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6 11:11:5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中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中班科学教案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积极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初步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和性质。内容:神秘的弹性物品

  准备:

  教具:录音机、磁带、弹簧、贺卡、小兔图片;学具: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积木、铅笔、雪花片、磁带盒、纸、发套、高弹手套。

  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录音),“听,多好听的声音,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带幼儿学小鸟飞的动作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操作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

  〈1〉幼儿每人一根皮筋

  “来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们身边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现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时候,你要仔细看,它会怎么样?”幼儿玩耍,教师观察。“请你拉一拉皮筋,边玩边仔细看,它会怎么样?”教师小结:皮筋用力拉开后会变长,放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每组一个小篮子,内装有海绵、气球、松紧带等弹性物品

  教师揭开盖布:“神奇世界的东西可真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些什么呢?”〈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小朋友想玩玩这些东西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玩玩,看看谁的`玩法最独特。”〈启发幼儿可以跟组里的小朋友换着玩〉

  教师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引导。

  比如:“吹气球”提问:没吹的气球是什么样的?往气球里吹器,气球会有什么变化?给气球放气,它会怎么样?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这些弹性物品的性质、特点。

  “刚才我们玩了这么多东西,准能说说它们有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儿思考,各抒己见,自主表达各自的观点。

  3、启发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皮筋、海绵、气球对它们用力以后,会变形,手放开后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有弹性的,那么除了这些东西外,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呢?”

  4、指导幼儿进行弹性、非弹性分类,进一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5、发散性思维训练:“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件什么样的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对每一位幼儿设计出来的每一件物品,不论好坏,都要做出积极的评判,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激发求异思维的火花。

  6、延伸活动:“制作弹性玩具――会跳的电池”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3)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建议】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4、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2、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3、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见人;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玩游戏“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让幼儿猜猜会反射出什么。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组,一幼儿手持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用镜子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追逐、“轰炸”另一幼儿用平面镜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覆盖一次得1分,几分钟后幼儿互换镜子,游戏继续进行,覆盖次数多的为胜。

  3、师幼一起玩游戏“捕光捉影”。

  【活动延伸】

  1、将手电筒、各种镜子投放到发现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光的反射现象。

  2、家长、教师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反思】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随即生成的活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很好,圆满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图画、手电筒、玩具、幻灯机。

  2、将活动安排在有阳光的时间。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胆小的咪咪》。请大家仔细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师;咦,谁在哭呀?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猫佯装小猫在哭。讲述故事《胆小的咪咪》。今天上午,小猫咪咪正在草地上玩,它玩的可高兴了。突然,它发现身旁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咪咪很奇怪,它赶紧向东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东跑跑,它又向西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西跑跑。这下,可把咪咪吓坏了,它急得大哭起来。妈妈,妈妈…

  2、联系生活,请幼儿猜一猜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影子)。那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动画演示,探索影子形成。

  1、实验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墙上有什么?(光)

  (2)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墙上这黑黑的是什么?(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关掉幻灯机,(感知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黑影,这个黑影就是影子。

  2、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3、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三、激发创新,敢于想象。

  1、小朋友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的影子呀?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3、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户外游戏,乐于探索。

  1、影子多有趣呀,咱们到外面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好不好?

  2、让幼儿仔细观察阳光下除了自己的影子,谁还能发现其他物体的影子。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4、幼儿自由结组,每两人一组用粉笔在地上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等两小时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探索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感知,创新、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一、从故事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利用故事《胆小的咪咪》,激发幼儿的好奇,通过让幼儿帮助咪咪解决疑难的情境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把这个故事贯穿于活动中,借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让孩子首先感到科学的趣味性,从而对科学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从实验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影子形成的原因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运用实验法和动画的演示法,形象直观,引导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光和影子的关系,化难为易,层层深入,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本次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了多种游戏。如:通过实验法、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形象生动引导探索与学习。巩固知识时通过一系列的影子游戏激发幼儿从不同层面感知影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等,望老师多加指导,我会更加努力!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各种特性。

  2、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内含一颗糖果的冰块若干(同幼儿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大冰块,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初感知冰块的特性。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摸摸看,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手持冰块让每个小朋友先摸一摸,进行初步感知)你们能看见大冰块里有什么呢?(糖果)

  教师小结:原来冰块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颗糖。

  提问:你们想吃冰块里的糖吗?怎么才能把糖果取出来吃呢?(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办法。)

  二、介绍工具。

  教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重点介绍电吹风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儿尝试。

  1、幼儿自己取冰块,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冰块,进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问:你拿的冰块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啊?(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幼儿取工具,尝试将冰块中的糖块取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糖果取出来的?(对已经取出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请其再拿一块冰换一种工具进行尝试。)

  四、幼儿集中分享经验。

  1、提问:小朋友都很努力试过了,你们都吃到糖了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取糖的经过?

  2、小结:小朋友们很聪明,都利用工具从冰里取出了糖,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竹笋生长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2.尝试剥竹笋,知道竹笋有笋壳,长大后就变成了竹子。

  3.感受劳动的乐趣,萌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活动准备:

  竹笋、毛竹图片及相关的PPT、竹笋制品、竹笋(每人一份)

  活动重点:了解竹笋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尝试剥竹笋,知道竹笋有笋壳,长大后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主题,引出认识竹笋的主题。

  1、出示竹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提问:知道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把这些竹笋宝宝请过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吧”

  重点: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二、引导幼儿从外到里认识竹笋。

  1、师:在认识我们的竹笋宝宝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小朋友来看几张照片,这里面记录了竹笋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2、观看PPT

  提问:(1)你们来看看竹笋宝宝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面尖一点,下面胖一点)

