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论文

时间:2021-06-21 12:50:12 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论文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对传统的价值体系以极大的冲击。西方文明的种种观念,社会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一些大学生经不住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出现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大学生的违纪率呈上升趋势,据抽样调查,大学生违纪率由1990年的2%上升到目前的1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高校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论文

  一、高校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违纪学生主要是指高校中那些触犯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产生不良影响的在籍大学生,他们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这些学生违纪后,自卑和脆弱的心理占上风,思想负担重,躲躲闪闪,不肯在人前更多表现,更缺乏学习上的信心,但他们内心都非常渴望被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所谅解,渴望改过自新,渴望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时,我们应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在关心爱护的前提下,加强教育和引导。违纪是大学生成长历程中一种挫折经历,对他们进行关心、帮助、教育和引导,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更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违纪是大学生内心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矛盾的表现,是大学生道德选择后的一种行为结果。而道德选择是指人类在面临道德冲突时作出的一种行为抉择。这种对道德选择结果所作的代价分析——酬赏和惩罚,是行为个体进行道德选择时最基本的心理基础,即道德心理。[1]道德心理通常是指影响学生道德内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综合。包括学生的道德需要、动机、态度、情感、思维、认知能力、自我意识、个性特点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忽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道德主体性的培养即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德育重在实效,所谓德育实效是指德育过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实际成效。实效性不仅指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指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和内在的品质的变化。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发展是主体道德心理和客体道德要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道德心理教育是决定德育实效性的内在依据,而高校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是取得德育实效的重要方面,因而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影响高校违纪学生健康成长的几种不良心理与分析

  俗话说?‘浇树浇根,教人教心。”要教育、转变违纪大学生,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违纪的根源。违纪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

  (一)无力摆脱违纪阴影的自卑心理违纪学生往往“一叶障目”,感觉脸上不光彩,内心或深或浅的有一种自卑感,这是违纪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障碍。正是由于自卑心理,他们对别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违纪学生每当看到其他同学尤其是平日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获“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时,无形之中给自己造成了压力,他们自我贬低,自卑胆怯,自我怜惜,因为自已的违纪经历甚至否定自身在智力、体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一切优势,无力摆脱违纪阴影,导致不能圆满完成大学学业。

  (二)与学校、老师和社会对立起来的封闭心理部分违纪学生主观地将自己与学校、老师和社会对立起来,人生态度冷漠,抵触情绪大,所以不积极参加集体有意义的活动。有许多违纪学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哪怕是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也可能让他们敏感地认为是在小看自己,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往往出现自我封闭的心理疾病。有的违纪学生还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违纪事实,想方设法加以掩盖。

  (三)不思进取的挫折心理逆境中的压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活力和意志。违纪学生一经爆光,尤其是受处分后,其人生理想和宏图壮志遭受挫折,自信心大大降低,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特长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再重新做人,进而破灌子破摔,不思进取。

  (四)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攻击心理有些大学生违纪受处罚后,心理紧张,情绪激亢,容易失去控制,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这就是违纪学生的攻击心理。攻击心理往往有直接攻击心理和间接攻击心理两种。直接攻击心理是指想对揭发自己违纪行为或处分违纪学生的人采取嘲笑、谩骂、殴打、杀害等报复攻击行为。间接攻击心理就是指由于无法直接攻击而想采取变相攻击,如背后摔物、乱发火、发牢骚、制造破坏事件,甚至产生自辱、自残、自杀等自我攻击行为的心理。

  三、切实加强高校违纪学生道德心理教育

  (一)加强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上的倾斜可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偏斜,就是他们违纪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加强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同时,学校要加强警示教育,要让他们深刻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错了——如何改正,实现思想教育由“填鸭式”被动型向自我反省的主动型转变。其次,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违纪学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帮助树立起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还可开设针对违纪生的心理和心理咨询信箱,帮助违纪生及时解决心理的困惑。

  (二)不激化矛盾,钝化违纪学生的行为冲突有些大学生在违纪后,会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和失控,往往情绪高度激动,对问题想不开,甚至丧失理智,做出自杀、攻击、报复等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说理,而应当采取紧急的、果断的措施,稳定违纪学生的情绪,使违纪学生迅速恢复心理平衡,消除违纪学生的过激行为,遏制违纪学生连锁性恶性违纪事件的发生。对违纪学生的心理失常不能激化矛盾,无限上纲,小题大做,这样会给他们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三)注重心理调适,帮助违纪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要做好违纪学生“心理疏导”工作,针对其“违纪”

  的.实际,做到细心与细致,全面与重点、真诚与耐心、持久与阶段性相结合。学生工作干部要经常与违纪生促膝谈心,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他们主动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可以采取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违纪学生提供发泄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小孩或弟妹,以真心换真心,耐心引导违纪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生工作干部要加强对违纪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对自卑者注入自信,对心理封闭者要在多关心的前提下引导其相信学校和社会关系的力量,对嫉妒者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攀比者要教育他们去掉虚荣心理,把主要精力投人到的学习中去。

  (四)激励成才斗志,培养违纪学生奋发图强作风违纪学生往往缺乏意志力,犹豫不决,对一切都抱

  “无所谓”的态度,无所向往和追求。针对这种状况,学生工作者要善于激励他们的斗志,教育和引导他们决不能一撅不振、悲观失望、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可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格言、警语对受挫者进行意志激励,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连“太阳也有黑子”,“吃一堑,长一智”等等。在违纪学生中树立违纪可耻、违纪不改更可耻的思想,教育违纪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违纪已成为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应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化教训为动力,克服困难,奋发图强,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

  (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违纪学生正确对待帮助有部分违纪生自尊心特别强,把社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讽刺或施舍,怕其他同学瞧不起,这完全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应引导违纪学生认识到这些关心是善意的,目的是希望违纪的同学不要因为过去的违纪而荒废了学业,耽误了前途。所以违纪生要能坦然地接受帮助,同时更应该拿出实际行动以优秀的成绩回报社会、老师和同学。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极个别的违纪生有“躲、逃、避”的颓废思想,不敢、不想、不愿接受社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这样的违纪学生我们要真心对待、耐心帮助、细心辅导、爱心关怀,让他们明白:如果一味“躲、逃、避”,将永远让别人瞧不起。

  总而言之,高校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无论在什么时侯都是不容忽视的工作,高校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干部要综合利用各种途径和措施,有效的帮助违纪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健康成长,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