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

时间:2021-07-12 17:53:11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

  导语: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

  〔摘 要〕“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确已存在,它是中国早就有的乐器。中国土生土长的是直项琵琶,来源于“弦鼗”这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奏膜鸣乐器。在唐宋以前,“琵琶”也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从汉代到南北朝,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内地,它与直项琵琶相互影响,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关键词〕中国琵琶 直项琵琶曲项琵琶 相互影响

  “琵琶”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而琵琶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是我国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一词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尽管现今对中国琵琶的起源及发展的许多研究,可散见于各类著述之中,但从历史的角度考虑,笔者仍然认为其并不那么系统与专业,其中某些观点仍有商榷的必要。例如,中国琵琶何时起源?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音乐无国界,琵琶作为世界性的乐器,中国和外国都有,必然有相互影响的过程。本文之所以提出“中国琵琶”,就是认为,琵琶起源的研究为什么众说纷纭?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作为研究对象的琵琶,是东亚的、西亚的,还是中国的,如果不加以区分地去进行研究,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一、“琵琶”得名全是中国味

  中国音乐史上,从骨哨、骨笛、埙、陶、钟、罄、鼓到琴、瑟、筝上千种之多,其中琵琶就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早期的琵琶实物虽然至今未发现,但“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却已存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琵琶”两字,是连在一起又分别解释的:“琵,琵琶乐器,从珡,比声;琶,琵琶也,从珡,巴声。”即是说,琵琶是一种乐器,“琵琶”两字的字形都采用“珡”作边旁分别采用“比”“巴”作声旁。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同是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卷六《声音·批把》中也有记载:“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以手批把”,还是说它是因演奏动作而得名。

  以上记载说明,至迟在东汉,琵琶(批把)已经是很普及的乐器。之所以称为“批把”,是因为“批”字有手击之义。例如,《左传·庄公十二年》就有:“(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批把”应是“琵琶”的初名,从动作上很形象。魏晋时,因“批把”二字音同“琵琶”,许慎对“琵琶”两字的解释更让人接受,况且“珡”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加之以“珡”作边旁的乐器早就有琴、瑟等,与琵琶有类似的方面。故根据后人的用字习惯通写作“琵琶”,从而沿用至今,可见琵琶已有约二千年历史。

  由“琵琶”的得名全是中国味可知,它是中国早就有的乐器;当然,以“琵琶”为名的乐器在古代中国并不指现今的琵琶,而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在以后的发展中也确实受到了“胡中”乐器的影响。这些将在后文中进一步论证。

  二、来源于“弦鼗”的琵琶

  现在的琵琶,指的是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是这样。现在的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的。而直项琵琶来源于“弦鼗”,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古乐器。

  直项琵琶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这在史料上是有依据的,因为晋人智匠《乐录》就明确说:“琵琶出于弦鼗。”这在《初学记》、《琵琶赋》等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旧唐书·音乐志二》:“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三五:“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鞉。唐时坐部多习之。”关于中国琵琶的最早产生者,世人多以为即“秦汉子”,也就是杜挚所说的“弦鼗”。据晋人傅玄《琵琶赋序》:“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唐人虞世南《琵琶赋》也说:“闻诸前志,寻斯乐之所始,乃弦鼗之遗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爰有达人演兹奇器,参古今而定制,拟神明而摅思;慰远嫁之羁情,宽绝域之归志。”

  从上述记载可知,直项琵琶的出现是在秦朝,劳工们修长城之余,为解劳役之苦,在“鼗”上加弦,改摇动击鼓发声为弹弦发声,故称为 “弦鼗”。这可以说是中国琵琶的雏形。

  “鼗”是何物?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奏膜鸣乐器。小鼓下端设一手柄,鼓的两侧有绳槌,绳端系木丸,摇动手柄,两耳槌甩击鼓面发音,俗称“两耳鼓”、“播浪鼓”。“鼗”多在历代宫廷采用,也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鼗”的起源很早。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武备》说:“鼙,《内经》曰玄女请帝制鼓、鼙,以当雷霆,是则黄帝制之,以伐蚩尤也。”《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有倕作为鼙、鼙、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明代张岱《夜航船·礼乐部·律吕》说:“禹作鼗等小鼓。”不论黄帝、倕,还是禹发明了“鼗”,都只能说它的起源非常早。

  到了汉代,汉武帝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弥。傅玄在《琵琶赋序》记载说:“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他认为,这样制成的琵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项琵琶的形制了。傅玄还说:秦劳工修长城发明“弦鼗”、汉乌孙公主下嫁发明琵琶,这两种关于琵琶起源的传说,“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据记载,汉代的直项琵琶是一种圆体、直项、四弦,因以手推却乐器,进而成为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此时的圆体、直项琵琶,无论长柄、短柄,体大、体小,弦多、弦少,一律称“琵琶”、“直项琵琶”或“秦琵琶”。 直项琵琶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阮咸”。晋以后的一些朝代,干脆将琵琶称为“阮”。其实,“阮咸”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为上的旷达不羁,二是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由于他对琵琶的制作和演奏都很在行,所以琵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总之,作为中国琵琶的起源是:秦时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来不断改进,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在秦汉至唐代,“琵琶”为我国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

