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时间:2022-09-08 15:31:19 论文 我要投稿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通用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通用6篇)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篇1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我们物理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如何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探讨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转化。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物理规律;转化

  物理教学如何把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同时,有计划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有目的地培养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并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建立、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寓于系统知识传授之中,而不是附加于知识内容之外。这不仅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且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领会科学方法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物理学中有很多的辩证唯物思想,我们在教学中有计划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有目的地培养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并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建立、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寓于系统知识传授之中,而不是附加于知识内容之外。这不仅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且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领会科学方法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谈高职物理与唯物主义的辨证变化规律。

  一、物理规律之间相互转化

  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不是绝对、孤立、一成不变的,在物理学中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导体和绝缘体(电介质)这对矛盾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在通常情况下很好的绝缘体,随着条件的变化,绝缘体里的一部分被束缚着的电荷,可以变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于是它的导电能力也就随之增强,甚至变成导体;譬如,玻璃在通常情况下是很好的绝缘体,而当烧得红热的时候就成了导体;又如干燥和低温的空气是很好的绝缘体,而高温的空气和潮湿的空气也会变化成导体。

  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也是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很好例证: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是不稳定的,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衰变,并且能够相互转化。

  电和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典型例子。譬如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这表明在电荷定向移动这个条件下电与磁共存,并且电向磁方面转化;而在另一条件下,磁也向电方面转化—电磁感应现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电路中就产生感生电流。又如,电磁震荡能够产生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任何变化的电场都要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振荡电场在周围空间产生同样频率的振荡磁场;同样,任何变化的磁场都要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振荡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同样频率的振荡电场。可见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当电路中发生电磁振荡时,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的改变是不均匀的,在周围空间里产生了振荡磁场和振荡电场,并且是交替产生、由近及远地向外传播。这就是说,电磁场并不局限于某个区域,而是要由发生的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开去。电磁场由发生的区域向远处传播就是电磁波。

  自然界一切形式的运动在能量的概念上可以得到统一的观点而全部联系起来。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被广泛地利用来分析研究各种自然现象,而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这一定律的知识链条式地贯串整个物理教材,生动地揭示了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守恒。又如,在其它力做功的条件下,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任何形式的能转化为别种形式能时(例如机械能跟内能互相转化时,或电能和内能互相转化时……)总的能量都是守恒的。由于每种形式的能都是跟物质的某种形式的运动相对应的,因此,能的不断相互转化表明了物质的运动不断地由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其它运动形式。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包括能量转化和守恒两个方面。能的转化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能量守恒是从量的方面指出物质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时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

  二、物理规律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在分析“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直流电机里电磁感应现象和磁场对电流(包括感生电流)的作用是相互依存并又相制约的,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直流发电机里,当动力使电枢在磁场中转动时,一方面,穿过电枢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另一方面,与此同时,磁场对感生电流的作用,又阻碍电枢的转动(一般称为发电机的电动机效应)。这表明了感生电流对产生它的原因是有阻碍作用的。为了克服这种阻碍作用,使电枢匀速转动就需要用发动机(例如蒸汽轮机、水轮机等)带动发电机工作(供给它机械能),动力克服磁场对感生电流的作用力作机械功的过程,就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这正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发电机里的具体反映。所以说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把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的一种机器。在直流发电机里,电磁感应现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磁场对电流(感生电流)的作用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而在直流电动机里,给电枢(在磁场中)通直流电时,一方面,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力矩使电枢在磁场中转动;另一方面,与此同时,电枢在磁场中转动的过程又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出现反电动势,阻碍电流通入电枢(一般称为电动机的发电机效应)。所以说直流电动机是利用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原理把电能转变成机械能的一种机器。在直流电动机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电磁感应现象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实上,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是可逆性的机器。这就是说,在直流电机里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当用发动机带动直流电机的电枢转动时,这一电机成为一个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电磁感应现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磁场对电流(感生电流)的作用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这时机械能转变成电能;而当通直流电于这一电机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化为磁场对电场作用,而成为直流电动机,同时电磁感应现象则转化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这时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这样引导学生弄清了直流电机在什么条件下,哪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就能深刻领会到电枢里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在发电机里是产生感生电流的原因(作用为电源),而在电动机里则为反电动势;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力矩在电动机里是动力矩,而在发电机里则是阻力矩。抓住了上述关键性问题,学生就能具体弄清发电机和电动机在工作时能量之间各是怎样转化的,从而才能具体地、深刻地理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实践表明,对物理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刻、越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西光.《谈电磁转换的机理及过程》.高职物理.2003,(7).

