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

时间:2021-06-11 12:36:58 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

  摘 要:高校多校园区办学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多校园区办学面临着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本文从管理理念、学科融合、办学质量监控及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多校园区办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保障进行探讨。

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

  关键词:多校园区办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保障

  多校园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我国多校区大学的起源来自高校的合并,从1992年5月合并6所省属院校而成立的扬州大学开始,全国387所普通高校以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为主要形式进行合并、调整,至2000年已调整为292所,[1]其中绝大部分是校区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的多校区大学。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各地高校合并现象渐多,多校区大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出现,此外,一些学校在校园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以校本部为基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建设新校区,也成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大学。多校园区办学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的结果,它能大大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综合的人才,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其必要性,但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将会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多校园区大学管理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其教学质量如何保障?本文试图对此作些理论探讨。

  一、高校多校园区面临的问题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高校多校园区既有经合并形成的多个校区,也有由于办学规模扩大,空间位置太小而向异地办学形成的多个校区,前者由于合并前为几个单独的学校,各自有一套行政管理系统及教学发展思路,后者则由于地域等原因而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这使得多校园区办学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多校园区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的差异合并前的各个高校,尤其是那些单科院校,其学校定位及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一般是以培养某一行业的专门人才为主,其专业指向性明确、实践性较强。而合并、调整后的学校,其学校定位及培养目标都较以前不同,有了较大的拓展。从单学科向多科、从单一向综合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这样,原有的一些管理理念就不适应了,如不及时调整,便出现了管理理念的差异,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对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理解,从而影响到学校的健康发展。对于以校本部为基点,向周边地区扩展而形成的多校园区高校,由于异地办学,加上投资建校的多元,不可避免在管理理念上出现不一致,这一问题如不得到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也会制约高校的发展。

  (二)多校园区的学科门类多,分散且重复,资源配置不集中合并后的高校,普遍出现学科专业门类多的现象。如合并后的新浙江大学的学科面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98个,硕士学位专业点193个,博士学位专业点106个。新组建的吉林大学设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130个本科专业,180个硕士学位专业点、71个博士学位专业点。[2]学位点众多,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也有利于各学科教师的交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然而对于由几所单一学校合并而形成的高校,由于地域分散,也使得学科、专业区域分布不平衡且处于分散状态,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学科之间资源难以集中配置,学科力量分散。而对于一些由于校园面积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以原有校园为基点向外扩张而形成的多校园区的学校,也往往出现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校本部拥有的专业,在另一校区也具有这样的专业。专业的重复设置使得生源师资、设备、经费等资源配置分散,也使校本部与分部(或分校)的关系变得较为微妙和复杂。这样也影响了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多校园区大学办学的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多校区大学办学的教学质量难以有效监控,这是多校园区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教学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贯彻,二是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不稳定。在多校区学校中,由于校园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原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使得多校区办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容易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制订容易立足于校本部,尤其是管理细节上,难以顾及各校区的具体情况,这容易使管理出现盲区,加上在一些校区,原有的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稳定性、延续性等特点影响了新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得调控不力。尤其无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监控。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的不易监控,还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不稳定上。新合并的高校在初期,按照“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统一的学科建设”(周远清语)的要求,一般采取撤销原来各院校的职能机构,合并原有的管理人员,归入相应的职能机构,这样使得管理人员或者对新学校的定位、办学目标和思路的不明确,缺乏工作主动性;或者对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了解、对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因而对教学管理制度贯彻不力。而那些由于校面积不够而向外扩大形成的多校园区高校,因为新校区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校本部派出的,他们对新校区情况不熟悉,归属感不强,因而管理队伍不稳定。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多校园区大学的教职工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不强我国的多校区大学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合并的背景下形成的,其组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而非完全出自原有高等学校的自觉自愿,虽然合并后,基本是按照“五个统一”来运转,但毕竟是由两所或几所单一的大学合并而成,因而都不同程度进行了学科的归并、人员的组合、设备的调整、机构的整合,可以说合并后的大学已经不再是原有的校区了。由于原有各校各不相同的目标定位,以及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对原有校区的情结等,使得教职工都对新大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导致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学校的认同感不强,加上由于地域的关系,不同校区教职工之间联系少,学校的思路如若没及时传达到教职工中去,便很难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

