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02 11:50:53 论文 我要投稿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3000字(通用6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德师风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3000字(通用6篇)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1

  师德论文:师德需要每位教师自我修养

  雨果曾说过:“花事业是尊贵,果实事业是甜美,让我们做叶事业吧,因为叶事业是平凡而谦逊。”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娇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

  首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良好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体现。记得在我上中学时候,就曾想“平平淡淡生,倒不如轰轰烈烈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生活。这天看了师德启思录之后,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我看到了自己职业伟大与崇高,是杨瑞清给了我这样强烈感受。杨老师是南京市江湖县行之小学校长,1981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年仅18岁他就选取了到最艰苦、最偏僻山村去,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感召下,为了实践陶行知思想,带了一个行知实验班,他用粉笔与黑板在三尺讲坛间诠释着生命执着与涵义,83年调到江湖县当团委书记,可他心系农村,心系农村教育,又重新回到五里河小学继续实现自己教育梦。85年把五里河小学更名为行之小学,把小学教育向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延伸,构成乡村大教育办学格局,由原先草房两三间变成了此刻楼房一幢幢,从中,他品尝到了发展快乐,变化快乐。他是幸福,因为他真正体味到了粉笔生涯艰辛,品尝了心灵劳作甘美,享受了成功喜悦。他成功来源于爱,来源于对山区人爱,对教育事业爱,这是一种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把满腔真挚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衷爱事业,此时我耳畔响起了“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在那里,洒下一片深情…”。

  看看别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抱怨过教师清苦,抱怨过为人师劳累,也抱怨过人世间凄冷,这些想法与李忠义、王思明……相比,自己是那么渺小、狭隘,我又想到了教育家斯霞、李吉林,想到了四大名师,他们孜孜以成成就了一番事业,使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战线上同样可有作为,那会是一种弃燕雀之小志,慕鸿浩而高翔大志向。使我明白了,只有苦过之后,才会有真正好处上甘甜,那才是生活真谛,使我品悟到教师不仅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规范礼貌行为————礼貌从尊重开始

  教师工作“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人格感染人,以整洁仪表影响人,以和蔼态度对待人,以丰富学识引导人,以博大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如今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学习机会。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开展,学生“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某些障碍,个性是其中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消极心理,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学业乃至工作。

  然而这天,我们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幼小心灵。在师德学习过程中,我从《师德启思录》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某老师得知一名学生数学成绩考了43分,十分生气,于是课堂上宣读成绩时,三次重复了该生成绩:“某某同学,43分……”这位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便“哇”一声大哭起来,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看到那里,作为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感到一阵愧疚,故事折射出不正是一种有违师德表现吗?反思自己,何为师德?自己做到了哪些?自己尊重学生了吗?是呀!这位学生行为超乎寻常,更让老师难以想象,对于老师,也许这种重复读那不及格成绩是提醒,是对学生成绩重视,是对学生爱,然而对于这位学生来讲,这种提醒变成了一种嘲讽,这样,无形之中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师生之间“冷冻”起来,何谈信任,何谈自信,又何谈进步呢?

  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人。学生渴望老师对他们爱,渴望尊重他们,何况我们后进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压力,他们更期望得到教师信任,得到老师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每位老师都是爱学生,都期望自己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学生,容易构成个性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忙,用师爱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坚冰”,让他们在愉快情感体验中理解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职业道德。爱学生就务必做真诚倾听者,不做真诚倾听者,就算不上爱学生。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林克菜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菜特之后问:“如果有一天,你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样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降落伞,先跳下去。”当场上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菜特仍注视着孩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看到那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菜特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小朋友还有勇气说出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话语吗?所以,老师要倾听,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勇气。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

  过去有这样一件事情使我记忆犹新,三年级一班何涛同学上体育课没带跳绳,我当时很是生气,心想,如果是金思维,单波没带也就算了,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而何涛在我看来是一名很要强好孩子,怎样也没带。不等他解释,我就批评他说:“我通知带跳绳你不带,就如同上语文课不带语文书一样。体育课没带锻炼工具,如何上跳绳课,你站在一边看着,不能锻炼了。”何涛想对我说什么,支吾了一声又没说什么。同学们开始锻炼活动。下课了,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没带跳绳?他说:“因为我昨日病了没来上课,体育队长通知带跳绳我不知到。”这时,内疚,愧悔……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那一刻情绪,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没有给他解释机会,那样武断,当时我很后悔,我真诚地向他表示我歉意,期望他能原谅我错误,这时,笑容从新回到了何涛脸上。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永远是一个提醒。从踏入师范院校那一天起,我就明白,自己一生将与孩子结下千丝万缕情缘。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用恢弘爱倾听他们内心声音,是教育起点。在今后教育教学生涯中必须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事情,我为自己立了这样一句格言:“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声音。”

