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展示你的礼仪

时间:2021-06-11 17:49:14 礼仪常识 我要投稿

如何展示你的礼仪

  主持人的话 如果走在路上你碰到一位白发老人向你打招呼问好,而实际上你并不认识他,你会作何反应?是自然地回礼问声好,还是奇怪地看他两眼,径自走开?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十年来每天晨练路上都会逢人便问好,老人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推广礼仪,特别是给孩子们做个榜样。有人觉得老人的多礼值得学习,而有人觉得老人的礼仪有些唐突。老人的多礼,你欣赏吗?在公共场合,你会如何展示你的礼仪?

  温情不期待回报

  我很欣赏这位老人的勇敢,如果路上真遇到他与我打招呼,我第一反应肯定是一愣,然后再会回应。但是让我像他那样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我一时还做不到,因为我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那样,我会觉得很尴尬。

  我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跟我说过这样的事情:在国外,他习惯每天早晨到公园健身,从家里一路小跑到公园会碰到很多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无论是谁,他都会打招呼,路人相互问候在那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回国以后,早晨到公园健身的习惯仍然保存着,相互问候的习惯却丢了,因为他发现在国内对一个陌生人问好未必是一件讨好的事。他向人问好,有人很羞涩地点点头作为回应;有人装作没听见擦身而过;有人则回头瞪着眼:无聊!于是回国后他的这个习惯开始改变了。

  看了这位老人的报道,我觉得,我和那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在礼仪方面都做得不够,我们都太在乎收支平衡了。

  在路上向陌生人道声“你好!”应该是不求回报的温情赠与。即使没有回报也无需懊恼,所谓“赠与”是因为意愿要如此,并非期待别人的回报。如果你总是期待赠与会有回报,别人不理你便自怨自艾:我不该跟那种人问好的——这无疑是自寻烦恼。当我们不求回报时,也许会拥有更多,比如,平和的心境;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开口前眼神先交流

  我觉得老人的礼仪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在国外的生活养成了我与路人问好的习惯。特别是周末在学生公寓附近的社区散步,有时候可以看见老人在花园里锄草,年轻的小伙在院子里劈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打招呼,甚至寒暄几句。比如夸奖老人种的花草,问一下小伙子如何过冬。都是很自然和亲切的,彼此的感觉都会很好。问候是随时随地的,下车时和司机说再见,走路时夸奖童车里的孩童,年轻人在校园里更是会和不相识的人说“你好”。这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通常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眼神都透着欢快和热情,这样的话,在做了眼神交流之后再开口打招呼会更加的自然和亲切,不会有任何尴尬。

  现在,每天都会主动和我大声打招呼的是小区外收购废品的老太太。每次看见我总是兴高采烈的样子,还拉着他儿子、丈夫一起向我问候,真是很不错的感觉。

  我的“礼”变成了别人的“烦”

  看得出老人是个热心人,一心向礼,但是任何礼仪都需要分场合而为之。入乡随俗,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套用西方的礼仪,我们出去游玩也应该遵守别人的习俗。如果不分时间不

  分地点,一味用“我的礼”来对待别人,可能就会造成好心办坏事的结果。我自己就尝过用错礼的苦。

  刚搬进我们楼里,我对周围的邻居特别热情。楼道里面碰到稍微有点印象的面孔我就跟人家打招呼,别人提了重物上楼我都会帮人家搭一把,我自己买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敲响邻居家门,期望跟他们一起分享。这都是我住在老里弄时的睦邻之道,但搬到新社区了,我的热情似乎并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受欢迎。我的太过热情反而被邻居误认为是住家保姆,有人对我爱理不理故意与我拉开距离。后来女儿解释给我听,老房子住的都是看着你穿开裆裤长大的邻居,知根知底亲一点没关系,新社区里住的多是年轻人,他们需要尊重隐私的邻居。我在楼道里碰到别人就问家长里短的事情,有事没事老去敲人家的房门,邻居感受到的“烦”远胜于感受到的'“礼”。

  老人家对大街上的每一个人都问好,而且是在早上——路人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时段,一声“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点怪。老人家的一片心意,恐怕也没有办法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传达给路人。礼仪是好东西,但是放错了时间地点的礼仪,只会给别人添麻烦。