  [2]张思建.《物理教学中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物理教学.2002,(11).

  [3]马凤翔.《后现代视野下物理教学的新探索》.物理通报.2006,(7).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人们在物质产品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后,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文化产品消费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的消费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和时代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反作用,最后提出了我国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辩证关系

  一、研究背景及提出问题

  20世纪之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文化产品并不丰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类文艺作品的界限也非常分明,高层次文艺作品的消费多集中于少数富裕的精英阶层。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产业也亟待发展。2011年,我国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由此文化产业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4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7235亿元,增长了102%,文化体育娱乐业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25.6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5.90万人,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从2011年的951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7792亿元,这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长雒树刚就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工作提出要求,明确指出未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是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协调。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消费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对总需求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架马车拉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仅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不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将消费这架马车放在首位,期望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经济转为需求拉动型经济。新兴的、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如何使消费需求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的相互促进?这是政府部门、企业和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二、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1、消费需求总量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步增加。1995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2330元,2015年为19308元,增长了8.29倍。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613.8亿元,2015年为300930.8亿元,增长了12.74倍。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也包含了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修养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40亿元,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235亿元,十年增长了715.4%,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速。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限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涨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一矛盾时刻刺激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神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消费需求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也逐渐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用于食品和衣物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比明显降低,而用于娱乐、交通、教育等服务产品的消费支出数额大幅上升。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最近18年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15年的2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8.6%下降到2015年为3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显著提升。人民变得更富裕了,就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更注重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2015年,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1.1%,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0.5%。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人们的消费需求就逐渐从物质产品转移到文化产品上。有需求就有生产动力,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文化产业生产部门与一般生产部门不同,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进而对人们的消费需求产生作用力。下文将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和时代发展这两个角度,分别研究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1、文化产业空间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快,已经出现了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嬉戏谷、苏州乐园、芜湖方特、上海迪士尼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化娱乐园都汇集于此,集聚效应下的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都远高于非集聚区。经济学家萨伊提出“有效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些设施先进、充满创意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使当地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在便利的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也纷纷前来游玩,进而拉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集聚区由于来自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双重消费需求,所以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也快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会引起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要素的报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地区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凯恩斯指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因此,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该地区的有效消费需求,并促使该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综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不均衡,也使消费需求表现出更明显的区域差异。

  2、文化产业时代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于上层社会,属于一种精英文化,普及性较低。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较少。介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并不是以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为指导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政策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文化产业从为国家政策服务逐步过渡到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服务,文化产业的规模显著扩大,文化产业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革也为文化产业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从而,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空间,并促使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种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层次较低的问题,如现在人们热衷文化旅游活动,带动了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行业的需求,填补了消费空位、极大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在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非常有利,也间接的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强引领性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各个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连接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的总体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了精神内核、提升了品牌价值;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和传播基础。例如,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使人们非常便利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大量的文化创意流入社会大众群体,可以很好的引导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先进的电子产品,从而拉动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四、发展文化产业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1、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还有一些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缺乏一个完整的具有统领性和战略方向性的“文化产业法”。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充斥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而且文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不利于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期望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可是遇到问题却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可循,找不到适当的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燃眉。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各种政策向城市倾斜过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使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首先,确立一个文化产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文化消费目标。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农村的贫困人口较多,农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长期不足,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我国政府可以在国家财政中设立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其次,对农村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方向。通过对农村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准确认知,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消除农村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的缺口,改变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状态,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3、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文化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完善,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育出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增加人才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完善人才教育的基础设施;第二,相关机构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文化产业热门行业的稀缺人才的培养;第三,文化产业各行业部门也要实行恰当的人才激励机制,既要鼓励普通文化从业人员继续学习,又要提高文化产业高质素人才不断创新的积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市场中的重点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发达国家文化人才的素质也较高,因此我们要在完善本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国外优秀才人的引进,增强内、外人才的互动性和流通性,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兼具民族传统性和国际先进性,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4、推动文化消费以提高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我们要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文化新产品的质量、增加文化新产品的数量,展现出各种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并通过打造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推动文化消费的增加。文化消费的增加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进而可以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一方面,通过文化产品消费对人民群众进行间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针对近来的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文化消费中的低碳消费理念可以推进我国新型消费结构的建立;文化产品中对于支持“中国品牌”、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小事、实事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也将促使人们对“中国制造”产生更多的需求,进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消费也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层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就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使人们愿意并且能够消费更多、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扩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辨[J].中国出版,2013(3).