  史烟飘过,回看这天。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是————每位教师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师德,共同撑起教育蓝天!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2

  一、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科研量化指标逐渐成为衡量教师行业水平的标杆,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但并不能作为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近年,绝大多数高校依据学术文章发表级别和数量、科研项目来评定职称,导致高校教师盲目于发文章、投机申请科研项目而忽略学生教学的怪圈之中。对教案、学生课堂教学环节表现出敷衍了事、学术浮躁现象。部分教师疏于教学而专注于学历的考取和攻读,重视了未来工作地位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学生思想导师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术不良之风也随之出现。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主观问题也有社会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导致教师个人价值观出现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民带来了丰硕的物质享受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市场经济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也接踵而至。这种消极因素强烈冲击着高校教师行业。某些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出现了个人价值观的转型。造成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有多种因素,教育制度方面存在问题,教师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校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考评机制出现偏颇

  首先,高校管理制度由过去只重教学到现在重科研的转变,使得高校教师科研管理指标化。特别是高校对于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体制并不完善,单纯依靠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进行评定,对教学授课效果和德育素质培养的考虑比重大幅降低。其次,高校师德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现有考核标准过于泛泛,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效果考量标准,仅从表面下功夫忽视了内在的核心体系建立。第三,当前实行的考评机制“一言堂”现象较突显,在民主评议方面仍需加强。单方面强调教师科研水平、学历、毕业院校等级,更有甚者仅凭借主管部门领导意见,对学院教师的意见、学生评价等没有划入考评机制中来。这种缺乏民主、监督的体制也是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师岗位培训形式化,师德培训走过场

  要想培育优秀人才首先培养者自身就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所谓“律人先律己”。当前,各高校以及专门的培训班对师德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以及内容细化都是出于表面的、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内化成为教师的个人意志,缺乏内省自律机制。其次,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学生思政工作,忽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塑造。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忽视自身的岗位职责,特别是师德缺失所引发的道德危机越来越严重。再次,在高校师德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注重理论学习,忽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教师间的关系协调等问题,造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所带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这种现象在教师加薪晋级等过程中最为凸出,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高校教师是社会的传道者、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人格品德的塑造者。孔子作为教师的代表,他的师德观是教师们应该学习并坚守的基本师德准则。在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主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3]”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校教师未来形成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职业道德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是高校教师“德、识、才、能”素质的综合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点必将渗透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因此,高校教师应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正确处理好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将教师职业操守与职业规范真正地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来,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情感塑造、性格培养相结合,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构建纯净的学术氛围“学术研究浮躁、缺乏创新精神”

  [4]。就学术本身而言,是需要一个长时间、厚积累的过程,最终经过淬炼而获得的成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因此,构建纯净的学术氛围,营造良好学术道德环境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基础。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加入学术道德评价标准,在重量的前提下更要规范学术质量,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对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进行培训。此外,加强校际间的联系,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领域学术头人定期开展学术报告等形式,开拓教师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三)高校师德建设应走科学化、创新型考核体系之路

  科学的量化考核,坚持“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是高校师德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道德追求以及道德培养都是以人为前提,偏离了这一基础,师德建设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其次,应该把教师的职业目标放在中间层次。教师这一职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职业特点与职业操守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三,师德目标考核体系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教育创新。创新是当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高校教师应将创新精神注入教书育人的体系之中,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尚,勇于创新。

