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研究的论文参考

时间:2021-06-12 14:52:17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作文研究的论文参考

  小学作文研究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小学作文研究的论文参考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

  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

  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

  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

  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1)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庄子的“顺其自然”,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做到说真话,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 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 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 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

  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 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 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 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 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 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 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

  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 指学生, 编者注) 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 。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 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 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 、多种技术手段( 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

  小学作文研究篇二:中年级小学作文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但是,我们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忽视作文课堂教学的。一是作文课堂教学的课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严重偏少,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每学期六篇作文计算,连教学、写作、评讲在内,也不过18课时,而实际上这也不是每位老师都做到的。二是作文课堂教学内容无序,不知道上一次和下一次作文教学之间有什么关系。三是作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缺乏完整的计划性。四是课堂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一成不变,没有侧重点。特别是现有的教材中没有系统的写作教学内容安排,致使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课堂教学感到茫然无措。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到无数学生良好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写作交际能力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教育阶段。虽然我们并不缺乏中考满分的作文,但是却并非由语文课堂作文教学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天赋获得的成绩。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几个“社会精英”,更多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进入社会准备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标准。

  显然,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有效的作文课堂作文教学及训练。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初中阶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写作知识系列、训练内容、训练方式,通过有效的作文教学及写作训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内涵界定

  ㈠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自有其“独当其任的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是语文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由学习到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正确理解祖国语言出发,学会阅读;从正确运用语言出发,学会写作;直到“一个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才算是在素质教育中“尽了分内的责任”。素质教育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能力是知识、智力、技能和情感四位一体的“合金”。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承写作知识,后启发展智力,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走上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写作,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写作,人类已进入真正的“写作时代”。

  美国拥有著名的文学大师,也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这并不是美国教育界人士引以为自豪的。最令他们自豪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普遍提高了全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几乎每个中学生都认识到,通过作文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生命中一项无价的技能。他们把有无作文的技能,看成是学生能不能有信心地进入今天的世界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普遍认识到,作文能力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沟通能力和生存能力,是一种需要。对他们而言,作文不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而是他们喜爱、有兴趣、有心理需要的能力训练。所以,对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和改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日本母语教学中,作文教学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他们有关国家课程的重要文件中,他们进一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日本新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把教学的内容分为“表达”和“理解”,而且把“表达”放在“理解”的前面。学校还开设有专门的“国语表达”选修课。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习作必须从熟悉的生活出发,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作文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这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理念。

  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在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有效,就必须找到一个抓手,引导学生在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究构建有用的写作知识,并运用这一知识去进行表达,在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

  ㈡课题内涵界定

  新课程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教育的声音越发高涨,在此背景下开发出来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主题”为线索编选一些相关的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连带也是以“主题”为线索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及综合性实践能力。但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如此安排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内容、策略、模式,更好地实施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背景”,是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新教材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在新课改的实施形势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状况,在充分继承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中学作文教学实际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

  有效:所谓“有效”,并非“无效”,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低效”而言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多向互动,达到可以检测的“效益”,即可以检测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定有一得甚至多种收获。要做到“有效”,就必须在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果才能明显。

  作文教学:有别于阅读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是关注如何训练初中学生形成作文写作基本能力的教学。

  课堂教学:有别于学生课外的自主的练笔形式的写作,有别于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的自发式的写作;“课堂教学”是由老师主导的,内容确定的、目标明确的教与学的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45分钟)、空间(一间教室)内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着力解决“放羊式”的初中作文训练的随意性、不可预期性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㈠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⒈适合于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系列。

  ⒉初中阶段作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

  ⒊初中阶段作文课堂教学方案和学案。

  ㈡课题研究的理念

  写作是国民的最基本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每一个公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怎样去写作文,让全体学生获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基本的写作技能,使他们熟悉作文怎样才能“有兴趣去写、有东西可写、知道怎么写、写得顺利、写得好、写得美妙”,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培养基本的写作技能。

  ㈢我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要构建起“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相对完整的、逻辑性严密的、适合全体学生和教育教学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容系列和方法系列。

  五、课题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

  ㈠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市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初级中学以及其他完全中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至九年级全体在校学生。

  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对比研究: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对比研究法——横向对比(一般不采用)。学生个体发展研究法——纵向对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教与学的案例,及时反思教学进程,以便综合分析出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情况。

  3.资料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写作能力训练点的梳理、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等,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综合性的分析,不断反思、总结、改进,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与质量。

  4.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综合性活动等形式,了解学生作文写作的态度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得出有益的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并随着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不断总结研究成果。

  5.观察研究法(作为参考性的、辅助性的研究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的实施,就是为了证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3月

  ㈠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理论探索;开题报告、论文等。㈡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构筑初中作文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调查报告、教材初稿、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课堂教学反思等。

  ㈢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课堂实践、实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实录、实验报告、论文、作文教学教材等。㈣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结题。