  二、探索多校园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一)确立管理的多样化观念,发展校区特色由于合并后各个校区功能定位的影响,加上合并后学科、专业众多,因而确立管理多样化的观念是搞好多校区办学的基础。首先,合并以后的各个校区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确立管理多样化观念的必要。由于多校区大学的情况千差万别,虽然在“五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对各自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还根据不同功能定位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根据学院职能设置一些职能部门等等。但由于这些学院的职能部门并不承担校区的实质性管理,因而需要学校管理阶层确立多样化的管理观念,只有确立多样化的管理观念,才能保证其各自职能定位和发展。其次,多校园区的学科,专业众多要求管理多样化。多校园区大学学科齐全、校区分散、规模巨大,这样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分散而相对灵活的管理,多校区大学管理必然多中心化。“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由一所集权的大学变为由多个分校大学组成的联邦式大学系统,分校与大学系统在管理上相对分离。”[3]当然,我国多校区大学目前基本上属于一个大学下多个校区的格局,除农学院与医学院相对独立外,仍处在单一的管理模式中,但随着今后各校区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校区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校区的管理与大学的管理都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确定多样化的管理理念,让各校区发挥自己不同的特色,互相激励是多校园区高校管理的理念。当然,多样化管理观念的确立,并不是可以各自为政,而是要在“五个统一”的基础上,认同一所大学,尤其是在合并初期、在新校区建立初始阶段,还应注意集中管理,这样才能缩短“磨合期”,本文所说的确立多样化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依据各校区功能定位和原有的优势,允许校区学科自我发展,建立自身的特色。

  (二)加强学科建设,真正形成“强强联合”多校园区大学在学科布局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分布散,研究方向滥,资源配置难以集中,学科之间不匹配。如不加以注意,会削弱大学的竞争力,而合并的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的综合性和竞争力。而且一所大学如要有较好的办学水平,就应该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多校区大学的学科齐全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学科融合则需要合理规划,要找到学科之间的相融点,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并促进新学科的形成。首先,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布局,按新的发展规划对现有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此要先对各校区学科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学科、专业资源配置情况,然后对其进行科学归类,确立龙头学科,并以龙头学科为主重组学科群。按照改造、合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优化组合,建立与综合性大学相适应的学科结构,构建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其次,依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确立各校区的学科性质。并据此进行资源的配置。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二是要凭借各校区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努力追求办学的个性化。从而使每一校区既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又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再次,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融合,其实这也是大学合并的出发点。学科是组成大学的基本单位,学科的融合是其他办学资源融合的基础。我国大学合并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实现学科之间的最优化,打破原有的学科较为单一的专业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发挥有限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趋势,美国许多著名大学除设立常规的学院外,还设有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进行跨学科研究,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在美国的这些院校中,每一位教师既属于某一学院,又属于某一研究中心,具有极大灵活性,非常有利于学科的融合。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这就需要有制度的创新,要打破原有学科的资源配置,包括按院系组织的教学科研结构。合并后的高校的综合性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条件,目前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来促进学科之间真正的融合,以此为契机促进各种资源的融合,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三)加强科学管理,构建多校园区办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一般来说,需从目标系统、条件系统、动力系统、评价系统等方面进行建设[4]。多校区办学尤其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因为只有统一的管理目标、质量标准、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办学质量。在多校园区高校中目标系统的建设就是要使合并后的各校区有统一的办学目标,并在新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上努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条件系统建设就是各校区要为教学质量保障创造充分的条件;动力系统建设目的就是调动教师、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评价系统则是学校围绕教学过程而设立的内部监控和评价机制(这里不包括外部评价)。多校区办学,只有在大学有了明确的目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教师、管理者的积极性,并且建立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评价,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