  (四)健全的评价机制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以管理制度为基准,通过监督体系对教师师德品质进行引导和约束,将高校师德建设向良好方向发展。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工作过程,在考评中应纳入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科学的思想理念、良好的品德引导方面,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评定的标准之一。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考评,通过学生测评更加直观了解教师教学成果和师德品格,形成优胜劣汰的考核体系。此外,学校要建立师德监督机制,采取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监督,并由学校设立监督小组,对其进行督促指导。第三,建立校园师德监督网站,学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监督手段促进师德建设的发展。第四,建立教师自我评价系统,通过辅助手段让教师“吾日三省乎吾身”,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职业道德、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得、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建构师德科学化体系,势必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将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进行督导,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3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建设是建校之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师风师德建设;内涵;重要性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比现有良好的教育。”我想,同样可以推而广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有位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与人之路。

  师德师风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体现出来。那究竟什么是师德师风呢?《诗经·小雅》曰:“德,既饱以德,又善教也”,也就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涵养、德行及善于教书育人。风就是良好的习惯、遗风;师风,就是教师在本职工作中的特有气质、行为准则、风尚及行业风气等。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应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行为、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并逐步将其内化成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其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正确的政治观念;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的言行自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

  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所谓“师德”,简单来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会听到这样的事情,某位老师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学生反映某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虽然说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同样也应唤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忧患意识。

  师德师风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师德是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很难设想一个不安心教育工作,看见学生就心烦的人,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所以,加强教师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培养,有助于其正确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另外,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可以这么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师生之间的感情没有融洽地交流,即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爱全心全意地贯注给学生,那么整个教育活动就会死气腾腾,没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教育的质量肯定也不容乐观。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毫无保留地为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学生在这种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教育氛围下,就很容易“亲其师,信其道”,并且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使教师能够根据其展现的特点因才施教,从而使教育达到了目的。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们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效仿,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应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某些老师从所谓的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我们说,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一流的师德师风必将反映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更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每一位人民教师怀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社会高度负责、对科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明师道、铸师德、扬师风、强师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 考 文 献

  [1]王炳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廉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分析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4)

  [3]吴明永.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优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4

  但倘若人民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不高,缺乏从事人民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试问:他将如何去履行他的天职,完成他的使命呢?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人民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人民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人民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高于其他行业。人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因此,人民教师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人民教师的道德是人民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民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人民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第二要热爱学生

  人民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人民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人民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人民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衡量一个人民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人民教师,因此,人民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在我教学低段的这几年,经常会遇到他们急着上卫生间而没带面巾纸,或者是在冬天挂着鼻涕而不知道去擦,我总是递上纸巾,急他们所急,天气转热后,我包里总是放着一瓶清凉油,以方便学生被蚊子咬后及时擦上。这些虽然都是举手之劳,但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因此会对老师心有感激,做作业也不拖拖拉拉了。作为后进生,人民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

  第三要学无止境

  要给学生一杯水,人民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人民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人民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人民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第四要为人师表

  孔子书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民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人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人民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从小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因此,我们人民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人民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个孩子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比如: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家长来说情,学校的纪律是严肃的,学生是平等的,可面对家长,我们得尊重,得给面子,我们需要他们支持,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工作,我们人民教师可以退一退,让家长释怀,有面子,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胸怀宽广的一面,赢得家长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家长是学生家庭的中心,尊重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对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走投无路。因此,人民教师处处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人民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但人民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人民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民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人民教师于人民教师之间,人民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人民教师的劳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因此,人民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当代师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之一。

  我们常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人民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人民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人民教师是“燃烧的蜡烛,”人民教师“人梯”……人民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从文化背景,社会实践,学校环境以及教师业已形成的德育价值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深刻地论述了制约中小学教师德育价值取向的内外因素,有助于把握主客体之间的德育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为科学、合理的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创造条件。

  一、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德育理论界就提出“德育要从简单灌输某些信条和养成某些行为的工作‘重点’上,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上来”。[1] 那么,30年过去了,中小学道德教育成功地转移到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上了吗?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我们对海南地区4所学校的16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为德育内容无所不包而导致卸责

  访谈中教师谈到的德育内容很广泛,共涉及28个小点,从具体的“坐姿,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到“注意礼仪、卫生习惯和团结合作”再到“对生活、对人的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有的教师认为德育的意义重大,“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德育)对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影响很大,如果把他管理教育好了,不管是学习、思想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班主任更应该潜心下来专心研究,跟踪调查班里的学生,这是我自己认为的理想,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忙起来主要按照《 新课程标准 》做,它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

