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天地的论文

时间:2021-07-04 08:25:47 论文 我要投稿

读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天地的论文

  摘要: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该是对语文学习方法和目的的高度概括了。语文课重视读,运用录音范读或多媒体展示,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并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上学生要熟读精思,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

读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天地的论文

  关键词:重视;范读;朗读;熟读;读法结合

  在读的教学中,读当与“品味”、“领会”、“体验”、“整体感知”等主体生命活动密不可分,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内在的包蕴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只有当读在性质上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中表现为一种反复的出声念读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步步深入的理性思索有机结合的活动过程时,由此而来的“朗读教学”才堪称真正的朗读教学。如何通过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受到艺术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语文教学中读的教学。

  一、多媒体范读,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的关键之点,重要之点,辉煌之点,就在于学生很好地进入文本品读文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学作品的一大境界,但由于中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存在一定的困难,运用多媒体展示可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或录音范读,或通过画面、音乐、声音的完美组合,使无生命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可感形象,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如《安塞腰鼓》一文,仅让学生自读,就不容易从文本中感悟生命的豪放、粗犷和张扬。教学时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辅以激昂的朗读,那咚咚的鼓声,生龙活虎的场景,使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共鸣,对文本有了全新的理解,甚至感觉超越了自我,在审美情感上走向更加光明的境地。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任何意思的作品都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配乐录音范读或多媒体展示,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对艺术作品更高层面上的审美体验。

  二、教师范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字斟字酌,揣摩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之匠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教师要想激起学生的朗读期待,必须以美读来感染学生。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范读如果能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就会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原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达到语感的最高层次。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以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朗读技巧指的是在朗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的掌握和运用。一是重音技巧,朗读时要准确地和读出重音。一般地说,排比词语,用作对比和比喻的词语、关联词语等需要重读。重读的主要方法是强调重音、注意停顿和节奏变化等。二是语调技巧,叶圣陶具体论述过:“表示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语句,须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急读……”给学生一把朗读技巧的金钥匙,让学生开启一片朗读的新天地。

  三、熟读精思,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

  朱熹说:“观书须先读书上,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熟读精思尤为重要。夏丏尊说:“读得熟了,才能发现本篇中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作种种比较。”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语文文本五彩缤纷:或押韵和谐,琅琅上口;或形象传神,引人入胜;或哲理深刻,促人深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反反复复地朗读,才能通词达意,与作者、文本同呼同吸,同悲同喜,才能含英咀华,“三月不知肉味”。吕叔湘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女教师,在北大讲莎士比亚的戏剧课时,就是让学生多读的。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学们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一个同学说:“这几个字我不懂。”她就解释。把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以后,她就问:“你们觉得这段写得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让大家一块念,然后又问:“全懂了吗?”可同学们的反映还不那么活跃,她又说:“你们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都觉得这戏是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对经典的文本材料咀嚼式的“读”,不仅是阅读教学及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反复朗读,自由充分地亲近接触文本,就有了厚实的对话资本,自然能提高对话的有效性。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也为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和文化之美,积淀了深厚的基础。

  一般的诗歌、散文容易做到熟读,较长的文章怎么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篇幅较长,人物形象的理解及主题的认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笔者用熟读精思的方式处理文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求学生用一课时的时间自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熟悉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一开始,我故意感叹:“哎呀,这么长的文章,老师真是不知从哪儿下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闰土、杨二嫂给他们的印象最深,于是读文中有关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肖像的描写语段,最终体会出蕴含在文中的人物内蕴及美好价值。抓住重点,孰读精思的做法,比那种“满堂灌”或“满堂问”式的模式,多了一份乐趣,少了一份枯燥;多了一些“语文味”,少了一些空洞性;多了一些情感熏陶,少了一些抽象说教。

  课堂上要注意多训练学生熟读精思,多读多思,善读善思,养成习惯,“口诵心惟”(王守仁语),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读有多种形式:如领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赛读、拉力读、多声部读等。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文本内容,经常变换形式,常读常新,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另外,将读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如演讲比赛、文学沙龙等),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然,文本的学习还有默读、略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将这些读法有机结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让读为先,共“读”美好时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2006年出版

  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写给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课》

  3、《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

【读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天地的论文】相关文章:

议论文:给我们一片天地07-05

《语文天地》教学设计11-10

《语文天地》的课件教学03-19

《语文天地》教学设计10-23

语文天地教学设计10-16

语文天地的教学设计10-09

让语文课读出精彩12-05

《语文天地三》教学设计07-21

《语文天地十一》教学设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