  1准确定位,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明确方向。合并后的各个校区,由于原有的单校区和新的多校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使得许多管理人员在多校区的大学的发展思路上存在差异,因此,要在全面分析学校内外条件尤其是自身实力条件的基础上重新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制订可操作性的中、长期计划,这样才有利于组织教学管理,为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明确方向。同时,准确的定位也能提高教职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自我控制”的自觉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各校区的教学质量监控有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制度可使监控体系运行更加规范、科学、合理。教学管理制度各校皆有,如何保证各校区真正在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运转,这就要对各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研究,制订出一套规范的各校共同遵守的制度。同时为保证制度的落实,力求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3建立教学条件保障及教学过程监督体系。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过程合理、有序运行的必要因素。一般包括人、财、物三部分。在多校区办学尤其是总部与分校这样一种异地办学模式中,教学条件的保障更是必要前提。人财物三者缺一不可,这里笔者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在多校区办学中,特别是校本部与分部中,教师与管理人员队伍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到分部上课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教师结构不合理。管理干部也大多是年轻的,异不是该年轻就不好,而是有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对各校区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配置,合理开发人力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校区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了教学条件的保障,还要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因为教学条件保障是基础,教学过程的监督则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过程的监督一般指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教材、课程讲授、教学研究等的管理活动,这主要由管理部门实施,但也要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建立校园信息网络。由于多校区办学,地域分布广,给按传统方法进行信息送达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建立校本部与分部、校区与校区之间的网络连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各校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整合,增强各校区成员对新大学的认同感多校园区高校由于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安排等作了相应调整,使得原来各所大学成员可能会对现在学校感到陌生,如果这种情形过长,将严重影响学校的工作顺利进行。加上合并办学是由多到一的过程,也面临着校园文化整合和重建的过程。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重构新的校园文化,增强多校区成员的归属感,也是多校园区学校管理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由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能否使学校的各项制度得到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认同,除了制度本身的合理与否之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制度,能否的到实施对象的理解,这就制约到管理科学化问题。因此,学校要在管理机制的科学化等方面下功夫。华中科技大学廖湘阳教授对此有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大学成员对大学组织目标的认同具有社会知觉的完形化、恒常化和整合化。针对完形化,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落实合并后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目标;针对恒常化,一是要挖掘原有目标的潜力,将其有机地纳入新的目标系统,二是要加强沟通,尽快实现对新组织目标的认同;针对大学成员对大学组织目标的社会知觉的“整合化”,应从多个维度追求目标整合的全方位性,协调对学科忠诚与对大学忠诚的关系,在坚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精神的基础上推进组织目标的整合。[5]这是颇为见地的。笔者认为,要获得各校区成员对新大学的认同,学校要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促进沟通等方面创造条件,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尽快缩短各校区成员对新学校的“陌生感”,加强对新大学的认同。

  2加速各校区校园文化的整合。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地域、师生构成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多校区高校中面临着一个校园文化的整合过程。这样,那些合并的一方或者是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和文化影响的大学就应发挥其高水平文化的常动作用,将其大学文化精神渗透到其它校区,以此整合、培养多校区统一的大学精神;而对那些新校区或在该校缺乏大学文化的院校,应通过合并后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高层次这一条件,增强师生的荣誉感,提高校园文化层次。

  总之,要通过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增强各校区成员的凝聚力。因为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它能使人们在这种文化范围中自然地向着学校发展的一定目标不断前进,因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综合缩短多校区学校的“磨合期”,减少陌生感,达到最大的认同,从而达到发挥规模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5]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罗云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3]刘海波、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18

  [4]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29

  [6]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7]徐高明高校多校式样办学条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国高教研究20029

  [8]陈运超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07-05

浅析如何建立合理有效地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论文07-05

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的论文06-19

论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7-05

建立司法质量评估体系问题调研报告07-20

建立司法质量评估体系问题调研报告12-31

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论文06-29

高校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07-05

天然气的营销策略与面临的问题论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