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诗文社的建立的论文

时间:2021-06-12 14:10:03 论文 我要投稿

三乡诗文社的建立的论文

  三乡,原来是一个镇,现在是一个片区。1984年,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沉静的山村,顿时活跃起来,不少有知之士走上农田,走出山门,走向城市,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始进城打拼。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海内外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和久居外地的干部、乡贤非常渴望能了解家乡改革开放的情况,家乡的建设和变化。

三乡诗文社的建立的论文

  1984年12月,在时任三乡镇政府文化站站长李国泰倡议下,得到原三乡镇党委黄声洪书记的关心和支持,成立了“梅县三乡诗文社”,制订了章程,拟定了宗旨,落实了任务。为加强联络、沟通广大华侨、三胞、海内外热心人士,诗文社同时创办了季刊《山棯花》,每季度定期作为“集体家书”的形式,以反映家乡、联结家乡情为职责,深得广大海内外乡亲和家乡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诗文社从刚开始的时候的20多人,现发展到120多人,除以文会友、以诗会友以外,还成立了武术队、文艺队;诗文社从原来借房办公,到如今建起了自有财产的“思乡楼”和“人文公园”、“人物展览馆”。 32年来,诗文社共收到了三乡乡亲的捐款200多万元;《山棯花》杂志从开始的钢板刻印,到打字机油印,到现在的电脑排版印刷,提高了办社、办刊的质量;《山棯花》每期从开始印200份到现在的1200多份,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乡乡亲手中。此外,诗文社还编写了广东省建国后首部乡镇地方志、三乡历史巨着—《三乡百年史话》和10多部地方文史丛书。

  通过《山棯花》的联络,诗文社真正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大大地激发了广大华侨、三胞爱国爱乡的热情,修公路、造桥梁、捐医院、建学堂、兴办公益,造福梓桑。由叶桂材先生捐资200多万元,重建了三乡中学;由罗桂祥先生、廖安祥先生、钟可利先生、陈琼芳先生、张其焱先生、张其勇先生、钟桂英女士等捐资1000多万元,重建了四和小学、黄坳小学、中和学校、春砚学校和德新小学;由钟奇可先生、李益梅女士、钟可利先生、张婉群女士、钟其奕先生、丘汉元先生等捐资300多万元兴建了石楼小学、上村小学、黄沙小学、甲坑小学的教学大楼,解决了老区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由广大华侨、三胞捐资人民币1600多万元,开通、铺筑了石楼、四和、甲坑、小都、上村、黄坳、黄沙、林农的县级水泥公路,解决了全镇人民“行路难”的问题。此外,三乡还集资了200多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道97364米,解决了老区人民“饮水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三乡热心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捐款达3500多万元。

  32年来,三乡诗文社按照“弘扬国学文化,增加客家文化内涵”的办社要求,不断加强砺炼,不断提高内功。特别是在梅岭诗社、梅江诗社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三乡诗文社的诗词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诗词进校、诗词进农村,大大地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弘扬了社会正气,构建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最近,三乡诗文社所作的《饮水思源永不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赞桥溪古韵》、《新城赞》等作品,在《梅州日报》、《源流》杂志等媒体上发表,深受读者的好评。

  我们坚信:三乡诗文社一定会越办越好,《山棯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

【三乡诗文社的建立的论文】相关文章: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论文05-17

论文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05-17

乡社发办主任述职报告10-27

乡社发办主任述职报告范文10-28

快速建立雄厚的专业基础的论文04-02

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06-19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07-04

集聚区建立下的动漫产业论文05-30

浅谈培养建立社会档案意识论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