  ㈤最终成果形式:论文集、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集、作文系列教材等。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9月,由市一中关丹丹老师的作文研究课《猜猜他是谁》引发思考,市一中语文教研组开设了一系列作文研究课进行初始阶段的研究。20xx年11月,孙旺老师在市十二中开设市级骨干教师展示课,第一次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展示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面前,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二阶段:20xx年元月,在市教研室高主任、教研员陶年生老师的指导下,申请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度,课题组组建了课题研究队伍,各校开设了多堂研究课。这一阶段共召开了四次会议(具体内容见会议纪要)。

  20xx年1月31日,在市教育局第四会议室召开了课题核心组第一次会议,高主任、陶老师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使大家明白了这一课题研究的内涵和目的,布置了梳理教材中可供写作训练“点”的研究任务。

  20xx年3月20日下午,课题组按时在教育局第三会议室召开了课题组第二次会议,陶老师、胡老师、孙老师就课题后期研究思路、方向做了说明,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材料。会后,市一中彭家芳、徐亮、关丹丹等老师在本校开设数堂作文教学研究课,进一步实践。

  20xx年5月27日,课题组老师在星光学校开设了两堂研究课,分别由市一中的彭家芳老师和星光中学的陈广兰老师执教。课后先由两位老师说课,接着由盛慧敏老师、毛庆平老师、高青春主任、陶年生老师进行了评课和指导。胡良华老师对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和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会后,胡良华老师在一中开设了一堂公开示范课《让人物对话活起来》,并形成了教案、学案。

  20xx年10月11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二会议室召开第四次会议,对课题前期工作进行了通报、总结,对后期工作进行布置。会上胡良华老师对如何设计作文课堂教学的学案和教学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高主任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研究任务和方向,要求课题组要将后面的工作重点放在磨课上,要求参加研究的老师要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并掌握课题组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会后,20xx年11月17日,市七中教研组长王昊老师开设了一堂题为《让人物鲜活起来的金钥匙——细节描写》,首先尝试了在课题组提出的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第四阶段:课题申请批准,顺利开题,明确任务,确定计划。20xx年11月,课题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论证立项。20xx年12月6日在市一中举行课题开题仪式,由市教育局陈章永副局长任组长,与市教育局教科所毛运方所长、刘决生老师两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长胡良华老师的汇报,指出了课题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勉励课题组深入扎实的开展工作,努力取得成果。

  会后,20xx年12月14日,市市十一中胡春玲老师、董永梅老师分别开设了题为《浓妆淡抹总相宜》、《定点观察 描写景物》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课;20xx年12月27日,市十二中赵永贵老师、冯永康老师分别开设了题为《细节描写显个性》、《让人物站起来》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课,胡良华老师、陶年生老师、孙旺老师分别做了点评。通过开设研究课及相互探讨,大家逐步理解并掌握了课题的指导思想,并逐步落实到作文课堂教学中去。

  20xx年1月17日课题组在市十三中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议。会上胡良华老师做了题为《理清思路,勇于实践,构建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中期总结报告,全面总结了20xx年以来课题研究的情况,对课题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后期工作的方向。孙旺老师就课题20xx年研究课及作文学案的撰写工作做了布置,提出了要求。

  20xx年3月20日,课题组第七次会议在市四中举行,本次会议主要针对第六次会议后,市九中的林梅老师、陈炳华老师、市七中的潘世华老师、市十三中的胡邦琴老师、盛慧敏老师、市四中的李军民老师、祖先华老师等开设的研讨课进行研讨,肯定了大家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作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布置了20xx年4月份的工作。特别是布置各课题组针对各个学段进行写作知识点的梳理工作,探寻学案的写作框架。

  20xx年4月15日,课题组第八次会议在市一中召开,重点讨论了关丹丹老师和范德君老师的两堂研讨课,明确了作文课堂教学的进程,即“写法探究——片段的强化训练——自主写作”。

  20xx年4月29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七楼会议室召开第九次会议,向课题组通报了胡良华老师、盛惠敏老师赴上海参加长三角首届中学语文教育论坛的心得,报告了省教科院杨桦老师对课题研究的指示。布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学案的编写和作文课堂教学的打磨上来。

  20xx年5月10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一会议室召开了课题组第十次会议。由胡良华老师具体指导各子课题组成员如何编写作文课堂教学的学案。孙旺老师和彭家芳老师还就如何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反思进行了交流和说明。陶年生老师就后期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20xx年6月15日,课题组在红梅酒店召开课题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对各子课题组在学案编写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指导,布置了各子课题组近期的重点工作。会上,高青春主任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20xx年8月28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一会议室召开课题第十二次会议。会上,市教育局教科所毛运方所长就课题成果推广做了动员。陶年生老师传达暑期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到省教科院向杨桦老师做课题研究汇报的情况,传达了杨桦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六点意见。胡良华老师就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做了题为《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现状阶段性思考》的发言,进一步从学理上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做了阐述;孙旺老师通报了课题研究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最后,陶年生老师就课题后期怎样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做了说明。