  教师对于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对待并不是个别现象。“道德是人类自身人性的完善方式”,教师认识到德育的意义重大、内容众多:道德关乎人的一生,涉及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各方面,德育像个以历时为经、以共时为纬的网,包围着每人每事和每时。但在没有刚性标准来评价,没有具体方法来操作,又没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来保证的情况下,教师面对如网的德育,望而却步而导致责任扩散。

  2.教师以身作则却收效甚微

  谈及“德育,最需要教师做什么?”半数以上的教师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榜样的作用毋庸置疑。面对无所不包的德育,教师无从下手,那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这看似是个不错的做法。但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如果把德育仅仅看成是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则还远远不够。网络时代,信息、榜样遍地都是,学生遭遇的信息已不由教师来控制,相反地,教师变成了可供学生选择的众多信息源中的一个。校外的现实情境若与校内的榜样示范发生冲突而不能平息,就会出现榜样式微、无效,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对德育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访谈中,16名教师都没有提到在德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道德两难问题或者关于道德相对性的困惑。这表明,在他们的意识中,德育与智育一样,都有可以参照的统一要求和标准答案,即道德规范是确定无疑的,是可以直接灌输的。

  可是道德具有历史性、情境性和相对性。德育的目的不仅仅也不可能只是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让其在当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在复杂的道德环境中,能够独立判断与思考。而这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将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表现为空喊口号。

  二、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背景原因:来的路——“有章可循”的等级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之上,“家”的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家中的长幼等级渗透到社会规范中,人被分为不同的身份等级,“有的只是皇帝、贵戚、达官、布衣、君子和小人。达官贵人能够我行我素,颐指气使,颇令人欣羡,其实这也并不是他们的个人人格,而不过是一种身份、角色而已”[2] ,各个等级都有自己的行事规范,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然而,国家的管理者成了“父母官”,师者果真如了“父”,那么,君、师、父的混同无形中让人们背上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人情包袱,“弹性很大”的规范又好像可以这样解释或那样解释。人们在各自的等级上“有章可循”地生活着,可生活中却没有了“人”自己。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遵循着等级、“弹性”的规范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但规范的意义不仅于此,规范的目的在于维护人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与需要,规范指向未来,它超越现实而着眼于“理想”,体现着人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3] 规范虽然具有历史延续性,但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然而目前,在学校德育当中还存在着只重身份不看“人”,无视规范的目的和发展的现象,因为仍把规范当全部、当定论,所以规范事无巨细便导致德育内容无所不包。

  2.根本原因:进行中——“无章可循”的当下社会

  近百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使得变化迭出,自然环境也在面临着威胁,现代人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从依靠外界而走向独立,个人主体逐渐形成。按照马克思划分的人类发展三大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形态。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具有封建特征的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群体主体在渐渐瓦解,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主体亟待培植。伴随着个人从多年的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欲会喷薄而出,一时形成泛滥,这是难以避免的。[4] 泛滥的“洪水”把社会规范冲刷得“无章可循”,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可是教师既要传达社会的主流规范却又逃不出现实的不确定性和信仰缺失,他们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于是更多的教师借助“教师中心”来维系权威,用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来作为外在刺激。但是社会发展形态不会逆行,用倒退至“群体主体”的强压手段来对待个人主体,则会出现:随着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多,越发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主体,部分学生会时常做出证明自己主体身份的举动,于是教师区别对待,使得班级管理又陷入“无章可循”,教师欲以身作则却无处寻“则”的处境。

  3.直接原因:去的路——学校的德育环境和教师德育理论素养亟待改善和提高

  公正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首要价值法则,公正包括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平等原则,凡属社会,每个人无例外地给予;二是对等原则,凡属待遇,均与其所谓对等。[5] 由于目前中小学的班级规模过大,人数限制了被关注机会的平等分配,教师也不能给予每个学生对等的关爱,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惠及每一个人。而且用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标准来评价教师,使得教师只抓成绩而无暇抓德育,把提高学生成绩、传授教学内容作为目的,把教育对象——人当做手段,这直接导致教育异化。

