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时间:2021-06-13 09:59:46 论文 我要投稿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中文摘要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但是人们依然能从史铁生的作品中,发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对生命对亲情对生活的珍惜。所以,本文就从史铁生的散文开始,从那些人们熟悉的意象和事物开始,一起开始探索意象的旅程?

  一、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

  史铁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两年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插队,却在那里把双腿弄瘫痪了;1972年回北京治疗,没有再回去;1974年进了北京一家街道工厂工作。1981年因病情加重,无法工作,回到家中休养。史铁生在生病之后,开始了写作生涯。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1984年他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最早是以小说创作引入注目的,初期小说与暴露“阴暗面”的文学有相通之处。另外就是描写知青生活的,回忆中有反思。由于自身身体的残疾,他也开始涉及与残疾有关的主题,先是对残疾人生存状态的描摹,而后开始进人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的思考。史铁生的小说即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而自他1991年在《上海文学》发表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之后,他的散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史铁生这些散文,背后都蕴含着极大的内涵,普普通通的事物,在那些优美饱含深情的意象中,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点滴的意象,无数的情感,深情的文字,都像一座座艺术宝藏,等待着人们去走近那意象的深处,去挖掘那些曾经打动人心的情感??

  (一)人性温情的守护

  正是由于对宇宙意义和人生大爱有了更深的思索,并真正参透了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人生态度也有了进一步的转折,他不仅以一种昂扬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努力活出自身的精彩,同时,他还以一种人间大爱,对自己同命运的人,表现出终极关怀和深切的理解。而这种对人性温情的守护,满溢着柔美和甜蜜,甚至消饵和冲淡了现

  实的残酷。比如在《务虚笔记》开篇就是对新生和死亡的描绘。尽管老柏树死了,但两个小孩的出场却预示着永恒的希望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第三章“死亡序幕”里,其思想主题更是多层次、多角度,关于死亡和生存、爱情与残疾、苦难与生命,通过交叉重叠的描写,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二)亲情无价的力量

  在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一直以思考著称。而正是由于身体的残疾,史铁生对爱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时随着对自我的反省,他对爱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升华。而伟大圣洁的母爱,则是史铁生爱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以满怀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给予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宁可一个人为孩子承担全部的苦难,那种包容和对孩子深切的牵挂,让人流泪、烯嘘不已。而正是因为这种深刻而坚忍的母爱,才让史铁生在残疾路上,有了独自前行的勇气。并最终在母亲的一去不复返中,获得了生的启迪,着就是史铁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在《合欢树)}中,史铁生再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种母爱,母亲为了治好残疾的儿子,四处寻医问药,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三)生命意义的探索

  比如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写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却发现怀揣了“50年”的念想竟然只是白纸一张时,一下子变得憔悴不堪,迅速衰老。因为赖以生存的目标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奔头,没有了意义。一生在追寻的.目标被残酷地证实为空,似乎所有为之奋斗的过程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没用的,然而是不是这样呢?老瞎子最后想开了,他对小瞎子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并且给小瞎子的目标增添到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史铁生通过这则短篇小说在告诉我们他的生存理念:生命享受的是一个过程,人这一辈子,过得去就够了。把很多人难以弃之的“目的”抛在脑后,但并不是说不设目的,而恰恰是要设立一个高尚美好的目的,让自己有动力去为之奋斗,同时却要放弃“必须要有一个结果”的心态,重视奋斗之过程,享受奋斗之快感,体验奋斗

  之欢乐。唯有如此,才能在有目的的无目的状态下,不患得患失,心静气顺,专注于整个过程的美好。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要一个最终的结果,就会衡量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和不足,一旦这些缺失和不足是无法更改的,就难免陷入悲愤和绝望中,故他说“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1“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2

  二、地坛:精神家园的栖居地

  1972年正直青春韶华的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时失去了双腿。面对困难人生的沉痛打击,史铁生也曾经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记录了自己住在医院从患病到确诊这一年的心理感受,写出了一个年轻人在遭受残疾后的措手不及和痛苦绝望。“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我祈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3

  然而,凄惨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击垮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在经历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母亲离开这一系列沉重打击以后,史铁生开始了自己追梦旅程,创作出《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的励志散文。2002年,他凭借《病隙碎笔》荣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个奖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选择提笔写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作为一位作家,史铁生无疑是让人尊敬的。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4页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4页。

  2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78.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诗的境界及意象的分析论文06-13

《乡愁》意象分析09-17

《乡愁》的意象分析11-02

《史铁生选文散集》读后感04-15

采薇的意象分析09-13

木兰诗意象分析11-03

雨巷意象分析08-25

古诗文中鸿雁意象详解12-06

古诗文中猿啼意象详解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