  20xx年9月17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一会议室召开课题组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就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同步作文训练学案》的使用问题做了说明,就今后课题研讨课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20xx年2月16日和23日,课题组分别召开了第十四次会议和第十五次会议,就课题结题工作做了部署和准备。计划在20xx年3月11日召开课题结题鉴定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和马鞍山市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二年半,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㈠课题申请获得批准立项,顺利立项、开题。20xx年10月,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下发通知,批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为20xx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为JG07294。20xx年12月6日在市一中举行课题开题仪式,由市教育局陈章永副局长任组长,与市教育局教科所毛运方所长、刘决生老师两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评议通过。

  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组织机构。课题组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市教研室高青春主任和陶年生老师任学术指导,负责理论及研究方向的指导;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盛慧敏老师任课堂教学指导负责深入作文教学课堂,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反思、总结;市一中胡良华老师、市星光中学孙旺老师(后调至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任课题组长,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汇集研究成果;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㈢组成了壮观的研究团队。在市教研室高主任和陶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组吸纳了我市初中语文一批市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并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动下,全市大批初中语文教师都被吸引到这一课题研究中来,组成了一个壮观的研究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也为全市语文教师做了大量的关于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

  这一课题研究,在马鞍山市开创了校际合作的课题研究方式,为更多的老师提供了研究、合作的平台,做到了教科研成果的共享,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为大面积的改善作文课堂教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同时,通过这些老师开创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崭新局面,使得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重新获得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㈣理清了概念,明确了目标。通过二年半的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我们逐步厘清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工作目标,确立了努力方向,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认为,学生作文(动词性),就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写文章的一种行为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形成自己言语作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两种行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实践;要达到一个目的:学会运用语言这一工具,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把需要表现的内容表达得有一定的意味。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其课内课外的写作活动,在教师教授的写作知识的指导下,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规律、形成写作能力。

  我们认为,作文的课堂教学,要有恰当的训练目标,有系列的训练内容,以师生共同探究创生的写作知识为先导,以片段集中训练和课外自主写作为主线,以明确的评分标准来判断,以写作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作文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作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从而达到养成写作能力的目的。

  ㈤探索了一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开设了100多节市级研究课,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写法探究→集中进行片段强化训练→学生自主写作→有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说,这一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创生了50多个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知识,构建了初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内容,应当说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贡献。

  ㈥胡良华老师论文《构建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获得20xx年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20xx年上半年课题组共收到90多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有30 多篇。胡良华老师、孙旺老师的课题论文还在20xx年度的省教科研会议上进行交流。编写出六本初中阶段三个年级的作文课堂训练学案。

  应当说,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努力,我们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是令人欣喜的。最令我们高兴的是很多老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能力得到了相当的提升,这是最令人高兴的事情。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深知,我们的探究工作也才接触到问题的浅层,至少,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不断深入地进行反思:

  ⒈如何构筑科学合理具并且有开放性的写作知识系列。我们课题组目前探究的知识体系还没有找到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学理依据,究竟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其他一些写作知识,我们还不能拿出有力的逻辑证据。另外,如何建立一个有序但更加开放的知识系列,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

  ⒉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构成系列写作训练任务。我们知道知识一旦形成系列,往往就会变得封闭,它会按照自身的逻辑要求教学的进度,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按教学内容规定者一厢情愿的安排发展的。教学内容一旦跟教师、学生、课堂结合起来,事情往往就会难以控制。比如,教师如何理解每次教学任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呈现教学任务,往往会因人而异;学生的个体情况永远都是变动不居的,能否按照规定好的教学任务序列来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的训练计划是无法掌控的;能否按计划安排一定的作文教学课时量也是个变数。基于此点,落实到每一堂作文教学课,我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不容易预测的。这也是所有课堂教学的雷区。

  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创生实用的写作知识。所有教学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个体获得了什么收益上来,作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在实验中,往往为了落实一个写作知识,会采取很多办法,最终也造成了我们自己的迷惑不解,更遑论学生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背景不够深厚(当然不能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都变成语文知识的研制专家),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专家对我的研究进行广泛而系统的指导和梳理、整合,这显然超出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能力范围。

  ⒋如何处理作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写作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的学生,愿意学习的,有做不完的作业;不愿意学习的,什么学习任务都不会做。这就给作文教学带来了限制:课外写作不能保证。另外,学生就是在课外练笔,教师要不要指导?如何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探究的。

  十、课题组今后的打算

  课题虽然结题,但课题研究却永远不会结束。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课题组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课,继续在实践中深入探讨,使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题组还准备开设各种形式的展示课、研究课,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和研讨会,继续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小学作文研究的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小学生器乐教学的研究论文参考05-31

费马定理研究论文参考04-01

小学作文论文参考06-15

贸易条件问题研究论文参考06-03

服务性学习研究论文参考06-26

半导体照明相关研究参考论文04-12

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研究的论文参考04-07

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参考05-30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