  [2]赵星、刘军辉、马骥: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TP模型的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

  [3]顾江、陈广、贺达:人口结构与社会网络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4]李嘉珊、郑湫璐:从需求驱动看中国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J].国际贸易,2009(5).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篇3

  摘 要: 我国当代科学家自主创新的丰富案例,为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对融合研究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提高科研创新的方法论方面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然辩证法》课程 案例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课程。2012年高教版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编写,增加了“创新型国家”这一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针对这一内容,除了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外,更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从学习理论看,案例就是库恩所称的“范例”,具有情境性、具体性、易迁移的特点。因此,从课程目标和定位看,《自然辩证法》课程在这部分内容的案例应选取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典型范例,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该内容的教学设计上,我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案例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几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自主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其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2]从广义上讲,基于本土科技知识进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都可视为自主创新的范畴。本文所探讨的科技自主创新案例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当代自主创新,即我国科学家在继承传统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方法,解决了现代科技问题,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作出独特的原创贡献的案例。

  二、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可能性

  案例教学以案例的收集为出发点。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科技资源,几千年的科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思想与方法,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约瑟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洋洋洒洒七大卷三十四分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整理研究挖掘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未全部出版完成,便是中国古代科技资源极其丰富深厚的一个明证。李约瑟对此感慨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明这是一个绝对的金矿。古代和中古时代的中国科学成就,一再表明足以使人眼花缭乱。”[3]面对这座“金矿”,一些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已经有力地显示了传统科学在当代的巨大价值,这些资源至少通过以下两种类型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

  1.传统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数学家吴文俊的自主创新工作。吴文俊在深刻领域与继承中国传统数学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数学和当代计算机技术,一举解决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开启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并被广泛运用于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计算机图形学、工程设计等多个不同领域[4],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动推理与方程求解的“中国学派”[5],为此,他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还有翁文波提出的包括可攻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信息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天灾预测中的运用,任振球特大自然灾害触发机理研究及预测,徐钦琦提出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6]等,这些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科学原创力,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提供了丰富案例。

  2.利用传统科学史料研究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甚枚举。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冰川进退、湖泊冻结、动植物分布等资料,采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波动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种气象学历史研究方法开创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天文学方面,席泽宗发表的《古新星新表》,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在天象观测资料方面完备、持续和准确的巨大优越性,考订了从殷代到公元1700年间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使之成为这方面空前完备的权威资料,为超新星这一天文学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7]。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研究超新星遗迹、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等许多问题,也逐渐成为热门课题,如英、美、日、韩等国都有人在研究[8]。另外,在李四光、竺可桢的编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势必在当前的地震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教育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除了使学生梳理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其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沟通作用,这是新版教材将“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纳入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国科学家在当代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课程目标将以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把以上几方面的沟通作用较为集中地凸显出来,有利于体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科学功能、历史功能。同时,通过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以小见大的效果,其意义颇为深远。

  1.融合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自2010年8月教育部出台《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后,《自然辩证法》课程由原先理工类硕士生必修课调整为不分学科、专业均可学习的选修课,同时课时也有所调整。在新的课改方案下,课程面对的是人文类和理工类的研究生,根据该课程的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自然辩证法》课程应搭建起科学与人文的桥梁,“通识”教育的内涵更加凸显。硕士研究生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资源。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案例涉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古代及现代的科学思想,具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2.引导研究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课程,《自然辩证法》课程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关注中国背景下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中国道路形成自觉思考,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近些年的自然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获奖的科学家个人或科研团队,并透过他们解读当前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和动向,学习他们在研究时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不仅贴近研究生的科研实际,还可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竺可桢、席泽宗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传统科学的创新案例,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具有巨大价值,还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科学赢得了尊重,对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现实的科技创新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借鉴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解决现代的科学问题,使他们重新认识我国的科技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带动整个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解,再配合图片再现、视频观看、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实课堂,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中央电视台十套《大家》栏目推出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特别节目《荣耀中华》,便是一个很好的视频素材。