  (2)竹笋外面有什么呢?认识笋壳。

  分组操作。从颜色、质地外在特征进行观察。

  (3)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说一说笋壳的颜色,质地以及味道

  总结:笋壳在竹笋长大变成竹子后会脱落,但是我们平时吃得竹笋要剥掉笋壳才可以食用。

  重点:了解竹笋生长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三、剥竹笋

  1、说明操作的要求。

  (1)观察笋壳的构成,能够一块一块地耐心剥。

  (2)仔细观察剥完笋壳的竹笋是怎样的。

  2、幼儿自由进行剥竹笋

  分组进行操作,进一步感受竹笋的组成。教师个别指导

  3、集体交流

  说一说剥笋壳的感受以及剥完笋壳后竹笋的外在形态。

  重点:能够尝试自己剥笋壳。

  四、品尝竹笋制品。

  师:竹笋是一道非常鲜美的菜肴,剥完了笋壳,我们也尝一尝自己劳动的成果吧!

  自然结束。

  五、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后山寻找竹笋,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挖竹笋的亲子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通过探究小花旋转,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

  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活动准备

  录音机,欢快音乐;幻灯片。

  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

  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变小花",导入活动。

  教师扮魔术师,从魔袋中变出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

  二、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

  播放幻灯片1,幼儿在观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

  播放幻灯片2,

  (1)幼儿动手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3、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

  播放幻灯3,借助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让幼儿再次尝试。

  (2)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

  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的旋转速度。

  5、游戏"看谁转的快",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的更快。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小花转的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联系生活,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寻找生活中旋转的物品。

  2、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转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主要让孩子们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的问题。活动开始时让孩子们来看看,外观是怎么样的;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孩子们都尝出是糖的味道。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的过程,孩子们感知了溶解这个概念。在组织交流时,幼儿都知道糖在热水里先溶解,课堂氛围较好。

  活动中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还想出了雪、冰块、盐、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实验,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欲望。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的特点,了解空气的用处。

  能力目标:能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且制作空气小玩具。

  情感目标:喜爱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抓空气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的用处和特点,体验抓玩空气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够独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气制作空气玩具。

  活动准备:

  塑料袋、夹子若干,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导入 (边唱边做动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

  展开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师出示保鲜袋,并提问,这是什么?

  2、小口袋饿了,想吃饱,请幼儿们想办法让小口袋吃饱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知空气

  1、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向幼儿解说,小口袋吃饱饱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并且组织幼儿讨论

  2、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空气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气,变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气无色无味,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就是空气

  四、幼儿尝试装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

  1、向幼儿解说如何用塑料袋装空气,鼓励幼儿尝试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请每组一个代表幼儿发言,说一说如何捕捉空气,怎么样不让空气逃跑

  4、打开口袋放走空气,请幼儿说一说袋子为什么不鼓了

  小结:空气宝宝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空气是流动的)

  五、自制空气小玩具

  1、出示彩纸、塑料袋,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创意,引发幼儿制作的热情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塑料袋风筝”,“先用彩纸装饰,用马克笔在塑料袋上绘画,在装满空气”

  3、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结束: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说

  活动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风筝去户外游玩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过多种感官沟通参与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水是无声、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2.幼儿懂得人和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应该节约用水。

  3.使幼儿对探索水感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1.让了解水的特性。

  2.指导幼儿了解水的作用、颜色。

  3.了解水的用途非常广泛,知道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自来水、一壶凉开水、一杯牛奶、一杯醋、几个透明玻璃杯、纸巾、抹布。

  2.小盆子、小桶、塑料袋、积木、塑料玩具、小石子、铁勺子等玩水用具。

  活动过程

  一、让小朋友通过玩水,了解水的性质。

  老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了水宝宝来和你们玩游戏,喜欢吗?

  小朋友:喜欢我们喜欢玩水。

  老师:好,那我们和水宝宝玩游戏之前要听老师的话,小桌子上有水和好玩的玩具现在我们来分组。

  1.将幼儿分组,每组分半盆水。请幼儿围在周围玩水,老师指导。

  老师:现在小朋友请伸出小手捧水,看看谁能用手抓住水?你们能用手抓住水吗?小朋友你们抓水的时候水会怎么样呀?

  2.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装水,在袋子下扎小孔,观察水流。

  二、小朋友在玩水的过程中观察物品的浮沉现象。

  老师:现在小朋友可以把玩具放到水里玩,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怎么会这样?

  小朋友:老师宇宇把汤勺放到水里了,我的雪花片在水的上面。

  老师:汤勺是铁的实心的所以会沉下去,玩具是塑料的比较轻所以它会浮起来。

  三、让小朋友观察、比较、发现水的特性。

  1.老师拿出一杯水、一杯牛奶、请小朋友观察,牛奶和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水和醋的气味又有什么区别?

  2.请小朋友品尝凉开水和醋,水喝醋是什么味道的呢?

  3.水是什么颜色的,它会怎么样?

  四、水的用途。

  1.老师问:请小朋友讲一下水有什么作用,能和能洗澡还能干嘛呀?

  2.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植物也需要水来供养。

  3请小朋友自由玩水。

  4跟老师念《节约用水》歌。

  让小朋友把刚刚玩剩下的水跟老师拿去浇花。知道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和水宝宝玩游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们感兴趣想玩这个游戏。喜欢玩游戏的小朋友感兴趣了会认真专心地跟着玩,达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在这个活动中他们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水是无色、无味,水是抓不住会流动的。

  需要改进的是;1.活动的人数不能太多,游戏小朋友不小心弄湿衣服。2.请幼儿观察塑料袋装水这个环节应该老师示范,让小朋友观察水的流动。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花猫钓鱼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果汁的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09-19

中班科学教案:秋叶飘飘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捉泥鳅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磨豆浆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玩沙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春天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秋天果子多_中班科学教案07-04