  三、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的结合

  曲项琵琶是通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的一种乐器,与中国传统的直项琵琶有一定的差异。曲项琵琶传入中原后,与直项琵琶相互影响结合,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曲项琵琶何时传人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时。例如《民族器乐》就说:“东晋时期‘曲项琵琶’有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北方;南北朝时期传入南方。”但是,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却认为曲项琵琶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代,这就与刘熙《释名》所说“批把本出于胡中”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

  《通典》记载:“曲项……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就是说,曲项琵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较之一般认为的南北朝时期要早三四百年。关于这段时间差距的问题,如果研究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以及进入中原的外来文化,当然无法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将视线投向丝绸之路的前端,即传入我国新疆地区之前的西亚。

  在西域文化史上,位于现在阿富汗的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罗艺术在佛教艺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音乐上,一二世纪已经出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四弦琵琶的梨形琉特琴。从图上大致可看出这种琉特型乐器梨型曲项( 形状) 、横抱( 演奏方法) ,琴弦的尾部似有挂弦的缚弦,因此可以推断犍陀罗的梨型琉特与我国新疆南道的于阗四弦曲项琵琶十分相似。这个乐器后来在四至七世纪的萨桑朝艺术中逐步形成波斯的琉特琴——乌德。而这种在萨桑王朝与天山南道的四弦琵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曲项四弦琵琶约在公元前的.汉代便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这样也就符合了《通典》关于“曲项……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的记载。

  从汉代到南北朝,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内地。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曲项琵琶传到西方后渐渐演变成吉它、曼多林、琉特琴等乐器。而传入中国后是另外一种面貌。这种外来乐器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古老文化的浸润,它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音乐的滋养。《隋书·音乐志》引郑译说:

  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五旦七调,就是琵琶的乐律,《辽史·乐志》则作“四旦二十八调”。由于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域宽广,有丰富的表现力,为乐曲的创制与演奏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汉代只有圆形、直柄、四弦十二柱的汉魏式琵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阮咸,和当今的阮咸一样,它们都是拥抱在怀中,首朝左上方地斜抱。如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壁画、砖画中有各种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约东汉晚期的辽阳棒台古墓壁画,图中左起第二人所持者,即梨形音箱直项琵琶。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图中,两人跪坐,一人吹竖笛,一人弹梨形直项琵琶。另一图中,两人在树下步行,前者弹梨形音箱直项琵琶,后者做拍手唱歌状。从这些图像可看出东汉晚期出现的琵琶较多偏向直项琵琶,但也可以看出曲项四弦琵琶在华夏化过程中吸收了有阮咸直项琵琶等汉乐器的诸多因素。

  中国的民族音乐柔丽、含蓄、怡静、内涵、婉约。曲项琵琶的潜移默化和土生土长的直项琵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迅猛地向“中国化”的方向锲进。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同时采取了强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音乐文化,取得了极大的繁荣昌盛。唐朝时期的琵琶也在演奏艺术上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潮,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繁荣的唐代还将中国琵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唐代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在唐代的文献记载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如说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代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琵琶曲,这在繁荣的唐诗中就可以得到见证。很多琵琶名曲倾动朝野,历久不衰,并成为诗人们歌唱的对象。唐代诗人对琵琶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和动人心弦的演奏效果,有过很多出色的描写,琵琶简直成了唐乐的骄傲。例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顾况《刘禅奴弹琵琶歌》:“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李益《夜宴观石将军舞》:“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王建《赛神曲》:“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白居易《听琵琶妓弹略略》:“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刘禹锡《泰娘歌》:“低鬟缓视把明月,纤指琵琶生胡风”;方干《陪李郎中夜宴》:“琵琶弦促千般调,鹦鹉杯深四散飞”;唐彦谦《春日偶成》:“秦筝箫管和琵琶,兴满余尊酒量赊,歌舞留春春似海,美人颜色正如花”,这样的诗句不知有多少。尤其是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琵琶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现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到了明清时期,在宫廷燕乐中起主要作用的琵琶,开始走向民间,成为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另一方面,变横式拨弹为竖式指弹,进一步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琵琶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形制渐渐趋于统一,成为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与现在的琵琶非常接近了。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新随笔创作特征的论文02-11

现代陶艺教育浅谈的论文07-03

浅谈现代之痛论文06-12

浅谈油画人物创作的技法与表现论文06-12

浅谈版画创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7-08

浅谈现代舞的“味道”论文06-12

浅谈现代文学论文09-22

浅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文06-12

浅谈京剧打击乐的作用论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