-09

新大纲需要语文教师更新哪些教育思想论文01-08

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普及论文08-17

试论高职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新导向教育论文12-07

关于新常态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论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