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时间:2021-07-03 15:03:19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素质结构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内部调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系统。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为我们理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吉登斯;教师素质结构;社会结构;能动性

  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使然的结果。教师素质结构重构需要与社会结构的整合同时进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一、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登斯综合多种不同的理论传统而成他很早就为之命名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更富有创见的理论诉求。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

  吉登斯不相信有关社会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抽象法则,因此他的“结构化理论”不是一系列命题。而是一串敏感化的概念,并松散地联系在一起。

  1.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都特别强调,社会整体相对于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决定一切,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出这些社会基本结构。吉登斯认为,列维·斯特劳斯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或是忽视了人们反思、考察、定义和决策的能力,在这种结构主义观点中,行动者即使不是被迫,也是被动地按照内在的编码系统行动。对于功能主义用结构满足需求的概念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吉登斯认为,功能分析忽略了互动者的能动过程,不能将人类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它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外部制约。吉登斯指出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所谓的反思性就是行动者自主性的标志,是人们行动中一个十分明显而重要的特征,它使人类的行为从根本上具有非决定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特点。当然.吉登斯并没有把人的自主性过于夸大,而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便出现了行动的意外后果,意外后果的发生为结构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规则和资源。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的程序”,是一套方法论和技术,成为行动者行动的相关指引。规则是行动者知识能力的一部分。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即使有很畅达的方法和程式——规则——来指导行动,也需要处理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有资源,即物资配置与组织能力,以在情境中进行操作。资源产生权力,但权力不是资源。资源和规则是可转化的和中介性的,可以被转变成多种不同的模式和集合。规则和资源的中介性体现在它们是社会关系的纽带,都是行动者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中创造、维持和转化关系的源泉。

  3.结构与结构的二重性。吉登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吉登斯思想中的结构指的是规则和资源。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规则和资源。资源为规则提供了条件,而规则凭借着这些条件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问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而结构化即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化的过程就需要对结构的性质、利用结构的行动者以及相互嵌套并生产出多种模式的人类组织方式进行概念化。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而是行动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

  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观二元论。他指出:“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着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的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这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4.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在吉登斯眼中,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

  二、结构化理论视野中的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

  社会理论不可能取代教育理论,尽管教育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教育领域是由特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一般社会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一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解释,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价值关怀——对人的成长的关注。一般社会理论研究的是现实中的人,而教育理论既要研究现实的人,又要研究人在现实中的成长,还要思索理念中的人。教育理论更加关心造就个人、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动性力量,既关注现实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与造就,也关注如何使这种结构性力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当把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时,应有所发展,使其更具有“教育”意味,而不是生搬硬套。本研究也不例外。

  当前,关于教育与外在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往往局限于宏观领域,尤其在教育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断裂,致使脱离了对行动者个人直接关照的宏观分析只能限于抽象思辨的层面,属于一种在社会理论中所谓的“宏大叙事”,很少论及这些宏观社会因素对教育中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制约。而在微观研究中,则更多地囿于对认为是决定了教育现状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进行探讨与反思,很少关注到作为互动者的教师或学生所受到的社会现实或历史的结构性制约。

  品读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之后,我们有必要回到现实中,解读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发现问题,重构教师素质结构。教育要回顾过去,思考现在,也要展望未来。

  (一)教师素质结构理想模型的建构

  在学校结构和社会结构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结构构成问题,是一个既传统而又时尚的话题说它传统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古已有之,孔子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称之为时尚,是因为今天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讨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焦点之一。

  究竟什么样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真正需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理想中我们将教师隐喻为“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超越教师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实际,过分拔高或过多规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将教师塑造成为“融渊博的文化知识、正统的道德观念、完善的行为规范及清贫的物质生活于一身”的“圣人”阿,把将来社会对教师的希望全寄托于当前教师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国家和教育法中都对教师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这种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制度化的模式,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标准或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这种专业素质结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通过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和教师以及教师与其他人员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一种社会结构框架。

  当前在理论层面,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五花八门,但是,总体而言,最基本的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身心素质结构系统。身心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也是每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素质结构都是不完善的。