  如果说改善教师的德育环境需要从制度层面来调节,那么提高教师德育理论素养则时不我待。在被访谈的16名教师中,只有3名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德育相关,其中2人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1人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所以说在中小学里具有德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只占很小的比例。另外在职培训中涉及的德育理论知识也寥若晨星。没有基本的德育理论素养做支撑,教师就认识不到德育的目的和功能,便把主体性——道德的本质弃而不顾。

  三、促进教师转变德育观念的对策

  1.约束德育边界

  “有章可循”的等级意识遗留使得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但目前学校德育中教师的任务是,熟知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的由来,明晰当前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以便有效地结合实际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所以为学生提供可选择、可判断的道德情境才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

  在我国,“德育”从最初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外延不断扩大。2001年5月颁发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关于德育的工作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至此,德育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形成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等五大板块的“大德育”,随着社会发展,环保、青春期、审美教育等也不断地加入进来。把丰富的内容提供给德育并无大碍,但是政治、法律、心理教育等的作用机制、教育方法和目的与道德教育却并不一致,所以应该明确德育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这些繁杂的内容,而是以这些内容为参考,最终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2.确立教师职业核心价值观

  “范跑跑”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价值虚无让人们“无章可循”,特别是对教师应遵循的核心价值的不确定。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6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师德师风塑造的现实需要,从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及其教育功能的角度,阐述和分析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的三大要素对塑造师德师风路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师德师风 塑造 路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推进学风建设,规范教学科研行为,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可见,师德师风的塑造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服务者。塑造师风师德不仅能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繁荣学术阵地的重要环节。本文从高职院校和教师两个维度,通过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素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分析塑造师德师风的路径。其中高职院校在塑造师德师风发挥主体作用的要素是管理制度,教师作为主体发挥作用的要素是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认同两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为塑造师德师风的基础和前提。

  1 明确的管理制度是塑造师德师风的现实基础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师德师风塑造过程中,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制度。(1)完善师德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要围绕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制定师德师风培训规划,实行岗前培训,全员轮训,并建立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实施师德培训在线网站建设计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为师德师风的塑造创造条件。(2)建立表彰计划和奖励机制。师德的建设应从物质和精神奖励两方面激励并帮助教师完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定期召开总结大会,奖勤罚懒,树立先进典型,建立择优资助计划,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程。(3)建立监督机制。学校应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并结合校园网站、手机终端形成覆盖面广、效果明显的师德师风监督网,并将从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其纠正自身行为。还要注重从源头上进行监控和管理,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的监督态度,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此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4)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保障。强调科学民主,从学生、院系主管部门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实现评价机制的动态性,切实完善师风、师德的评价机制。

  2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塑造师德师风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文化和职业意识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的判断标准是能否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否不断提高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发挥职业道德素养的灵魂作用以高尚的师德示范学校、辐射社会。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2)职业技能素养是指从业必备的专业能力素养,是高校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应从高职的社会定位和其功能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职业文化素养是指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持续的职业培训增加教师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并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4)职业意识素养是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在社会转型期间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觉发现问题、跟踪热点问题、清晰阐释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思政教师更应该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目的是修德正己、教书育人,同时有助于师德师风意识的培养。

  3 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及遵守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伦理道德基础

  塔尔科特·帕森斯指出“价值观可视作一常规象征体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当一准绳,人们根据它而在一定情况可供选择的各种行动方针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而此处的共同价值观是指高职教师和社会在文化层面上,对教师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遵守,以及教师对自身在社会良性期望中的价值定位,从而形成师德师风共同价值观的伦理道德基础。

  (1)教师对高等教育目标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首先,它是“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其次是职业教育,这与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不同,要从高职教育的“正面”描述和“负面”描述来界定教育目标,找准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

  (2)大学是研究与创新的学术文化组织,服务社会是其深层次的本质内涵,共同价值的根本在于教师对大学的精神实质和创新理念的认同和遵守。高职教师应改变“一次性教育”主导下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建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改变学生发展能力不足而“导致好用不经用”的现象。

  (3)高职教师应从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和功能角度出发,把社会的期待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理念相结合并内化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增强师德师风修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科研生活中。

  师德师风的塑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高校的前进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更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推进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塑造。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03-30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08-10

有关师德师风教育论文03-30

师德师风论文07-11

教师师德师风论文09-10

最新师德师风论文02-20

幼师师德师风论文02-21

师德师风建设论文02-22

师德师风论文结尾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