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导向与环境感知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1-06-15 09:48:54 论文 我要投稿

第二代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导向与环境感知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

  1绪论

第二代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导向与环境感知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中国在创业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不凡,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创业机会,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在2002-2011这十年间,在参与报告调查的六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创业指数名次在2002至2011短短的10年间,已经提升至全球第二位,相比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增加,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曰益喊起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群体,不仅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绝佳良机,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承担其作为“经济脊梁”和“社会精英”的责任,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但目前新闻媒体对老一代创业者的跟踪报道却显示了其生存以及创业状态并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很多创一代”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因此影响身体健康、患上各类疾病,有部分创业者不堪重负,甚至出现自杀现象。2010年4月《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表明国内企业家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指数飙升,感到比以往压力更大的创业者站到内地创业者总数的三成以上,这在全球来看,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2010年《温州企业家幸福感指数》显示,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州老板有名车豪宅,生活无忧,是最有钱最幸福的群体,但是实际上在满分100分的幸福感测试中,他们的平均值为65.3,也仅仅刚过及格线。针对媒体曾经报道过的有材料记载的富翁死亡案例进行跟踪统计,在2003年间死亡的72名企业家(亿万身家)之中,数据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创业者死于自杀或者过度劳累,自杀和过劳早逝的比例之高发人深省。创业者为了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黄负了异于普通员工的责任和风险,为此牺牲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不胜枚举,由此看来,创业的结果与创业者的期望在其个人生活状态这一方面竟大相径庭。

  1.2研究问题、意义及创新点

  1.2.1研究问题

  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在政府和市场的不确定环境下,不同的创业动机导向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首先,对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文献进行阅读,界定“创业幸福感”这一新的构念;然后,通过对创业者访谈和以往研究文献的分析,探索影响创业者心理幸福感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发现其中关键之一是创业动机导向的问题。接着,聚焦到中国当代青年创业者,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和真是网络社区的问答分析其与与“创一代”相比,创业动机呈现怎样的特点以及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创业动机导向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特别地,关注当地政府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其中的调节作用。

  1.2.2研究意义

  从理论价值的角度出发来看,首先,在人们试图描绘和解释客观世界的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并将其观察到的结果传达给政策制定者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客观的指标,从社会活动主体的角度关注其主观效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幸福感研究属于个体主观效用的研究范畴,因此对于幸福感的理解在社会经济研究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让我们不单单从客观绩效的方面理解和讨论创业结果,还可以从创业者本身主观效能的角度,更加全面立体的刻画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对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进行探索并获得发现将在创业者主观效用视角补充和完善现有创业理论大多以客观经济绩效来衡量创业结果的偏颇,让人们得以更加立体全面地理解创业群体和创业结果。其次,虽然现有的创业研究通常肯定外部环境在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将外部创业环境因素看作恒定不变的常量他们试图聚焦考察创业者本身和。本研究认为,创业的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的,在转型经济时期背景下具有显著不确定、多变动、不连续等特点,并且会因此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以及创业行为。正因为此,本研究不再将创业的外部环境仅仅看作是创业研究的外生变量,而是试图进一步探究创业环境与创业者之间的互动作用效果,以及创业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者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2文献综述

  2.1创业研究范式

  同其他学科相比,创业属于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并且并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边界。因此,疏理不同学者研究创业问题的视角和范式,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边界,对于启发本文的研究思路、寻找研究变量和确定研究模型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1.1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视角

  本文认为,通过前人对创业的定义以及学者对创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可以快速简介并准确地描述现有创业研究的概况。于是本文总结了不同学者对于创业的定义并进行对比分析。表2.1展示了典型的关于创业的定义。

  2.2创业动机

  2.2.1创业动机定义和内涵

  动机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内生需求,这种需求力量可以促使个体进行某项特定的活动。人类个体很多外在的行为表现其本质和根源正在于内心的这种驱动力量。对于创业活动来说,创业动机是激发创业开始的首要环节,并在之后的所有创业过程中维持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并实现创业目标,它是创业者内心的基础驱动力量,研究创业动机是创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其他创业研究得以深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关于创业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表格总结了创业动机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创业动机内涵丰富,创业动机内容细化为11个子方面,包括取得个人成就及社会地位、为家庭提供生活保障、终生不失业等。

  总结来看,之前的学者们将创业动机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并对创业动机的内涵进行解剖和分析,他们认为创业动机包含多重需求,包括事业上、经济上、成就和个人价值上以及家庭上等等。本文将已有的文献整理如表2.4所示。多数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多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但是创业动机会受创业环境影响,并具有地区差异性,不同的年龄、阅历的人创业动机也往往不同。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青年创业人群的创业动机与之前的`结论印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他们的创业动机是什么?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有什么异同?发现、理解和挖掘中国当代青年创业动机对本文进一步研究其创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中国青年创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内容分析...........35

  3.1内容分析目的.......35

  3.2内容分析方法.......35

  4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47

  4.1研究模型框架......47

  5实证研究方法..........55

  5.1问卷设计.........55

  6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研究模型检验

  本研究的模型检验方法选择的是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参照同类文献,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创业者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和新创企业所在行业,用以充分规避其他因素对本文主效应的影响。其中,学历为分类变量,分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五个档次,取值依次为1-5,性别变量取值为1时,表示为男性,取值为0时,表示为女性;将行业分为五类,分别为文体娱乐业、信息软件业、教育、批发和零售和其他行业,行业变量做为吸变量进入回归。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主要结论及讨论

  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分析了青年创业者创业动机导向、创业环境感知与其创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综述和理论疏理,并结合对现实中创业者自述资料的内容分析,逻辑推演之后提出了创业动机导向影响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感知起调节作用的概念模型。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样本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借助SPSS和STATA回归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是否有效进行论证。现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业幸福感构念的提出及其三维度解构通过整合创业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幸福感理论的相关研究,开创性地提出“创业幸福感”这一全新的构念。本研究认为所谓创业幸福感一般指的是创业主体在企业的创立和经营中,对自身工作、生活的质量、品质,以及主体自身、社会认同方面的相应感受和整体评价。文中所涉及的幸福感框架,将创业幸福感结构为三个维度,并试图涵盖创业幸福感的多个角度和全面内涵。首先是创业的主观幸福感,主要指创业者对其工作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感受,因此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以及其对工作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创业的心理幸福感,主要指创业者对个人成长的感受,包括成就感、价值实现等内容。最后是创业的社会幸福感,主要指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同感受,具体包含创业的产品是否可以帮助别人,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创业者的社会地位。

  (2)创业动机导向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对创业者自述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探索得出创业动机影响创业幸福感的结论,并通过大量阅读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文献,从理论上推演得出创业动机导向影响创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和假设。在对一百四十五名较为年青的创业者进行实证性的样本检验后,调查结果显现出他们的创业幸福感与创业主体自身的机会导向动机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对与第一代的创业主体,“创二代”进行创业的动机有了明显变化。对于“创业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创二代”较多的提到了自我实现”改变世界”‘‘创造”以及“理想”等语句。

【第二代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导向与环境感知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08-06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05-03

创业者素质论文03-31

创业者与团队的论文03-31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导向与指导研究论文08-06

消费动机影响幸福感议论文07-02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01-21

低碳生活与环境监测的关系研究论文04-15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