  知识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知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念。其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互融互渗的统一体,这种融合是立体的融合,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融合。他们共同构成相对完善的教师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本领,其立体性之空间维度表现在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体,主要包括教师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三大部分;时间维度则体现在各种能力不仅在同一时间彼此的作用力度不相同,而且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即个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应该在继承传统师德构成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超越,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多维复合型教师道德素质结构,这种多维性具体体现在教师道德素质结构的构成层面和构成要素上,构成层面已由单一的职业道德扩展到公民道德,构成要素上由爱岗、爱生延伸到爱社会、爱自己。具体而言,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包括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两部分。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是其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职业道德素质。关键是我们要把这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个人需求,变附加为自觉,能够意识到教师这种道德付出,同时也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素质结构理想模型的基本特征:

  1.多维复合性。多维性意指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由若干个子结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结构群,各个子结构之问以及每个子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素质结构已经不再是知识、能力、道德的平面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以知识素质结构、能力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结构、身心素质结构为基础的互动同构的素质结构系统。其中,知识素质结构中又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两大部分;能力素质结构中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包括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两部分;身心素质则主要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2.立体性。吉登斯认为,结构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那么,这里所指的立体性主要是就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时空而言的。传统上,我们常常将教师的素质结构看成静态的、封闭的系统,而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性、开放性。教师素质结构应该是一个“时间上继起、空间上连续”的动态开放系统。其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各个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的内涵、序列、构型和比重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处于不断的整合之中的,也即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有待终生完善的长期工程,他不会持久地停留在某一时空点上,并随时空的变换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从空间维度上讲,教师素质结构完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校、社会在结构上的互动;在时间维度上,融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完善教师教育的终身培养体系。教师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再生产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对自身素质结构进行影响的同时,还将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后,以教学为途径传递给教育对象——学生,实现了教育的再生产。

  马克思讲的两种生产: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的再生产,而没有关涉到人的精神结构再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内容是社会潜在意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物质生产的制约,但同时也影响着物质生产,用吉登斯的话来讲就是:结构性特征,即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但是教师职前、职后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师范教育禅传结构与社会结构在规则和资源上的互动,是“在社会中经历了时空后的深层次沉淀”。

  3.主体性。吉登斯的“结构的二重性”指出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具有双重性是行动者的一部分,制度化模式作为能动性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作用于能动性。制度和行动者互不可缺,因为制度是行动者再生产出来的。从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形成来讲,这里的行动者或能动者就是教育学中通常所指的主体所拥有的主体性。无论是教师(师范)教育所提供的资源和规则,还是学校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提供的机会,都必须经由作为行动者自身的教师经过积极主动的行为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并在内化的过程中再生产自身的素质结构,进而又以这种素质去作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社会规则是资源本身就是教师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教师主体性的结果,同时也作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素质结构养成之社会制度结构的思考

  1.关于人才选拔制度。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部分的招生,现在又开始实行“免费制”,有人说是时代的进步,有人却认为是时代的倒退,但无论如何评价,在选拔生源的过程中,应将知识和品德以及能力并重,重在培养一种博大的“教育爱”。从时间维度讲,一个完整社会结构框架应包括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和结果考评三个方面,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才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但我们往往是重选拔而轻过程,把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分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有效的教育资源和规则对个人的成长所发挥的效率要比整合资源的效率低很多。

  2.关于教师聘用制度。在中国存在“教师相对过剩”和“师资严重不足”的地区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在发达城市,教师职业呈“饱和”状态,而在偏远山区,对于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无所言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政策众口难调。教师的素质结构与教育结构、教育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联系在此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经济援助的同时,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持续的政治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3.关于学校设施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加强学校的布局结构和物质设施质量监控,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教师及学生内部素质结构的和谐发展,以及将外在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素质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主体的“本体性安全系统是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相关文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论文02-14

从元认知理论认识科学教师的pck结构论文01-27

教师结构化自我介绍06-17

结构化试题12-20

试析“动量短语+名词”现象结构化论文06-26

教师结构化面试试题及答案04-01

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论文04-02

基于链接结构理论的句群结构类型的分析论文01-15

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理论探析论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