  职场礼仪搬进社区

  也许是我长期在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工作的缘故,即便八小时后回到家里,在单位受到过系统培训的社交礼仪,也时常会“有惯性”地表现出来。例如每天早出晚归在寓所等候电梯时,多半会微笑地同左邻右舍的老伯大妈寒暄招呼,哪怕是面对只有一面之交的邮递员或访客同样如此;接听家里的电话时,也会用标准的礼仪用语问候对方;在地铁和汽车等公共场合,与随行的同伴交谈时尽量会压低嗓门,不用“噪音”干扰周围的其他乘客;外出遇到上下楼梯时,也尽量按照“右上左下”的规矩行事。

  看到我如此“职业化”的做法,起初太太和家人都觉得我有些“过”,老嘎嘎的女儿还曾拿腔拿调地模仿我的样子和语调“讥讽”一番。可时间久了,她们也就见“怪”不怪了。长期的海外生活曾留给我不少启示,我心里十分清楚,我的一些言行举止都是符合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的普通市民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个人文明习惯,但如做家长的不从一言一行好好带个头,又怎样教育和感染孩子呢?或许是受到我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在上个学期,也光荣地被评上了学校的“礼仪小标兵”。

  如今看到报道中有这样可爱的老人,利用晨练的途中不忘给孩子们示范和推广礼仪,心里难免有一阵感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要向他学习,在日常的公共交往中多做一些文明的“凡人小事”。这不,我正赶紧在社区网的BBS上发帖宣传该老人的精神,相信会有不少热心人踊跃跟帖!

  教孩子多礼,我有些尴尬,出于家长对孩子的担心,我肯定会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但是出于基本礼貌的学习,我教给孩子的是问好要回礼的礼仪。如果陌生的老先生迎面走来,向我和孩子问好,会

  让我觉得有些尴尬。

  儿子尚小,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没有办法判断陌生人的问好是恶意或是善意,有了第一步问好,或许还会有第二步搭讪,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难说了。作为家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尽管老伯面善,但在不确定他的来意之前,我很难放松而自然地回礼,并教孩子回礼。老伯的行动或许能给孩子树立礼仪的榜样,但是没有给孩子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欠妥。我觉得老伯可以在小区里面,或者“熟悉的陌生人”间推广问好的礼仪比较妥当,传达给孩子适当的礼仪,而不是泛泛的礼仪。

  到了公众场所,每一个鲜活的场景都是学习礼仪的生动教材。看到有人鞋带松了提醒人家,坐自动扶梯左行右站,我用自己的行动教孩子注意礼仪细节。

  主持人的话 如果走在路上你碰到一位白发老人向你打招呼问好,而实际上你并不认识他,你会作何反应?是自然地回礼问声好,还是奇怪地看他两眼,径自走开?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十年来每天晨练路上都会逢人便问好,老人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推广礼仪,特别是给孩子们做个榜样。有人觉得老人的多礼值得学习,而有人觉得老人的礼仪有些唐突。老人的多礼,你欣赏吗?在公共场合,你会如何展示你的礼仪?

  温情不期待回报

  我很欣赏这位老人的勇敢,如果路上真遇到他与我打招呼,我第一反应肯定是一愣,然后再会回应。但是让我像他那样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我一时还做不到,因为我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那样,我会觉得很尴尬。

  我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跟我说过这样的事情:在国外,他习惯每天早晨到公园健身,从家里一路小跑到公园会碰到很多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无论是谁,他都会打招呼,路人相互问候在那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回国以后,早晨到公园健身的习惯仍然保存着,相互问候的习惯却丢了,因为他发现在国内对一个陌生人问好未必是一件讨好的事。他向人问好,有人很羞涩地点点头作为回应;有人装作没听见擦身而过;有人则回头瞪着眼:无聊!于是回国后他的这个习惯开始改变了。

  看了这位老人的报道,我觉得,我和那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在礼仪方面都做得不够,我们都太在乎收支平衡了。

  在路上向陌生人道声“你好!”应该是不求回报的温情赠与。即使没有回报也无需懊恼,所谓“赠与”是因为意愿要如此,并非期待别人的回报。如果你总是期待赠与会有回报,别人不理你便自怨自艾:我不该跟那种人问好的——这无疑是自寻烦恼。当我们不求回报时,也许会拥有更多,比如,平和的心境;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开口前眼神先交流

  我觉得老人的礼仪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在国外的生活养成了我与路人问好的习惯。特别是周末在学生公寓附近的社区散步,有时候可以看见老人在花园里锄草,年轻的小伙在院子里劈

【如何展示你的礼仪】相关文章:

如何用求职信的展示你的长处03-05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

如何用求职信展示你的长处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