  4.提高科研创新的方法论自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新的时代需要我们认真发掘中国传统科学的资源。在分析案例后,要进行必要的方法论总结和提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论自觉。例如吴文俊案例的方法论在于突破西方中心论下的科学观,以历史主义恢复古代数学的规范,但同时又不拘于本土知识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以西方数学为观照,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创造性转化的发酵剂,融会中西,贯穿古今,为中华科学的复兴开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通过案例的方法论解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方法论自觉,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在当代的科技中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为文化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准备与基础。

  四、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重在分析。案例教学绝不是一些典型案例的简单罗列,也不是简单地播放和观看录像。录像、图片、文字、讨论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启示,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深化。因此,案例教学应在案例的分析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深入解读,而不流于形式,起到“解剖麻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吴文俊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必须围绕三点展开分析和讨论:一是在传统科学文化的教育内容上,应在与西方数学比较的前提下,讲清楚中国传统数算法化、机械化的特点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二是在自主创新方法论上,讲清楚吴文俊使用的历史主义原则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以西方数学作为优秀文化资源和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创新转化手段的自觉性;三是在意义阐发上,讲清楚吴文俊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启发。只有凸显这几点,案例教学在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功能才能很好地体现,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举一反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6:6.

  [2]郭贵春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06.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1944-1984)[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张维.不断创新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J].自然杂志,2007(4).

  [5]吴文达.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理论及方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1).

  [6]李世.科技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5(4).

  [7]李正风.中国科学家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概念、特征与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2(4).

  [8]席泽宗.科学史十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5.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篇4

  摘要:辩证思维是一种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方式,对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阐述了辩证思维的含义及其培养意义,然后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和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有效的改善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辩证思维;地理教学;主体性;

  一、引言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初中生只有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够主动投入地理学习中,获取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对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堂是主要的教学阵地,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时刻以教材作为依托,选择科学的地理教学手段,制定好教学目标,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十分重要,辩证思维能力是根据辨证关系来开展的思维模式,也是辨证法的重要表现,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个高级发展阶段,这不是一种感性的思维,而是抽象和具体的有机统一,学生如果有良好的辨证思维,就可以把握好各类事物的本质及其关系。研究显示,人类的辨证思维主要出现在7~11岁,在年龄的增长下,辨证思维能力也不断的提升,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可以把握好这个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将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辩证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联想与分辨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地理学习。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思

  维能力的实践探讨初中地理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还需要从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入手,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突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与探究中获得更大的成长。第一,注重发展非智力因素。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学习过渡阶段,刚刚度过小学轻松的学习阶段后,学习任务陡增,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压力重重,初中地理这门学科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上,并添加了一些人文地理的内容,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深刻的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选择,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此外,在很多同学看来,地理是一门“副科”,在学习上不重视,给地理教学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为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必须要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与学之间搭建起桥梁,让学生可以在融洽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创造性,避免人际冲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局面。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活动中提出,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需要突出“学”的核心思维,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此外,要培养学生的辨证地位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可以通过预习和思维训练两个方式进行培养:首先,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预习,在预习之前,实现给学生布置好任务,提出预习问题,同时,预习的形式应该要多种多样,教师要适当的抽出时间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他们纠正不正确的预习方式;对于容易掌握的问题,在学生完成预习后,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进行讲解与表演。此外,课堂思维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有效渠道,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难度适中、导向正确的问题,用这样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动脑来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填图和读图训练,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图文转换,提升思维模式的直观性,这也是锻炼学生地理思维的有效方式。第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如果学生可以拥有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在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法,在讲解关于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同学们,如果我们国家的地势为西低东高,那么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们立马七嘴八舌的开始进行讨论,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益。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应用形象思维和感性材料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海陆因素与气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大家都游过泳,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夏天游泳的时候,脚踩在水里和踩在沙子上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利用这种形象直观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将一个个的难题迎刃而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地理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关注和培养这种能力应成为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辩证思维带给学生太多的好处,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不仅对地理教学活动有益,也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而达成目标应有更多的维度和途径,这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懈地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宏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辨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11(04).

  [2]李明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J].亚太教育,2015(07).

  [3]李咏莉,试论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4(02)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不仅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也降低了小学教学质量,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师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开展行之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生;教育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探讨的热门话题,只有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真正地为小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形成一套学校独特的教育教学办法,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运用科学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加强全面管理。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首先打破一种思维定势,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领悟到“只有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才有发展的空间”。本文笔者旨在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希望为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限制学生创新发展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小学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不出现事故,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就行,至于能不能认真学习或者能不能学会都不重要。正是因为这些教师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下降,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小学教师因循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彻底,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也使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受到限制。有的小学教师只关注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根据成绩对小学生进行优劣生的划分,在课堂上只关注优等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劣等生则不管不问,这样的做法造成了小学生两极分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困扰。甚至还有的小学教师严格规定好课堂流程,完全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小学生有新的想法和疑问也不敢举手提问,课堂又回到了“教师为主”的时代,使小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

  (二)过分注重行为管理,教师之间缺乏互动

  在一些小学校园里,管理者过分注重行为管理,树立了明确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管理关系,规定了下级必须要服从上级的安排,这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反而造成了学校间信息沟通的障碍,使教师教学效率下降,工作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有的小学规定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者反应,等待学校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答复,这样的方法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教师只是简单的把问题反应给上级,而不是积极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师的责任感下降。学校管理者没有定期开展各项教师文化交流活动,对于集体备课、教材二次开发、校本教研、教师培训等工作漠不关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三)量化管理脱离实际,校园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量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一些学校积极推行量化管理,希望能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管理者对量化管理的理解不全面,将不能量化管理的工作也进行量化管理,将不需要量化管理的工作也进行量化管理,结果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比如学校会硬性要求教师每学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规定教师开展公开课的次数,等等。与此同时,小学校园的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小学没有明确的校园管理制度,有的小学即使有管理制度也没有认真的执行,当校园里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且小学班主任也没有向小学生渗透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小学生在内心里没有认识到校园制度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小学必须要积极寻找症结的根源,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找出应对的策略。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管理意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在新时期,提升教师的管理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不仅能够教授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小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注重倾听小学生的心声,并且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要求班主任教师在每周的班会上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定期找一些学生进行谈心,或者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以提升小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小学生乐于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思想,大胆创新,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积极提升教学水平,争取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二)狠抓教学常规工作,构建良好校风学风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光靠目标和口号还是不够的,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只有常规工作都有序开展,整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才会良性运转。我校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教书育人”的宗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备课方面,积极推行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号召各学科教师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探究更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开展互听、互评活动,骨干教师多带动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从而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考试方面,学校要不断规范考试流程,严格考试纪律,提倡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让小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考试;作业方面,小学教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差异化的作业。

  (三)加强师生德育教育,积极推行依法治校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对师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定期聘请德育专家到校开展德育知识讲座,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帮助师生解答一些常见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利用校广播站和宣传栏,向师生宣传德育知识,力求全校师生都能够提升认识,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只要从宏观上保证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够突出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要积极推行依法治校,制定明确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小学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减少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普及法律知识,让小学生知法、守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同时,管理者还应该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端正考核思想,促进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运转。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篇6

  摘 要: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教师要把握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中职生物;合作小组;运用

  在中职生物教学过中,教师要巧妙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对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要精选适合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高效运用合作小组进行中职生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职生物学习能力以及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1.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学习小组

  毋庸置疑,中职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学习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师要考查本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考查每一个学生喜欢生物知识的程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到六人组建合作小组,同时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组内合作学习。

  2.强化小组合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到小组合作状态

  目前的生物课堂中,尽管有些教师也运用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强化指导,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盘散沙,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能够在组内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为组内讨论人数比全班集体讨论人数精简,这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言,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同学肯定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

  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中职生物的学习,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生物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就要告诉学生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熟记本组内的合作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探究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思维,乐于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质疑、求实、创新以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创新中发展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创新思维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作为中职生物教师,也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在熟悉掌握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对任何创新的思维勇于把握。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创新思维,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中职生物教师要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了解并掌握每一个教学单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班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上,教师要明确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师要精选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动辄就合作,徒然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却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实现。

  2.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精选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的时候,要运用平等的状态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地调控。

  总之,在中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能够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芳.提高讨论学习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成功:教育.

  [2]黄晓侠.浅谈“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活动[J].成才之路.

  [3]张玉华.在研讨中充盈在反思中升华[J].教育教学论坛.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字幕翻译中的翻译教学论文2000字06-12

论朗读与写作之关系(人教版教学论文)12-06

论蔬食之美原文及翻译03-20

论科技英语中的句子翻译英语论文06-30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06-18

论器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培养论文07-08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论文06-01

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08-24

对会计监督职能中若干关系的探讨的论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